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桥旦曾堪布:一切万法中,观想死亡无常最殊胜

太桥旦曾堪布:一切万法中,观想死亡无常最殊胜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乞丐,一直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后来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他高兴极了,看着宝石,笑得合不上嘴,心里面盘算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憧憬着种种荣华富贵。然而,他却不知道,黑暗中,一个小偷一直在窥伺着宝石……乞丐守着宝石,盘算了很久,很是疲惫,于是带着笑容闷头睡去。小偷看到乞丐睡着了,悄悄摸进屋,偷走了宝石。乞丐醒来后,发现宝石不见了,顿时目瞪口呆,可为时已晚。一切宛如黄粱一梦,他还没来得及享受到宝石的丝毫价值,就又变得一无所有,只能怀着无比悔恨的心情继续原来的生活。

这颗宝石就好比我们的暇满人身,小偷就好比我们过去世造下的业。虽然我们现在拥有这个无价之宝,但过去世的业却一直都在窥伺着我们,随时都可能偷走我们的人身。因此,我们千万不能闷头大睡,虚度年华,应该好好把握生命里的分分秒秒。光阴随时都在消逝,时光无法倒流,我们浪费的时间,哪怕是一小时、一分钟,都是不可挽回的。有时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生已经过了不少光景,那些逝去的岁月去了哪里?还能回来吗?我们都知道,人的寿命是不会增加的。你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能活多少年,死亡的倒计时在出生时已经开启,我们的未来只能是离死亡越来越近。

在佛法中,人的寿命有两种:一种是定寿;一种是非时死亡。

定寿:是指固定的寿命,如果一个人已经活到了定寿,那即使接受长寿佛的灌顶也不能延长寿命,即使药师佛亲自来帮他治病也无法延长,即使让文殊菩萨来帮他算命也不能多算出几年,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死亡。

非时死亡:是指本来能活到定寿,比如八十岁,但在生命过程中,有些违缘出现,所以活不到八十岁就会死去。而非时死亡的人,寿命是可以延长的。有些修行者不希望遇到非时死亡的障碍,念长寿佛心咒,接受长寿佛灌顶,目的就在于此。可见,非时死亡的障碍是可以清除,可以改变的。

无论是定寿还是非时死亡,对我们凡夫来说,都是无常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所以,即使获得了珍贵的暇满人身,也不一定就能解脱轮回。生命是无常的,它关系到暇满人身,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生死是凡人不能控制的,却和我们形影不离,那么,我们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生死呢?

佛陀说:一切万法中,观想死亡无常最殊胜。如同一切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最为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大象特别稳重且谨慎,去到的地方都很安全,人们踩着大象的足迹走就不会遇到危险,所以佛陀用大象足迹来形容观想死亡的殊胜感受。

具体说来,观想死亡无常有三种殊胜:

其一,最初成为进入佛门的增上助缘。观想死亡无常会让我们产生恐惧感和紧迫感。死亡随时都会来,趁着没死一定要多做些功课,否则死的时候一定会很悲惨……凡夫经常这样观想,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修行的动力。

其二,过程中间成为修持的助缘。因为知道了死亡的不确定和迅速,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不会偷懒,会督促自己努力精进,好好把握时间。

其三,最后成为获得成就的因素。因为常常观想死亡无常,生命随时可能结束,就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没有达到最究竟的成就之前不会半途而废,会一直努力。

从入门到成就,修行者都离不开观想死亡无常,因此,佛陀才会说,一切万法中,观想死亡无常最殊胜。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前面说到死亡无常,其实无常的概念并不仅限于死亡,还包括了外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涵盖了整个宇宙和一切生命。外器世界就是整个宇宙,从佛教的角度说,是指三界六道的轮回环境,这些都是无常的。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这里的三界,不是道家所说的“跳出三界外”的三界,而六道就是佛教中“六道轮回”的六道。我们只有了解了外器世界的无量广大、无限漫长,才能珍惜我们暇满人身,才能更加畏惧无常死亡。那么,它到底有多广大?有多漫长?人类等五道之上有欲界六天,欲界天之上覆盖着色界的初禅天,在佛教中被称为一个小世界;一百亿个小世界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尊佛陀所教化的世界;无量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构成了整个外器世界。

上面说了外器世界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广大,其实它也有时间,也是由空间和时间共同来计量的。“劫”就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单位。龙树菩萨说:有一座方圆四十里的石山,如果用最细软的丝绸,每百年在石山上摩擦一下,直到把石山摩擦尽了,一劫的时间还没有完。可见,一劫是相当漫长的。每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时间就是一个大劫,这个大劫是由八十个中劫构成的,其中每二十个中劫构成一个阶段,按顺序分别是“成、住、坏、灭”。

我们所处的劫叫做“贤劫”,现在是“住”的阶段。贤劫将有千佛出世,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未来将出现这一劫的最后一尊佛——楼至佛,他出现以后,现在的世界就变成空了,进入“灭”的阶段。《俱舍论》里讲,大劫“坏”的时候先会发生大火灾,天空中出现七个太阳,或者太阳的热度升高,一个太阳相当于之前的七个太阳。到那时,山河大地乃至银河系中的天体都会干涸。干涸之后会发生大水灾,冲毁地球和其他天体。这还没完,还会有大风灾,毁灭世界万物。风灾之后,三千大千世界都变成空,这时一个劫才算结束。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外器世界虽然看上去千姿百态、广大无边,却非是永恒。它们要么成,要么住,要么坏,要么灭,灭以后又成,轮转不息,变化无常。回过头来看,现在我们人类不停地辛勤努力,付出无数心血,盖高楼大厦,建繁华城市,但最终都会归于毁灭。如果我们明白了外器世界无常变化的真相,自然会减少一些对物质世界的执著,增加一点修行的动力。

说完了空间广大、时间漫长的外器世界,我们再来说说有情世界。有情世界是指我们人类等六道众生,从色界的四禅天以下,一直到地狱道的众生,生命都是在轮回中无常地变化着。在劫末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的地狱首先会毁灭成空,这时地狱里的众生能解脱地狱的痛苦。但并非所有地狱都会毁灭,因为宇宙中有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正在毁灭,其他的世界也许正在生成,那些罪业深重的地狱众生会搬到没有毁坏的世界去继续受罪。

地狱变空以后,大毁灭会慢慢上升,一直到人道,然后再到欲界六天,同样,欲界天的天人们也都将死去,之后是色界的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它们也会全部被毁灭,一禅天会被大火毁灭,二禅天被大水毁灭,三禅天被大风毁灭。

那四禅天会不会也被毁灭呢?答案是不会。四禅天众生的禅定已经远离了地、水、风、火这四大灾害,他们的世界不会被四大所毁。四禅天的众生寿命很长很长,能达到几千个大劫。在劫末的时候,四禅天的天人能看到大火灾、大水灾等逐渐上升,慢慢接近自己的世界。四禅天中的老年人会很平静,因为在他们的一生中,见过几千次这样的循环往复,但年轻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会特别害怕,老人们就会安慰他们,让他们不要怕,zai 难不会上来,一切zai 难到了三禅天就会停止……也正是因为四禅天的人不会被四大灾害所毁灭,到下一个劫生成时,人类等有情生命才会从四禅天慢慢传下来。四禅天虽然不会被毁灭,但四禅天众生的寿命也是有限的,最终还是会死去,在生死中轮回。说到底,六道众生寿命虽有长短之别,但无常却是共同的。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看——从过去历史中的人物观想无常。回想一下历史上出现过的权贵之人。无论在汉地、藏地、印度或其他地方,曾经出现过那么多皇帝,那么多显赫一时的国王,更有数不清的名闻天下的达官贵人,但现在他们在哪里?除了一些名字和传记,他们都在无常中被湮灭了。再比如,过去世曾经出现过的佛陀、圣贤、阿罗汉,现在都没有了。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佛,他住世的时候,身边有成千上万有神通、有智慧的阿罗汉,到后来,印度曾出现二圣六庄严和八十多个大成就者,藏地也出现过莲花生大士、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和四大教派的众多大成就者,汉地更是出现过数不清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曾出现于世,广度众生,但现在也都在无常中消逝了。

岁岁年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夏天的花冬天看不见,冬天的雪夏天成了雨。对于今年来说,去年已经过去;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已经过去。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连走路都不会,但仍旧慢慢成长,从婴儿变成青年,从青年变成壮年,从壮年变成老人,最终走向死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儿时是什么样的?少年是什么样的?青年又是什么样的?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跟我们亲密或陌生的,比我们年纪大或年纪小的人,他们中的多少已经不在了?当我们听到某个亲近的人突然离世时,还记得那种从头凉到脚的感觉吗?我们自己又有什么信心和理由能够享尽天年呢?这样回想一下就会明白,死亡确实是越来越近,生命随时都可能戛然而止。

死亡无常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不仅是理论上的见解,更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如果静下心来,看一看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向我们演示着无常的真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陀说:

三界六道的变化,像秋天的云一样变幻无常;

众生的生死,像舞台上的表演一样短暂;

众生的苦乐,像流水一样流转不息……

佛陀拥有无量智慧,洞悉万物,然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只能看到事物比较粗大的变化,很难看到细节及细微的变化。比如你的朋友问你:“我胖了吗?”如果你们许久未见,就可以看出她是否胖了;如果你经常和她在一起,则看不出她的变化。

我们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流水,会觉得流水跟去年一样,没什么变化,颜色、水流、乃至声音都和去年相同。但如果我们往水里抛下一朵花,就会发现花朵随着流水迅速远去;如果是去年抛下的,今年这朵花可能已经到了大海了。也就是说,今年的流水早已不是去年的,现在的流水也不是刚才的。万事万物皆如此,刹那之间都在改变,我们这一秒钟看到的事物,下一秒实际上已经改变,但因为这些改变是相续的,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众生很难觉察到人、事物、环境的瞬息万变,再加上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观想无常的训练,所以体会不到无常的可怕,于是一直执著,招致轮回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够看出无常的变化,对修行就会有极大的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对轮回产生了很强的出离心,于是就去找佛陀出家。在去找佛陀的路上,她经过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溪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面容,于是就想:“我现在这么年轻漂亮,为什么要出家呢?”她看着自己如花的美貌,出家的念头就退失了,于是就开始往回走。

这时,佛陀已经察觉到这件事,他知道漂亮女人成就的因缘就快成熟,于是很善巧地示现神通去度化她——佛陀变成了一个比女人漂亮万倍的美人,在路上等着她。漂亮女人遇到了佛陀化身的美人,心中大吃一惊,本认为自己已经很美,没想到世上还有比自己更美之人,于是就和她攀谈起来。谈了一会儿,佛陀变的美人说:“我有点累了,可不可以枕着你的腿休息一下?”漂亮女人自然同意。于是,美人枕着她的腿,闭目休息……没多久,佛陀变的美人忽然开始迅速衰老——头发变白,皮肤变粗糙,脸上布满皱纹,身体发出臭味,倾城美貌一下子变得不堪入目。漂亮女人看到美人的变化,非常震惊,心想:“这个比我美丽万倍的女人老了以后都是这个样子,无常真是可怕啊!看来美貌不是永恒的,最终都会消失,然后变得如此丑陋,我也不会幸免……”于是,漂亮女人出家的愿望又重新产生,而且比先前更坚定、更强烈,最终她找到了佛陀,出了家,证得了阿罗汉。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会无常是多么的重要。漂亮女人本来有出家成就的种子,但美貌成了她的障碍。第一次想出家时,她是怀着一些傲慢心的,当她看到佛陀变现的美人后,傲慢心就减轻了些,又看到佛陀示现的衰老丑陋的无常变化,促使她下了出家修行的最终决心。

虽然我们凡夫不能像漂亮女人一样,在佛陀的帮助下觉察到当下的无常变化,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身边的生活,也能有所体会。如果相隔几十年,我们忽然重逢了儿时的玩伴,他已经满脸皱纹、头发花白,那种心情是多么的伤感;如果我们看看四周的景物,回忆一下十年前它们的样子,会多么的茫然若失;再看看我们自己,皱纹越来越多,体力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迟缓;有一天,当我们照镜子时,会突然发现鬓角冒出了几根白发……

用心去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每时每刻都在衰老,谁也逃不出死亡宿命,万事万物也都在无常中一去不返。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有生必死、有聚必散、有高必堕、有积必尽

前文说了外器世界、有情世界皆无常,无常难以察觉,这让我们更紧迫、更珍惜暇满人身,但无常只有死亡无常吗?显然不是。无常分为四种,他们分别是有生必死、有聚必散、有高必堕、有积必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一一讲解。

有生必死

从古至今,一切生命只要出生,一定会死亡,没有任何例外。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任何一个不死的人,而且,可以肯定,每一个人的死亡时间和方式都是不确定的。有些人还没出生就会胎死腹中。现在世界上堕胎的现象非常普遍,数不清的胎儿被人工流产,他们连生的机会都没有,就悲惨地死去了。有些人在出生时就会死去,有时母亲因为难产也会一起死去,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有些人生下来几个月,或者刚学会走路就夭折;有些人是在壮年死去;有些人长期患病,躺在床上瘦骨嶙峋地死去;有些人会活到老年,头发花白,牙齿掉光,腰身不再挺拔,最后衰老而死。

虽然死亡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是大多数人都已熟视无睹,或者虽然知道自己早晚会死,却选择逃避,不求解脱。

有聚必散

汉语的成语——“曲终人散”能够很好地表达这个意思。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运动员都来参加,盛况空前,那是何等的热闹。但现在呢?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只是在记忆里还留下一些影子;每年大宝法王都在菩提迦耶举办祈愿法会,世界各地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参加,多么殊胜,但最后也还是会离散。

从家庭来说,我们大部分人小时候爷爷奶奶都在世,还有很多其他的亲人,但当我们渐渐上了年纪,他们中有些人会陆续去世,再和睦再温暖的家庭最终都会离散。

有高必堕

有高必堕的人和事从古至今数不胜数。我们前文中曾提到过我乳王,他不仅统一了人类的四大部洲,还获得了三十三天天界一半的政权,和帝释天平起平坐。但是后来他心里生起了贪欲,希望得到三十三天全部的政权,当这个恶念产生之时,他就堕落到了人间,成了一个地位低贱的仆人。

我们的世界也一样,很多国家的领导人曾经显赫一时,但他们也会退休,变成普通老百姓。更有些国家的领导人还被政变推FAN,甚至被判死刑。当今社会,很多公司或单位的领导也曾风光一时,但是退休后,或者犯了错误后,最后都会成为平民。有高必堕的事情每天都在我们眼前发生,用心去观察,就会对无常有所体会。

有积必尽

有积必尽的意思是说,不管你积蓄了多少财产,都会有耗尽的一天。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很多积蓄了亿万财产的企业家,一夜间就变成了穷人,有些人甚至负债累累、选择自杀。且不说身家财产,就连你眼前的一杯清茶,放几天不喝,再拿起时也会变成空杯。一句话:只要有积累,终究会耗尽。

一切事物都是这样,四大变化轮转不息——以前的职员现在成了老板,曾经显赫一时的老板成了阶下囚;以前的穷人现在变富了,以前的富人现在变穷了;陌生人结成眷属,亲人反目成仇;年轻人变成老人;健康人变成病人……人生就是如此沧桑,这就是轮回。这些变化我们不仅能看到,而且以后都会经历,一旦亲身经历,陷入困苦,我们就要利用佛法来保护自己。

从今天算起,我们剩下的寿命还有多少,谁都不知道。以前我们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现在,透过佛菩萨的加持,透过《了义炬》的这些道理,我们初步理解了佛法的深远意义,懂得了人身的价值所在,也明白了无常的真相,知道人生该怎么过。我们一定不能再执迷不悟,是时候了然大悟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心要转向佛法,举止言谈都要尽力符合佛法,干干净净、健健康康地生活,把剩下的寿命、时间、精力、财产都尽量用在佛法上,用在利他的事业上。如果我们心里能产生这样的誓愿或承诺,当然是非常好的,这样的话,一旦死亡来临,心里会比较踏实,至少不会后悔。

藏地的修行者观想无常的方式很值得大家学习。他们经常把观想无常结合到生活习惯中,比如晚上睡觉前要把喝水的碗倒扣过来,观想自己不是要睡觉,而是要死去。如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就把碗正过来放。他们夜间睡觉的姿势也采用卧佛的姿势,用观想佛陀涅槃的方式来观想自己的死亡。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观想无常,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很多修行者之所以无法取得成就,皆是因为他们对四共加行的体会不够深刻,对财色名利、亲朋好友、五蕴等等此生的贪执都没有断除。由于他们内心还在追求某些此生的利益,因而无法生起出离心,所修的法与内心的追求背道而驰,就像油与水一样无法相融。

然而,修行一切法的根本,就是要抛弃对此生的所有执着,从而让佛法完全融入自心。如果越学佛就越远离佛法,成为“法油子”,是非常可怕的。

“法油子”借用西藏的比喻来说,就如同用水泡过的牛皮,越泡越硬,什么东西都无法让它变软。修行者的心一定要柔软,我们不能越学佛,心变得越硬。很多经典里说,修行得好不好,要看内心有没有像棉花一样柔软。如果有了柔软的心,说明佛法已经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接触佛法越久,心变得越硬,那就是因为自己修得不如法,已经“中毒”,最终将导致堕入恶道。通常来讲,修行有以下六种错误,我们可以一一对照自身进行检验:

第一,不以自身的烦恼是否得以减轻来判断自己的修行成绩,而以学佛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是错误的。

第二,不观察自心、不反省自己,却去观察别人的不足和缺点,是错误的。

在没有修行之前,我们的眼睛是向外看的,习惯于观察别人的缺点过失,而学佛以后就应该反过来往内观察。佛教是内道,学佛之后知道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如法,什么不如法,要用所学的这些标准向内去观照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发现自己不足和不如法的地方。而不是去观察他人的身口意,去发现他人不足和不如法的地方,更不要议论他人的是非功过。如果把佛法道理变成衡量别人的标准,那还不如不学佛。如果用佛法道理去对照他人的行为,批评他人由此产生,是非由此产生,诽谤由此产生,甚至邪见也由此产生,这对于修行者而言非常危险,一定要特别注意。

第三,修行或行善时,稍微有一点点功德就自满,是错误的。

第四,心容易散乱,念头容易丢失,是错误的。

比如在面对名闻利养的诱惑时,我们的心很容易会动摇,被它牵动,不自觉地就会去追求,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反过来去观察妙欲的过患,想象这些有漏的快乐,最后只会导致痛苦,于是心就不易散乱了。

第五,毫无意义的闲聊,是错误的。

尽量避免接触一些无聊之人,尤其是恶人,因为他们所说的无聊话语,既会浪费我们修行的时间,又会障碍我们的解脱之路。

第六,世间事太过繁忙,对于修行者来说也不是好事。

有些人认为,世间事和佛法修行并不对立,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获得成功,做到两全其美,实际上这很不现实。

松赞干布和许多汉地的皇帝们,能够在佛法和世间法上都获得圆满成就,是因为这些圣者拥有强大的正见和超凡的智慧,而我们凡夫则无法拥有,所以切忌把世间事与佛法混在一起来做。

虽然我们目前暂时还摆脱不了世间俗事,譬如工作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学会渐渐放下世间之事,尽量在修行方面多用功,这样才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如果既想取得世间法的成功,做腰缠万贯的老板或位高权重的领导,还想同时获得如菩萨或阿罗汉一般的成就,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不过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几乎不可能做得到。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最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佛法无法成就,事业也毫无作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身为凡夫的我们,如果产生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源自对于无常的体会还不够,若是不加以修正,最后很可能会成为法油子。

因而我们千万不能把佛法等同于世间的知识,虽然现在科技特别发达,资讯特别丰富,世间知识很容易学到,但佛法却一定要融入自心。就像吃东西一样,吃下后一定要渐渐消化,若不然就很可能变成法油子。一旦成了法油子,还不如不学佛的人。佛法不会加深刚强难化的程度,而是起到调伏的作用,所以不学佛的人还可以用佛法来调伏,但是法油子的修行,反而使佛法成为加深刚强难化的助缘。

成为法油子还不甚严重,若是成为魔鬼那就可怕多了。在西藏,有一些格西把所有的经典、五部大论等等都研究得很通透,佛学知识非常丰富、非常渊博,但却没有调伏自心,傲慢和忌妒愈加强烈,使得所学的佛法无法实修,佛法知识反而障碍了修证、增长了烦恼,以至于死后变成了魔鬼。这种魔鬼头上长着大耳朵,上肢像马蹄,依旧穿着僧人的衣衫,在举办大法会时也一样会参加,但是它会把袈裟披在头上,因为担心大耳朵会被人发现。有时候我们修大白伞盖或狮面空行母法时,会双手击掌。然而对于魔鬼来说,这些法它都会背,所以也会跟着我们击掌,但它的双手是马蹄,所以击掌时会“咵咵”作响,异常明显。

蒋贡仁波切在《了义炬》中也告诫我们,若是不好好思维四共加行,就很可能成为法油子,甚至是魔鬼,后果不堪设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佛者学成了“法油子”,甚至堕入了恶道,这些危险性都是来自世间八法。这世间八法也是修行者修行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内心都是随着世间八法所转,那么,做什么样的功德都属于今生今世的利益,却不能获得解脱。

世间八法究竟是什么?即:称讥、誉毁、苦乐、利衰。

称讥:被人称赞你就很高兴,被人批评你就不高兴。

毁誉:有人夸奖你,使你获得好名誉,你就高兴,有人诋毁你,你就不高兴;得到尊重 就高兴,得不到尊重就不高兴。

苦乐:快乐就高兴,痛苦就不高兴。

利衰:发财就高兴,赔钱就不高兴;遇事顺利就高兴,不顺就不高兴;得到供养就高兴, 得不到供养就不高兴。

由于世间八法不断变化,我们的心会随之强烈地波动,不能做自己的主,无法清净平和。真正的修行者要像龙树菩萨所说:“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

那该如何断除这世间八法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想无常。为什么?因为要断除世间八法,就要做到平常心,要想做到平常心,就得观想无常,既然四大无常时时相伴,不如用平常心泰然处之。

有了无常心,遇到快乐时,你不会觉得很兴奋,因为快乐是无常的,很快就会变化。痛苦时你也不会觉得很难过,因为这一关早晚都会过去,苦乐皆不足动心。

发了财也不用特别高兴,因为财产终究有一天会离开我们。财产损失了也不用难过,因为在死亡面前,有没有财产都一样,况且死时没有财产可能更省心,不会有那么多牵挂。经常这样观想,内心就不会被“利衰”牵着跑。

赞叹又怎么样?别人说你人好、年轻、漂亮、能干等等,仔细想想,虽然别人这么夸你,可你还是会无常地变化,还是会老、会死去。反之,诽谤也是一样,一样不能阻止我们变老、死去。根据寂天菩萨的观点,当有人诽谤你时,你不应该感到沮丧,因为喜欢你的人,仍然赞美你;当有人赞美你时,你不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不喜欢你的人,仍然诽谤你!

有些人追求名誉,特别是一些名人,他们更容易被名誉所牵。可一旦死亡来临,名誉又有什么用?它既无法阻挡死亡来临时的恐惧,也无法解决来世的痛苦。当我们遭到别人的诽谤,或者别人将我们做的坏事传出去,反而会减少我们的业障;当别人赞美我们,或是将我们的名声传扬出去,我们的福报反而会减少。

现在,我们了解了世间八法的概念,也有了断除的方法,不仅要在日后的生活中去体会,更要在听闻的当下就尽量去体会。噶举的传承中非常强调闻思修同时,在听闻佛法、思维佛法的当下就要修行,这是正确的法。

有些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可以先听闻佛法,积累知识,等年纪大一些再去思维,等退休了再实修,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中国儒家先哲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闻道的满足感。但如果真的早上闻道,晚上就去世,其实还是很可惜的。我们今天闻思佛法,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不会死去,如果死亡突然来临,实修的机会就没有了,当然也就不能解脱,那可是很可悲的。

所以,听到一句,就要尽量做到一句。闻思是教法,实修是证法,只有教法没有证法,佛法就不圆满。因此,闻思的当下就要实修,这非常重要。

实修首先就要断除世间八法,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大成就者萨迦根噶宁布曾说,如果对此生还产生欲望,就不是修行者。所言极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