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往生首先要把善男子、善女人条件取得
求往生首先要把善男子、善女人条件取得
佛在这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三恶三毒,三毒是心贪瞋痴,三恶是杀盗淫,这个东西要不除掉,恶就不会断绝。为什么?他遇到缘他就造作,造作后面就有苦果,这个果报在哪里?在三途。淫欲,鬼道,那是属于贪、贪爱,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这三种恶念最强,所以他很容易堕三恶道,而且堕三恶道的时间会很长。三恶道的果报受尽了,就像人间你犯法,判徒刑判了十年,十年刑期满了你出来,出来又到人道来,到人道来怎么?他又造业。为什么?他习气在,没断!人道的时间短,短短几十年造了许多罪,死了以后又到三途。
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鬼王看到这个罪人离开地狱到人间去了,怎么一会又回来了?就这个意思,三善道的时间短,三恶道的时间长。这个事情没人知道,所以众生不觉悟。我们要不是遇到佛法,传统文化里讲得没有这么深刻,没有这么清楚,所以在六道轮回里面,传统文化帮忙不大。我们传统文化没有断欲,没有断欲做再多的好事,你生天也只是欲界天,而欲界天里面最普遍的就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夜摩以上就少了,夜摩以上需要修定,需得有一点智慧;专凭行善积德修福,最高的只能到忉利天,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出不了轮回那总不是个办法。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在我们现前这个环境、状况之下,除求生净土之外没有第二条路,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这个经上用这么大的篇幅教我们什么?断恶修善。做为往生的资粮,也就是做为求往生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行,人家那个世界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条件取得。
净宗最高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本经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讲戒律,六品经讲戒律,都劝我们断恶修善。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将它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实际是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落实在《沙弥律仪》,其它的太高了做不到。能够这四个根扎稳了,我们取得的条件就是蕅益大师为我们示现的最低的标准。蕅益大师出家受比丘戒自己退了,他是学戒律的,知道比丘戒决定得不到,所以自己退比丘戒,守住沙弥戒,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这是什么?名符其实,他真做到了。有这样的条件,别人向他请教:你念佛将来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蕅益大师告诉人:我能够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换句话说,这四个根就是让你稳稳当当取得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这个下辈是下三辈,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蕅益大师讲最低的标准下品下生。
今天这段文,这是加,因为你有定,佛力就能加持你,你心不清净,佛想加持加不上。佛怎么加?我们心不清净,读经很勉强,读下来的时候很吃力,读得很累,我相信很多同学会有这种经验。如果你心很清净、很虔诚,展开经本如同佛就坐在我的面前,恭敬心生起来,你读这部经读得很愉快,读得法喜,我相信很多同学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这个虔诚心久了,你就感到佛加持的力量加上了。怎么感觉到?这经文以前天天念,不懂,忽然看到经文里很多意思出来了,那就加持了。字字句句有无量义,这时候读经就快乐无比,愈深入里面的义理无穷无尽。真得到加持,你会把你在经典上领悟的、启发的,智慧开了,你会用在生活上、会用在工作上、会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恭喜你,你不是过人的生活,你是过菩萨的生活,我们就晓得修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1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2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著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著,“离诸取著”即可降魔。
3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4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学佛而仍随六尘转,心不清净即是外道。
5 佛陀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容易辨别,佛门里面的外道就很难认识。说到究竟处,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念佛如不晓得消归自性就是外道。外魔没有多大的力量,只怕自己本身的魔。四魔就是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一为五阴魔,五阴非外来,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为众恶之渊薮,所以才发生七苦;二为烦恼魔,根本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亦属于自己的;三为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妨碍修道,但并非外来;只有第四种魔,天魔是外边的,他是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们的修行程度不够,他还没有时间来打扰呢!佛法中无论修那一门均离不开明心见性,如目标不订在明心见性上,向外驰求,仍然是外道。楞严经说舍识用根就是指的此事,在日用平常之中,若依旧用第六意识即属魔外。
6 魔在人间的时候都是学佛的,未学得好,就变成魔。学佛的人若是带有一分贡高我慢嫉妒的心,虽然也修布施,也修禅定,有相当功夫,命终多趋向于魔道。
7 魔有内魔外魔,内魔最害人,自己的烦恼就是内魔,就怕内魔与外魔勾结,名闻利养都是魔。
8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现前要不执着,执着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进,见到佛像发光,闻到异香,此系极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实在没有说的必要。念佛念得好,三圣全来,不必动心;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也不必欢喜。心中一动欢喜心,就不清净。什么境界现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进了一步;一沾染,就是魔。
9 凡障碍身心清净者,即是魔,必须认清,古德说“但尽凡情,别无胜解”。佛在经中叫先破分别执著的根本,即五阴六处十八界是根本,六道凡夫均因此而流转,能破除此根本即是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一切万法归纳为十八界,加七大为二十五圆通,圆通就是成佛,随便拈一法均能见性成佛,其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明白此理即得大受用。
10 学佛人对高僧传与居士传不可不读。古来学人进德修业有了基础再出去参学,否则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参学在佛法中是必经的过程,但是不能专向一位老师学一辈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东西,我们认不出来,《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其表现的道行,几可乱真。佛法有个密诀,即一切境界现前如如不动,舍己为人,牺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舍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业。
11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本来修得很好,很有进步,忽然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一烧就完了,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现前即是来考试的,不管外面境界变成什么样子,心中要如如不动,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心理变现出来的。在世间作任何事情、作任何职业都可以修道,必须认定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识,善人固然是恩师良友,恶人也是佛菩萨化身替我们消灾的,对他们都要表示感恩之心,绝不可起一点是非人我的念头。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他不高兴我,我就躲开,免得使他心中生烦恼,随时随地都在修菩萨行,这样做还会有嗔恚吗?
12 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绝不会招魔。
13 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已混进佛门。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尘是魔,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是魔,修有漏果报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爱魔,电影院排长龙,场场客满;一家人围拢来看电视,耽误正业。而参加法会听华严经的人,以台北市说,每十万人中最多只有三、四人。现在学佛的人,变为魔眷属或变为外道者甚多,自己不觉得而已。
14 勇猛精进,冲破魔众。魔众不是外面来的,真正的魔是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学佛如不能断除烦恼即是冒充佛子。学佛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迷而不觉,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故知障碍仍然在我们自己这边。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1-23 14: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