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不能执着佛舍利 肉身舍利是修福不能开慧,法身舍利是福慧双修

不能执着佛舍利 肉身舍利是修福不能开慧,法身舍利是福慧双修

不能执着佛舍利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11集**年4月27日讲于香港

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把它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做到了,孝亲尊师就做到,根就有了。

「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不能杀生,杀生要偿命,欠债要还钱。杀生是不仁,偷盗是不义,孔子主张「成仁」,孟子主张「取义」,中国传统的文化就用这两个字做代表,仁义,佛法没有离开仁义。

末后「修十善业」,你看《十善业道》。

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就是儒释道三个根,你不能把儒释道三个根落实,真正去做好,三福头一个没有,第一个没有,第二、第三当然没有,问题严重了。

净业三福没有,你修行,修行到最后就是慈云灌顶法师所说的,他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个是阿鼻地狱,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真是从根本修,你把根丢掉了,再好看那是花瓶里面插的花,没根,你不会结果。你说这多重要!

我年岁大了,给诸位说,住世不会长久,我老早就想走了。你们不珍惜的话,以后没人给你讲了。真干来得及,十年的时间,可以把极乐世界建立在此地,你们愿不愿意干?

“《弥陀要解》云:‘菩提正道,名善根。’”

这是蕅益大师说的。“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悟。菩提是“觉”的意思,觉悟。“觉”就是明了,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称为“佛陀”。虽然明了,起心动念还没放下,这叫菩萨。菩萨,分别执着没有了,他还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不圆满,觉不是圆满,称“菩萨”。比菩萨再低一个等级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把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情执,情执断掉了,这算是成就,都算是觉,阿罗汉是正觉。带着情执是迷,是不觉。这个一定要知道,标准在此地。

情是什么呢?情,实在讲它的体就是智慧。智慧怎么变成情了?迷了。智慧迷了就变成情执;觉悟了,情执觉悟了,就变成正觉。所以佛家这三个标准:阿罗汉成正觉,菩萨正等正觉,佛叫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梵文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把它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不翻呢?尊重不翻。这是佛家修学的终极目标。你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个东西哪里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只要把障碍除掉,把不觉放下,它就现前了。因为这个事情真相,所以佛在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跟佛真的没有两样,佛就是觉而不迷,众生是迷而不觉。佛跟众生的差别就是“迷、悟不同”。这一点很重要。

“菩提正道”,正是正确的,没有偏,没有斜;道是道路。我们在这个道路上行,终极的目标,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善根。

昨天,《大公报》来访问我,提到佛陀的舍利,问我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在初出家的时候供养佛舍利,供养章嘉大师的舍利。章嘉大师舍利是真的,佛舍利真假没人敢说。因为佛灭度三千年了,到今天,到处都传留很多舍利,到底是真是假这个没有关系,假的我们也把它当作真的。听到这个名、看到这个舍利的形状,我们生起恭敬心,生起对佛陀敬仰之心,这是福报。所以,佛留下这个舍利来给我们作证明、作纪念的,是这个意思。佛离开这个世界了,留下纪念给我们,我们瞻礼,如同佛陀在世一样,我们对它恭敬、礼拜,修福。

但是更重要的,我们不能疏忽,佛还有法身舍利。这个舍利是佛的肉身,佛的法身舍利是什么呢?经典。经典是佛的法身舍利。法身舍利带给我们智慧和福报,两个都有。肉身舍利带给我们的,只是让我们生恭敬心,修福,不能开智慧。那么这两者孰轻孰重,我们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吗?又何况佛在《般若经》上面讲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的肉身舍利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它把我们的恭敬心、诚敬心引发出来,这就是它的功德。它有这个作用。那我们的恭敬心、诚敬心勾引起来干什么?要用这个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是真佛弟子。佛留舍利真正的目的就在此地。我只对佛恭敬,对人就不恭敬了,佛留这个舍利何必呢?没有意义。瞻仰舍利的时候,要把这桩事情跟大众讲清楚、讲明白。让他更重要的事要着重在法身舍利,要深入经藏、依教奉行。这才真正得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福慧双修。这叫善根。

“圆中钞疏曰。”

幽溪大师的著作,这是弥陀经三大注解之一。三大注解: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

“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方名多善根也。”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要把《无量寿经》参透了。佛家不叫研究,叫参究。参究跟研究差别在哪里?研究是用的分别心,用第六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那叫参究。参究,能开悟;研究,不能开悟。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识;参究;得到是智慧。不同。

可是今天人,参究的没有了,都用研究。研究最明显的,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这个心。参究没有,决定不用分别,就是不用第六意识;没有执着,就是不用第七识;也无需去记忆它;就是不用第八识。所以离心意识,就叫做“参”。有心意识,这是世间的研究。这个是大乘佛法跟世间学说用心不一样。

今天佛法里头有没有用参究的?已经没有人了,没有这种人了,全都用的是研究。研究所得到的,是知识。所以佛学知识很丰富,智慧没开,所以不能解决问题。不说大问题,自己的小问题不能解决,烦恼不能解决,业障不能解决。这什么原因呢?没有智慧,没有定力。学佛学了一辈子,没有走向正道。我们走偏了、走斜了。离心意识才是正道。

马鸣菩萨《起信论》里说的好,菩萨教我们用什么态度学大乘?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非常重要的知识。读经,离文字相,不要执着文字;听讲,要听教,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言语。读经不要执着文字,要了解文字里面的含义,叫意在言外,意在文字之外,文字里头没有。文字是个指路牌,不是目的地。这个指路牌指的方向,到北京的,你把指路牌就认为是北京,就错了,它不是北京。你依照这个方向去走,你才能到达目的地。经典文字就是指路牌,指示你到哪里?指示你到无上菩提,成佛之道。这要懂。

怎样才能够真正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起信论》上这三句话,不执着言语文字,不执着名词术语。不可以用我们的念头去想经是什么意思,越想越错;那个想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为什么?佛讲经没有意思,佛永远离心意识。心意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佛不用这个东西。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就离不开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里面成佛了,天台大师说,那个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佛。这个话说的有道理。真的是什么?用真心就是真的,用妄心就不是真的。十法界的佛还用心意识,用妄心不用真心,所以叫“相似即佛”。谁用真心呢?不用妄心就是真心。不要去找真心,找真心找到了也是个妄心。为什么?你有分别执着在里头。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真心。“妄”去了,“真”就现前。别再找真。找真,真就变成妄了。

用功,在什么地方用功呢?日常生活,就在日用平常当中,没有离开你,一分一秒都没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接触,在这个里头练功。练什么?练不执着,从不执着开始。真到一切都不执着了,就证阿罗汉果,智慧现前,正觉现前;再努力,不分别。果然不分别了,地位提高了,你是正等正觉,是菩萨了;再向上提升,不起心不动念,你圆满了,你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离开六尘境界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了,这叫真修行。这个修行没有任何形式,真修、真干。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

形式是干什么?舞台表演、作秀。用意何在呢?接引初学。没有信佛教的,这种表演仪式接引,让他知道有佛,让他产生兴趣,入门来学佛。所以,那是招生的一种手段。佛很谦虚,不能说我是老师,我讲的很好,你来跟我学。这话说不出口。那怎么办呢?这一些弟子们去表演,让接触的观听的大众自己觉悟,自己来请教、来请问。这个你就可以回答他,可以把佛介绍给他。他要不是自动来请,不必。谦虚到极处!

我们要学,学释迦牟尼佛的谦虚,学释迦牟尼佛的恭敬,对于一切人谦虚恭敬。世出世间圣人,没有一个不如是。决定没有丝毫骄慢的习气。有一点点骄慢,自以为是,就完了,德性全没有了。

孔老夫子,你看人家德性,这是他所有学生给他做的一个总结。我们老师的德性,五个字: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谦让、节俭。最后“让”,礼让。让,就是放下,就是无争。佛法里最重视的,无争三昧。只有让,没有争。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不是真的,假的。真的都不要了,何况还去要假的。谁喜欢就给谁,丝毫都不吝惜。这种人,自性里面的福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真心现前,自性里头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不是外头求的。

那么这些现象,现象是从心想生,心地纯净纯善,所现的相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极乐世界供养一切大众,他不是供养自己,他是供众。经上所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就是阿弥陀佛,对每一个往生的人真实供养。这个经确实是宝典。

 

[ 本帖最后由 束晓英 于 **-5-3 12:03 编辑 ]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