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观正理

中观正理





  ——应成派概述——

  章嘉仁波切  着   白玛旺杰    译

  中观应成派的思想,是佛教宗派内部最高的哲学形式。故此,我在这里对本宗派之定义,以及对其基本的观点,进行一些阐述与解释。

  第一、何谓中观应成派?

  一切事物的自然本性,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认识。是故,立论者,不需要把一个立论与敌论双方均可认同的理由作为「正量」,去推证「事物存在」的理由。而可以利用敌论者本人的论点,去指责敌论者所承认的「三相」(因明

  论式)的理由,让敌论者本人推断自己所立的宗,进而使其证悟到诸法性空的道理。此即中观应成宗派之定义。

  月称菩萨在「明句论」(解释中论)中说:「以推断的方式,坚持自己所承认的理由,在任何时候,均会导致己所坚持的观点更加偏执,而不会使辩

  论的两方,达成一致的。故此,哲学上的推理,对证悟空性乃无济于事。然而,诸佛为了帮助那些迷失了事物真相的众生,便顺应这些众生,利用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理念,进行循循善诱。」

  月称菩萨在这里明确指出,利用他方的推论逻辑,可以攻破敌论者的观点;但是,从自方心底里所承认的观点,就不能成为破斥他人观点的理由。因此,月称菩萨以流行于世的辩论形式为例,在「明句论」中继续讲到:「唯有自己的推论逻辑,方可攻破自身坚持的理由;而他人的推论逻辑,则无法使敌论者降服。一般而言,世间流行的辩论,有些是根据立论与敌论双方,所共同承认的所谓的『正量标准』(这里是指一切世间所见订定的标准),作为中介的裁判,来判决双方的胜负。然而,在其他一些情况之下,甲乙双方辩论的胜负,则完全由自方承认的理由来决定,而非他方的推论逻辑来定成的。流行于世的辩论形式如此,因明正理中的推理逻辑也复如此。因为,唯有流行于世的概念,才适合应用在因明著作的论辩之中」。此即在「明句论」中,对中观应成派所安立的最确切定义了。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诚如前述﹐在立论与敌论,双方共同承认的正量标准的前提下,立论者,以自方承认的理由为依据,企图利用他方,即敌论者所承认的『三相』理由,去攻破敌论者的观点。很明显,此即月称菩萨所谓的中观应成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接受自方承许的理由,而仅仅以他方承许(应成派不承认世间见是正量,无法与他方立论进行辩论,故不立宗,就他方所许而破,称为随应破。),即敌论者一方所承认的理由,来激发敌论者本人的比量推断,进而使敌论者本人,能够证悟诸法无我的境界,此即中观应成派。反言之,连思维概念中的一切法,也统统被否认的中观论者,即为中观应成派。在中观应成派中,安立「二谛」的诸多殊胜方法,都是依据否认「思维概念」(世人见解)的实相

  来制定的(世间一切非正量)。

  「入中论释」中记载:「智者们肯定明白,在这部论着中,所出现的有关空性理论,以及为此所进行的辩论答复,在其他任何经典中是找不到的。」月称菩萨在这里清楚地指明了,他所信奉的中观应成思想,与其他中观的解注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此,宗喀巴大师在「善言精论」中,点明了月称菩萨思想的不共殊胜,他说:「在中观应成派看来,不要说诸法没有实相,甚至连常规意义上的思维概念,也没有一个自性成立的实相。但是,这些假有的现象,却存在于没有自性成立的假相之上。」

  西藏早期的学者们,曾称中观应成派为「极无住定的中观派」。很明显,此称呼是根据圣天论师的「观修菩提心的文稿」提出的。圣天论师说:「通过空性、真实性、究竟性等名目繁多的同义名称;通过幻化、梦、水月、彩虹等,无数的理喻;通过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之道的佛陀,企图描绘出,不定住于有无二边的中观之道。」

  在阿底峡大师的论着中,也称中观应成派为「极无住定的中观派」。为此,宗喀巴大师及其两位徒弟的著作中,均没有提出任何的异意。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圣天论师的著作,非他本人所造。但是,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理由的假说。很显然,雪域藏地的所有大师们,以及本派(格鲁派)的历代贤哲们,都认为圣天论师对中观的描述,是最真切的准则。

  跟中观自续派不一样的是,一般的中观论着,没有对中观应成派进行内部区分;宗喀巴师徒的著作中,也不曾对中观应成派分类过。由此可见,中观应成派内,并无任何支系派别。

  第二、自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

  本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申述。一、基位观点;二、基位观点之上的二谛特征;三、道修过程;四、道修的果德。

  一、基位观点,也可分为两部来讲。甲、如何将基位与应予破斥的遮止联系起来;乙、破除遮止,确立无我之见。

  甲、唯识与中观自续派认为,通过消除「人」与「法」之「我有」的应破遮止之后,才能确立「无我」。因此,确立「无我」的「人」与「法」,以及与之对应的概念模式,也是彼此不尽相同的了(只要断人我执,法执认为所知障)。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现证到最细微的「人无我」时,他不再需要去证悟最细微的法之空性,也便能获得解脱。

  中观应成派则认为,不论你现证声闻、独觉、或是菩萨达到解脱境界(法执是属于烦恼障,如龙树菩萨所说:有法执必有我执)。首先,你得必须证悟到最细微的法之空性。这就是「般若经」中,所说的「执实者,无解脱」的意思。寂天论师言:「佛之经典著作中明确宣布,若无这个证无我空性,便没有解脱之道。」

  因此,我们所说的两种「无我」观念,是在把作为本体的五蕴,即物质与精神现象,分割成「法」与「人」,两个世界之后形成的。而不是在两个虚无的「我」之上,构造出「无我」之概念的。由五蕴组成的一切现象,非真实存在。因而,我们称其谓「法无我」。同样的道理「由五蕴集合而成的「人」,也非实有。故此,我们可将其称作「人无我」的了。两种「无我」之确立方法是相同的。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之思想。所以,月称菩萨在他的「入中论」中说:「为了使有情众生,能够从烦恼与智慧的障碍中解脱出来。所以,从法与人两方面,讲述无我之理的。」

  如果说,在「人」与「法」之上,有一个什么样的「我」,需要被破除呢?月称菩萨的「四百颂论疏」中记载:「所谓的我,是指不需要观待其他事物,能够独立自性的存在。而『无我』,就是指一切法的无实有自性。此无实有自性的『无我』,乃从被分割的『人』与『法』两方面理解。分别被称为『人无我』与『法无我』」。

  因此,在没有寻思分别的意识作用之下,认为「法」,还是「人」,有一个自性固有的实体的话,此即「俱生我执」的思想。其所执着的理念,就是我们在这里需要破除的那个「我」,也就是实相存在的假设度。

  中观自续派,虽然否认存在有它的实有性,胜义有与真实有。但是,他们不否认存在的自性有、自相有与自体有。然而,中观应成派则认为:存在

  的实有性,以及存在的自相有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应予彻底的否定」。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中也提到:「一切事物真实的存在方式,就是事物本身的自性有。」

  因为,中观自续派之「自续」一词,与「自有」同属相同意义的概念。故之,中观自续派认为,「宗、因、喻,」三种推理方式,从推断者本人的角度而言,是完全真实的。但是,这种推论方式,在中观应成派看来﹐就具备了「实有」的全部内容。

  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万法无自主,因而皆无我」。

  另外,月称论师在对圣天论师的「四百论」所作的注疏中也提到:「实有」、「自性」、「自主」、「不依赖他缘」等等概念,所表达的是一个相同的思想。

  问曰:如果说,在非分别识的作用之下的真实之存在方式,是我们应予破除之「我」的话。那末,所谓「分别识作用」之「分别识」,指的是什么呢?「分别识」之作用过程如何呢?它与中观自续派所宣称的「没有一个非分别识之作用的存在方式」,有何区别?

  答曰:关于一切法如何在分别识的作用之下形成的过程,在圣天论师的「四百论」中记载到:「没有意识的分别作用,便不会对事物之存在,产生贪着执取的心思活动。所以,没有一个聪明的人,会把意识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有」。

  月称论师的「四百论疏」中,对此的解释如下:「毫无疑问,所谓存在,纯粹是在意识的作用之下产生的。如果在意识的作用之下,认为此存在着的话,就会在概念上,形成一个存在;如果在意识作用之下,认为不存在的话,也会在概念上,形成一个不存在的了,这就像把一条花绳子,在意识的分别作用之下,被误认为是一条盘旋在地的蛇,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所谓的「分别识」,就是从无始以来,我们所深深习惯了的能够分辨出「这个是色」,「那个是感受」等,能够对外相存在,进行一系列识别的原始心识。

  从把绳子错当蛇的例子中,我们便可知道「存在」,是如何在原始的「分别心」的作用之下改变的。假如,在一片阴暗笼罩的地方,你看到了一条花

  绳子,像一条蛇一样,蜷曲在那儿的话。你一定会把眼前的花绳子,误以为是一条蛇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从绳子的颜色、形状,还是从绳子的组成部份,或是从绳子的总体,不管从那一个角度分析,此绳子都不具备蛇的表相。

  同理,五蕴聚合时,所产生的「我」之感觉,是我们的「分别识」,在五蕴聚合之假有上面,创造出来的。因此,不要说五蕴的统一体;还是五蕴的单一面,或部份,或五蕴的延续性,均没有一个「我」之表相。就连在五蕴之外的任何一个法,也没有什么「我」之表相。所谓的「我」,纯粹是在「五蕴」聚合的假有之上,由「分别识」创造出来的。

  尽管,从某些方面而言,通过分别意识的作用﹐所建构出来的现象世界,与我们的分别识,把花绳子错看成蛇,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以常规的概念,分析视绳子为蛇的「绳子蛇」,与经常能够看到的「色」之现象世界的话,其结果将会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绳子蛇」与「现象世界」,在正量概念的分析之下,所受到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承认,这是个以「名相概念」(世俗名言)所建造出来的世界之存在。以现象世界为例吧,我们必须得通过「这是色」,「这是感觉」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认识,来决定对诸如「善恶」「好坏」的取舍,就由此来满足我们对现象世界的追求与认识。不仅如此,人类的所有行为与活动,以及判断其合理与否的,肯定与否定态度,也是依据这个假有的概念来决定的。然而,如果人们不满足这个纯粹的概念,而去探求概念所隐含的内容,如说:「这个所谓的色,是指它的颜色呢?还是指它的形状?还是指它的部份?还是指它存在之外的一个存在呢?」。这样一一追寻下去的话,在名相概念之下,我们将什么也找不到的。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在「色」之上,设立「善恶」等种种取舍分别的了。

  在名相概念之上,承认「善恶」等标准,是非常合理可行的。例如,有两位乡下的农夫,决定到外面去观光游玩,他们来到一座庙里面,看到墙壁上画有一幅壁画像,农夫甲某开口说「这位手持三角叉的神是遍入天,那位手持宝轮的神是大帝释。」农夫乙某闻之,马上反驳到:「不!你错了,手持

  三角叉的这位神是大帝释,手里握着宝轮的那位神,才是遍入天呢!」农夫为此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于是,他们两人来到住在附近的一位行脚僧面前,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可是,行脚僧心想:「这里哪有什么遍入天,或大帝释呀,在墙壁上的,只不过是一幅画像而已呀!」这位行脚僧心里虽然这样想,但是,嘴上却没有说:「这不是神,而是一幅画像」之类的话。为了迎合世俗的常规概念,行脚僧告诉两位乡下的农夫,他们中的一位是正确的,而另一位是不正确的了。行脚僧通过这样一种是非的判定,让两位乡下人双方心满意足了。而他自己也不必背袱一个「谎言者」的恶名了。

  同理,尽管一切法,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但是,从名相概念的常规意义而言,我们便可以确立「这是正确的!那是不正确的」诸如此类的标准了。世尊佛陀,虽然已现证了诸法无实有的真相。但,为了利益所有众生,他顺应世俗,迎合各种不同根器的有情,巧妙地利用他们的语言,制定各种「善恶」的标准。

  关于这一点,在现证最上果位的伟大学者,佛护论师所着的「龙树中观十八品疏」中有详细的解说。月称菩萨与寂天论师,两位尊贵的导师,也通过各种实例与分析,说明了在名相概念之下,可确立各种行为与活动的可行性。所以,我于此就不细述了。

  在名相概念上,建立各种「善恶」的标准,是佛护、月称与寂天,这三位伟大的中观论师,对龙树菩萨思想的独特阐释方法。遍知一切的宗喀巴大师,与他的两位亲近徒弟(克珠杰与贾曹杰) ,也不只一次地指出,中观正见的最终难点就在于此。

  在「邬婆离请问经」中讲到:「竞相开放的朵朵鲜花,美丽可爱,娇艳无比;雄伟壮丽的黄金宫殿,辉煌气派,华美绝伦。但,鲜花的美丽,与宫殿的辉煌,均由我们的分别意识所创造的,它没有一个固有的创造者,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它只是我们心识的造作。」(说明一切法都是由我们的分别心增上所安立,没有究竟的实体可言。下面举多种经论证明。)

  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名言概念所形容的深奥涅槃,是不会找到的;

  形容涅槃的名言也是虚设的。」

  「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说:「如是,谓菩萨,仅名相也;如是,谓菩提,仅名相也;如是,谓般若波罗密多,仅名相也……。」

  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宝鬘论」中也讲到:「色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名相。是故,虚空,也仅是一种名相。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元素的存在。所以,纯粹的名相,也是不存在的。」龙树菩萨在这里清楚地指明,从胜义的究竟意义而言,纯粹的名相与概念,也是不存在的。

  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也提到,除了由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名言或概念之外,一切法从其本质而言,是不存在的。他说「除了假立的名言概念一之外,哪有一个有或无的世界呀。」

  中观自续派,及其以下(唯识、经部、婆娑等)所有教派,不明白上述的这些道理。所以,一旦有了「这个人造了这样一个业」之类的陈述时,他们会在五蕴聚合的总体之间,寻找一个具有独立实体的我,当他们把组成总体的「部分」,或者「总体本身」,或者总体的「延续性」,看成一个独立实体之主我时,就会把所找到的那个「主我」,视为造业的主体;如果没有找到那个「我」的话,他们便会认为,还没有找到造业的主体了。这跟经部宗派,把没有触摸障碍的「无遮」,视为「虚空」是一样的道理。

  中观应成派则认为,在五蕴假设的总体之上,不需要找到一个具有独立实体的「主我」。可以把由五蕴组合的人,当成造业的主体,进行所有的行为、活动。这就是中观应成派最殊胜的特征。

  中观自续派认为,「不是由心识创造出来的存在,是破除的对象。」一句中的「心识」,是未受任何影响的「正确意识」。但是,中观应成派,则把所有由意识创造出来的「心识」,统统看成是「颠倒意识」。这就是此两派最大的不同点。

  因此,中观应成派,甚至把萨迦耶见所具有的思维,也当作「纯粹的我」或「纯粹补特伽罗」,而不把它看作是组成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五蕴。因为,执我为有的俱生萨迦耶见所思考的,也仅仅是「我」本身而已。如果把意识之外,一个具有相续性的「补特迦罗」,当作独立的实相存在的话。那末,这种

  思想本身就是「俱生我执」的思想,而不是「俱生萨迦耶见」。

  人们天生所俱有的,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思想,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切具有相续性与非相续性在内的,「色」等五蕴的精神与物质世界。由此可见,虽然,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法执」,与执我以及我所的「人我执」,所思考的对象完全的不一样。但是,各自从主观的角度,承认客观存在的独立性。从这一点而言,所谓「法我执」与「人我执」是一样的。所以,这两种观点,对什么是轮回流转的根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双方各自都不会成为谬论的。

  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实执心」,认为在「色」等五蕴组合的整体之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我」。但是,这种「实执心」又认为,在五蕴之上的这个「人我」,不是通过对「五蕴」与「人我」是一,或异之类的智力分析之后,所获得的认识。而是,在没有任何理由之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心的自然倾向。因为,与生俱有的自然意识,还没有形成一种成见,可以对事物的「一样性」或「异样性」进行分析的了。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这种「人我执」是一种「非智力分析的天生我执」。

  执一切为实有的「实执心」,虽然被认为是推理所应当否定的对象。但是,真正的否定对象,应该是「实执心」所贪爱执着的那个外境(贪执境)。

  在精心研读中观思想的经典著作,在精通宗喀巴大师思想的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闻思与勤修,我们才有望对中观思想的细微之处,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些喜欢自我标榜,偏执己见,顽固的痴修者们,以及那些以批评,指摘他人为能事的诡辩家们,永远也不能理解深奥的中观正理。

  第三、推理的用途。

  确立什么是「无我」。一、确立破除否定对象的主要推理。二、如何通过推理来否定两种「我执」的存在。

  一、确立破除否定对象的主要推理:1.利用推理去否定存在的理由。

  2.确立推理的重要性。

  1.利用推理去否定存在的理由。

  龙树菩萨对所有讲述空性道理的了义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之后,佛护与月称两位论师,又对龙树菩萨的思想,加以更详实的解释和发挥。另外,伟大的中观论师寂天菩萨所阐述的思想,也与佛护与月称的思想极为吻合。佛护、月称与寂天三位论师,认为般若空性理论的要点是:不只说遍知如来的佛果,甚至连摆脱轮回之苦,也需要通达体悟「人」与「法」的无自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指出:一、那些认为有一个实有存在的人,是不会获得解脱的。二、所有正觉佛,从预流果到独觉佛的一切果位的获证,都是通过般若智慧证悟到的。三、甚至连那些倾向于修持小乘声闻的人们,也应该修持般若智慧。这也是龙树菩萨中观思想的要旨。

  故此,龙树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说:「由有不解脱,由无住三有」。说明了一个人如果落入到「有」与「无」二边的戏论之中,便没有解脱可望的了。

  龙树菩萨继续讲到:「遍知有无事,圣者得解脱」,说明圣者是通过对诸法的「有」或「无」的正确认识,证悟到有无二者相互观待,自性本空的道理之后,证得解脱的。

  另外,在「中观宝鬘论」中,龙树菩萨指出,深信三宝与因果的胜解信心,是获得人天善趣的增上因。再用此信心为基础,养成能够修断烦恼,获证解脱智慧的法器。这样,便可以修持般若智慧,摆脱所有的烦恼,获证佛果了。龙树菩萨说,能证解脱的般若智慧,就是体认「我」及「我之所有」,在胜义中无我的「自性」。若以这个般若智慧,能够观照诸蕴皆无自性的真如实际,才能断尽俱生的我执思想,从而了断生死轮回的流转。

  龙树菩萨继续讲到,如果未能断除对诸蕴的实执,也就断不了俱生我执,如果我执未断的话,其他的烦恼,便可以随之而起。因此,就不能解脱生死,了断轮回流转之主因了。如果能够断除对诸蕴的实执,生死流转的轮回也就从根本上止息了。所以,龙树菩萨还说,视一切为虚无的顽空思想(无见) ,可以导致众生堕入恶趣;认为一切法为实有的思想,也同样可以导致众生在善趣中流转了。故,欲从善恶二趣的流转中解脱出来,必须得明白不依有无

  二边的真实义。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造业,有业而有生。」 在「出世赞」中也说:「未知无相性,佛说无解脱。」

  所以,在「六十正理论」与「中观宝鬘论」两部论着中﹐龙树菩萨清楚地讲到;在解脱轮回的道修过程中,一定需要对细微空性的体证。宗喀巴大师在「中论广疏」中也说:「龙树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与中观宝鬘论两部著作中,虽然多次强调,破除人我与法我之缘起正理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从轮回中解脱的道修,就一定需要通达不依有无二边的真实义。很显然,龙树菩萨在这里,把缘起正理,作为体证空性的条件提出来的。」

  此外,诸法的真实自性,只有在彻底摒弃了,我执所具有的原始感受之后,方能了悟通达。想通过心识活动不参与到「人我」与「法我」之上。或,通过阻止心识,外流于其他外境对象之上,来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否则,一个人在睡梦过程,或在昏迷状态中,也可以证悟空性(因为,在睡梦与昏迷状态中,人们的意识活动没有参与到客观外境之上)的。

  所有的大乘规范师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通过推理的方式,才能破除诸法的自性有。

  圣天菩萨说:「一旦体悟到客观外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彼时,轮回流转的种子,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

  月称菩萨说:「执一切法为实有的心,是在诸多意识的作用之下产生的;因此,通过意识观察,(我们)完全能够推断出诸法的无自性。」

  清辨论师说:「以专注于真实性的根本定慧,观察所有概念建造出来的法的自性。」

  寂天论师说:「找到诸法无自性的真如实相之后,便没有什么可以贪执的对象,也不存在所谓的贪执者了。」

  法称论师说:「在没有破除杂染心识,所执的外境对象之前,不可能摒弃这个实执心」等等。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得仔细地观察与推敲,执「两种我」为实有的心识为何物,在认识了心识为何物之后,则需要依靠一个权威的经教与合理的推

  论,来确定诸法的真如实相,远非像我们的心识,所创造的那样具有其自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分析伺察,才能全面揭开,概念所幻造出来的一切骗局。所以,通过远离贪执的妙观察智,全面分析实相,是何等的重要啊!

  「大庄严法门经」中记载:「善女子!菩萨如何能够在战事中大获全胜呢?」答曰:「妙吉祥童子!经由观察,体认诸法无自性,是菩萨在历历战事中获胜的原因。」

  「三摩地王经」中说:「通过妙观察智的分析,参悟诸法无自性的实相,此乃获证解脱涅槃的唯一正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因,可以使内心宁静平和的了。」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宝云经)中说:「通过胜观智的分析,体认到诸法无自性的实相,才能进入对真如的认识了。」

  「梵天所问经」中说:「对诸法的存在,进行如实而细微分析的人,才是具足智慧的圣者。」

  因此,龙树菩萨等大乘规范师们,透过破立的推论方式,对佛陀宣讲的经典,从了义与不了义两个方面,进行了诸多的解释与阐述。尤其针对空性,确立了更多的推论方式,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他们所确立的诸多论点,完全是出于一种悲愿,为那些具足福德资量的幸运者们,指明解脱之路而提出的。并非由于热衷于争论,而投身到孰是孰非的辩论之中的。

  佛护论师在「中观疏」中说:「佛陀宣讲缘起道理的用意为何?答:慈悲仁爱的佛陀,看到了众生遭受各种痛苦之情形,为了使这些众生彻底摆脱痛苦的原因,他向这些众生解释万物存在的真实情况,于是,便宣讲缘起的道理。」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龙树菩萨著作中所应用的推理分析,纯粹以指明解脱之道为目的,而并非出于对辩论的热衷。」

  宗喀巴大师说:「中观著作中的所有推理与分析,都是纯粹为了帮助众生,获得解脱而设立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月称菩萨的引语中强调,中观的推理分析,「并非出于对辩论的热衷」。而宗喀巴之引语则强调,中观的推理分

  析,「纯粹是为了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一般来说,无论在闻、思、修的任何阶段,妙观察智的推理分析,必须以严格的教理为准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把这样一个,以教理为基础的推理分析,配合在恒时解脱自他,获求佛果的宏志大愿中的话,必将是最大的成就。这样,才能顺应大乘规范师们的精神。一切追求宁静与平和的人们,应该朝这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与精进。

  有些人,夸夸其谈,自我标榜,吹嘘自己是在修持佛法,或利益佛法。但是,他们所从事的一切佛法活动,包括听闻佛法,禅思佛理,修持实践、讲法、论辩、以及著述论说等等,不要说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任何的益处。反而,他们假借佛法的名义,制造各种各样的恶业,来污染自己的心识。最后,会落到相互争吵、对骂,甚至动用兵器,棍棒的境地。通过这样一种不良动机,进行修法活动,其结果就像把良药酿成毒药,把神仙当成魔鬼,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寂天菩萨指出,对甚深的法性,持有一丝的怀疑,也可导致在轮回中流转更长久的时间。他说:「一个福德浅薄之人,如果他对此法不存任何怀疑,他也能踏上解脱之道;但是,一个具足福德的人,如果他对此法存有一丝的怀疑,便会使他在轮回中永远流转。」   月称菩萨更清楚地讲道,到了末法时期,对深奥的法性,哪怕产生一丝的意悦,其功德也是没有限量的。他说:「当人们越来越脱离,世尊所宣讲的佛法要旨,思想陷入混乱的时刻,任何一个人,只在剎那间,消除二心,证悟空性的话,其福报是很大的。」   在「伏魔品」与「未生怨王经」中也说到:「如果诚信深奥的法性道理,能够消除弒杀父母,阿罗汉等所累积的无间罪障的话。在戒律,仪规方面所犯的一些小小过失,那就更是不在话下的了。」

  明白以上所讲的道理之后,就应该积极地努力,培养自己对此法的认识与信仰。对此,宗喀巴大师讲到:「在没有影响到因果,缘起定律的情况之下,应该广泛地听闻空性法,并透过记忆与再三的思维,把空性的道理,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思想之中,而且希望在未来的生命中,能够常常信解其深奥的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8-7-11 14:5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2、确立推理分析的重要性。

  在中观著作中,罗列了无数个确立「无我」的推理方法。概括起来,可含摄在确立「人无我」与「法无我」的两种推理法之中。轮回流转的主因,或最大的束缚,是因为我们太过执迷于「人我」与「法我」之上。所以,确定「无我」的根基﹐也应该立于「两种我」之上。

  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中说:「轮回流转的两大束缚,即执我为实有的『人我执』思想,与由人执思想中演化而来的『法我执』。因此,正理应予破除的对象,也是此二种『我执』,正理也可含摄在此两 类之中了。」   其中,确立「法无我」所依的主要正理,是「四相判断」(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正理。「十地经」中说的「十平等性」,龙树菩萨在解释一位菩萨,是如何通过「十平等性」,达到「六地菩萨」的境界时,透过正理的推论,只证明「十平等性」之中的「诸法无性平等性」。他认为认识了「第一平等性」之后,其他平等性,便会容易理解了。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的开首句中便提到:「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也说:「诸法不从自性生,何来他性能生法」,「如此观察能解脱」。表明「四相判断」的正理,是确立诸法无我的唯一正理。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中也说:「证明诸法无我的主要正理,乃四相判断的正理。」

  确立「人无我」所依的主要正理,是以车喻「我」的「七相道理」。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讲到:「透过七相道理的分析,所发现的无任何自性的人我,怎么会是有呢?契证空性的瑜珈师,找不到一个有独立自性的人我。因而,瑜珈师会轻而易举地进入无我的状态。所以,像分析车子的组成一样,也应该分析人我的自性」。通过车子与车子零件,是否是一样?或异样?是车子依靠零件,还是零件依靠车子?等七种形式的解支分析,我们不会找到一个所谓的车子的。所以,所谓的车子,只是诸多零件组合的空洞概念而已。月称菩萨告诉我们,像分析车子一样,我们也应该分析人我的自性。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确立的「人无我,完全是通过七相道理的正理分析完成的。在宗喀巴大师的「辨了义不了义论」中,也强调了「七相道理」的分析,

  在确立「人无我」过程中意义。

  缘起正理,是本派所有正理之当中,最受推崇的一个。前面所提到的「四相判断」与「七相道理」的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唯一根本,也是这个缘起正理。所以,月称菩萨说:「一切事物的存在,皆由众缘聚合而现,非意识能独断思择。是故,缘起的正理,能够切断所有邪见异说的网络。」

  为什么其他所有的推论方式,一定要根据缘起的正理,才能形成呢?为什么说缘起正理,在破除邪见异说方面,优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推论方式呢?这些问题深奥难测,非一般常人能够测知其中的底蕴。所以,宗喀巴大师及其两位上首徒弟,称赞缘起正理,是众理之王。

  破除「有无」的自性与破除「四边生」的自性,是成立诸法无我性所依的唯一正理。而非一非异的道理,则可应用于「两种无我」之上。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宗喀巴大师从「自生、他生、共生、非共生」的四个重点,所阐述的「非一非异」的道理,是根据龙树菩萨「中论」第十八章(观我法品)的内容展开的。据说,「中论」其他二十六章的全部内容,均涵盖于第十八章之中。所以,宗喀巴大师的这种阐释方法,是相当合理的。而且有很多理由,但是,由于篇幅,我不在这里细论了。

  第四、破法我

  一、论破除法我应依的正理﹔二、论破除人我应依的正理﹔三、论能破二我的正理之王——缘起。

  一、论破除法我应依的正理——能摧邪见的金刚细屑——破除「四边生」的正理。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指出了从「四边」来观察,完全没有「生」之「四种论点」,并表明了这「四种论点」,纯粹是一个不引生其他任何事法的「无遮」。

  在这里,为何只提这「四个论点」呢?答案是这样的,如果一切法是自然而生的话,那么,此「生」就一定属于「四边生」之内的任何一「边」了。

  因此,破「四边生」之论点,如果能够成立的话。一切法非自然而生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了。是故,「破四边生」之论说,乃为最彻底的论证方式。

  破除了「四边」的生有,便能够自然引生出,诸法非自然而生的道理。如果依此(引生出诸法非自然生) ,便认为破除「四边」所提的论点,不是一种「无遮」的话,那就错了。因为,在证明某一事物为「非有」时,一定会引生一个所证的结果。

  诸法自然而生之「生」,一定属于「四边生」之其中一了。因为所谓的「生」有两种:一种是「有因」的生﹔而另一种是「无因」的生。在「有因」的生里面,又可以细分为三种情形:一、 因果同品之生;二、 因果异品之生﹔三、 因果即同品又异品之生。宗喀巴大师,在「中论大疏」与「入中论大疏」两部著作中,也是如此阐释破除「四边生」的正理的。宗喀巴大师亲证大部经典内容之后,所阐显的这些至理名论,对理解中观要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知为何,后世中观学者的论述中很少有人提及。

  破除诸法自生。

  破除诸法因果同品生,如果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芽,能够从自性中重新生长的话。那么,这个生长,便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因为,幼芽的自性,远在因位的阶段,就已经完全俱备了。故之,所谓的生长,就是获得自性所具有的性质而已。

  如果有人在这里反驳说,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芽,虽然具足了自性的性质,但它不会妨碍重新生长的话。那么,幼芽等果位阶段的同类,就永远不会生长的了﹔相反地,种子等因位阶段的同类,就会永远不断地生长下去,直到轮回的尽头。因为,已经生长的这个种子「具有自性的性质」,所以,它会不断地重复生长。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如果说,诸法是从自性中生的话,所生之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已生的诸法,也可能重新再生了。如果认为已生诸法,是一个重新再生的复制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什么「幼芽生长」之类的事情了。相反地,种子将会不断地生长到轮回的尽头。」

  数论派认为,种子与幼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他们虽然不承认种

  子生种子。但,他们认为,幼芽的自性,与种子的自性是一样的,这两种自性可以互为相通。前面刚提到的本派观点,所针对的也是数论派这种错误论说。

  本派反驳数论派的这种观点。说:如果种子与幼芽之本性相同的话,那么,所相同的本性,也就成了种子与幼芽的存在方式。所以,你不可能将种子的自性,从幼芽的自性中分离出来。

  根据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与「中观论释」,两部著作中,对事物的「自生」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反驳:

  一、如果因果同品的话。那么,种子与幼芽之间,应该在形状、颜色、味道,以及功能等方面是一样的。

  二、种子脱离了第一阶段的时候,种子与幼芽同品的性质便会消失掉。

  三、 种子与幼芽在各自的阶段中,能被分别确认的特性也会变成一样的。

  四、种子与幼芽同品,世间观念也不能认同。

  在破除「自性」观念时,月称菩萨也根据龙树菩萨「中论」中理论说:「如果事物有一个自性的话,那么,该事物的能生与所生,将会是一样的。该事物的行为、活动、以及功能,也会是一样的。」

  破除诸法他生。

  所谓「他生」之「他」,并非指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他」,而是指一个具有自性特征之「他」。此有两种情形,其一,比方说,一粒稻谷,其本身之果,相对于其本身之芽而言,是一个具有自性特征之「他」了。同样的道理,火所具有的自性特征,也有别于煤炭的特征。其二,火炭所共有的自性特征,比之稻谷的幼芽,也有其不共的自性特征。这就是「他生主义者」们所持的观点。如果说这两种「他」的存在是一样的话。那么,从用于驱除黑暗的火焰,将会产生更加漆黑的阴暗;从一切无因的事物中,将会长生诸多无果的现象。因为,火焰与阴暗;无因之事物与无果之现象,共同拥有一个具有自性特征之「他性」。龙树菩萨在「中论」第二十章中说:「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对此﹐佛护论师在「佛护中观疏」中有详细的阐述。月称菩萨也说:「依

  他若能生他者,火焰也能生黑暗,一切之中生一切,一切所生他性同故。」   如果有人反驳道:不能仅仅因为具有一个自性特征之「他」,就把事物的因果当成一种「因果」。所谓之「因果」,它必须具备能够显引出一种「结果」的特殊功能。

  答曰:此说不成立。如果某一事物,是彼事物自性特征之「他」的话。那么,这个事物之「他」,也就应该是彼事物的存在方式了。这样,具有自性特征之「他」,与其他因素之间,便不会有任何一种关系的了。因此,我们就永远不能区分,稻谷的种子与青稞的种子,对稻谷幼芽之生长,有无作用等等的了。

  另外,如果「他生」有自性的话,那么,「果」就应该产生在「存在」之前。因为,一旦有了「生」,其「因」的消失,与「果」的形成,就必须要发生在同一时间之内。这样,「生与灭」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所以,「因与果」,也就应该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因果」同时的原因,是因为「正在生长」的一个「活动」,必须依靠一个赖以活动的依所。比如说,一提起「此果在形成」时,我们必须明白「果」之形成,一定得依靠幼芽等能够使「果」形成的施设事。在依靠「幼芽」这个依所之后,才能形成「果」。如果这样一种所依与能依,有其自性的话。那么,无论任何时候,有「生」,则必然有其成长之「幼芽」过程。因为,其「自性」不可能变异的。故之,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无他生也无自性」。

  纯概念上的「生」(指世俗名言的生),如果在某一时间内,成为某一切事物之「所依」与「能依」的话,它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是该事物之「所依」与「能依」。所以,纯概念上的「生」,没有任何可指责的过患。宗喀巴大师认为这就是本派,在破除「他生」思想中,所采用的最细密而重要的正理。本派不但不承认概念上的「他生」,甚至在原始意念当中,也不会把「因与果」,看成两个不同的自性。所以,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也没有什么他生。」

  破除自他共生

  一切事物的「自生」部份,可由破「自生」的正理来破除;一切事物的

  「他生」部份,也可以由破「他生」的正理来破除。所以,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自生与他生两者,也是一个经不起推理的。因为,其二者具备了刚刚提到的那些过失。」

  破除无因之生。

  如果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任何原因的话。那么,一切具有一定方位,时间,以及特性的存在,都没有它产生的原因。如果某一事物,能从一种事物中产生的话,它也可以从所有的事物中产生。所以,我们一切的努力﹐将会失去意义。为此,月称菩萨说:「如果说,一切事物的产生,完全没有原因的话,那么,一切的存在,也将会永远从一切中产生。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什么,诸如种子之类,能够生果。世间人也不必为了得种种果实,而去收集种子了?」

  透过破除「四边之生」,便能破除诸法有自性的思想。但是,「四边之生」的破除,却不能破除纯粹概念(世俗名言)之上的生。因为,纯概念之上的生,不属于「四边之生」的任何一「边」。除此之外,任何一个依靠他缘所生之「生」,不是从「四边之生」的任何一边中生起的。宗喀巴大师在「中论大疏」中说:「仅凭承认幼芽是依靠种子而产生的事实,便能一一破除「四边之生」,这就是正理之王——缘起理论的不共特征。」

  大乘成就者,佛护论师也说:「问曰:如何说所谓的生,仅仅是一种名相呢?答曰:龙树菩萨「中论」第一章之首偈就是这样: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佛护的「中观论疏」中还说:「因为诸法没有一个存在的实相。故之,所称之存在,也仅仅是一种概念。」

  破除「四边之生」

  本派后期的某些学者,把智藏论师在「二谛本疏」中介绍的正理方法,应用在「破除四边」之上。但是,在中观应成派的大多数著作中,都用「金刚细屑」的正理方法,去破除「四边之生」。而智藏论师的二谛方法,在中观应成派中,却很少有人提及。

  破除「有无之生」的正理

  「因」不能生造一个具有自性的「果」,因为,有了「自性」,便不再需

  要一个赖以生长的外缘;「因」不能生造一个「无果」之「果」,因为,一切虚无的话,外缘便失去其作用的对象;「因」不能生造「果有」,也不能生造「果无」,因为,「果有」与「果无」,不可能结合起来;另外,「因」也不能够生造一个即非有亦非无的果。因为,即非有亦非无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这种破除「有无之生」的正理方法,在月称的「入中论」,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阿底峡大师的「菩提道炬论」中,均有详细的介绍。另外,通过「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我们可以明白「非一非异」的理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五、破人我

  一、确立人我之无自性。二、确立我所之无自性。三、此推论方式如何应用于其他现象之上。

  一、确立人我之无自性。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讲到破除人我的五种推论方式:「非蕴不离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蕴﹐何处有如来?」

  尽管,三种彼此双方互相依赖的状态,可以概括在「一」与「异」,两种情形之内。但是,考虑到萨迦耶见,根深蒂固的执实的成见。龙树菩萨在「中论」的第十章与第二十二章中,均介绍了从五个方面观察人我的推论方式。

  问曰:世尊在经中说:「色非我,我非有色,色中无我,我无色﹐﹐﹐受、想、行、识等其他四蕴,亦复如是。」在这里,佛陀所针对的,是萨迦耶见的二十种观点。那么,在以上「四种推论」之外,为何要讲「五种推论方式」呢?

  答曰:佛陀在经中,为何仅从四个方面的推论,确立人我之无自性呢?这是因为,在没有理解诸蕴之前,萨迦耶见是不能够认识到我之自性的。所以,透过四个方面,一一观察诸藒的实际,进而认识「我」之自性。另外,还因为除了外道之外,谁也不会相信,诸蕴以外,还有一个具有自性之主我。破除诸蕴,以上四种方法足够,但,破除诸蕴之外的主我,就需要从五个方面推论的了。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讲了破除人我的五种推论方式,是因为他不仅想破除执诸蕴为我的思想,而且还想破除外道的思想。另外,我们必须明白,破除外道的方法,是龙树菩萨在确立相续意识的无自我之后,破除与生俱有的自我时,顺便提出的分析方法。

  月称菩萨,在龙树的五种推论之上,另加破除诸蕴总和之我,与破除色之形态为我的两种推理方法,使之变成「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在佛教内部的实事派与中观自续派中,有些人,把意识当作一个有自性的「我」,有些人则把「人」的一些属性,诸如五蕴之形状等,当成一个有自性的「我」。为了破除以上这些观念,月称菩萨在五种推论之上,另加两个推论的。

  另外,经中说「我」与「车」,是在同一个概念之上建立起来的:                          「我」是一种魔化的思想,

  你被这种思想牢固地控制着。

  使心造作活动的「行蕴」

  有智慧的人了知其自性都是空的。

  所谓有情众生,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如同车子是零件的合成体一样,

  人也是由色等诸蕴组成的。

  观待诸缘显起的众生,

  只是一个名相上的存在。

  月称菩萨建立起来的「七相道理」,在确立「车子」与「人我」的概念上是一样的。这种推论方式,较之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推论方式,有不共殊胜的特征。欲知详情细节,可参阅宗喀巴大师的著作。

  「七相道理」的方法,繁简适中,并且具有很多特色。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总之,七相道理的方法,以车子为喻,分析人我的实际情形。有以下三种特色﹕一、容易破除,在诸法之上所虚设的永恒概念(常见)﹔二、容易破除,那些主张「若无自性,便无因缘法则」的虚无论者的观

  念(断见) ;三、透过以上两种分析方法,瑜珈师能够超越「常断」两种极端,进而达到证悟的境界。第三种分析方法,还具有能够使我们轻易理解虚幻般缘起之特点。

  现从「喻」与「理」两方面,谈一下「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

  首先从「喻」的方面来说,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零件之外无车子;车子与零件,即非一;也非异;单零件非车子;诸零件非车子;零件的累集非车子;零件集合的总形也非车子。人我的存在,也跟车子是一样的。」   从车子与零件一样与异样等,「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分析车子的存在与否,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车子」,只是一个虚设的概念。但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的「车子」,又可以在不受正量心的影响之下存在着。「人我」与「诸蕴」的关系,也跟「车子」与其「零件」,是一样的道理。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与车子本身的车轴、车轮、以及车灯等零件,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如果,「车子」与「零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话。将会在理论上出现三种过失。一、像「零件」可从车身上卸装分成一样。车子也应该可以分成若干;二、像车子是一个整体一样,所有的零件,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三、一切活动,与促成活动的动力,也将会是一样的。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与车子本身的诸多零件,在本质上不是异样的。否则,「车子」与「零件」,就会成为两个不同的实体。而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在同一时间内,相互不会发生作用的。就像观察一匹马,与观察一头牛一样,需要我们分别去观察车子与车子的零件。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即非车子依靠零件,亦非零件依靠车子而存在。否则,「车子」与车子的「零件」,就会成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车子中也没有零件(零件不属于车子),就像提婆达多拥有一头牛,或提婆达多有一双耳朵是一样的道理,根据前者,车子与零件,会成为两个不同本质的实体;而根据后者,车子与零件,自然成为同一性质的实体。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零件累积的总形,也不是「车子」。如果车子的总形是「车子」的话。那么,把车轮,车灯等「零件」一一卸下来之后,

  全部堆积在一起,也应该成为一辆「车子」的了。

  佛教内部(有部、经部、唯识宗)的某些实事论者们,不承认车子的「整体」,但是,他们承认一个「纯粹的零件组合」。然而,他们所承认的「纯粹零件组合」,也非「车子」。因为,没有「车子」的「整体」,哪有「车子」的「零件」?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我们不能把车子「零件」的特殊形状,当成「车子」。原因有二:其一、每一单个零件的形状,不是「车子」﹔其二、单个「零件」组合的总形,也不是「车子」。第一个推论是能够成立的。因为,不管此「零件」,与未组装前的「零件」形状是否一样,「车子」的「零件」,永远不能成为「车子」。如果说,此「零件」与未组装前的「零件」,是一样的话。那么,未组装前的车轮等「零件」,与组装之后的车轮等「零件」,在形状上应该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些「零件」,在未组装之前,不是「车子」,在组装之后,也不是「车子」了。第二个推论也是能够成立的。因为,如果车轮、车轴等零件,在组装之后,失去组装之前的形状,而有另外一种形状的话。那么,其不同之处,应该能够观察得到。

  由此可见,「零件」组合的形状,也不是「车子」本身。实事论派则认为,零件的「聚合」,不能构成一个有功用的实有。所以,「聚合」之形状,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功用的实有。但是,他们说,「车子」是一个具有实效功用的实有。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假有现象所依赖的根本,是一个具有实效功用的谛实有。本派中观应成派则认为,一切假有现象所依赖的根本,不是一个具有实效功用的谛实有。因为,诸多「零件」聚合的形状,是假有现象「车子」,所依赖的根本,而非具有实效功用的「车子」。

  问曰:如果依照「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我们不会找到一个「车子」,所以,也没有什么「车子」的了。但是,在常规世界的概念里,为什么有「把车子推过来!」「买一部车子,」「备好车子」之类的表述呢?

  答曰:概念上的表达是必要的。因为,本派(中观应成派)看来,在「七相道理」的推论之下,我们不会找到所谓的「车子」的。也就是说,从绝对与相对,两种意义上找不到「车子」。但是,不能由此便断定没有「车子」。

  因为,一、我们承认「车子」的存在时,并不是通过「有无自性」的「正理」,推断出「车子」的。而是通过一个纯粹的,世俗的,没有被常规概念影响的心识,也就是说,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去推断假有现象的意义。二、「车子」的存在方式,也纯粹是依靠车轮等「零件」的组合。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不论从真实意义,还是从世俗的角度,通过七相道理的分析,车子的存在是不成立的。但是,在没有思维分析的参与下,「车子」者依靠「零件」的组合存在着」。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释」中,清楚地阐述了一切现象,如何在概念上成立的情况。他说:「由此可见,不仅从流行于世的角度,建立起一个「车子」之概念。而且,就连「车子」这个名相的特征,也是在没有思维分析的情况之下,根据流行于世的概念承认的。」

  自续派与自续派以下的宗派认为,如果不把「零件」的组合,当作一个「整体」的话,你也不会把一个与零件不同性质的其他组合,当成「整体」的了。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整体」的了。他们企图把某一事物,从其整体的存在之中,挑离出来,并确立其为此法或彼法。再去寻找所确立法的假设内容,当他们找不到这个假设内容时,就不知道如何去确立它了。他们不把「车子」,仅仅当作一种概念。因此,他们认为「车子」,在概念意义上,具有一种自性。

  应成派这个殊胜的宗派,虽然,不把「零件」的聚合体,当作「整体」存在之所依,也不把单个的「零件」,当作「整体」存在的依所。但是,他们说,在我们所设立的「整体」,这个纯粹概念中,一切能做,所做的行为活动,都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宗喀巴大师说,中观应成派的这种阐释方式,揭示了佛陀思想的根本内核。所以,他教劝一切有智之士,应该修习这种特殊的阐释方法。很显然,这种阐释方式,深奥难究,非超智贤达莫能通其理。即便在古代印度,也只有少数闻名遐尔的大班智达,才通达此理。而在雪域西藏,除了宗喀巴师徒之外,很多道学成就的贤达之士,连其大概内容也未能了解到。可见,其深奥难测的程度。

  这是一种能够直接契入空性之见的速成方法。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释」

  中说:「因为,按照这种推论方式,分析世俗概念的话,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没有思维分析的情况下,一切现象还是存在的。因此,那些真实修持的瑜珈师们,在诸法存在的阶段上,分析诸法自性,便能在最快的速度内,证悟到真如实际的底蕴」。

  结合我们的实际来讲吧,我们所贪恋不舍的这个所谓之「我」,与组成我们生命的「诸蕴」,到底是同一的性质?还是不同的性质?如果说,这个所谓的「我」是存在着的话,那么,它就必须得属于,以上两种情况之其中之一的了。从现象世界的规则中,我们清楚,如果我们的心识,能够判断出某一现象,有一个它的「对应」现象时。那么,此一现象,没有「对应」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反之亦然。因为,「一」与「异」,是互相对立的两个相违反体。

  如果说,「我」与「诸蕴」是同一性质的话,就会出现理论上的三个漏洞:

  一、承认「我」,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了。二、会出现很多「我」。三、「我」会具有生灭的特点了。

  一、如果说,「我」与「诸蕴」,具有共同的性质的话,那么,你所承认的「我」,

  就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因为,你所承认的那个「我」,只是「诸蕴」的一个变换名称而已。就像把月亮称作「兔影者」是一样的道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若为身即我,若都无有我(那末离身就没有我了)。」

  二、如果说,「我」与「诸蕴」,具有相同的性质的话。「诸蕴」有多种类,那么,「我」也就应该有很多种类的了。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如果,诸蕴与我是一样的话,诸蕴有好几种。我也应该有好几种的了。」

  三、如果说:「我」与「诸蕴」,具有相同的性质的话。那么,「我」应该具有生灭的特点,因为,诸蕴具有「生」与「灭」的特点。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我是五蕴,我即为生灭。」

  问曰:「我」有「生灭」的变化,何过之有?

  答曰:如果从单纯的概念(世间名言的我),讨论「我」之「生灭」的话,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但是,如果认为,「我」具有一个「生灭」之自性特征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以下三种错误:

  (一)人们不能回忆起自己的前世。

  (二)自己所造的一切业,不要受报。

  (三)人们会遭受非自己所造之业的报应。

  另外,如果,前世的「我」与今世的「我」,是两个不同性质之个体的话。那么,「前世之我」与「今世之我」之间,便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将会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事情。

  问曰:「前世之我」与「今世之我」,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但,其二者之间有一个「一脉相承的相续性」。所以,没有什么不妥。

  答曰:如果「前世之我」与「今世之我」,是不同性质的两个事情的话,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什么「一脉相承的相续性」的。就像弥勒佛与阿罗汉近护一样。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弥勒与近护相互依靠,但非一体。因之,其二者之间,没有一个一脉相承的相续性。因为,不同自性的两种事物,不属于同一相续性中」。

  驳斥「我」与「诸蕴」相异的观念。

  如果说,「我」与「诸蕴」,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的话。那么,「我」就不会具备「诸蕴」所具有的诸如「生」、「灭」、「成」、「住」等特征的了。因为,此时的「我」,是一个与「诸蕴」毫无相干的异物。就像风马牛一样,互不相及也。这样﹐能够建立起「我」之概念,所依靠的基础,以及「我」所执着的对象,就会消失掉。所以,这个所谓的「我」,就像天空中的花一样,是一个非实事的无法。月称菩萨在「明句论」中,用一种他方承许的论式,来批驳「我」与「诸蕴」相异的观念。

  另外,如果说,「我」与「诸蕴」从本质上不一样的话,那么,我们观察「我」时,就必须得把形象化的「诸蕴」,与「我」分离出来后,才能观察「我」。就像「心」与「身体」一样,我们观察的角度,领域也完全不一样的。

  关于以上两种推论方式,在龙树菩萨在「中论」的第十八章与第二十七章中,分别记载如下:「中论」第十八章中说:「若我异五蕴,则非五蕴相」。「中论」第二十七章中说:「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实际上,在中观理论中,牵涉到很多破除「我」与「诸蕴」相同,或相

  异观念的难点。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想在这里展开来详细解释了。

  以上推论方式,如何能够破除其他的观念呢?通过否认「我」与「诸蕴」,即不相同,也不相异的观点之后,「我」依靠「诸蕴」而存在,或「诸蕴」依靠「我」而存在的,相互依存观念,也就会自然地消除掉。另外,如果「诸蕴」与「我」,具有不同的性质的话。那么,「诸蕴」与「我」相互依存的理由,也不能成立。因为,「诸蕴」与「我」,非有相同性质的观念,早被否认掉了。

  认为「我」中具有「诸蕴」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就像在前面,通过「七相道理」的方法,分析「车子」时一样,「车子」中有「零件」,或是「零件」中有「车子」,两种观点,皆不外乎于「车子」与「零件」是一,或是异的认识范畴。

  另外,单纯的「诸蕴」聚合,也不能构成「我」之存在。我们平常讲,「我」是依靠「诸蕴」的聚合而产生的。这意味着「诸蕴」,仅仅是产生「我」的一种依所,而「我」也是此依所之上的一个假有而已。因为,「依所」与所依之「假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种推理的要点,一般不为人们所容易了解。然而,我们可以首先,从中观应成派,对「心经」独特的阐释方式,即:「就像诸多『零件』,聚合在一起,被称为『车子』一样。在诸蕴相依和合的条件下,也产生了概念上的众生」的引文中,理解这种推理的要点。其次,从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所详细解释的正理要点,理解这种推理方式。

  另外,如果把「诸蕴」当成「我」的话,那么,一切所作与能作,将会是一样的。透过这种推理,我们也可以破除佛教内部,某些宗派所坚持的「诸蕴」之延续性,为「我」的观点。

  把「诸蕴」的「形状」当作「我」,同样不可取。因为,只有在具体的有形物体之上,才会有一个「形状」。然而,「心」是一个没有形体的抽象物,所以,不可以把「心」当作「我」的。

  如果我们用这七种推理方法,仔细分析一切存在的实相的话,是不会找到一个「我」的。此即诸法无独立自性的原因。与二谛相关的理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从绝对意义而言,甚至在常规概念上,也没有一个具有独立

  自性之「我」。然而,当思维与分析,在没有观察假设物的情况之下,「我」与「人我」,能够从事任何一切活动。这是一个无可辩驳,被正量证实了的事实。所以,在常规概念的阶段中,有「人我」的存在。

  另外,当我们心中,产生一个「我」的意念时,此「我」之意念,是根据我们相续心识中的「五蕴」为基础产生的。因而,这个「我」之意念,纯粹是一个依赖于「五蕴」之上的假有。以上这些观点,是月称菩萨「入中论」中的主要思想。

  月称菩萨,对圣天论师的「四百论」进行注解时说:「因此,通过全面的观察与分析,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法,均无一个独立的自性。只剩下一个个虚如幻影的假有。」说明了通过正理的观察与分析之后,诸法虚幻般的假有影子,还是会继续遗留下来的。

  宗喀巴大师说:「一、通过正理的分析,破除一切认为诸法实有的应破观念。二、破除诸法实有的观念之后。因果与缘起的原理,及其一切活动,像虚幻之影,没有丝毫的破损。这种『破实有』与『立假有』的『破立』结合,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一般人士,极难通达,中观正见之理。」

  佛教内部上下乘的所有宗派论师们,把各自所信奉的教派,当作一个远离常断二边的中观之道。特别是,中观应成派以外的其他中观论师们,以及唯识宗派的规范师们,确定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中观之理,并建立了一个诸法似虚如幻影的观念。如果,你认为这些高层宗派的主张,比之那些低层宗派的观念,更加接近真实,更加难以理解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些高层的宗派,仍然没有一个,像中观应成派那样,从建立「二谛」的角度,确立一个不着「常断」二极的中观之道。不懂得这一点,就无法探知中观道理的深奥底蕴。如果我们够意识到,惟有这个殊胜的中观应成派,是如何避免或破除所有一切细微的边际,如何建立诸法虚如幻影的观念等等,与众不同的深奥特色之后。我们便会对龙树菩萨师徒们,特别对那些能够如理阐释,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古贤们的著作,以及对宗喀巴师徒们的著作,从理性的角度,产生一个坚固、深邃的信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果想了解以上所述,正理的根本原理;确立诸法似幻的实质;深奥的

  道理,如何映显于内心的经过;以及我们对深奥理义的体证经验,等等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细微区别的话。一定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宗喀巴大师的著作,特别对「菩提道广论」与「菩提道略论」毗婆舍那的内容,有一个精深透彻的领会。

  二、通过合理地亲近,一位有实证经验,并且熟悉,从证地菩萨的上首子弟们,所直接口耳秉承相传下来的,宗大师密意传承的,全部教法的善知识。

  三、通过对经典内容,以正理的再三推敲与深思。

  四、通过勤奋精进等一系列内外条件的辅助下,我们才能真正通达与理解,中观正理的核心思想。并应该为此努力不懈。

  遍知一切的大学者贾曹杰说:「在遇见圣者宗喀巴大师之前,我对断除轮回根本的道路——缘起的道理,一窍不通。」

  由此可见,像贾曹杰这样,与古印度「六庄严」相媲美的正理大王,也坦承自己在没有遇见宗喀巴大师之前,对远离两极的中观之理的无知。甲曹杰还表示,是宗喀巴大师指引他,理解中观的深奥理义。他感慨万分地说:「恩重如山的精神导师啊!在您格言般善说正论的启示下,我对缘起中观的理解,才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与龙树菩萨、佛护论师、月称菩萨、寂天论师等诸圣贤的思想达到了一致。」

  贾曹杰认为,对缘起中观的正确理解,是走向解脱与获证佛果的根本道路。并鼓励我们勤奋精进,习修中观之理。他说:「不理解远离二边的中观之道,就无法获证神圣的菩萨境界。因此,通达缘起性空的深奥理义之后,就应该将其付诸于实际的修持当中。」

  贾曹杰还认为,甚深的中观之道,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很容易被其他肤浅的思想淹没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更应该爱惜这个殊胜的教法,尽快地,尽快地努力修持。他说:「龙树菩萨开示的二谛圣法,是千世万劫难以寻找的胜法。但,它很快就会淹没消失于迷乱的世界中。因此,任何有识之士,当勤奋修持,不可半刻之怠缓。」

  很显然,贾曹杰的这些提示,具有非常中肯的教诫内容与深邃寓意。我

  不想在这里,展开论述中观应成派的详细内容。关于本派主张的根本宗旨,可以参阅有关宗派思想的其他著作。

  破除「我」为「实有」的正理,同样,也可以破除「我所」的观点。

  当我们利用「七相道理」的推理方式,寻找存在之「我」,有无一个独立的自性时。我们从七个方面,都不会找到一个独立存在之「我」的。执存在有一个「自我」的思想,也就自然地破除了。这样,「我之所有」的思想,也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消除掉。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另外,体认「我」没有自性特征的思想,也会体证到「我之所有」,同样也没有自性的。因为,当我们的心识转向「我之所有」,分析「我之所有」有无自性时,此心识的功能完全基于前者,即体证「无我」的认识之上。这样,「我之所有」之无自性性,就能很快领解得悟。所以,体认「我之所有」的无自性,不需要依靠其他理由,在很多经典著作中,也没有提到体认「我之所有」无自性的专门、独立的方法。

  关于什么是「我之所有」,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包括眼睛、耳朵在内的相续心识,是「我之所有」的事相(作用体)。但,并不是俱生我执,萨迦耶见的观察对象。他们说,这是宗喀巴大师师徒们的思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眼睛、耳朵等是「我之所有」的假设处。而不是「我之所有」的事相(作用体)。因为,不能把存在之假设处,当成存在本体。嘉木样协巴(Jam-yang-shay-ba) 在「宗派思想纲要」中指出,当我们说耳朵、眼睛等,是我所的事相时,只表示眼睛与耳朵等,可以作为「我所」的事相。而并不是说,眼睛与耳朵等,是「我所」本身的了。嘉木样协巴还说,这是宗喀巴大师「中观大疏」中的思想。对于以上两种观点,我本人认为,还有一些待考的问题,容我往后另辟专章,详说细论。

  如何将这个正理与其他现象结合起来呢?月称菩萨说,如果从「七相道理」的七个角度分析观察的话,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没有被观察与分析到的概念意识。他在「入中论」中说:「部份、品质、情感、定义,以及燃料;还有整体、特性、爱恋、作用体,以及火;以七相道

  理的七个角度分析的话,是完全不存在的。」

  佛陀在「示三律仪经」中说:「世人与我争论,而我不与世人争论。世人所承认的一切有与无,我也承认。」

  第六、缘起

  缘起的道理,是所有正理之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缘起的真实意义;二、从缘起中衍生其他正理的情况。

  一、缘起的真实意义﹐

  缘起的道理,可以破除一切自性实有的观点。

  「海慧菩萨所问经」中说:「诸法缘起生,是故无自性。」

  在「无热恼龙王所问经」中也说:

  「一切由条件生起(缘生)的法,『它』没有生起;

  因为,它没有一个能够生起的自性;

  一切缘起生成的法,其自性即是空;

  证悟空性的人,悠悠自得。」

  在这里,「由条件生起」乃为理由,「未生」则是定论。而「诸法未生」的道理,在第二行中表示出来。这样,缘起的道理,所否定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世间名言的生),而是自性实有之「生」。佛在「楞伽经」中,似乎在澄清自己的观点,他说:「大智者,考虑到诸法非有自性生。故,吾言诸法无生。」

  前面「龙王所问经」引文中。「一切条件」与「它」的相互关系,说明了「诸法非有自性生」的特征。这是一种内因与外缘的关系,就像幼芽是外法,其内法则是「行」,要依种子及无明(依种子才有芽生,依无明才有行。)等才能生,所以是无自性的。引文第三行,说明了一切依赖与观待内外缘条件的存在,便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自性空」,乃缘起的本义。「空」的意思是,指诸法没有一个纯粹的「生」,并不是说,诸法连一个发生作用的功效都没有了。

  由此可见,缘起的道理,可以破除任何一边的执着。龙树菩萨见到缘起的道理,如此精深广博之后,认识到佛法与众不同的内涵,对世尊佛陀,更是顶戴备至。于是,着「中论」,「六十正理论」,「出世赞」,「法界赞」等,从缘起性空的究竟了义方面,赞颂佛的微妙功德。

  另外,我们的至尊导师,宗喀巴大师也在缘起赞说:「由见说何法,知讲成无上,佛说见缘起,我恭敬顶礼。」

  从缘起性空的正理,赞颂佛陀的功德,是一种从真诚信仰当中,发自内心的礼赞,其中不参杂半点虚夸。

  「缘起」一词,在梵文中为「Pratitya-samutpadah」,古代的大部分学者,在解释「缘起」的词义时说,「Prati」有「分发」之意,可以引申为「多样性」;「i」是动词的词根,有「行走」之意,引申意为「离去」、「崩溃」或「瓦解」。在动词词根「i」之上加一个缀词 「ya」,读成「itya」,变成一个衍生名词,意为「可离开」,或「可分离者」。因此,中文的「缘起」,或梵文「Pratitya-samutpadah」一词,其含义为「具有分离性,或瓦解性的生成。」

  在这种情况下,「缘起」一词的内容,只能包括在「因生果」之类,一般性的缘起概念之内了。因而,也就无法具体地细分,诸如「通过眼识作用产生的意识」之类的概念了。因为,在「单一」之中,不会含有「多样性」的。另外,把上述动词词根之后的此缀「ya」,当作一个简单的副词,也是不合理的。这样,经文中出现的「依赖眼识与色」(caksuh pratitya rupani ca) 一句﹐也是不准确的。应该读成「可与眼识和色分离的意识」。

  然而,清辨论师却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他不把「pratitya-samutpadah」一词的每一个单音节,一一分开解析。而是,把「pratitya-samutpadah」一词,笼统地解释为「此有则此生」,或「有此条件,才产生彼」。这就像,我们在一块空地上建造一座寺庙时,首先需要在地上,绘出一幅寺院建筑的轮廓图案,在轮廓图案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修建出一座寺院来。对此,月称菩萨在「明句论」中说:他(清辨论师)把「由缘而生」(pratiyasamutpada)这个词,当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词。

  实际上,清辨论师的这种方法,也嫌合理。因为,龙树菩萨把「缘」

  (pratitya),与「起」(samutpada) 两字,作为两个合成单词,分别解释。他在「六十正理论」中说:「依彼彼缘生,即非自性生。」

  梵音:(Tat tat prapya yad utpannam notpannam tat svabhavatah)

  尽管,清辨论师企图以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的「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一句,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但是,在这里,「长」与「短」之间,有一个「接触」的意义。即,所谓的「长」,是在与「短」的接触,也就是说,只有在相观待,或依赖于「短」的时候,所谓的「长」,才能够显露出来。

  因此,月称菩萨认为:因为,「prati」一词,含有「接触」之意,「i」是动词,有「行走」之意。「pratitya」是有三个单词合成的,即:「prati」——接触;「i」——行走(动词) ;「ya」——修饰词。这三个单词,组合在一齐,动词「i」(行走) ,在「prati」接触的修饰之下。整个「Pratitya」一词的内容,就变成「观待」,「依赖」或「相对」的了。梵文的这种词意变化,就像恒河的水一样,恒河之水,其实甘甜无比。但,汇流到大海之后,就变成咸味了。

  另外,在月称菩萨的「明句论」中也说:「prati」含有「接触」之意,「i」是词根动词,有「行走」之意。「pratitya」一 词,是一个合成词,含有「接触」之意,但,可引申为「相对」或「依赖」。其读音也随之而改变。通过修饰,动词词根的意义,完全改变,就像恒河甘甜的流水,汇入大海变成咸味一样。「Pada」是置于「samut」之前的一个冠词,它含有「生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其意思,引申为「存在」与「成立」等来理解。   因此,本派认为,所谓的「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生起与形成,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相互观待之下产生的。月称菩萨在「明句论」中说:「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此即缘起的道理」。了解中观大乘规范师们,对「缘起」词源的不同探究与解释,对我们理解「缘起」之深奥内涵,定有相当的助用。透过对「缘起」之词源的理解﹐我们便能通达「缘起」正理,所含盖的全部内容,也能直接契入「空性」的道理。   关于「缘起」与「空性」的道理,我会在将来,另开专文详细论说。但,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月称菩萨对「缘起」的观点。月称菩萨认为,「缘起」一词,含有「接触」、「观待」、「依赖等三层意思。虽然「接触」、「观待」与「依赖」三个词,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同义词。但,如果我们把这三个词,分别开来,单独地一个个理解的话,了解「缘起」的内容,也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一、「接触」。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说明了一切事物,均由自身的原因中,形成的缘起道理。这一点,与佛教内部下部宗派(指自续、唯识、经部、婆娑等)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以中观应成派与唯识以下的宗派,在这一点之上的「共同点」,就断定其为「缘起」的全部内容的话,有失偏颇。因为,中观应成派,不承认下部宗派所主张的「缘起实有」的观点;而下部宗派,也不苟同中观应成派所主张的「一切存在皆非实有」的观点。   所谓「接触」,就是指「原因」与「结果」,在「生灭」活动与变化过程当中的接触,而非指「原因」与「结果」的单纯接触。

  二、「观待」。表示一切现象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指一切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在观待于自身之组成部份的情况下,才形成其自性的。这是在把梵文词「Samutpada」﹐理解为「成立」的情况下的一种解释。比之前者「接触」,「观待」一词中,所含有的「缘起」之意,更广泛一些。因为,「观待」中包括了常与无常的一切法。然而,仅以「观待」中所含的「相互观待而生」之意,考量「缘起」内容的话,中观应成派与佛教下部宗派之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三、「依赖」。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说明一切法,都是相互依赖的假有,是在各自存在之「假设处」之上,虚设的一种假有现象。这一点,是中观应成派,解释「缘起」的特殊之处,与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因此,如果把月称菩萨「明句论」中,「显现事物」一句中的「显现」二字,理解为「单纯之生」(只是如所显现而已,不是实有的)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如果把「显现」二字,理解为「成立」或「存在」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与「第三个理由」。如果我们

  把「明句论」中的「原因」,简单地理解为,能使幼芽生长的主因——种子。而把「条件」,简单地理解成幼芽生长的外部条件,诸如水分与肥料之类的话。则是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如果把「原因与条件」,理解成一种像「名言施设处」或「部份」等,不能够形成「自性」存在的原因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再,如果把「原因与条件」一词,理解成虚设在假有现象之上的妄想分别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

  所以,我们不能把月称菩萨所说的:「原因与条件相互观待」之中的,「原因与条件」,单独地理解为像「种子」、「水分」、「肥料」等复合形式(各自独立的实体和合成的)的「原因条件」。而应该把其理解成,能够在假名字立的假有现象之上,建造出来假相的虚妄分别。   此即月称菩萨与宗喀巴大师,在解释「缘起性空」思想时,最精密独到的地方。然而,很多顶上戴着高高的佛学帽子的学者们,仍然不明此理。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方式,也不被大多数研习中观的一般人士所理解,即,虽然把「接触」、「观待」、「依赖」,看成三个不同的内容。但,主要只讲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中理由。如果想了解这种解释方法,请参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略论」,容我在此不细论。

  关于表示诸法无自性的三个理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略论」中讲到:                                                       「因此,诸如幼芽等,外部条件的事物,以及「行」等,内部条件的事物。都是在事物相互依赖的作用下,分别由种子与无明中产生出来。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条理由。」

  「任何一个独立的法,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性。然而,诸法的存在,必须观待于原因与条件。自性即独立的法,如果观待原因与条件就成相违。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条理由。」

  「我们必须明白,补特伽罗与瓶等法,都是由其自身的组合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补特伽罗与瓶子等,没有个独立的自性,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条理由。」

  虽然,宗喀巴大师在这里,解释了表示诸法无自性的三条理由。但是,在「菩提道略论」中的另一章中,他又从「一般」与「特殊」两个方面,解释缘起的道理。他说:「解释缘起的理由,也可以概括在两个方面。」

  另外,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大疏」中也这样讲到:「佛陀说:诸法的本性是这样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在无明烦恼的作用下,导致不同的行业形成。」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又说:「因业有作者,成业义如是。因作者有业,更无有余事。」

  尽管,我们可以把宗喀巴大师,所列举的以上三个理由,作为解释「缘起」的三种方法。但是,从其顺序与主次的排列情况来看,以上三条理由,也可以作为是对「缘起道理」的三种阐释。

  对「缘起」道理的这三层解释。也是月称菩萨的主要论点,他在「百论疏」中说:「如果说,某法具足固有的自性的话,那么,此法就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不依赖其他任何条件的存在。因此,它不会受到缘起定律的影响。然而,一切有为法,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结合中产生的。所以,任何依赖缘起条件的存在,是不可能有一个独立之自性的。因为,诸法是由缘而生的,它不会有一个独立的自性。」

  如果我们明白了宗喀巴大师,在「大胜观论」一书中,是如何对月称菩萨的这个观点,加以补充与发挥之后,我们才能对「缘起」的三层道理,有一个根生蒂固的了解。

  据说,学识渊博的大成就者,诺桑嘉措曾经这样讲过:「任何一个法,只要通过正量观察,被证实为实际存在的话。那么,则一定是有为法。」对此,很多初学法相理论的学者们,一个个奋勇而上,哄起而攻之,他们叫嚷什么「那么,天空,也应该是有为法。因为,天空有一个其所成形的基所。」企图以这种天真与幼稚,去驳到如此贤达之士,真是可笑到了极点。试想一想,大智者诺桑嘉措,通达所有的显密奥义,还能不了解那些皮毛般肤浅的逻辑吗?诺桑嘉措说此言的本意,完全是希望通过这句话,让人们对「缘起」道理,产生一个坚固的认知。但是,在这里,恰恰应验了一句俗语中所说的那样:「对于罪孽深重者,良药也将成毒药。」

  对「缘起」道理的上述种种解释,是月称菩萨透过深刻剖析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词源之后,对其中所包含之内容,所进行之最为贴切的解释。宗喀巴大师最究竟的「缘起」思想,也是由此产生的。过去,很多中观著作,在解释「缘起」的思想时,都没有涉及到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我在这里对此进行了稍微的开展。

  在这里,我想简述一下,「缘起」的道理,是如何破除「有无」两种极端的。中观应成派认为,在体悟正见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可使我们误入歧途。第一、执着一切法为实有的「常见」,或捏造虚构出来的「增益」之见。第二、不明「应破」的限度,过分地破除「应破」之事。使得「烦恼」与「清净」,两个方面存在的,所有「因果」原则,没有一处安立的地方。成为一种虚无顽空的「断见」,或「谤有」思想。(「无自性」与「无」,「有」与「有自性」,二者分不清楚,就会堕入常断二边见。)「缘起正见」的道理,可以把这两个顽固的极端思想,破斥得支离破碎。透过对「缘起」道理的深深体会,可以避免误入虚无主义的「断见」﹐对「由缘而生」的「因果」规律,能够产生一个真实的信解;透过对「缘起」道理的领悟,也可以消除我们与生俱有的,执一切存在为实有的「常见」,因而,能够体会到一切存在「无自性」的真相实际。

  如果不了解「缘起」的中道直观方法,就无法体会到诸法性空的真相实际。所以,「缘起」道理,在理解诸法实相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宗喀巴大师的善说正论,像雄狮怒吼一样,无有匹敌的原因所在。掌握了宗喀巴大师的思想内核之后,我们还可以从「宗」与「因」,两方面的分别理解中,破除「有无」两种极端。

  一般而言,人们虽然把由存在的「表象」,消除诸法实有的「常边」;以及由存在的「空性」,消除诸法虚无顽空的「断边」,被看作是中观应成派的一大特微。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在宗喀巴大师的本意中,并没有把以上的单纯理由,看作中观应成派之特征的意思。因为,佛教内部四宗的每一个宗派,都认为存在的「表象」,既可以消除诸法实有的「常边」,也可以解除一切虚无的「断边」;而存在的「空性」,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即:一方面,

  能够消除诸法实有的「常边」,另一方面,也能够消除诸法虚无的「断边。」

  因为,一切存在,都是在因缘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因此,唯有依靠「缘起」的观察,才能消除「有无」(因为缘起,了知一切法如幻而现,不是真实断而断有边;如幻但有作用而断无边。)两边的执着。尤其是,那些正在致力于闻思中观著作的人们,在心中,会产生一个消除「有无」两边的理论。

  经由禅修,证悟「缘起」道理,消除「有无」两边执着的人,我们也可将其分为「凡夫」与「圣人」两个阶段。在「圣人」的阶段中,「圣人」之高层次的心识,更具有特殊的能力。比之其低层次的心识,高层次的心识,在消除「有无」两边方面,将会更加深刻。针对这种细微的区别,寂天论师也说:「瑜珈行者的心识,也会受到其高层心识的影响。」

  因此,中观应成派,关于「二谛」的所有原理,都是从「缘起」的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所以,中观应成派,在道的修持与最终果位的证悟阶段,都有一个与其他宗派,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这种特征之与众不同,恰恰说明了「缘起」道理的深刻性。只有那些通过存在的「表象」,能够透悟到存在之「空性」;通过深观到存在之「空性」,理解到存在「表象」之意义的人,方能真正了解到「缘起」的正理。然而,那些对「缘起」正见,一知半解的人,不可能通过粗略的认识,领会到「显空」不二的诸法实相。只有从正面体悟到,轮回涅槃的一切原理,为相互依存的假有之后。方能否定这种「假有现象」,为纯粹虚设的「概念」。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缘起」正理,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呜呼!宿世所积的福德,像东方耸立的高山,

  宗大师甘露般的善言,恰似皓月升空,

  清凉之光,照晒在荷花般的心田里,

  提升我喜乐的情怀。

  无瑕的正理,像一支神笔,

  勾画出百部经典的奥义,宛若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

  她妩媚娇艳的姿容,

  时常出现于我明镜般,光亮的心中,

  温和喜祥的感受,流暖我整个的身心。

  深居于龙树学说的天然林苑中,

  以清净的正理,专志于一境,丝纹不动的定力。

  将会赢得绝代佳人——「缘起性空」的芳心,

  如此公正持修的行者,才能称得上得道仙人——中观论师。

  对中观大意,一知半解的人,

  活像一个步履踉跄的老糊涂,经常曲解「讲辩」的内容。

  虽然,「缘起」二字,总是挂在他们的嘴边,

  但,像图中所绘的灯火一样,

  光明,从未曾照射到,他们黑暗不明的心田。

  抱着一种盲目的成见,

  随意对经典,进行「优劣」的取舍。

  辨别「了义」与「不了义」的智能,是如此地低下,

  但,厚颜者们,却用颠倒的思想,讲说「是非」的道理。

  啊!若能闭上他们叨叨不休的嘴巴,

  这世界将会是多么的宁静,多么的美好啊﹗﹗﹗

  尽管,禅修中证悟的美味,

  尚未能够尽兴地品尝到,

  但,宗大师浩荡的恩典,

  却赐予我,如实讲解「缘起」的信心,

  如此精彩的殊荣,

  定是我,勤学无垢正理的回报。

  《此即文间停顿的诗文。》

  那么,其他的「正理」,又是如何结合「缘起」道理的呢?能够证明「无我」的「统一不可得因」,也是从「缘起」的道理中,演化而来的。所有「正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顿消「有无」两边的执着,令在心中生起胜义中观的真谛。也就是说,离有离无的「中道直观」,可由「缘起」的道理证实出来。因而,其他所有的「正理」,最终还是会与「缘起」的道理结合在一起的。

  诚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本宗中观应成派,以「四边道理」与「七相道理」,两种正理,确立了诸法之「两种无我」。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讲到「人法」两种无我的根本,与「缘起」正理的直接关系。月称菩萨说「 一切事物,即不是从无因中产的,也不是由创世的自在天,创造出来的;即不是从自性中产生的,也不是从他性创造的。因此,万物的存在,皆由因缘条件的相互观待形成的」。此即「四边道理」,结合「缘起」正理的情形。   那么,「七相道理」是如何结合「缘起」正理的呢?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继续讲到:「不论从真实自性,还是从世间判断的七个方面来讲,(车子)之存在是不成立的;但是,在没有介入思维分析的情况之下,(车子)的总形,还是依靠其零件的组合,在概念上形成的。」

  但是,在概念之下的假有,也是寻不可得的。就那「幼芽在生长」来说吧,经过分析推理之后,我们会肯定,幼芽并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他生」的,更不会是「无因之生」。此时,我们便会强烈地认识到,所谓「幼芽之生长」,只是一个概念而已了。

  一旦,认识到诸法的存在,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假有之后,我们也会自然意识到,在概念假有之下,并不会有任何一个独立实有之存在。这就是「四边离戏」的道理,如何与「缘起」道理,能够联接起来的关键所在。

  宗喀巴大师在「善说精要」中说:「因为,幼芽等外部条件的事物;及其行等内部条件的事物,要依种子与无明等,诸多原因条件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因此,幼芽与行,并无一个能够自性成立的实质。所以,月称菩萨从

  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等方面,破除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论点。 从而将「四边离戏」的道理,与能够断除一切邪说异论的正理之王——缘起的道理联接起来了。」

  以上的「正理」,主要是「由缘而生」的道理。但是,当仔细考虑其内涵时,我们也会发觉到,这种「正理」,与「观待假设」的道理,也有一种关系的。「观待假设」的道理,比之「由缘而生」的道理,要复杂、深刻的多了。   「七相道理」,是如何与「缘起」道理联系起来的呢?其情形是这样的,如果从七个方面,分析「人」与「我」的关系的话,我们会确定出「人」之「无我性」。由此,我们便会体认到,所谓的「人我」,仅仅是「五蕴」的聚合而已。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之所以「人我」,是一种纯粹的「假有概念」。因而,我们也不可能从「七个方面」,找到一个独立实有的「人我」。

  宗喀巴大师在「善说精要」中说:「因为,人我依赖于诸蕴的聚合。从人我诸蕴关系的七个方面,我们不会找到一个独立的人我。此即人我无自性的真实意义。也是七相道理,为何与缘起道理,能够联系起来的原因。」

  因此,在「统一不可得」等,其他一些能够证明「无我」的正理之中,也完全具备了「缘起」的这些特征。

  这些正理,都是在寻找一个应予破除,或应被否认的「存在」。即,一个与「自性有」相关的外境对象。一旦在「存在」之上,没有找到任何一个独立的「自性」之后,就应该用否认存在的理由,从相反的方面,否认由此产生的「虚无」之永恒性,即常见;另外,当诸法具有「自性」之观念,被「相互依存」之假有的理由破除之后,也应从其相反的方面,否认从破除诸法「自性」之后,可能产生虚无主义思想,即断见。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破除或否认存在之「有」与「无」,所产生的功效,必须具备两种性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能够分辨出,这些「正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如何从「统一不可得因」,变换为「对立可得因」。

  像「缘起」正理这样,在直接破除「有无」两边戏论方面,具有如此之大的威力者,在其他任何一个以「空性」为前提理由的正理中,是非常罕见的。另外,在「缘起」正理本身中,「相互依赖,观待假设」的理由,最具威

  力的了。

  以清辨论师,寂命论师为首的中观自续派的大师们,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们,一致认为,破除诸法「实有」的根本理由,应该与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实有」有关。他们说,这个「所熟悉」的「实有」,才是「缘起」正理的意义。虽然,中观自续派,也把一切「正理」的根本,归之于「缘起」正理。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在把一切「正理」的根本,归根于「缘起」正理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仅仅以「缘起」正理,破除「有无」二边戏论的角度来说,中观应成派与其他宗门之间,是有很大之不同的。中观自续派的大师们,也承认「空性」与「缘起」是一样的道理。但,他们所承认的,与中观应成派所承许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只有中观应成派,才把「缘起」高捧为「众理之王」,而备加推崇。

  因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有些人,当他们知道了一切法,是从原因与条件中产生之后。便以这个理由为根据,会认为,诸法的产生,一定会有一个促成其形的独立自性。这样,他们的思想,会被一种有之概念束缚;但是,一旦智者体认到﹐诸法是由因缘条件产生的道理之后,便会依此认识到,诸法没有独立自性的原理。从执诸法为实有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因此,以缘起为理由,能够体认到诸法,绝无独立自性的原理。所以,通过缘起的道理,悟证空性,实在是一种奇妙绝伦的方便之道。」

  在「缘起赞」中,宗喀巴大师也说到:「愚夫于何执,边执缚坚固;智达彼尽断,戏论网之门。」宗喀巴大师,在这里清楚地指明,「缘起」正见,对所有智者而言,是断除「有无」两种思想网络的必经之路。他认为,「缘起」与「空性」,就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龙树菩萨师徒,以及宗喀巴大师师徒们,所宣讲的「空性」与「缘起」同义的内容,与某些人,把所有腹部隆起的物体,都说成「瓶子」,是不一样的。与另外一些人所认为的,证悟「空性」的思想,可以通达「缘起」的道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除了那些彻底透悟出空性见地,并能时常念觉的人以外,所有一般的人,是不会能够轻易地,掌握到「缘起」与「空性」同理之道理的。

  宗喀巴大师,在「中论大疏」中说:「只有那些,真实地断除了,诸法自性实有思想的中观论者们,才能理解到缘起与空性同理的道理。而一般人士,则完全不可能理解到这一点的。」

  据此,我们格鲁派内部的一些学者认为:一个心智圆满,不坚持自己的主张,以应成的方式,能够破除立论者观点的敌论者,才能称得上理解「缘起」与「空性」同理的智者;另外一些学者又认为,对「空性」见地,能够圆满观察到的人,才能算作理解「缘起」与「空性」同理的智者。我本人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宗喀巴大师在「三圣道颂」中说:「现见缘起不虚妄,即灭实执取相境,若时同起非更迭,乃圆成正见观察。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第一颂大意是:了解缘起的心,自然了知法无自性,依缘起性空去灭除实执所取的境,要同时现起缘起性空,才是圆满的正见观察了。第二颂大意是:在下部论师来说,现相只能除无边,性空只能除有边。应成派则不同,现相可以除有边。因为这些法是心识所现,不是独立自主真实存在的,就除断了有边。因为自性空,这法的有是由相依而有,可以断掉无边。)                                                                                                                                   尽管,宗喀巴大师,企图用最清晰的语言,说明「缘起」与「空性」同理的道理。但是,这些教言的内容,仍然相当深奥,不易被人们理解的。所以,我本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把上面提到的第一种观点理解为:由原因条件形成的「缘起」思想,与诸法无自性的「空性」概念,在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上,不能够同时显现出来。

  至尊仁达瓦(宗大师的中观的老师),也曾经讲到:一是对「因果」原理的真实「信解」,二是了悟「缘起」为「空性」的无上「智慧」。何时能够结合「信解」与「智慧」为一体,彼时才能踏上「无住中观」的道路。他又说:诸法显现时,能够体悟到其空性的一面,证悟空性时,又不否认其表象的显示。把「现」与「空」,善巧地结合为一体时,方能体证到,世尊佛陀的密意。   因此,以清净无瑕的正理,观察诸法的实相愈细致、愈深刻,我们便愈能体会到诸法无自性的原理。由此,也愈能透悟出,诸法现象,只是一种虚

  设假有的真如实际。另外,如果对诸法假有的现象,了解的越深刻、越究竟,我们也就越能体悟到诸法性空的一面。

  另外,根据「缘起」的普遍原理,我们所认识到的「幼芽」之「无自性」,是一种通过对「幼芽」之「缘起」现象,进行推论之后产生的「认识」。对「缘起」原理的理解,与通过「缘起」原理,对「幼芽无自性」之推断认识。这两种「认识」,从出现开始起,到最后的消失之前,并不是从各自低层的阶段,逐渐地过渡到高层阶段。而是在相互的作用过程中,以各自大小不同的影响力,彼此相伴互益,需要经历若干几个阶段的。

  这是「缘起」理论中,最深奥难解的一点,如果能够透悟到其中的玄奥理义,将会是奇妙无比啊。因此,龙树菩萨也说:「 体证诸法性本空,复见因果相依存,希奇之中最神奇,精彩之中最罕见。」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说:「此皆自性空,及从此生此,二决定彼此,无障而互助。何法较此奇,何法更希有。」

  关于「缘起」与「空性」同理的道理,除了以上所阐述的内容之外,还需要从其他很多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才是。有些后世的学者们,虽然,被捧成是解释中观思想的能者高手。但是,他们对中观见地所作的解释,以及对中观经典内容的阐述与辨析文章,就远远不如宗喀巴大师的「毗钵舍那广略品」(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中的毗钵舍那品)与「中观大疏」等著作。宗喀巴大师的著作中,对「缘起性空」的道理,解释得何等细致入理啊。所以,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只有在那些善于解说者的解说之下,一个能听会懂的人,才能听出其中的奇妙理义,生极大的喜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附录:

  证  悟  之  歌

  又名:知  母  之  歌

  章嘉国师着   白玛旺杰译

  缘起的道理,深奥而奇妙,

  上师!您恩重如山,指引我,见证其本来的体性,

  请求您!常住在我心房的中央,赐予无限的加持,

  感悟的喜悦啊!从心底里涌起,

  三言两语,便脱口而出。

  年迈的母亲,被丢失了多年,

  疯狂无情的儿子,在偶尔的机缘中,

  似乎重新看到,朝夕共处的

  年老母亲,慈祥的面孔。

  缘起哥哥,在私下里,

  曾经暗示过,慈母的面容,

  但,似是而非的外相,

  却动摇我投怀母亲的信心。

  物质与精神,呈现的滨纷世界,

  是母亲欢喜盈盈的笑容;

  生死与星移斗转的变化,

  是母亲哄骗儿女的托词;

  啊!母亲!在迷惑我,使我看不到她真实的面孔。

  求求您,疼我爱我的缘起哥哥,

  请帮助我找回我的母亲。

  也许,恩惠无量的母亲,能使我拔迷见真,

  但,二元执取的现象,于我又是如此的真实,

  所以,三世的佛陀,也无法将我从迷茫中拯救。

  然而,一切纷呈变异的现象,

  是母亲真性的流露,

  若能观照真如的实际,方有望步入解脱的入口。

  存在,没有绝对的自性-----母亲----非能以言语表述,

  但在虚无之上,却呈现出一个相互依存的现象,

  「存在与虚无,本为一体」,其中隐含深奥的理义。

  智觉之子,四处寻觅,

  找不到自己的生身父亲,

  但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我发现了父母相互依偎的神情,

  啊!从今往后,我将永远得到,

  恩父恩母的垂爱与庇佑。

  原来,非一非异,是母亲不着迷执的面孔,

  映照在缘起哥哥的镜子中,从来显而不实。

  吾等平庸之辈,心乱意迷,

  从未深究过其中的奥妙。

  龙树、月称的遗教,像随风传播的福音,

  从远古飘来,叩响我封闭的耳膜,

  文殊的化身-----宗喀巴大师,

  智慧精华的嘉言,

  像一只报信的飞鸟,暗示我自性双运的智慧。

  从此,我再不要长途跋涉,向外面苦苦寻求了,

  年老的母亲,永远与我朝夕相处。

  现今,本派内一些「精明」的学者们,

  只追逐「理性」,「实有」等空洞的概念,

  对生动活泼的现象世界,却置若罔闻,

  他们找寻的,便是一个不复存在的,形而之上的「兔角」。

  母亲洁净的脸庞,远离尘客,

  从来不曾漂浮过杂染的斑点。

  虽然,众多的论说与阐释,企图描述母亲的原真,

  但,贫乏的词语,总是不能契入理由,

  母亲的真面,逃离我们的认识,

  愈来愈远了………

  母亲空性的脸上,虽然,显示一些缘起的外相,

  但,「有」与「无」,对我(章嘉活佛)而言,

  不再是「此是彼非」的对立了。

  真实的缘起爸爸,与远离戏论的母亲,

  他们彼此相亲恩爱,从没有过片刻的分离。

  有部、经部、唯识,以及东方自续派的三论师们,

  没有看到母亲真实的面孔;

  执「外境实有」的小乘二部论者﹐

  把大象般活脱脱的空性母亲,

  看成一头身印斑纹的老虎一样;

  唯心实有的唯识论者们!

  把大象般活脱脱的空性母亲,

  视为一个活蹦乱跳,心无定见的猴子;

  执诸法有自性的论师们!

  则把大象般活脱脱的空性母亲,

  当作一头残暴的大熊。

  尽管宗派的大师们,企图以各种语言与概念,

  来描述自己对母亲的认知,

  但,年老的母亲,

  却被他们丢失在找寻的路上。

  萨迦、宁玛、噶玛、珠巴噶举等宗派的成就师们,

  以自己的实证经验形容空性母亲:

  什么「明空不二的自证智慧」呀!「本来圆满的普贤法性」呀!

  「无作俱生的大手印」呀!「非有非无的离言戏论」等。

  先哲们遗留的言教啊!虽然名目繁多,

  但能够契入真理的后世行者,却寥若晨星,

  万法真如的实际,岂能以手指点示出来呢?

  不破「外境实有」,其「自性」依然是空,

  维护「外境」的实事论派们,

  你们,对「外境」的真实与否,

  何必如此操劳烦心呢?

  快乐起来吧!去接受「外境性空」的道理﹗﹗

  没有「自证识」,专一内向的「心识」,

  同样,可用「正量」,现证出「存在」的自性来,

  所以,唯识派的学者们!

  不要沮丧着脸呀,快乐起来吧﹗﹗

  万法,虽无自性,

  但,依待缘起,依然现显出多彩的事物,

  自续派的论师们!

  你们不要闷闷不乐了,快乐起来吧﹗﹗

  心之「明空」状态,非但不相对立,

  反而,可以相融合一,

  故之,萨迦学派,「道果」论者们!

  消除心中不安的顾虑吧﹗﹗

  心性,虽然本净,

  但,依然能够显示出「善恶」的区别,, , , ,

  所以,宁玛巴通达空性的持明行者们!

  莫要贪执于自以为是的「纯善」了。

  尽管,虚捏地构思出一种禅观,

  但,与生俱有的自然本性,

  仍然会流露出来,

  所以,噶举派的老证士们!

  禅修时,莫要太勉强固执了﹗﹗

  顽固的诡辩家们!

  在承认了「有无离戏」的中观正道之后,

  我奉劝你们,

  莫太偏执自己的推论了。

  有些人,唯我是尊,忽略对他宗经典的参研,

  因而,在概念名相的表达上,

  总留一些不尽人意的缺憾。

  但,我说这些,

  并无对你们有不敬之意,

  然而,在言辞的表述上,若不慎冒犯了你们的自尊,

  我祈求,请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

  我,并非圣哲,能够通融诸说,

  但,对先辈遗留的神圣经典,

  我敬奉如神。

  像勇敢的骑士,驯服良马,

  我善于以持久,虔诚的努力,

  来调服自己外驰的心,

  以求从自我狭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心外莫求了,苦苦求寻的,依然是自心;

  莫执实有了,一切存在的现象,皆虚幻不实;

  不要否定虚幻了,虚幻之外不会有什么真实的。

  远离「断常」两极的中央之道,

  才是安心舒适的清净法界。

  多年来,没有认识到空性母亲的真面

  是缘起哥哥,外相概念的指点,

  使我能够在自己身边,

  重新找回,丢失多年的父母恩人。

  感谢啊!龙树师徒的开启,

  感谢啊!宗喀巴大师的指点,

  感谢阿!我恩重如山的导师。

  我将以勤修空性母亲的理义,来报答您们的浩恩。

  无生无灭,远离一切戏论的母亲,

  与智慧之子重新相逢。

  欢快与喜悦,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愿菩萨利他行愿的盛宴,

  慈济普天之下,

  恩母般的众生,使他们永享恒久的大乐。

  欢快啊!我,乳威多杰﹐

  舒畅哟!我载歌载舞。

  证悟的喜悦,作为殊胜的供品,

  我愿,敬献给无上的三宝。

  《知母歌-----山谷回音般虚无之声》,由对大中观具有不共胜解的章嘉活佛乳威多杰,在文殊菩萨的幻化圣迹五台山敬造。笔录者比丘格勒南凯。

  后    记

  林 耿 如

  本书对抉择中观应成派见解,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对了解「入中论」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菩提道次第略论」的毗钵舍那部分有很大帮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