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冰谷注疏
月溪法师讲述

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发挥佛性法身净土绝对妙理,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辨别,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辨别。

  释迦佛及他世界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天女及已入地菩萨所说的佛法是从佛性发挥出来,说法身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无穷无尽,绝对的圆融,无碍事理,贯通法身净土妙理。

  未入地菩萨认无始无明为佛性,经中所说不二法门一切通通认无明为佛性,佛发挥道理不落二边,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的弟子二乘人是由见闻觉知发挥一切的道理,认见闻觉知为佛性,故经中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上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

  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从妙喜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有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今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圣众齐功,自本而寻,则功由净名,源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

  冰曰:‘维摩诘乃音译,意谓净名,玄奘等重译此经,名无垢称经,即净名之义也。’冰曰:‘此经发挥法身绝对妙理,法身体用,非思惟测度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议,法身绝对平等,得大解脱,故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肇曰:‘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旨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此经既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此经言句以接后学,然法身之理,微妙玄奥,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非言诠可及,故此经多以譬喻出之,使智者易以悟入,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般若经云:‘校量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是以此经所发挥之妙理,自明心见性者观之,自能头头契会,非明心见性者观之,或以为怪诞神奇,不可捉摸矣。故胡适之目为神话小说,许地山谓为极具文学价值,无异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安足以知此经哉?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篇首也。’

  冰曰:‘净国佛国,皆指常寂光净土,即法身净土,此经发挥法身妙理,无一语离于法身,故其国佛国,其土净土,然佛国岂另有国哉?明心见性之后,变秽土为净土,变世间为佛国,即此娑婆世界,而佛国存焉。入于绝对者,觅净秽了不可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绝对平等,则无往而非佛国矣。’

  如是我闻。

  经乃后来结集记出,故云:我闻佛所说如此,示非私见。

  一时。

  以佛眼观之,时间空间皆属虚妄,不能存在,故不言某年某日,而云一时。

  佛在毗耶离。

  什曰:‘据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离言广严,其地平广庄严。’

  庵罗树园。

  什曰:‘庵罗树,其果似桃而非桃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

  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

  菩萨三万二千。

  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

  冰曰:‘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众生,即觉有情众生之义也,简称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人,故与声闻缘觉二乘不同。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明心见性,转八识为四智,万行圆满,故名‘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明心见性之后,俱八解六通,能转万物为佛性,妙用无穷,皆佛性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冰曰:‘诸佛所光严住持也。’

  能师子吼。

  宏扬大乘佛法,如师子吼,使百兽慑伏。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能随顺众生种性,以引导之,出于自动,故曰‘不请’。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修大乘行,明心见性,故能续佛慧命,使三宝永无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佛性平等,佛魔不二,恩怨不二,故能降伏一切。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自性本源清净,无缠无解。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明心见性之后,真性如如,常得安住,得大解脱,自在无碍。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行往坐卧,皆在定中,横说竖说,无非佛性。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以六波罗蜜自度,以方便力度人。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佛性本体,圆满现成,无得无证,无生无灭,不受薰染,无有缘起。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从体起用,随缘赴感,靡所不周,故能随顺众生根性,而宏如来大法,永不退转。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能明四乘法相,洞悉众生根性深浅。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达于无上正等正觉,故能盖覆大众。大事已了,故无所畏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菩萨以功德智慧为心身之严饰,不以世间所有为饰也。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须弥即银河系甚至更大的星系的中轴(线),言其高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如金刚之不可毁坏。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以大乘法破无明生死,普被群生,如雨甘露。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以音声作佛事,发挥真如妙理。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佛性本无缘起,而能以十二因缘之法破二乘外道邪见,离于有、无二边见闻觉知作用。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演大乘究竟法门,故无所畏,如师子吼。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演说妙法,使众信受悟入,道心萌芽,如春雷动而蛰虫兴起。

  无有量。已过量。

  佛性绝对,故超越一切,不可度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肇曰:‘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取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也。’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明白真如绝对妙理。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知众生乃因无明妄想而流于六趣,其心所行,不外见闻觉知作用。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佛性平等自在,无有等级,菩萨为度众生不入涅槃,故曰‘近’。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菩萨已明心见性,故诸恶趣已变为佛性,为度众生,故仍现身于五道。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以法药疗众生病。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功德圆满,将秽土变为净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所见所闻,无非佛性。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起心动念,皆是佛性。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矩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

  法身说法,洞彻宇宙根源,故天龙八部,咸来预会,以示无所不包。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表示佛性之崇高,无所不盖,无所不包,所谓圆裹三世,无漏无余。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佛性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是无与等。七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示佛性无所不遍,即一真法界是也,宝积亦表法身大士。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一真法界,包罗万有,无欠无余。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法身说法也。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肇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心净已度诸禅定。

  圆觉净心,超越于诸禅定之上。

  久积净业称无量。

  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不可称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开示众生,使同证此常寂光净土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常寂光净土,不可用脑筋度量。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佛性遍于一切,故法身说法,一切悉皆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法王以法为布施,使众生法喜充满。

  能善分别诸法相。

  明心见性之后,以平等无碍智慧,分别四乘殊相,随顺众生种性而超度之。

  于第一义而不动。

  虽分别诸相,而佛性如如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性能转万法,自在无碍,故为万法之王,最尊最上,故名绝对。

  说法不有亦不无。

  佛性绝对,故离于有无二边,有无者,相对也,比较而得,既见性之后,则有无皆是佛法矣。

  以因缘故诸法生。

  佛性绝对者,故无因无缘,诸法乃相对者,故以因缘而生起,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攀缘而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诸法皆从因缘凑合而生,故无有主宰者、创造者,亦无有我,因缘一散,皆归乌有。

  善恶之业亦不亡。

  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作主,随善恶业识流转轮回,须明心见性后,方能超出此因果轮回之外。

  始在佛树力降魔。

  为免业识轮回,故修行破无始无明,降伏心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什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冰曰:‘甘露灭者,以般若智慧,破无明窠臼,见佛性,证常寂光净土是也。’

  已无心意无受行。

  心意受行,皆变为佛性,不受后有。

  而悉摧伏诸外道。

  释迦是佛性作用,是绝对。外道是见闻觉知作用,是相对。如以石击卵,无不摧毁。

  三转法錀于大千。

  始于鹿苑转法錀。

  其轮本来常清净。

  佛性清净,故法錀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以心印心,慧命相续,得道者皆须以妙明真心为印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世间于是始有佛、法、僧三宝。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明心见性,一悟永悟,不受后有,既已成佛,不再变为众生。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以绝对之法药,治众生老病死等相对疾病。

  毁誉不动如须弥。

  佛性绝对平等,故非诽誉所能动,如须弥之屹立。

  于善不善等以慈。

  以绝对大悲心,使善恶归于平等不二。

  心行平等如虚空。

  佛心所行,无不平等,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众生皆有佛性,即是人宝。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一宝盖而能包罗大千万有,则一心亦能包罗大千万有也。十力即佛性绝对之力量,以同体大悲哀愍众生而示现也。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

  佛性无所不在。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绝对佛性妙用,非二乘所能测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乘一音,随顺众生根性而演四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解,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上一音异适,此一法异受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说大乘法,破法执空执,上根闻之欢喜而断疑,下根闻之恐畏而厌离,故法华一会,退席者三千,盖非二乘所能领受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

  肇曰:‘此下一一称德而致敬。’

  稽首已得无所畏。

  能领受大乘理,深信不疑。

  稽首住于不共法。

  大乘菩萨十八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

  破无始无明,了生脱死。

  稽首已到于彼岸。

  无始无明既破,则达涅槃岸矣。

  稽首能度诸世间。

  已自度然后能度人。

  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

  知众生往来六趣之原因,及其心之所行。

  善于诸法得解脱。

  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不著世间如莲华。

  如莲出污泥而不染。

  常善入于空寂行。

  山河大地,起心动念,皆摄归本源佛性。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一切法相,皆还元为佛性,为自己原因,故动静无碍,如鸟飞空中,自由自在,此悟后境界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已发大乘心,愿闻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法门。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性绝对,本无净秽生佛之别,为众生未悟,故说佛土以引导之,及其既悟,乃知众生与佛不二,秽土与净土不二。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调伏指二乘人所修法门。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指发大乘心人。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众生根性不同,菩萨随其根性上下而引导之,使皆入于佛之知见,故言佛土净国者,为饶益众生耳。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众生成佛,乃以其本源自性为根据,如筑室于地上,佛性真实不虚,众生发愿修行,不舍不懈,终得成就,若外道之落空,则如筑室于空中,终不能成。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即此直心,便是菩萨净土。沩山禅师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常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出传灯录)。’

  佛性绝对,故无谄诈。不谄众生,即明心见性众生也。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即佛性本源也。明心见性,返本还元,自性本来圆满,功德具足。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行,证常寂光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六般罗蜜者,可以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具足四无量心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明心见性后,四摄法皆变为佛性妙用,不为法缚。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法皆还元为佛性,故无有碍。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三十七助道品皆是佛性妙用。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明心见性后,功德圆满,不欠不余,一切杂行皆回向于本源佛性。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性清净平等,故无三恶八难。三恶者,地狱、饿鬼、畜生。八难者,无想天、北俱卢洲、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地狱、饿鬼、畜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佛性平等,故无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

  佛性无寿夭。

  大富梵行。

  佛性绝对,故其富无可比拟。

  所言诚谛。

  佛性乃最真实者。

  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佛性中无嫉恚诤讼等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众生自直心发愿以至修行成道,而生常寂光净土。乃自度之行。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举一动,无非佛性,佛性清净,故说法等,以至一切功德皆清净也。乃度他之行。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必先自度,后乃度他。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尚未自度,故疑此土不净,乃见闻觉知作用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明心见性者,所见无非净土。未见性者,则有净秽之别,如盲者不见日月明净,非日月咎。舍利弗见土不净,乃灵性中之染缘。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亦未明心见性,所见仍为见闻觉知作用,其所见清净者,乃灵性中之净缘耳,非佛性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此乃见闻觉知作用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若能明心见性,则佛性平等,无有秽净矣。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表示佛性也,与拈花示众无别,后世祖师棒喝,以及敲禅床等动作,皆同其旨,若能于此悟入,则看见清净佛性,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庄严佛土,如如不动矣。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见本来清净面目也。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众生自性,本自清净,为无始无明蔽障,故不净耳。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若能明心见性,则无往而非净土。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声闻二乘闻之得解悟,非证悟也。

  疏曰:‘佛国品乃全经之纲要也,此经发挥佛性妙理,其佛乃法身佛,其大士乃法身大士,其土则常寂光净土,其国则佛国也。长者子宝积,以宝盖供佛,此宝盖即表示真如佛性之本体,亦即一真法界,故能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大海山河,日月星辰,无不悉现盖中。盖喻绝对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也。明心见性之后,因绝对佛性能转万物,一切相对者,皆还元为绝对之一味一相,故秽土即是净土,地狱即是天宫,皆佛性妙用也。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凭其见闻觉知(脑筋)分别,谓国不净,而为螺髻梵王,则谓国土净如自在天宫,两者皆是脑筋作用,一为染缘,一为净缘,是灵性中之两方面,非佛性也。佛性无染无净,惟证兴证乃能知之。故释迦佛以足指按地,直接表示佛性,不假言说分别,而国土严净悉现,与拈花示众无别,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旨也。’序分竟。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冰曰:‘净名示疾以诲导众生,乃方便法门之巧妙者也。’正宗分起。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

  已明心见性。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明心见性之后,六通具足,一切无碍,庞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禅宗所谓神通,乃指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穿衣吃饭,一切酬应,不离佛性,自在无碍,非世俗呼风唤雨之神通。

  逮诸总持。获无所畏。

  明心见性之后,佛性做主,能转万物,不为物转,一切皆由佛性作主,故名‘总持’。佛性坚固如金刚,故无所畏。

  降魔劳怨。入深法门。

  佛性平等,故佛魔不二、恩怨不二,入于不二法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

  已入不二门,然后能以智慧方便,成就度生大愿。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明心见性后,能分别众生根性浅深,及其所能达到之四乘境界。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已入绝对,故念念无不了知。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

  随顺众生所好而引导之。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研究外道道理,不为所移。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通达世间法,而不离佛法。

  六祖坛经云:‘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疏山卖布,船主划渡,庞蕴编竹器,皆此类也。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唐之裴休,宋之张商英、杨无为、元之耶律楚材,皆明心见性,身亲政治,不离佛法。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慕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身现死,膨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

  冰曰:‘明心见性之人,无往而非净土,故一切处无碍,而能随缘以度众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二祖出入茶坊酒肆,人或笑之,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外道婆罗门修净行求生梵天,所有轮回,非究竟法,故以佛法诲之,使得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帝释爱念未断,故示以无常,引入正法。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方便度生,故现身有疾,其实佛中无有疾患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肉身有疾患,佛与众生皆同,释迦佛晚年有背痛之病,至法身则无有疾患也。明心见性之后,生死尚不能牵拘,况疾病乎?古德病中偈云:‘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诸仁者。是身无常。

  先从此身说起。

  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怙者,接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中阴身从业缘投胎。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此身乃四大五蕴合成,四大离散,则此身不存矣。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此身既不实,则我及我所皆无所依怙矣。我者我执也,我所者法执也,修行者必先破此二执,圆觉经中佛开示修奢摩他行时,曾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知觉亦是内外因缘和合而成,若离因缘,此身实无知觉。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人之最善切者,莫如身,有身然后有生老病死等苦,故先破身执,次破众苦。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迫,是譬喻从前有个人得罪于王,犯了死罪,后来坐监牢,有一天管监的人酒醉,这犯罪坐牢的人,将监牢的门开了逃跑,这个王得闻消息,马上派大象追寻那个逃犯,路上遇了一个枯井,逃跑的罪人就跳在这个井中,井的上面有一条藤子垂在井中,象见了逃犯跳在井中,因象的身比井口径大得多,不能下去,就在井口把守,而井底下面有蝎子、蜈蚣、虺、蜂、蜮等东西,这条藤上面有白老鼠和黑老鼠各一只,在井上面咬这条藤,到这时候,逃犯想上出井外,就怕大象,落在井底,又怕五毒,欲拿住藤站立不动,又恐黑白老鼠咬断藤,但井上有株大树,大树有一巢蜜蜂,恰巧蜜蜂采酿蜜糖时,蜜糖一滴一滴滴在其口中,吞下就很香甜,这时候祗感觉得蜜糖甜,而忘却了井上的大象、井底的五毒和老鼠咬藤的一切。这些都是比喻,罪人好比我们众生有生死,大象好比无常来追我们,白老鼠比白天,黑老鼠比晚间,这条藤好比我们的生命,井底下五毒好比我们的五蕴,树上的蜜糖好比五欲,因我们贪五欲,无常、生命、五蕴、昼、夜通通被五欲所蒙蔽,以至忘记一切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