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喜法师开显“华严”:

传喜法师开显“华严”:


善财童子得“根本智”后为何再行“五十三参”?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讲述了怎样成佛的过程。先是“大方广”,每个人都有佛性,那怎样“华严”?怎样把这个“大房间”里的脏东西扫掉,然后慢慢“装修”,最后“圆满”,“华严”就是佛了。

  —— 这里,首先是“信”,“信”我们自己是佛。这个“信”是要修的,经典里会读到“十信位”—— 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最后“十地”。

  《华严经》就以一位善财童子作示范: 怎样遇到善知识,启发根本智? “根本智”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

  —— 儒家《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大道”,我们叫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每个人都有的大道心,启发根本智或称“始觉”,始觉我们本有、不灭的佛性,本有的佛性叫本觉,值遇善知识后启发证悟叫“始觉”;然后,觉悟了佛性,不甘沉沦,在过去无量劫迷惑颠倒所造的恶业,忏悔干净,无边庄严誓愿修,六度万行庄严,福慧圆满即成佛道。

  这里既有无为的又有有为的,—— 本有的佛性是无为的,忏悔业障、积累资粮是有为的。所以,缘起性空,“性空”是无为的,“缘起”是有为的;所证悟的那个“本觉”是无为的,依着本觉净化我们的业障,积累福慧资粮,这是有为的。

  而“有为”,不要忘掉我们“本觉”性空的大道心,这是无为的;但无为的时候,念念相继,护念,勿令染污,乃至自利利他,破我执我见,把这个解脱掉。

  —— 这个苦的壳子,你说那个狗很苦、乌龟很苦,一只小鸟、虫鱼,胎卵湿化的众生很苦,这个色壳子是受业的显现。那我们人的这个壳子亦如此,不仅人的壳子,乃至天人享受着天福、宫殿、种种欲乐也是苦,还是业报。

  所以,我们要“净”这个业报。怎么修行?我们人类的尊贵在于具有思考能力,具有追求真理的向往。

  —— 人的鼻子比不过狗,气味有可能比不过猪,很多方面可能比不过其他动物,而动物有可能碰巧撞到了自己的这个佛性,像狐仙、蛇仙类有可能还发了神通,但它不知道那是它的佛性,不懂得大道心的奥妙,不懂得无量劫来的业报,不懂得依着大道心忏悔无量劫的业障,这是可悲的。

  求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牢笼,对六道的出离,这是它们不具有的。

  人能思维大道,能于“有为”中住于“无为”,能“无为”而“有为”,所以,叫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本事要超过那些有灵性的动物,龙族虽神通广大,但对道的领悟,有可能还逊于人。

  —— 正因为有苦的逼迫,我们人在修行上,有可能还要超过天。因为天太快乐了,寿命长又快乐,生命一旦太快乐就会忘掉修行。如果没有苦的逼迫,太快乐有时也是一种悲哀。当忘记了“道”、忘记了解脱,快乐也是一种堕落。所谓“天欲害之,必先福之”,福未必是福。

  通过这部经,佛陀详细地来给我们开显: 善财童子从始至终,从开发根本智到后来再让他去参、去学,去念佛,从第一位开始到最后一位还是“念佛”。

  无为法上,这个本觉就是佛性,自始至终不离“本觉”,但“始觉”了之后说“根本智、破无明、开法身的智慧”,这是需要善巧的,是一种因缘,菩萨级别不同所显发智慧的光芒也不同。

  所以,才有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参什么?哪位都是菩萨,哪位都知道念佛,但资粮不一样,所站的高度不一样,对念佛的彻底、究竟意义上不一样,还是有差别的。这里就是说得根本智后,再证差别智,最后福慧圆满。

  善财菩萨至此与普贤等与诸佛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 由文殊菩萨启发根本智,后面行普贤行,“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所有的这些总结汇聚到《普贤行愿品》,或说,只要你能面见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具足普贤行愿。

  —— 怎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首先要从“远离恶知识”开始,又归结到“远离一切恶知识”,就能速得“普贤”的这个最胜愿。

  “明善恶”很重要 —— 从外在善知识、恶知识形象的辨别,继而随学善知识,到回光返照,我们的自性三宝,——“自性”里也有善知识、恶知识,要领悟怎么亲近于道,亲近于道念,以道念为依止。

  —— 依着道念,这叫念念正觉,念念佛号。我们有可能念了多少年,修行了多少年,最后对这个佛号的内容、理解是不一样的,但至少大家方向不要错。

  虽然我们念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念此方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你嘴里念的跟实际佛的德行,与我们所能了知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所以,修行路上,首先我们方向不要错,同时还要认真去对待。

达摩祖师,在印度贵为三太子,祂爸爸想要祂继承王位,但达摩祖师觉得最值得追求的还是修行,看破了遂出家了。出家前,拜了一位当时最有名的长者为师,长者让祂先去野外建一个修行的茅篷。

  达摩祖师身为太子,对如何建茅篷一窍不通,经过重重失败、摸索后,终于建成了。达摩祖师看着自己建好的茅篷,忽然意识到要修行,是依靠这个茅篷吗?修行最重要的是这个“心”,心要依寂静处而住,“心”能够寻找心灵寂静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修行要依止的,所以,达摩祖师又把自己千辛万苦建的茅篷给拆掉了。

  这时,给他送饭的人看到了,觉得很惊奇,看着祂好不容易才把茅篷建起来正替他高兴,怎么瞬间又拆掉了呢?想不通,就跑回去禀报给祂师父;因为师父答应达摩祖师,如果茅篷建好了就给祂剃度;师父听后,却点头: 觉得这个三太子知道了建茅篷的真正含义。就给他剃度了。

  我师父悟公上人常言:“娑婆世界,不如意事常八九;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有位祖师曾这样问弟子:遍观大地,犹如荆棘,怎样才能安全地走在这世界上呢?徒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带把镰刀,走到哪就把路开辟到哪;有的说,给大地铺上毯子,种种回答,师父听了都摇头。

  后来,师父说要想在这个世上走到哪都不扎脚,不可能走到哪都把地修平整,把荆棘、瓦块都捡掉,最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你自己脚底下绑层厚厚的皮。

  —— 祖师的这个方法,现在已普遍使用了,那就是每个人都穿双鞋子。 同样,要让我们这个“心”静下来,不是说要把蚊子、知了全部赶走,而是“收住”自己的“心”,放下万缘,“心”自然会慢慢静下来。

  古人说:夏练三伏,冬修三九。我以前跟着家人下放在农村时,离我们住处不远,原来有座寺庙,文ge时遭毁,但这个地方竟修出过一位金刚不坏身,据说还是位居士,他是解放战争时逃兵难躲到这寺庙里来的,就在这里刻苦修行。

  —— 听年纪大的人讲,夏天再热,正中午时他跑到太阳下去打坐,晚上跑到菜地里去打坐喂蚊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圆寂之后肉身不腐,直到寺庙毁坏,这个肉身自然也难保。

  佛陀给这个世界取名“娑婆世界”,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堪忍世界”。怎样在这个世间“堪忍”? ——“忍”有四个状态:从强迫的忍,进一步修到不是很难过,能够完全受得了,这个“忍”已不是很烦恼了,最后达到连“忍”的感觉都没有。这种修行是要自己摸索的,师父也可以传,但你自己也要去实践、去摸索。

  比如在我们庙里,晚上你在这边坐下来,你别想着这是寺庙,“哦,富丽堂皇的一个地方”,你可以观想这里是个废墟或是一个乱坟冈,或是一座千年古刹,荒芜人烟,一片破败,“我”就坐在这个废墟里。一这样想的时候,心就很容易静了下来,非常安静。

  —— 过去老禅师有个比喻,就像很老的一个香炉,很久没人点了,冷冷的灰,就那种状态。明明你住的是一个好屋子,却坐在里头观想:这是一个漏风漏雨的破屋子,如此观想,会有一颗什么“心”呢?

  —— 这个“心”就非常容易引发一种“无常”的状态。另外,当你这样去想时,同时也超越了你对身体的这种执著,因为你想着既然这座千年古刹都已是一片废墟,那这个身体又会怎样呢?你对这个身体的执著会自然减少。

  如果真的为了求道,睡在路边或在一个露着天的风雨都不遮的地方,这个道心自然就会提高起来。如果睡在五星级宾馆里,那就是放逸的心。为什么“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坐卧高广大床”? 就是要戒除放逸的心。

  毋庸讳言,修行是非常耗时间的。所以,修行要有一个暇满难得的人身,这个人身要有充裕的时间,物质少不要紧,但不能没有时间,即便再富贵,若没有时间还算个穷人哦。一定要给你自己时间,欢喜修行,安贫乐道!

  —— “道”的传播仰赖人,比如一个古建筑,若知晓它的人没有了,也会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更不要说这个无形无状的“道”了。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除了前面说的,要怎样在这个堪忍世界里,训练我们的“心”能够寂静、适应这种状态,最根本的就是作为一个弟子怎样去亲近善知识,所以师徒之间有个怎样的缘分就尤其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