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菩萨戒思想
明了法师
天台宗菩萨戒思想以智者大师说,灌顶记《菩萨戒义疏》二卷,唐明旷删补《天台菩萨戒疏》三卷(《大正藏》第四十册)、南岳慧思撰《受菩萨戒》、唐湛然《受菩萨戒仪》(《续藏经》第一O五册) 、明藕益智旭《梵网经玄义》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 (《续藏经》第六十册) 、明云栖朱宏《梵网菩萨戒疏发隐》(《续藏经》第五十九册)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二十卷(《大正藏》第三十三册)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二卷、《摩诃止观》二十卷(《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等天台宗菩萨戒疏及天台宗思想作为论述内容。其中以智者大师《菩萨戒义疏》为后代天台学者作为删补、注释及发隐主要典籍,故本节亦以《菩萨戒义疏》为主。
一、天台宗菩萨戒之独特思想:
(一)智顗《菩萨戒义疏》之三重玄义:
智者大师在解释各种经典的经题,特设名、体、宗、用、教等独特标准以明其义,此五者称五重玄义。但他在《菩萨戒义疏》(书足以释名、出体、料简等三重玄义来叙述大乘戒之大纲。其内容:
1、释名:
首先释“菩萨”与“戒”之名义,其次将菩萨阶位配化法藏通别圆四教,并予以详说。在辨戒下举出戒的梵汉诸名。所谓的戒,有律仪戒、共定戒、道共戒等三种戒:也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等三聚净戒,乃至《大智度论》十种戒:不缺、不破、不穿、下杂、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十种戒中第十具足戒是中道第一义戒。
之出体:
论述菩萨戒的戒体,初举关于戒体有无之两论,后记云:初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无作假色。(《大正》40,56i下)。阐述色法戒体之说。
又论菩萨律仪之兴废,述及无作的止作二善。
(《料简:
叙述受得戒法之因缘:
川具信因果等六种信心。
(2)无烦恼障、业障、报障等三障。
(3)应待人法之缘。人缘中举出应有:①诸佛、②圣人、③凡师等三种。法缘,作为道俗通用的受戒作法,举出有:①梵网本、②地持本、③高昌本、④璎珞本、⑤新撰本、⑥制旨本等六种,并一一列举其授戒方法。
日本学者佐藤哲英在其著《天台大师之研究)论及(菩萨戒义疏》之三重玄义,何以天台的经题释以五重玄义为通例:本疏之色法戒体,何以《摩诃止观》及《次第禅门)说的心法戒体不同之问题,应予会通,并怀疑本疏“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的撰号,此问题时他说留待将来再予研究。
中国佛教界向来肯定本疏是智者大师说,灌顶尊者记。但是对于本疏之三重玄义是否补述为五重玄义有不同作法。明代智旭主张补述为五重玄义,如其著《梵网经玄义)一卷,是根据天台宗的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之五重玄义模式而撰戍。智旭法师的五重玄义和天台智者大师之三重玄义最大不同之处,是对于“显体”的处理。天台智者大师用出体来说明无作戒体。所谓无作戒体,就是无漏色法,非本心本有,而是由师师相承传授而得,末受戒者无戒体,已受戒者有戒体,“受之则得,不受则无,持之则坚,毁之则失,故属事,不属理,属修不属性。”((续藏经》50,616下)。然而智旭法师的《梵网经玄义》之中“显体”项下,是以诸佛的本源心地为体,也等于诸大乘以实相印为体,而且把此本源心地的理体解释成许多名称,如法住、法位、一切种智、一实境界、中道第一义谛等。(同上,页六一五下—六二八上)。这也是因为他重视(梵网经)的“心地”二字的涵义,而且虽然没有明言跟禅宗的关系,其实暗地与禅宗的观念相应。
同样明代高僧云栖祩宏撰(菩萨戒义疏发隐》中说前云五重玄义,此经不说,只言三重玄义,亦无妨碍,其理由有三:
一者义例照然:他说:
若依名体宗用教相,则此乃兼人法喻为“名”,实相心地
为“体”,执持心戒为:不”,灭恶生善为“用”,最初
乳味为“教”相。其义彰显,不言自见。故今不说亦无碍
也。
二者他宗融会:他说: 据贤首般若五门谓教起、藏摄、宗趣、释题、解文也。教起有十:(一)传扬诸佛授常法故,(二)标示众生入道根本故,(三)发明心地,出生大戒故,(四)略开菩萨广大行愿故,(五)广显戒门普纳含灵故,(六)护持菩萨必不退堕故,(七)激励小乘令学大乘故,(八)直指凡夫信己是佛故,(九)预扶末法作大导师故,(十)流通圣戒,展转无尽故。
藏摄者,三藏之中,毗尼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权实教中,实教所摄。
宗趣者,总则心地大戒,止恶行善为宗,别则毗尼教相宗。令悟心地妙义为趣。
释题,则菩萨戒者所诠之义,经者能诠之教。教义对也,戒为法,梵网等为喻,法喻对也。心戒为体,止恶行善为用,体用对也。以融今疏,则宗趣之中,具体宗用,宗兼体,趣兼用也。名相随宗,自不待论。
解文,则文销释,各就彼经而已,是知二宗,名殊旨一,两可通用,故今不说,亦无碍也。
三者本自绝言:他说:
实相中道,回出有无法界,一真泯然绝待,展之则万有不穷,五奚能尽,卷之则一亦不立,又何五焉?心不可思,言不可议,故今不说亦无碍也。(《续藏经》59,342—343)。
莲池大师以义例昭然,他宗融会及本自绝言三个理由不补说五重玄义之理由,最后他说:
达本源之一致,略枝末之殊科,倏起诤端,俱成戏论。(
同上,343)。
本人也认为尊重智者大师言论以三重玄义论述《菩萨戒义疏》,不必然以(法华玄义》等以五重玄义诠释经题。
(二)天台宗之三聚净戒思想:
1.律仪戒、定共戒及道共戒与三聚净戒的关系:
智者大师在(菩萨戒义疏》中说:
律(仪戒)是遮止仪,是形仪,能止形上诸恶,故称为戒
,亦曰威仪。威是清严可畏,仪是轨范行人,肃然可畏。
亦曰调御,使心行调善也。
定(共戒)是静摄入定之时自然调善,防止诸恶也。
道(共戒)是能通,发真以后自无毁犯,初果耕地虫离四
寸,道共力也。
此二戒法,既是心上胜用,力能发戒。
道定与律仪(三戒)并起,故称为共。(《大正》40,563
中)。
律仪戒有三种定义:(1)遮止,正身:(2)威仪,化物:(3)调御,制情。定共戒是心寂则诸恶下行。道共戒是心明则群妄自息。但修道定二戒,戒即圆成,故与律仪戒并起,故称共戒。
接着智者大师说此三戒是菩萨戒,他说:
萨婆多说律仪戒、禅戒、无漏戒。此名虽出三藏,今菩萨
戒善,亦有此三。若要誓所得名曰律仪。若菩萨定共、道
共皆止三业,通称戒也。(同上)。
律仪同前定义,禅即定义,无漏即道义。要誓者,凡举大事,必先立要,要者期也愿也。
日本学者工桥秀高所著《戒律之研究》,八十卷本《华严经》所示的三聚戒,未明确,究竟是指律仪戒、摄善法、摄众生的三聚净戒,抑是指律仪(别解脱戒) 、定共戒、道共戒三种(页二二二)。智者大师以由《华严经》而来的《梵网经》个心地品)作疏言《华严经》中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受菩萨戒法,故称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是与三聚净戒一样是菩萨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