打印

宗道法师:佛经句句不欺人

宗道法师:佛经句句不欺人


《往生论注》云:“凡心有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近来师父最近又讲到关于“有知无知”的话题,编辑部同仁们听完法也对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一致觉得昙鸾大师大师这段“绕口令”绕得实在人头疼,一会儿有知,一会儿无知,什么有知又是无知,无知又是有知……真是好生费解!

  后来讨论得有点难解难分,我不得不总结了一下:

  说实在的,大师这些话真是不是凡夫靠逻辑分别概念可以想得彻底清楚明白的,凡夫生活在“名”的世界里,可是祖师描述的完全是超越“名”的境界,“名可名,非常名”嘛,大师这些话纯是证悟者的亲身感受,也就是说者的现量境界,凡夫也许只能在特别情形下稍稍体会一分半分,或许也只是个影子。

  话说俺上大学时候,有几年念佛也是蛮拼的,别人是打佛七,我几乎是打“佛百”、打“佛年”,一年中绝大多数都处于万事不管、只管念佛的状态下,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佛,有些时候,会出现一些神奇的身心感受。比如念佛日久,心中佛号以外的念头起起落落看得清清楚楚,开始只是“观”到很粗的念头,后来很细的念头也显得历历分明。此时再快马加鞭、加功进道,忽然会有那么一时,心会陡然堕入一个从没有体验过的状态——空空洞洞,却又灵灵觉觉,光明坦荡,安详自在,心中则欢喜莫名,像泉水往外涌,源源不绝,甚至身体感觉也变的很轻盈,心中觉得异常安稳,才晓得古人造“轻安”这个词的内涵是这么的实在,古人绝对不是随便安立一个词汇的。

  此时翻开过去看不明白的经书祖语,忽然觉得亲切异常,如道家常,似乎说的就是我心中要表达的一般,以前冥思苦想也弄不明白的地方,这会感觉根本不用动脑子,只觉得文文句句映入眼根、进入心田的当下,文字背后的义理便如同镜子照物一般,朗朗然毕现于心,瞬间即心领神会。而且,其义理与过去所了解的佛教义理不自觉地便发生普遍的勾连,过去读过的书一下子全活跃了起来,这种活跃根本不是自己故意地去思维的结果,完全是不自觉的,甚至以前自认为很多书的内容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竟然恢复记忆一般,特别清晰地浮现在心。最可奇的是,完全不相干的事,即使是生活中事,也与其佛教义理相连起来,此时才知道万事万物其背后的理体原来是一个,如金子可以打成项链、耳环、杯子、元宝等等,但都是金子,金性并不改变,过去注意力总被外在形相所牵引,当返观内照的力量足够强时,在特别的情形下我们也可以触到金子的金属属性。

  这时候,倘若忽然有人来到你面前问了一个问题,这问题才从耳根进入心中,似乎立马口中便有了回答,回答的迅捷与精准,运用语言的精巧细腻与准确详明,连自己说完了都被狠狠地吃了一惊——问题与答案居然是一时惧现的,两者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差,更不需思维、分别。而这些问题,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作答的。当然,所问问题需是关乎心性的,不能是问附近肯德基在哪里的那种。

  还记得一次在学校操场上,一个同学忽然问我《心经》某句话的意思,我心被这问题一触,竟然哗啦呼啦不由自主地把整部经的意涵全讲了出来,只觉得这些话本来就在心里边,往外掏就是了,完全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义理通贯,妙句连珠,同学吃了一惊,我也吃了一惊,我因为平素专修念佛,很少钻研《心经》的啊!当然,现在再让我讲,也完全讲不出了。

  这不就是很浅薄的“无知而知”吗?或者说“无知而至”的影子不就是这般吗?我读经时、作答时、讲说《心经》时,自己都不知道我还知道这些,内心处于一个彻底无知的状态,但是当需要知道的时候,居然就那么说出来了。这种心灵经验,超出了人普通状态下的体验,古人用文字表述出来,今人怎么可能用脑子想得明白呢?

  当然,这需要心中保持空灵的状态。人的心越空越灵,本自具足万法的心自然会发挥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本有之功用,佛为空王,也便灵到极致,连肯德基在哪里的问题,也能随问随答,绝无有错。

  只可惜凡夫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下,体会一分半分,那样的状态难以保持很久,念佛少了,事情多了,心中妄念纷纷,情绪起起伏伏,心也就暗钝了起来,渐渐失去那样的灵敏颖悟了,渐渐滑向了“有所知则有所不知”的境地了。

  不过,哪怕仅仅是体会过一次半次的“无知而知”,便在当下深深地感觉到佛法的真实伟大与不可思议,原来经上的很多话都是活生生的事实,诚然佛经句句不欺人,只是我们有没有因缘亲自证明的问题。

  附:

  其实不独佛经,儒释道三教皆说“无知”,只是无知的层次不同,究竟程度有别而已。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又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又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孔子则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印光大师解读这句话说:此圣人以己之心无念虑,而随机说法示人也。夫圣人之心,犹如明镜。空空洞洞,了无一物,有何所知。鄙夫致问,如胡来汉来。叩两端而竭,如胡现汉现。叩字,义当作即。两端者,所问与其机也。而竭焉者,恰恰合宜,无过无不及也。若非心空如镜,安能使之若是乎?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