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讲记--大乘是佛说
[妙境法师]
甲一、解题与作者
本论于唐.三藏法师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初译时,名为《大乘庄严经论》,但在《成唯识论述记》中,窥基大师说这部论能使大乘经得到庄严,故应名《庄严大乘经论》前译为《大乘庄严经论》是不对的,因为并没有一部《大乘庄严经》故。
又,这部论虽标为无著菩萨造,但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了义灯》上说,本论颂文为弥勒菩萨说,长行释文则是世亲菩萨所造。我想,窥基大师必是从玄奘大师处听来才作如此说。
〈成宗品〉是此论的第二品,主要内容乃对于「大乘非佛说」之非难提出答辩,成立大乘决定是佛说!
甲二、正释三
乙一、明造论意
释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说,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决彼疑网,成立大乘真是佛说。
有人这样疑惑:「大乘经不是佛说的,既非佛说,怎么会有大乘经里所说的这些功德呢?」当然,这是错误的想法。所以,论主说:「我今日决定要断他们的疑网,以种种的道理来成立,大乘真实是佛说!」
乙二、正成八因九
丙一、总标八因
偈曰:不记亦同行,不行亦成就,体非体能治,文异八因成。释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记、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体、六者非体、七者能治、八者文异。
如何成立大乘是佛说?有八个原因。
丙二、依标略释八
丁一、释不记
第一、不记者,先法已尽,后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记耶?譬如未来有异,世尊即记,此不记故,知是佛说。
第一、「不记」。过去佛的佛法已灭尽了,后来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为众生宣说很多佛法。若这些流通的大乘佛法,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正法,为什么释尊在世时没有预先说:「我灭度后,将会有人假造很多经,开头也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呢?
「譬如未来有异,世尊即记」:我们从佛所说的经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常预说未来的事情,譬如什么时代有恶国王或恶比丘破坏佛法等;但佛没有说什么时代有人写出很多经典,冒充是佛所说。
「此不记故,知是佛说」:佛既没有预先这么讲,就可以知道大乘是佛说的!
丁二、释同行
第二、同行者,声闻乘与大乘非先非后,一时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独非佛说?
第二、「同行」。大乘经典和小乘阿含经典,是不先不后、同时地流行在此世间。那么,你怎么知道唯独大乘不是佛说,而《阿含经》是佛说的呢?
丁三、释不行
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广,非忖度人之所能信,况复能行?外道制诸论,彼种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说。
第三、「不行」。大乘佛法中所说的义理极深,文句也非常广;《大般若经》六百卷,《华严经》恒河沙数偈。这样义深文广的大乘法,不是未觉悟圣道、虚妄分别之「忖度人」所能相信的,既然不信,又怎么可能依之修行?
「外道制诸论,彼种不可得」:佛法外其它的宗教不相信佛法,当然就不会去赞叹弘扬它,所以他们所造的书本里找不到大乘佛法。这里虽然没有说到小乘佛教学者,但同理可证,他们既不信大乘佛法,当然也不会去学习,所以小乘经论里不会有大乘佛法的记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像般若波罗蜜这样微妙的法门,谁能相信呢?佛答:正见成就人、得阿罗汉者、或阿鞞跋致菩萨才会相信。什么程度可谓「正见成就人」?小乘至初果才算成就。因为初果圣人见到第一义谛的真理,正知正见真实成就了,这一生死后,第二生再来人间、或在天上,不须有人教导,他的正知见能保持不失。但凡夫就不一定了。我们今世用功修行,或许可以说有些正见,但死后再来人间,信不信佛法都不一定!
由此可知,凡夫虚妄分别、没有智慧,外道也没有这样的信心,他们既不能相信,也不会去学习,更别说流通这样大智能境界的深妙佛法了。而小乘佛教中的凡夫还是「忖度人」,或许不相信大乘,但得了初果乃至阿罗汉的圣人,若听闻大乘佛法、或读了《般若经》,绝对能于大乘佛法生起信心的;而阿鞞跋致 --发无上菩提心到达不退转程度的菩萨,当然更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