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生命问题的问答

关于生命问题的问答

人类使者:


法师你好!

我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受XXX推荐来与你讨论几个问题,请赐教:

1,形而上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历来的一些有智慧的人为了帮助人们达到所谓精神升华而造出来的?

2,如果形而上的东西的确存在,它以什么方式存在?人们要如何运作才能见到它?

3,见到形而上的东西后人们会有什么变化,也就是它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实际意义?

~~~~~~~~~~~~~~~~~~~~~~~~~~~~~~~~

深山野蕙:


你好,刚上线看到你的问题。这是几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会试着与你探讨。并把它发表在我的博客,欢迎大家参与。


一,你问形而上的东西是原本就存在的,还是一些人为了帮助人们的所谓精神升华而造出来的。

首先,本人是用自己身心领悟并实践圣人教诲(也就是你所说形而上东西)的修行人,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你,我经过努力证实,形而上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圣人们宣说形而上东西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并最终把握生命。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比如各种学问、技术等,始终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如果说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或者各个群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曾经创立过不少学说的话,种种的学说皆会随着他们利益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以上学说会随着时间、空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但几千年来,圣人们宣说的形而上的东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其内涵与实践方法却惊人地相似。可以说,它们宣说的是同一个东西,而且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圣人们宣说的教义,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等,抛开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在终极层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皆是为了使众生(包括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回复本来的解脱状态(也可以说是本我)。这种终极的东西是对大众利益而言的,人人可以通过修行而得到提升。

二,你问如果形而上的东西的确存在,它以什么方式存在?人们要如何运作才能见到它?

本性是一切生命共同具有的,对一切生命来说,它从未失去,也不曾拥有(因为本来具足),并且是毫不造作地在不断广大中自然解脱的。但人们由于习惯性地处于强迫性的意识分裂状态(只注意浅表意识而忽略了本有智慧),便忽略了本来的解脱状态。要回复本来的解脱,只有通过各种修行方式去直接体验它、认证它并且护持到恒一。

科学是重实践的,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去证实自己的推断与发现。我要告诉你的是,修行也同样重视实践。比如佛教,如果只做理论的推论,我们便称为佛学研究,而不是修行。只有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室去实践并证明佛法者,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修行是科学的。

修行人要证实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本来解脱状态,它是超越了生、老、病、死等烦恼的彻悟,而不是浅表的存在形式。本来解脱状态从未与我们分开,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它与宇宙是合一的。只是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看做与万物对待的孤立状态,这种状态障碍了我们,把我们与宇宙的一切隔离了。如此,便产生了“我”与“万物”的对立,于是,便有了苦与乐,善与恶、真与假等等。由于把自我约束在这些表面现象中,便障碍了本来的解脱,我们把这种障碍叫做结使,把这种见不到本来状态的颠倒叫做无明。

通常,圣人教诲我们回复本来解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空”,一种是“有”。所谓的空,就是让心休息,把种种对外界的强制性攀援念头停下来,不再受虚荣、自卑、狂妄等妄念的支配,使灵性复苏,智慧升华,证见本来。所谓的有,便是去付出,用慈悲等善念转化自私的约束,以超越小我,复归本来与万物一体的解脱状态。无论“空”“有”,都是为了让心解脱,不再受制于二元对立表相的约束,复归于本来永恒的解脱。

三,你问见到形而上的东西后人们会有什么变化,也就是它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实际意义?

通过努力修行,修行人能在量变后一瞬间觉悟,通达宇宙实相,令自私、孤立的“我”得到升华,证得我就是佛、上帝、道、唯一的神。这,便是所谓的死而复生(个人自私小我的死亡,生命真实本质的复苏)。这不是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回归。

由于回归了本有的、无分别的、无对立的状态,修行人回复了一切同体的大慈大悲。所以,真正的觉悟者一定会有慈悲、博爱的胸襟,他会自发地帮助那些还在被小我约束的众生从自私分裂的痛苦状态中觉悟、解脱出来~~把众生从轮回引导到极乐——当下的纯净的永恒。

历来,圣人们不倦地教化众生,示现种种伟大的心行而无怨无悔。真正的觉悟者是众生的福田!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人类使者:

您好!看了你推荐的《金刚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我想我大概知道了你说的从“空”入、从“有”入的空和有。但问题有来了:

1,如果如《金刚经》说的,佛的相不是佛,那么,《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又叫人想阿弥陀佛的形象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等一些境界,这两部经是不是矛盾的?

2,您说修行成功,证得自己就是佛、上帝、道、唯一的神,这个所谓的神是一元的,如果是这样,如佛教经典里面说的佛、菩萨,还有ji 督教的耶稣,道教的老子等等这些形象,是人们杜撰出来的,还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就是说,他们是具体化的人,还是非二元的神?比如,佛教念佛,说是往生西方就解脱了,这种解脱的境界是对待的还是一元的?

我想,您明白我的问题,还请不吝赐教。谢谢!

~~~~~~~~~~~~~~~~~~~~~~

深山野蕙:

你好!谢谢你的问题。

历史上的圣人们为了帮助人们回复本来的解脱状态,曾经宣说过许许多多的经典。比如佛教经典,就是佛陀与先圣们根据各种根基的修行人在各种状况、各个阶段下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回复本来而说。其内容之丰富,修行方式之多,说是浩如烟海一点也不夸张。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但其教导众生的修行方式,不外乎从“有”入手与从“空”入手,其目的都是为了令修行人契入“一”(本来的解脱状态)。比如有相的观想,就是从“有”入。因为人们思维太活跃,无法回复本来的宁静与安详,那就给他一个东西观想,慢慢地,心就会专注于一点。当专心到一定程度,能观想的“我”和我所观想的“相”就会双双脱落,能所双亡,露出的就是非二元、无对待的本来。如果从“空”训练,便是一路否认,最后剩下的也是非二元、无对待的本来。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手段,回复本来才是目的。《金刚经》与《观无量寿佛经》下手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其目的是一致的,从终极的层面来说,并不矛盾。

第二个问题,是历来人们常回避的敏感问题,我试着把它说清楚。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圣者,他们通过修行,证得了生命的真谛。他们是众生的楷模,解脱的榜样。他们之后的很多有识之士,以他们为榜样,孜孜不倦地修行。人们恭敬他们、崇拜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历史的演变,他们在人们心中形成的形象已经不是简单的具体的“人”了,他们已经是人类集体思维的产物,已经超越了个体的形象,成为了“神”。

但“神”并不神秘,因为生命的本质~~原本解脱状态是非二元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方面,从原本解脱的本体状态来说,只要通过修行回归,人人都可以证得与圣人一如的本体。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是本体的用,释迦牟尼、耶和华、老子等等,他们的表现形式是本体的用,只要通过修行回归,人人都可以犹如圣人般示现,人人都可以是释迦牟尼、耶和华、李聃等等。“神”的形象是具体化的,他是本体的用,本体是一切众生皆具的、非二元的。只有证得非二元的本性,才能回复原本的解脱状态,自在地用。从修行解脱的角度,不可以废体而言用,否则就会犯倒果为因的错误而流于狂妄或迷信。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从修行方法来说,这也是一路否认的从“空”入手的方法。至于西方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修行成就后为修行人建立的学校,是本体的用。往生西方的先决条件是“信”,由于一切唯心所现,众生常存什么心念即变现什么境界,长存西方境界便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而得以往生西方继续深造至彻底解脱。人们凭着信,一念专精,身口意凝聚为“一”,功夫做到极处,能念佛的我,与我所念的佛便双双脱落,露出本来自性,即是自性弥陀,无量光自然现前,这便是从“有”入手的方法。自性弥陀是本体的方便说,是非二元的,西方境界是用,体、用是一体两面的同时存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莲台,是根据觉悟程度,也就是回复本性纯净的程度而言的。

说到这里,我向你推荐一本书~~《楞严经》,这本经书阐述了身心世界、山河大地,宇宙中的一切皆唯心所造的道理,共同的业力感应了共同的世界。修行成就的人,人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净土,并且可与大家共享。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人类使者:

您好!

上次我们聊到和轩的开悟,和轩九岁,便领悟了本性。我看了您博客中有关和轩的两片文章,和轩开悟后第一句话就说“原来这个世界是人们想出来的”,这句话很令人吃惊。还有他开示和道的话“把什么都忘了,连忘了也忘了,就会很舒服。等舒服也忘了,再反戈一击~~牛,就在那儿!”也很精炼。您还说小孩处于类似解脱的状态,所以和轩很容易就契入了。还有你告诉我,和轩回去后,每节课上课时,老师刚讲几句,他就知道老师要讲的内容了。这些听起来的确很诱人。

如果小孩都处于类似解脱状态,那为什么人们长大后还是没开悟?如果能让他们象和轩那样都开悟,将是很好的事,能不能想办法帮助许多小孩开悟呢?


----------------------------------------------

深山野蕙:

你好!

我们曾经聊到小孩处于类似解脱状态,请注意,我用的是“类似”。一方面,小孩身体柔软,气机清纯。身体是成年人欲见道的很大的障碍,因为身见难忘,妄念自然就多。另一方面,小孩思想污染极少,没有成年人的很多利益烦恼,成年人时时处在为自己物质、精神利益斤斤计较的对待中,所以见道极难。过去曾经有修行人说过,修行要“复归于婴儿”,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这只是“类似”,离真正的解脱还相去甚远。

我们曾经谈到过,修行是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室去实践并证明圣人们宣说的真理,回归本有的、无分别的、无对立的解脱状态。解脱虽然是超意识的状态,但修证这个状态从始至终却需要具有非凡的智慧,才能超越身心的障碍。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意识的运用,还需要高级的逻辑思维,能觉察主体与客体的差别,以及明白如何超越对待的方法,去直接体验,才能真正回归本来解脱状态。即使是最聪明的人,都需要过来人接引帮助,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心态,经过千锤百炼去除障碍,才能完成。

而婴儿对现实世界的需求尚处于低级阶段,他只知道饿了要吃的,独处时需求父母亲人照顾等,意识还在混沌的、未开化的状态,虽然类似于非二元对立的状态,但还处于初级的感官认知阶段。认识能力、概念推理尚不具足,无法认证本性。因而,不能将婴儿的类似解脱状态与真正通过修行证得的完全解脱状态混淆。

和轩已经九岁,有个修行有素的母亲熏陶,再加上活泼聪明,夙世善根成熟,所以一引导即能明白。但其年纪尚小,今后的成长过程尚需各方面和合努力。一般世俗人对修行尚不认同,更别说容许别人引导自己孩子修行,也是遗憾。况人与人不同,根基也是千差万别,一叹!

希望能有更多人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要白来一世。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人类使者:

您好!

谢谢你一直以来的解疑!

我今天要问的问题,可能比以前问过的问题更敏感。但这个问题是世俗人对修行人存疑最大的问题,希望你能慈悲解答:

作为正在修行的身、心正常的修行人,不可避免地有生理需求(比如身体健康方面的、两性方面的需求),而修行讲究的是清心寡欲,这就形成了矛盾。请问,修行人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又是怎么解决这些矛盾的?

~~~~~~~~~~~~~~~~~~~~

深山野蕙:

你好!感谢你的信任,感谢你的问题!

众所周知,作为有情众生的修行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生物本能。作为人类,解决生理需求是其生存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通过满足口欲与寻求伴侣等方法来解决生理需求。但作为修行人,人们往往提倡清心寡欲,洁身自好,甚至选择独身的生活方式,这就与世俗人的生存观形成了矛盾。作为普通的世俗人,不了解修行人的种种行为,很正常。

作为常人的生理机能,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化出来的本能。通常,这种本能由种族延续的本能(性本能)与个体延续的本能(营养本能)构成。但这仅仅是物质的层面,作为群居的高等动物,人类区别于其他有情众生的根本在于,人类除了满足生理需求的本能,还具有种种的精神需求。这就注定了,人类必须生活在矛盾之中~~本能的需求、社会角色的需求、社会道德的要求,以及作为一个自然人如何平衡种种需求的矛盾。

当种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处理不平衡时,人类就会因为压抑形成种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症焦虑、道德焦虑等等),导致各种生理与心理的疾病。而修行,正是要平衡种种的需求,将修行者从矛盾的约束中解脱出来。真正的修行,更是将精神需求上升到了终极解脱的层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从真正修行的角度谈谈如何平衡、转化矛盾的问题。

毋庸置疑,生物的本能作为具有生命的有情众生是固有的,但身心是互为的,生物本能受生命能量的支配,生命能量又可以转化为精神升华的动力。《楞严经》告诉我们,有情众生的灵性解脱与否,遵循着轻者上升、浊者下降的规律。偏向于生物本能是浊,偏向与精神层面是轻。如果众生被生物本能支配的比例大,就会以满足自我生理本能为主,而扮演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社会角色,忽视社会道德。如果众生追求精神层面的比例大,就会促使其扮演另外一些角色。但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处在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分别取舍中,如此,必然生活在身、心的矛盾之中。终其一生,人们都在身心的矛盾中苦苦挣扎,能生活得比较坦然已经不错了。

生命的升华以及解脱的程度,受制于其转化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程度。圣人的教诲告诉我们,要获得解脱,必须明白痛苦的根源,看破身、心对我们的制约,利用生命能量,转化色身而摆脱色身的制约,提升生命的质量,彻见生命的原本解脱状态,因而自在地把握生命。

如何明白生命原理,利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身心的提升与解脱的方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转化能量与认识真理的方法很多,诸如禅定、瑜伽、专心忆念、参悟等等,让心静下来,使身心不沿着生命本能的一面为满足欲望而浪费能量,使能量上升,令纯净上升的生命能量打开身体的障碍,超越身心而彻见本来的解脱状态,自在地把握生命。

至于修行人利用什么修行法门,以及选择什么生活方式,取决于修行人的缘分,领悟能力,毅力、耐力等等因素。有的修行法门不公开讲述转化生命能量的方法,并不是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怕修行人有身见而障碍对真理的领悟,故将其隐藏于修行法门中。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处理修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需要走过这条路的过来人精心指导,不是盲目运作就能完成的。

总之,真正的修行是积极的,但能否真正修行却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修行人具有良好的认知与心理素质,有具足的缘分,坚强的毅力与耐力,才能转化身心,提升生命质量,完成生命的升华。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人类使者:

您好!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个现实,既包括人自己,也包括人生存的环境。环境,有人的环境,有事物的环境,它们组成了人们生存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离开物质、精神便谈不上现实。请问,修行人应该如何看待人的现实价值?如何处理自己与现实的种种关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


深山野蕙:

对上述问题,我的看法是:具有平衡的心理,才有正常的价值观,从而处理好各种关系,实现人生价值。

人类认识世界有三种方式:哲学的方式(也可以说是科学的方式)——人们以此辨别真、伪;伦理的方式——人们以此辨别善、恶,这是道德的层面;艺术的方式——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辨别美、丑,这是自然的层面。这些方式因每个人的出生家庭、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的影响与自身气质不同而有每个人不同的特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可贵的。

但是,人的特性是趋利避害。由于人类发展及宇宙规律的影响,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认识世界的许多共性,这些共性往往是大家总结出来的对人类有利的规律。由于每个人先天气质和后天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便会培养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认识能力越全面,相对于其发展与生存来说,犯的错误就越少,人生就越顺利或者感受就越快乐。其人格特征如果有所偏颇,认识世界的角度也就会受影响,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挫折。

偏重于思辨的人,喜欢以自己已知的理论模式来看世界,往往忽略了现实的一面,从而流于主观,缺乏生气,这种人虽然聪明,但也容易流于抑郁;偏重于伦理层面的人,往往过高地要求自己与他人而压抑了自己的身心的深沉感受,同时也往往会抱着批评与职责的态度与人接触,使人们敬而远之;偏重于艺术层面的人,则往往注重外相,忽略了更深的层面,当理想与现实形成落差时,便会失望,甚至生不如死。

人要生存得比较好,就必须处理好自己生理、心理的问题,以及自己与社会环境的问题。

因为人心是变数,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便会受我们心理的影响。心情好或者对某些人的印象好,或者某些人符合自己的利益,至少不伤害自己的利益时,我们对其相应的事物便会接纳与喜欢。反之,我们便会反感,甚至愤怒,从而不接受。如果我们只是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印象去判别人与事物,便会忽略很多事实与整理,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阻碍自己的成长。圣者如是说——依法不依人。

心理是否平衡,是一个人素质修炼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客观的心态,或者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而违背道德观念、违背宇宙法则,外界便不会接纳你,终究会使其自身的物质、精神利益受到损害。有句话曾经感动过许多人——“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人,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独有名词,人是群体动物,是由“你”、“我”、“他”组成。爱、创造、积累、帮助——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和谐约定,用修行人的话来说,就是慈悲。宇宙定律是公平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付出,宇宙便会回馈于你。

一个看世界偏颇的人,是自私自利的、只知道自己利益的人,以自己的利益去要求环境,便会偏于索取,他往往会忽略付出与奉献,从而流于怨天尤人,宇宙也不会真正给与他回馈。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原则。宇宙是守恒的,一个不创造价值的人,他又如何能获取自己所需的利益呢?

人生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因为人心是变数,所以一切都是可以转化的。一个觉悟者,意味着对一切的接纳与包容。不同的心理,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不能改变别人,我们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环境,我们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平衡的心态,才能获得平衡的人生。具有平衡的心态与人生,其本身就是安乐。




原帖转自觉普禅师的博文http://hi.baidu.com/ssyh9993/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