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前深心忏 达真堪布

佛前深心忏 达真堪布

忏悔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具足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在心里不覆不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发露忏悔,才有效果。仔仔细细地忆念、回想;自己想不起来的,佛菩萨也知道。

  我们不能向佛菩萨隐瞒,因为佛菩萨无所不知。华智仁波切讲过:“恶分别毒隐腹内,命终之前必现前。”恶分别隐瞒在腹内,命终之前一定会现前的。佛在经中还讲过,犹如一个盲人,周围有一百个有眼者看着。我们都是盲人,周围的佛菩萨都是有眼者,你能隐藏得了吗?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就觉得别人也看不到,这是幼稚的想法。你做了一些坏事,以为佛、上师看不到,就没有事了?不要一点都不在意!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你是隐瞒不了的。

  发露忏悔的时候,仔细观察自己的身语意,发现很多都是不如法的,这些都是因为自己无明愚痴、烦恼重、习气重而造作的。佛、上师无所不知,我很惭愧,很后悔!有这种惭愧心也行。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发露忏悔,才能生起真正的后悔之心,才能生起真正不再犯的决心,之前是不可能的。

  若是没有仔细地想,内心没有生起真正的后悔之心、畏惧之心,表面上挺精进,但是没有用。修加行好几年了,修除障法好几年了,为什么没有深入,没有一点点的改变呢?就是这个原因。应该是越修越深入,越修越仔细,最后才能彻底恢复清净。去年是这样,今年也是这样,明年还是这样,没有任何进步,这种人是不会有成就的。

  希望大家每天都有进步,每个小时都有进步,每一分钟都有进步,每一刹那都有进步。如同区分修行的根基一样:每一刹那都有进步,是上等的上等;每一分钟都有进步,是上等的中等,每一小时都有进步,是上等的下等。也可以这样分,每天都有进步是上等,每个月都有进步是中等,每年都有进步是下等。应该给自己定个标准,然后去衡量,这样才会有进步。

从心力的角度分,菩提心有三种: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

  第一、如国王之发心。国王首先要降伏敌人,得到自方的拥戴,登上王位,再保护臣民。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首先自己成就佛果,再去度化众生,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

  第二、如舟子之发心。舟子就是船夫,船夫载着所有的乘客一起渡河,同时到达彼岸,不分先后。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自己要与一切众生一起成就佛果,同时安置于佛地。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这种心量是很大的。

  第三、如牧童之发心。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到草,喝到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们赶在最前面,自己随后而行,保护着它们。如同这样的发心,就是不顾自己,只顾众生,先把三界一切父母众生安置于佛果以后自己再成佛。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如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心量是最大的。

  其实像《普贤行愿品》中的好多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里所讲的三种发心中的后两种:要让一切众生和自己一起到达彼岸,或者要将一切众生全部安置于佛果后自己再成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众生无边,不可能有所有众生都到达彼岸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将所有众生都安置于佛果的时候。尽管如此,也要发愿。发心、发愿的时候,心量越大越好。心量越大,对治性越强。要遣除我执我爱,降伏自私自利,磨炼心态,对治烦恼,降伏习性,就要发大心,发大愿。

我经常强调,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但是首先你要荷枪实弹。什么都准备好了,智慧有了,定力有了,然后再去面对社会、奉献社会,面对众生、救度众生才行。如果自己一无所有,单枪匹马的,还说“我要帮助别人,我要救度众生。”这是不太可能的。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寂静处,去修,去练!自己修成了,练成了,有智慧、有福报了,才能帮助别人。

  将佛法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很难。有人说:“我平时挺好的,但一遇到对境就不行了。”“我平时挺好的,但是在家里、在单位有点事又动心了,怎么回事啊?”所以,先修好自己。

  在生活、工作中,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要将佛法、修行落实到生活、工作中,解决根本问题,真正解脱成就,就要将一切转为道用。将一切转为道用,需要有智慧,有定力,否则不可能做到。什么叫转为道用?就是最后要落实到生活当中,落实到工作当中。这样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才能真正解脱成就。

  没有对境修一百年,不如在对境中修一刹那。但是在对境中修,没有一定的智慧,很容易失败。比如你今天要去跟别人打仗,先要训练。如果一点训练都没有,你到战场上跟别人战斗,不但根本战胜不了对方,而且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败了。所以我们要经过训练,然后再到战场跟敌人战斗。有一定的成就,有一定的智慧,有一定的定力了,再去面对对境,就没问题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