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转世,前一生的忘光了,一切又要重头来,你才晓得在世间修行多难

一转世,前一生的忘光了,一切又要重头来,你才晓得在世间修行多难

【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

  我们说在世间修行,哪有不退转的道理?你这一生修得再好、修得再勤,寿命到了,死了。你是修行人,当然不会堕恶道,一转世,来生,你善根福德深厚,再继续修行。继续修行,前一生的忘光了,一切又要重头来起,你才晓得多难,前生所修的全部退掉了。还没有成功,寿命又到了。我们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看到悟达国师,悟达国师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十世高僧。他是个出家修行人,死了以后到第二世,他又出家,十次,十世连续的,这很难得,算他修行有功夫,他的愿力非常坚固。第十世的时候,就是唐朝的悟达,才做了国师。这个出家人有大福报,得到帝王恭敬的供养,不是一世,人家十世修行才到这个地位。烦恼习气没断,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他就受不了。定力不够,生了欢喜心,起了贡高我慢的念头,觉得天下出家人没有一个能跟自己相比。这个念头一生,完了,护法神都跑掉了,冤家债主找到身上,几乎送了命。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修行多难!十世的修行,帝王供养的时候,这个心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说,不生烦恼,若无其事,这个话讲得容易,做是真难,五欲六尘境界现前你能不动心吗?他算是有相当定功,皇帝送一个沉香宝座,不行了,他心动了,这一动就失败了。从这个地方看,你能体会到,『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

 这一次我们在洛杉矶这几天,深深的感触到学佛同修们所遇到的困难。困难就是功夫不得力,修学不相应,依旧离不开烦恼、离不开业报,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实在说自古以来就存在。虽然祖师们说念佛法门,十个人修十个人去,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去,所谓万修万人去,理事都是正确的、都是真实的。为什么现代人,一万个念佛人当中难得有两、三个往生?这是事实,为什么?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没有做到。我们看《观经》,《观经》里面告诉我们,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这是韦提希夫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向往,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的方法。世尊没有教方法之前,先跟她讲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就是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净宗是大乘,《金刚经》也是大乘,大乘经上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须三福具足。三福不具足,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换句话说,经就不是对你说的。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对我讲的,我就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这一点要认识清楚,不能把这一生空过,那就太可惜了,真正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一日。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基础扎稳,就像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

  经里面第一个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真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不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这是事实,经上讲,我们每一位同修,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念佛,为什么没往生?没有在基础上做功夫。所以,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只是种善根而已。这一生不能往生,也是种善根,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所种的善根,无量劫至今天,善根很深厚,能不能往生就看我们这一生肯不肯做,肯做,决定有分。从第一,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以这个为基础,再建立佛法,「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的入门。再以这个做基础,这才建立大乘佛法,「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是根本的根本,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不管你修哪一宗,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你要没有这个基础,你修学任何法门,怎么勤奋用功,都不可能有成就,都是属於善根福德边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次还有个同修来跟我说,他说他每天持《无量寿经》,持很多遍,已经念的超过三千遍。我就告诉他,我说你是读经,你读了超过三千遍,受持,你一分也没有。他听了很奇怪,听的人也很多,大家现在是持经跟读经分不出来,以为读就是持,错了。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讲得很多、很透彻。持是做到,你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你做到没有?我问他一句话,《无量寿经》讲我们修行的纲领上的三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没有?他也很老实,他说我没有做到。你没有持,你没有做到。读经是第一个阶段,希望你读得很熟,把佛的教训都记在心里。当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就要想到佛教我们怎么做,佛教我做的我就要做,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我就不做,这叫做持经,这叫受持。受持跟读诵不一样,读诵是受持的前方便,必须要受持才有真实的功德利益。如果没有受持,只有读诵,是属於口善。这个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要认真努力修学,改过自新,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诸善万行之功德,「为佛果大觉之根本者,称为德本」。我们净宗同学,行门这五个科目就是德本,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就是这五科,很好记。太多了记不得,记不得怎么能做到?我们就抓住这五条,这五个科目,念念不能忘失。时时刻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这五个科目相应,这个人真正有德。我们不必看别人,看自己,自己有没有把这个东西丢失了。

下面就说到位了,「又万德之根本称为德本。依是义故,阿弥陀佛名号,体具万德,名召万德,故曰德本」。这是什么?念佛,这要懂。如果念佛人违犯了前面讲的五科,这个佛白念了。这个佛有漏,什么叫漏?前面这五个科目没有遵守,你念佛的功德漏掉了,没有存住,全漏掉了,漏是烦恼,随著烦恼漏掉了,功德没有了。这个很可怕,这桩事情很常见。最重要的,我有没有反省,我有没有漏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漏掉了。这不是小漏,这是大漏掉。孝亲尊师是根之根,本之本。修诚敬从哪里修?就从这上修。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的心用来对父母、对师长,然后用这种诚敬的心对一切众生,这个人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为什么?我们讲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所以这句佛号是一切德本。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这句佛号有没有这些德?谁念阿弥陀佛具足众德?有,海贤老和尚的阿弥陀佛就是具众德。我们看看亲近老人的这些人传给我们信息所告诉我们的,老人真慈悲,老人真的舍己为人,他做到了。开荒,种植粮食、蔬菜、水果,救人,他不卖钱,哪一家缺少的,他送上家门来,欢欢喜喜,一生没有跟人红过脸,没有发过脾气。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他做给我们看,就是告诉我们,像这样才是弥陀弟子,像这样才是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我们读经,没能依教奉行,这经白念了。念经两个目的:一个,接受佛陀的教诲,一个是修禅定。修禅定,经文从头到尾念得清楚,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念漏一个字,这是修定。定久了,豁然开悟,那就明白了,这个明白是一切法统统明白了,一经通一切经全通了。贤公老和尚说我什么都知道,这就是开悟了。读经就是持戒,这个持戒,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跟《金刚经》上所说的相应。定久了,不定什么缘分豁然开悟,这个时候无尽的感恩,你会去拜佛,感谢佛菩萨的大恩大德,你回头了。从哪里回头?从六道回头了,从十法界回头了,这一回头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向无上菩提大道迈进。

净宗同学更殊胜,有阿弥陀佛来帮助你,来照顾你。你在极乐世界修行,极乐世界纯善纯净,没有不善,没有染污,习气再重,没有缘不起现行,那是修行最理想的处所。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我们要记住,有百善而无一害。佛菩萨是世间第一等好人,我们对他要信得过,他万缘放下,一尘不染,我们要向他看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