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师父,最后回向的时候应怎么回向?
师父:就是回向海陆空四生六道,空中的、地上的、水中的,四生六道一切众生,让它们都得饱满,我们平时做晚课的时候不是念“愿得饱满舍悭贪,速脱幽冥生净土,皈依三宝发菩提,究竟得成无上道,”这也是可以的。
问:师父,施食的时候就是说用的食物是生的还是熟的;是都可以,还是必须限制是熟的。
师父:观想成熟的比较好,熟的它比较绵软,生的比较硬,当然小鸟吃了还是能消化,但小鸟也应该喜欢吃饭。
问:我们施食的时候虽然是生的,我们观想的时候把它观想成熟的。
师父:观想熟的比较好,我喜欢观想熟的,熟的不单单绵软而且又有大米的香味,形啊、香啊都非常好,不仅要变成熟的而且还要很多。怎么去观想?我以前在海南遇到一个老师太,他说他观想的时候把地球观想成一个糯米团子一样,上面粘的都是米,这也蛮奇特。
但最主要的,比如说心里面这样一想全部都是米,全部都是饭,白白的,真的像山一样,充满天地虚空界,天地虚空都是。我们现在想象,一粒米你把它放大放大,放大到眼前,再拉近距离把你眼睛都遮住了,你眼前全部都是米,遮住了,再把遮住的放大,充满天地虚空界。
问:弟子有一个问题,就是出家这条路走这么长时间,总是感觉什么法都不是内心所求的,诵任何一种经也都不是我想要的,但是弟子也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法,请问过好多位师父,都说是法还没入到心里去。
师父:你这个,其实你虽然在看经,但是对经典里的真实意义还不知道,像其他师父说的法还没入心,那就是心还没有入法。像我们早课念的“妙湛总持不动尊”,你要是懂了那不得了嘛,你心就特别舒服,“妙湛总持不动尊”,你念佛念心,这就是念佛念心是不二的。
如果你不懂,光是念“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念都是嘴上念,你就入不了心,跟心不是一回事。这是赞美佛还是什么?既是赞美佛也是赞美你的心,对不对,这就解决法和你的心,佛和你的心就相应了。你这个状况说明心不相应,心不相应你就觉得不过瘾,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入到法里去,不知道法的意思,所以读经啊,参学善知识就是为了这个。
比如说《心经》的那个咒,你对《心经》的意思理解了,那个咒才有力量,如果《心经》前面的显的还不知道,那密咒你怎么知道。经如果你不得力,咒肯定不得力,还是要理解经的意思。而且经理解一分就要用心去实践一分,不仅仅是要到一部经当中去用功,甚至你要到佛经的一句话当中去用功,这句话什么意思,我心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实践这句话。
比如像《楞严经》里面,佛问阿难,你为什么在我门中出家。阿难回答,当初我看到佛,看到您老人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世间所有,不是世界凡俗能生出您这个身体,光明晃耀,所以我愿意追随您,我也愿意修到您这样。他是见相的,正因为见相的,所以摩登伽女现前他也会被迷。
那佛说了,既然你是见我的相心生起喜乐,你以何为见以何为心,这就讲到,对不对。好好研究研究,《楞严经》好好研究研究,你以何为见以何为心。如果你的见不真,心没有显,那佛经是佛经,你是你,两回事。最难就在第一卷,阿难尊者说心在这、说心在那,佛陀都说不是不是。最后阿难被问的急起来了,我愿意听您说法,愿意跟您出家都是靠的这个心,您说这不是我的真心,那我就没有真心了。
我们在座的能不能理解那个,为什么佛陀否定他,说那都不是。那我们也是嘛,我们也是靠这个心来学佛的,我们也是靠这个心出家的嘛,请问这是不是你的心?如果你说是,那就跟阿难尊者一样,那佛说了你没有找到真心,那你真心在哪。如果真心没找到,那你靠什么修。
但是众生就是颠倒,就是不知道真心,就用诸妄想,以妄想为真心,所以才颠倒轮回,我们要找找我们用的真心还是妄心,我们如果用的妄心,那就是生死的本,真心是我们求学问道的根本。
那真心在哪?过去有的禅师,他觉得自己开悟了,但是一到祖师那边发现不对,我的这个心用的还不是地方,马上就住下来,依止善知识多少年,要明白。既然这位师父他能知道,我不知道,那就好好学。
你们佛学院里也是这样,法师们教你们每一堂课,每一个经、每一个论里面都有真实义的,到底这个经的真实义是什么。我们生起这样的求道的心,求真心的这样一种心生起的时候,那你修学的动力就有了。否则在佛学院里就容易落入那种平平的,泛泛度日。
现在在佛学院里我们也可以广学一些知识,但不一定了解,你学了总比不学好,学了之后要深入去了解参究,比如说我对这部经非常感兴趣,虽然在佛学院这么多年我学了很多经,很多论,后来你瞄准一部经或者一部论,深入的去研究,这样子来打开我们的智慧门,现在可以广学。像我们读书一样,小学、中学什么都有,数理化都有,越往大就越分专业了,到大学就专业的,你学什么就学什么,研究生更专业,其它的不管了。
我们学佛也是可以这样,先广泛的知道,我们佛家这么多的经,到以后就慢慢的可以专攻一个。佛学院也是这样,读到后来研究生班就开始研究天台宗,研究唯识宗,对不对,研究班就开始分得比较细了,现在可以广学。但是不要仅仅满足于此,别觉得老师讲了我学了,就真知道了,那一句“阿弥陀佛”念一辈子,有几个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对不对。
我们《心经》天天念,《心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能知道了,你能安住心去修了,那你马上就不一样了,知道还了得。为什么我每次超度都念《心经》,你对着九幽十类,四生六道众生你念《心经》的时候那还了得,这个世界顿然放光,放大光明,对不对,你自己能受用《心经》那还了得,那真的就像念“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莎婆诃”,解脱解脱,凡夫也解脱,声闻也解脱,缘觉也解脱,菩萨也解脱,全部都解脱到大光明的佛地的境界去。
问:我们现在主要学习的就是律藏,像我们大班的话主要是针对南山三大部,中班的话他们也是四分律藏,主要是按照戒律讲的,题外的话就开了二课,别的没有开什么,主要学戒律,在这之前弟子在台州也是学了三年,也是三大部,今年才到**寺。这次有个想法,就是觉得戒律和实际理论没有相结合到一起,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应用上,不能说是少,有个别的也是用不上,因为佛在世的时候行持的,现在就是说行持上很死板的,不知用什么心来面对这个持戒的功德。
师父:这个戒虽然在戒定慧三学当中它是基础,但这个基础还是带着佛的特质,所以以前道宣律师讲这个戒的时候,一上来还是非常高深的,因为戒的无作妙体本身就是慧的体,就是定所产生慧的体,我们为什么叫别解脱,别别解脱,就是佛以这个戒来度我们,戒本身就像一艘船,戒本身就是释迦佛陀的身体,这本身就很奥妙,无作妙体,它是很奥妙的,戒体。那怎么呈现?就以我们听话。我们现在很难现证这个无作妙体的,所以师父受我们守,师徒授受的关系。
就像前两天,你们昨天也有,我们是十五结夏,结夏的时候大家按照这样一个结夏的羯磨在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在做,心里面对的都是本师佛陀,所以这个时候戒的功德力就现前。所以一般性说,我们在做佛的法事的时候,羯磨的时候,佛都会现前,这是因为我们把这个细心地、恭敬地来摄持我们身心的时候,其实这个就是佛的力量彰显了,所以守戒的时候就是跟佛陀在一起。
我们首先要这样的认识到,然后再去学那些三大部里面的,你了解到的越细,持得越细,那你跟佛的关系就越亲密。持戒也是念佛,在我们身体受持的时候,我们心就显现出佛的威德力,佛的威德力就在摄持着我们,这就是佛的慈眼视着众生,看着我们,佛的威德的手拉着我们,能带领我们走向解脱。
所以我们学戒的时候也是这样,你不可能学的时候马上就明白那个无作妙体,无作妙体是什么不知道的,但是理论上要知道。我们在行持的时候要这样感受到佛的存在,在做羯磨的时候就感受到佛已经降临了,佛就已经在我们身心上,大家如理如法受持的时候, 每个人身心都非常的有加持力,被佛的光照着,这要感受到。
所以这样你持戒,越来越对戒有信心,学的时候持的时候都不断的得到佛的加持,这样持戒,慢慢的你就跟佛在一起,你能够护念住这个也是定,哪一天你的心和佛,佛光和你的心交相辉映的时候,我心和佛心那个的时候你就会开大智慧了。开大智慧了,反过来你就知道戒,什么叫无作妙体,什么叫非表色法,无表色法,虽然无表色却和金钢一样坚固,所以我们又叫金刚宝戒。
金刚宝戒又通慧,又通定,所以我们可以在别解脱里面得到戒,师徒授受可以得到戒。也可以比如说像外道他修禅定,禅定里面也会产生戒,但是因为他是外道的,他得到的戒也不究竟。如果是我们佛教徒的,那师父有时候摄受徒弟,他也不识字也不懂多少东西,有的就让他修定,定反过头来能产生戒,叫定生戒。
然后有的人,比如说像周利盘陀一样的,他啥也不知道,叫他什么持戒不持戒的,他连那四句话都不会念。佛让他扫地,让他念扫帚,他把心定在里面,行持在这里面的时候,他依佛的教行持的时候,每扫一扫帚他的身心都跟佛在一起,因他依着佛的教,他有一天也开大智慧。开智慧的时候,慧里会有戒,所以有定生戒,还有道共戒,道就是慧的意思。
我们现在研究的三大部,指的四分律,就是我们这个别解脱戒,虽然没有定,虽然没有慧,但是你持的里面就有无作妙体,佛的慈悲和加持就展现在你的身心上,所以我们要很欢喜的去持戒,就好像用自己的身心跟佛靠在一起一样,这种心去持戒就会慢慢消除业障,自然会得定。
像道宣律师一样,他如果没大彻大悟 他也写不出那个,所以他写的那个一上来就是大彻大悟的,跟佛的心是同体的,一般性人真的看不懂,最多大家都是在做持上用力,关键的忘掉了。戒是佛的身体,我们受戒就是跟佛的身体在一起。这个佛的身体还不同于舍利子,还不同于佛的肉体,在大乘经典里佛就讲到了,佛的法身是没有舍利子的,因为佛是没有生没有灭的,是周遍一切处的。
戒就是佛的身体的妙用,受佛的戒就好像是,我们讲俗一点就是跟佛接轨,问能持否,答能持,那就跟佛接轨了,一条一条来接轨。从智慧上来说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从戒上来说多受一分戒,多得一分佛的加持,受得越多方位越得全方位加持,越周密。所以就说五戒不如十戒,二部的话三百多条戒。世间人觉得为什么不平等,好像女众的多,女众的多其实就是对女众的爱护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