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仁清法师:修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脱

仁清法师:修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脱

 
有很多人问:“师父您看我的上一世?”我说:“不会看。”不会看真的,上一世你就是天上来的又得怎么样?这一世就是咱是不是?有些人把这种根本定,误认为是解脱。他就是错误的认为,因为他没有妙观察慧,所以在得定的时候认为已经证得解脱了。他自己认为是了脱了、证果了、达到目的了。后来发现仍需受生的时候,因为没有如愿,而作毁谤,从而受生到无间地狱。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才发现,“唉,不对呀,怎么我修来修去没达到目的啊。”他就毁谤,毁谤法,甚至是毁谤佛法。又制造了很多新的恶业,堕落到无间地狱。所以这个反差是很大的。

  讲到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哪一个业因果报现前成熟,到哪一道里投生,而不是渐次受生。不是渐次受生,不是说是畜生了,畜生当人,然后从人再升天,从升天再往生西方。不是那个意思。是哪一个因缘果报成熟,就在哪一道里投生。刚才讲到你即使是天界的众生,即使是无色界的众生,当他寿命结束的时候。既有可能因缘成熟堕落到无间地狱。这个差别是极大的。

  我们简单的把《轮回的痛苦》讲解圆满了,知道了轮回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发这样的心:我们的修行最究竟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脱。作为净土法门的行者,我们临终的时候,一定要承借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非常殊胜,娑婆世界就有六道轮回,只要是轮回就有无上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稿的目的。好,今天圆满了,阿弥陀佛

  《心经》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非常崇高,持诵者非常多,可以说是风行天下,其普及程度确实在《金刚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之上。那么《心经》为什么会如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呢?这还要从《心经》的译经人玄奘法师说起。

  玄奘法师是唐朝人,他精通经、律、论三藏, 世人都称他唐三藏。玄奘法师少年出家, 勤奋学习经典, 到处参访名师,他发现当时中国的经论还不完备, 所译的经典各宗其说、见解不一, 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求佛法的真谛,他发愿到佛教的圣地印度去求学、取经。

  玄奘法师在西行途中,经过益州的时候晚上住在空慧寺。在寺院里遇到一位老比丘,这位老和尚就问他要哪里去, 他说要到西域去取经,老比丘就说:“你不要去了,路途艰难、遥远,危险非常的多,我劝你别去了。”玄奘法师说:“我发了愿,一定要去,宁死也不后悔,宁可往西走而死,也不回头往东再回一步。”

  老比丘就说:“你这个心太难得了,为了保你平安, 我现在把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传给你 ,你如果受持, 可保你来回平安。”

  于是就口授他梵文的《心经》,并且说你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诵这部《心经》就可以脱难。

  以后玄奘法师平安地到达了印度,在那烂陀寺的时候 ,又见到了这位老比丘, 老比丘说:“你能平安来到西域, 全仗我传授给你的那部《心经》的功德。” 说完这句话以后,老比丘腾空而起,在虚空当中他所显现的是观音菩萨的法相,玄奘大师马上礼拜。

  回来以后他把《心经》翻译成中文,并且大力推广流通。他的弟子窥基大师、圆测大师都为心经注疏,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都有人为心经注疏,历代为心经注疏的有百人以上,所以《心经》得到广泛的推广流通。

  《心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佛经,全经共有二百六十字,但是含义却极为广博和精深。《心经》是整个大乘佛法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它给众生打破迷情妄执,启示解脱法门,处处即色明空,层层破妄显真,广阐诸法皆空之理,如果真正的想要做到看破、放下就要从这部经去努力。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之所以称为五浊恶世,就是因为一切众生迷染得很深,执着这个色身为真我,把自己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动、所思的色香味触法这一切尘境误认为实有,以至于迷恋这些尘境,不停地去追逐、占有,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谋财害命、杀人放火、贪赃枉法。做种种的恶事,使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被重重的业障包围,冤枉的受生死轮回之苦。

  其实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既然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灭了之后也没有这个东西,在生后灭前的存在期间,只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而已,没有它的本体和自性,比如:砖瓦木石,再加以人工建成的房子,从我们凡夫来看,房子是实有的,所以会对房子产生贪恋和执着,很多人为了房产闹得家庭不和,兄弟反目,甚至于骨肉相残,而在智者的眼中,砖瓦是砖瓦,木石是木石,房子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子的自性本体。所以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我们来讲一个公案,我们都知道日本有位高僧,叫一休,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在他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师父出门了, 他的师兄哭着跑来找一休说:“我把师父最喜爱的瓷器给摔了, 师父回来我要受责罚的。” 一休听了就笑了,说:”不要紧,你就说是我摔掉的,和你没有关系。”

  等他师父回来的时候, 就问一休:“ 你在干什么呢? 这一天做没做功课?”

  一休说:”我在参一切都是无常,究竟有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呢?”

  师父就笑着说:“ 你糊涂呀!都是无常,没有例外,哪有一个人能够老活着呢,绝对不可能的!”

  一休又问他师父:” 人是这样,那如果东西呢?”

  师父说:”东西也不能常在,法是一样的,都是无常,没有一样东西是常在的。”

  一休又问他师父:”是这样的话,咱们最心爱、最喜欢的东西要是坏了呢?”

  师父说:”那也没有办法,一切都是不能常在的,

  时节因缘到了,它就要坏了,缘聚缘散,没有任何的办法。”

  这个时候一休就交出了摔碎的瓷器,对他师父说:”这个东西的时节因缘到了,所以就坏了。‘’

  他师父看到这个也只能一笑了之,无话可说了。

  所以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 都是假相,没有实体,根本不可得。

  《心经》告诉我们,世上这一切的色相,包括男女老少、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自性虽然无相,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生命的根本,是维系生命的能量,是体内的动力,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活动、能思维,全是因为有它的存在,它是根本。

  虽然自性没有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而随缘起用就要显相,不显相怎么起用呢?就像没有我们这个身体怎么能讲话工作呢?这个相因性而生,是性起的作用,所以不要执着于相。在《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说我们要明白见的这些相都是假相,而生起这些相的性体是真实不虚、永恒不坏的。

  我们如果能在待人接物时明白这是自性起的作用,那就时时见性, 处处见性, 好的也是自性的显现, 不好的也是自性的显现,就不会被外境所转。

  玄沙禅师曾说:“真心就是你的见闻觉知,现量就是真心”。就是说一切事物自然现象, 不要加上你的主观妄心分别,那就是真心。没有分别心,那么举手投足、言谈笑骂,就都化为自性的妙用, 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自性的显现。

  《心经》让我们明白我们人人本有的自性,诸佛证之就可以成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就成了妄想尘劳。我们凡夫每天都用这个本有的自性,但是我们却不能自知,真是自昧本真,枉受辛苦。如果能够顿悟自己本来的面目,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就此打破,就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可以说滔滔苦海中,般若是慈航;冥冥长夜中,般若是灯烛。普愿各各有情,燃般若灯,速出生死昏衢;驾般若舟,直达涅槃彼岸!

!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7-10-25 14:5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灭度以后,佛法流行于世间,它也是有一个时间段的,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比如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百年,这个期间叫做正法,正法的正,它的意思就是证得的意思,就是说释迦如来虽然已经灭度了,而佛的法教仪式还没有改,众生有法可依,有仪式可得,有果可证。当然这个正是证果的证,所以他称为正法,正法五百年。过去以后进入像法时期,像法就是形像相似。像法时期,虽有教有行,外表上勤苦地诵经、念佛、打坐、礼拜、参禅,正法是持戒成就,像法这个时候就是参禅成就,在外相上虽然有,但是不能彻底了悟妙契真常,所以证果的人就非常的少。我们看像法时期,虽然也有一些祖师大德,他们的示现,但是就没有正法时期所证悟、所证果的人多了。像法以后,像法一千年以后,就进入了末法期,末是枝末的意思。我们用一棵树来比喻,正法像树根,像法就像树的干一样,而末法就是树梢了。末法众生已经很难发起这个出离心和菩提心,空有教典在世,而无人依法修行,大多数人都把三宝当成护身符一样,当成去求安乐的工具,而并不是真心依佛法、依三宝来得智慧,来解脱。

  我们见的非常的多,佛像挂在胸前,不是为了礼佛,而是让佛来保护他,都是让佛来护佑他。拜佛,拜佛是什么,拜佛是为了让自己没有痛苦,而不知道真正的痛苦,你放下就没有痛苦,痛苦的根源是来源于我们的执着。到寺院里学佛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贪,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修布施,修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度悭贪的,而我们修布施是什么,我们修布施是为了更贪,在世间贪不着,跑到寺院里面求佛来帮助他贪,求观音菩萨来帮助他贪,这不是真正的依靠佛法来修行的。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学的理智,理是真理,智是智慧。不是说你在外面受到了一点的委屈,就来求佛来帮你去出气,不是这样的。我们学佛是学的智慧和慈悲,是怎么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样去放下自我,这样自然得到解脱。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我们现在主要是什么,欲望、贪婪的心来修行,那这种欲望,更使得我们容易和魔相应。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期,好多人说,师父,现在佛法越来越兴盛了,你看天天来拜佛的人多多,烧香的人多多。不能这么来理解的,关键是看什么,真正去求真理的有多少,真正解脱的人有多少。现在寺院都变成大家欲望的工具,欲望的场所,世间人有能力的,在世间去贪嗔痴,没有能力的老太太们,跑寺院求佛来搞贪嗔痴。不能以这一个组织有多少人,来算它是旺盛还是末法,不能的。如果教理跟不上,求真理的人不多,反而是把这种邪知邪见,更加的在社会上传播。所以师父还是希望大家,听了经以后,现在我们听经的多,听师父经的人现在也有一部分了,能把这种真理给大家传播,我们先以欲牵勾,后令入佛智,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智慧。

  什么是功德呢?这个大家一定要了解。功德是指行清净善业所得的,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当时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的时候,梁武帝听说他是高僧,就派人把他迎请到宫里,他问达摩祖师,我这一生修建寺庙,度人出家,供养僧众,讲经说法,有什么样的功德呢?达摩祖师就给他说了,没有功德,实无功德。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梁武帝做的这些事情是对的,关键他心里还有执着功德相,是用的心不对。出世间的功德,应该是心无所住,我们说,是用这个清净心来行一切善法,是用无所住的心行于布施。做任何的善行要心无所着,也就是我们说的三轮体空。从布施的角度来说,布施的人还有接受布施的人,所施的物质皆是没有实性,从本性上来说,本性为空,以这种心来行布施,不执着,无所求,才能成为法界性的大功德。我们今天说,要用清净的心,没有执着的心,才能称为功德。虽说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其实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变为功德的。功德它是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不是只在身去做什么,而是在我们清净本性当中的。《六祖坛经》中说:“要得功德,需念念不忘自性,内心谦卑,等视一切众生”,这样才能称为功德。佛在因地累生累劫,修无量无数的功行,证得无上佛果,成就无穷无尽的功德,现在佛放大功德光明云,是为了引导众生用功修行,自然都可以得到这种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