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如何乐观过人生
净空法师、江岷钦先生、杨丽环 (共一集) 2009/6/13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28-52-01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创造乐观的人生」。人生其实很难讲,有人说人生是什么?是酸甜苦辣,可是苦的味道最重。你看我们人的眼睛跟嘴巴还有鼻子,如果我们的眉头深锁,这是个草字头,从鼻梁到人中是个十字,从嘴巴微张,这是个口。草字头加一个十字、加一个口,这个字念苦,人生真是苦,如何能够苦中作乐、知足常乐?我们今天非常高兴的请到,净空老和尚来跟我们做主讲,以及我们所敬爱的杨丽环杨小姐,一起来和我们做今天主题的探讨。
首先我们想请师父来跟我们开示一下,知足常乐,这是您经常劝诫我们的。可是我自己觉得人生当中最困难的不在常乐,而在知足,人很难知足,如何能够让我们不要计较得过多,而是能让自己知足常乐?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大哉问的学问,请师父来跟我们开示。
净空法师:在佛法里面,佛教终极的目标,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教义。这句话是从果上说的,果必有因。佛说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从因上讲是破迷开悟。破迷,苦就没有;开悟,喜悦就来。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我们从传记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一生,可以说是名利,我们现在讲的欲望,他全部都放下,他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在我们一般人看起来,那是不能够接受的,可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快乐无比。他乐从哪来的?从觉悟来的。所以说苦乐的根源,他说得非常清楚。悟什么?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这个喜悦是从内心里头发出来,不是外面刺激,所以说是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古老的圣贤也距离这个不太远。你看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喜悦,这是快乐。快乐的人生从哪来的?从学习。习是什么?习是落实,譬如我们学了孝悌忠信,能把孝悌忠信做到了,那真快乐,这与物质生活不相干。所以夫子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很高贵,他快乐;他的学生颜回,那更是快乐。这都是说明苦乐跟物质的享受、精神上享受是有差别。
主持人:是,非常谢谢师父。师父刚才提到夫子、刚提到颜回,杨委员以前做过国中老师,我知道您从自传来看,出生非常的清苦,而且始终没有放弃您的梦想。从过去的国中老师,一直不断的奋发向上,最后到法国留学回来,您经历许多的事情。您从您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中,如何给现代年轻人一些建议?让他们现在虽然有时处在师父所说的迷惑当中,不够快乐,但如果能够开悟,刚师父是从一种人生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杨委员,我在这里想请教你,从您自身的经验,对现代年轻人,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杨委员:首先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今天的座谈。然后看到我们最尊敬的净空法师,还有我们非常有名的主持人。有关所谓的知足常乐,我在想我自己的经验,感觉,我觉得我是比任何人都幸运。我天生就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即便是遭遇到很大的挫折,可是我会从很多的挫折里面,我觉得幸好有这些挫折,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原来我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不了解的。我举个例子来讲,就是我当初在知道我得到癌症的时候,我觉得刹那之间,我第一个想到怎么会是我?像我这么,立法委员一向都是非常的强悍,作风都是很强悍,我说癌细胞怎么敢找我?这下子我得好好治它。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除了你自己本身,你是什么样的角色。譬如说很多人可能面临这个消息的时候,会马上把自己变成病人,然后突然间就开始哀怨起来,怎么会,可能会马上想到一些可能以后的后果,包括生病,包括可能会牵连哪些人。可是我向来是不会想很多的人,我只想到第一个:好,自己有个病,怎么办?赶快找医生,怎么治疗。在这过程里面,当然我记忆中,等我开刀醒过来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还不错,我还活过来。因为我以为在那昏迷的过程里面,要进开刀房的时候,我告诉自己,我可能会活过来,可能会走了,走了,不知道会去哪里;活过来,我一定知道我会在病房里面。结果我一醒来,发现我还在病房,我就觉得很高兴,不错,我活过来了。在这过程里面,我也深深感觉到,我真好,我又一次可以去面对我所要面对的所有一切,我又可以掌握这个生命。
所以我要给所有的年轻朋友讲,其实人生最会感到恐惧的,第一个就是你会失去,第二个是你可能会死亡,或者是你可能会没有得到你的欲求。这三个是造成你很大的恐惧、焦虑跟不满,所以你会产生很多的抗拒你现在的一切。如果你很明确的知道,其实不管是刚刚我们讲的这几项,其实如果有的话,你可能是对过去有些悔恨,你认为爸爸妈妈不疼你,反正都是过去种种的经验让你觉得不满意。另外就是你对未来有很多的期待,可是未来还没到,所以你有很多的焦虑。对过去的不满,未来的焦虑,造成你现在的恐惧,而你却反而忘记你现在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譬如说,当我碰到癌症的时候,我可能就过去,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一定是谁谁怎么样,我一定是怎么样。那么未来我担心,我可能会病重,然后我会面临被嘲笑。当这些东西都在,你反而忘记了你怎么去面对这个病毒,你要怎么样去抗拒它,你怎么样去把它排除掉。所以我在想,我这样的一个经验,我就觉得很值得生这一场大病,所以我很高兴。如果不是这场大病,我还真没办法体会到,原来过去我们有很多的迷思。幸好因为有这样的一个zai 难度过去,我反而给自己一个成长。我想如果我给年轻朋友的就是说,当然不是只有生病,如果你遭遇挫折的话,不妨去思考,为什么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这么大的愤怒,这么大的怨恨,这么多的怨气?然后你去找理由在哪里,当你去把它找出来,结果都是不是过去,就是未来带给你的,那你现在其实最重要是怎么去面对这些挫折。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挫折并不会是多严重,你只要走对方向去做就好。太多的压力会把自己整垮掉。
主持人:杨委员讲得非常好,没有岩石,哪有浪花。其实我们知道那个珍珠会成为珍珠是因为它有许多的挫折,用不断包容、包容,最后形成美丽的珍珠。可是每颗珍珠都是那珍珠母,胶著灵魂的呐喊出形成的。但是我也经常读到这句话说,「所谓的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所以我想请师父给我们开示,我还是觉得拥有得多跟计较得少,其实还是一体的两面。台湾的物质与所得比苏丹更高,可是多数台湾人都不快乐,为什么?你问他快乐吗?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说他不快乐。相反的痛苦指数,每年不断的增加。我们的钱愈来愈多,可是台湾的人愈来愈不快乐。苏丹的地方,他们的钱没有我们多,物质没有我们够,但他们的快乐指数比我们高。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一下,如何能够脱离痛苦,让我们不要过度的计较?贪这个字要超越很难,请师父来跟我们做开示。
净空法师:这是教育问题,一个是因果教育、一个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受过因果教育,知道人是有定数的,是有命运的,如果能相信这个,他那个贪瞋痴就放下。像我们看《了凡四训》,这是在中国流通最广泛的一本小册子。袁了凡先生说他自己亲身的经历,他在年轻的时候,被一个孔先生算命,算得非常准确,排他的流年,从他出生一直到五十三岁,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是每年都拿著算的这个命去对照,一点都不错。他是读书人,每年去参加考试,名次是注定的。每年收的俸禄,那时的读书人都是国家供养,秀才,国家供养,每年,他得的国家俸禄也是一丝毫都不差,二十年没有错误。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心就定了。他说:我想也没有用,我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来,那何必打妄想!所以你看他跟云谷禅师在栖霞寺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一个人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这是了不起的功夫,所以向他请教,「你是怎么修的?功夫不错。」他说:我没有功夫,「没有功夫,你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我想也没用,所以干脆不想。」云谷禅师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倒问他:为什么?他说:「凡夫被命运束缚,你看,孔先生算你的命,你的二十年完全吻合,一丝毫差错都没有,你完全被命运拘束。」这是懂得命运的人,然后教他,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这个他不知道。自己怎么造的?你前生所造的。
所以佛法讲的,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一种是引业,引导你到人道来投胎,大家都是人,引业相同,但是满业不相同。满业是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寿命长短,富贵穷通不一样,那是满业。满业是从布施上修的,你说现在我们讲的要财,我们想要财富,想要聪明智慧,想要健康长寿,这个古圣先贤讲得很好,你命里财从哪里来?过去生中,你喜欢用财布施,用财物帮助别人,愈施愈多。你前生不肯布施,吝啬,不肯布施,那你这一生命里头财库就空空,你用什么方法去赚钱赚不到,命里头没有。用各种方法,那叫缘,命里有是因,因遇到缘,果报才现前。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因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你要这三样东西,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那我天天舍财,我的财源滚滚而来;我布施法,法是什么?我的聪明,我的智慧,我没有丝毫隐瞒,我都能够传授给别人,这就是布施法,你愈施愈聪明,愈施愈有智慧。健康长寿是帮助苦难的众生,他需要帮助,我全心全力帮助他。你看我这一生不生病,我说我不会生病,为什么?我每个月都到医院去布施医药,我的医药费都布施光了,所以我不能生病,我生病没有医药费,我医药费布施光了。如果我要攒积,留一笔钱,将来做养老、做医药费的话,肯定生病,为什么?你的钱准备好了,准备生病的,当然生病,不就这个道理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人心平气和,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你不快乐。就像杨委员讲的,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都能帮助你长成,成就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德行,成就你的学问。
主持人:是,非常谢谢师父,师父真是开悟,让我们知道原来帮助人愈多,其实就把这些功德做到外面,回馈到自己及身体就能够身心灵都得到解放。如果一心一意的攒钱,到最后就用在本来就应该要用的地方。其实说起来,最后人还是得不偿失。我们知道其实杨委员是从教育界转到政界,您过去帮助许多清寒学生,到现在还是一样用这样心态在面对您的选民,或是帮助这些清寒的学子。我想知道,刚刚我问师父的问题,还是一样的来请教您,台湾的民众,包括你的选民在内,我相信应该有很多人都过著不快乐的日子。刚刚师父给我们一个开示,从你的角度来看,如何给这些年轻人也好,或者是你的选民,服务选区的选民也好,让他们有些心境上的转念,也能在一念之间做一个转换,让他们从不快乐的深渊里面,转换到一个快乐的心境?
杨委员:首先我们真的谢谢法师的开示,其实我在童年的时候,我大概也有一段时间,不管是精神上或物质上都非常匮乏,那就是我父亲过世,家里经济也非常不好。那时候我确实,我也跟一般人一样,我也觉得很抱怨,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有好日子,就我这么辛苦?那我也在偶然之间,我正好看了《了凡四训》,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这本书大概是我在早期在我的人生里面,对我启发非常大。我才发现说,原来是我自己过去世欠缺太多,另外就是说,我也开始觉得,我把所有的心思都只放在自己的身上,总觉得自己为什么没有比别人好?为什么?可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在那个时代里面比我辛苦的,或者比我更不幸的,比比皆是。当我这样子感受以后,我就觉得整个心情变得非常开朗;而且觉得说,我不但不是最差的,我还很感谢,我最起码在学业方面都相当的好。有这样的一个体认以后,我就觉得我根本不须要把自己一直封闭在抱怨、不足的这样一个心态里面。本来我就算是,本身就是满开朗的人,只是外在的环境,暂时之间让我觉得有一点迷惑。后来我也很努力的朝著学业上面。当老师的时候,我就第一个感受到,只要跟我类似的,家境比较清苦的孩子,我都会尽力的帮忙。当这个过程里面,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快乐,因为我觉得,不是把自己不断的封闭在一个欲望里面,你会觉得在帮忙的过程里面,其实你也自己不断的感受到这个力量是可以不断的延伸。当我当完老师,自己再去进修,再回来当民意代表的时候,我觉得其实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延续。
诚如我们法师所讲的,你可能过去世很多的因缘,让你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还有你内心的世界里面,当你种下一个,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有机会,让跟我一样辛苦的人能够摆脱这些贫穷跟痛苦的话,那我很愿意不断的去努力。当你有这样一个念头,你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其实我觉得在我们立法院,也有很多的立法委员,他们也都有非常强的这种帮助别人、服务人群的一个热情。所以我是觉得在整个,就是说不管是在教学的过程,或者是在从政的过程里面,其实我的家族里面也有很多,像我妈妈也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如果我们不谈所谓过去世的业,这我是不太懂,但就我们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这个阶段,其实我们也有非常多自己做过的很多事情,这些也都有互有因果关系。所以我常常,我自己如果在工作之余,只要回到家,我也很喜欢静坐,然后把每天,这一天里面所有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我全部让它怎么样?全部都沈淀。我就希望每天的开始,我都是把所有过去的一切全部把它洗干净,我是觉得这个非常的好。要不然像我们民意代表,我们难免会有一些,会碰到很多很多,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人事非常的多、非常的复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需求,难免你会有一些压力。但是经过这样一个沈淀的过程,其实我是没有像师父这样,所以我才会生病。因为我还是难免会有一些压力,而且会有,譬如说,会觉得这是一个人世间,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觉悟之前,我们还是要试著让每个人,在我们社会要求的制度之下,让他们在一个有保障的生活里面。那渐渐的我也自己体会到,就是说,当我们做了这些以后,我常常也跟一些教授讲,我们即便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但为什么我们民众的痛苦指数这么高?后来我们觉得我们给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基本保障,但是我们忽略掉心灵里面应该有的一些滋润,还有更多的欢喜。所以那时候我在跟杨志良教授,就是我们在提到健保的时候,我也是因为这个健康的问题,我们也是谈了很久,结果发现,即便是我们把所有的健保制度都设计得很好,大家都说,为什么我们的民众还是这么痛苦?病还这么多?所以我想这个部分,我们真的感到心灵的药方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