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真堪布:受菩萨戒仪轨简释

达真堪布:受菩萨戒仪轨简释

我们平时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里的发心仪轨,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学修愿、行菩提心的学处。

    首先,通过七支供的方法积累资粮。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粮很难生起菩提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具德的上师善知识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若是没有条件,自己可以端正身心,以观想的方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念诵下文:
    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

       正行愿行发心者
       乃至菩提果          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          如是亦皈依
       (三遍)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          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诵三遍受菩萨戒)后赞叹随喜者
       今生吾获福          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          今成如来子   
       尔后吾当为          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          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          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          如是我何幸
       今于怙主前          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          普愿皆欢喜
       发愿次第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展转益增长
       愿不舍觉心          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          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意          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          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          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          彼愿皆成就

    “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十方”包括一切处;“出有坏正等觉”指佛。出,指超出三界,也可以说远离两边;有,具有五种智慧;坏,毁坏了四魔;正等觉,证得了无上正等觉果位,就是佛。“十地菩萨摩诃萨”是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诸位大金刚持上师”是指所有的大金刚持上师,具德的上师都是获得双运金刚果位的成就者。“垂念我”意思是听我、看我、摄受我。祈请十方佛菩萨以及具德的上师们都注视着我,倾听着我,悲悯着我,摄受着我,我要发心、发愿了。在犹如烟海般的佛菩萨、具德上师们面前发誓,祈请他们垂念,自己要皈依和发心了。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为什么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一切戒体的根本,不皈依得不到戒体。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一样,要想获得戒体,首先要皈依三宝。

    “乃至菩提果”是时间,“诸如来”是佛,“正法”是法,“菩萨众”是僧。从现在起直到获得圆满佛果之间,我发誓“以佛为导师,以法为道路,以僧为道友。”这是因皈依;我发誓“要获得佛法僧三宝的果位”,这是果皈依。念三遍,相续中就获得了戒体。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你祈请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十方具德上师善知识,作为见证者,在他们座前发誓、发愿,自己说的话一定要记住,自己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做到。

    “诸善逝”是我们要模仿的对象。佛有十种别号,“善逝”是其中一种。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发的是愿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发的是行菩提心。以前的诸如来怎样为众生发愿,为众生修持,我也怎样发愿,怎样修持。念三遍,然后在相续中获得了菩萨戒的戒体。

    最后观想:佛菩萨、上师们很高兴、很满意,微笑着对你说:“善男子(善女子),你太有善根了!发菩提心这是殊胜的方便,将来你就可以解脱成佛了,好啊,好啊!”这个时候你对着佛菩萨说:“善哉!”然后也可以这样观想:诸佛菩萨与上师们同时发光照耀自己以及所有的众生,遣除了身心的障碍,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接着开始赞叹,让自己欢喜,让众生安心。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自言自语:“今天我成为佛家族的成员了,成为佛子了,不是凡夫了,这个人身有意义了。”以前是妈妈的孩子,现在是佛的孩子了。佛有身子、语子、意子。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就成为佛的意子了。名字变了,称呼也变了,成为菩萨了。以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现在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了。

    “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以后要注意,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能自私自利,不能再犯错误,尤其是不能玷污佛的家族,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必须要承办合乎种姓的事业———菩萨行,要维护佛家族。”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以前我就像个盲人,没有取舍善恶的双目,因业力牵引流转轮回,愚痴颠倒,在世间造业,就相当于捡垃圾一样。这个时候突然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遇到了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可以依此机缘,获得圆满佛果!犹如一个盲人,在垃圾堆里捡到了如意宝,多幸运,多有福报,多好啊!”心里要这样想,让自己生起欢喜心。

     “今于怙主前,宴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这是让其他众生欢喜。你招呼那些鬼、神、魔等都来听、看,“我现在发誓、发愿了,我一定要成佛。成佛的时候,邀请你们,可以承办你们暂时与究竟的利益,你们也可以生起欢喜心,也可以高兴高兴。”然后在心里继续观想:那些有形无形的众生都知道了,特别欢喜,奔走相告:“在某某地方,某某人,刚才发愿了,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说要成佛,要承办我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大家都应该知道,都应该高兴,都随喜啊!”十方三世一切人与非人,所有的众生都知道了,普皆欢喜啊!如此观想后,你也不敢再轻易犯错误了,因为众生都知道了。

    后面的内容就是发愿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愿菩萨如意,成办众生利,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这都是发愿,“菩提心”这个妙宝,不仅自己得到,其他众生未得到的也应该得到,已经得到的不退失,日日夜夜增长,最终达至圆满。只发愿也不行,从现在开始,还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行菩萨道。

    这就是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方法。此处我们发的是世俗菩提心,即愿、行菩提心。但必须要通过修行,最后才能证得胜义菩提心。真正获得了胜义菩提心,就登地了,那成就就快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达真堪布:供佛、拜佛应尽心尽力,随缘而做


我们若是具备条件,应该在家里设佛堂,因为这是给自己种福田,是学法修行的所依、对境。若是不具备条件,也不要执着,可以把佛堂设在心里。有些人虽然家里有条件,但是也不设佛堂,还说“佛在心中,心里有佛就行了。”这都是找借口,说得都好听。不只是佛在心中,包括你自己也在心中,那你也不用吃饭,不用休息了。这些都是根据条件做的,若是没有这个条件或者家里不方便,为了避免身边的众生起烦恼,家里可以暂时不设佛堂。有些人家里没有这个条件,还要请很多佛像,一定要请最好的,这也是执著。

    一般的佛堂,应该有佛像、佛经、佛塔等这些佛身、佛语和佛意的代表。佛身口意的所依都在家里,相当于佛就在家里,你可以在自己家里种福田,把他们作为皈依供养的对境,在他们面前修法。

    有些人又有顾虑了:“家里设佛堂了,若我不在,谁供啊?”你外出的时候,可以忆念家里的佛堂,忆念佛。心到位了,一切就都到位了。虽然你身在外面,但心可以顶礼、供养,将自己见到、闻到、想到的清净美好、珍贵稀有的一切,都做供养。在哪里都可以做礼拜。虽然佛像、佛经、佛塔在家里,但是你在远处、出差在外做礼拜也一样。若是磕头不方便,可以做语礼拜;若是语礼拜不方便,可以做意礼拜。对佛菩萨来说,没有距离远近的分别,在哪里都一样。主要是你能忆念佛菩萨身口意的功德,能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就行。

    但是你不能又找借口:“我心到位了就行了,虽然在家里,但是我今天不拜了,不供了,我就做意幻供养了,就做意礼拜了,上师说了都一样。”找借口的时候,上师说的都特别好用;一到其他关键的时候,上师说的就都不好用了。这都是自以为是,利用上师的教言找借口。不能这样,若是在家里有时间、有条件,就必须要拜要供。为什么呢?你当面都不拜不供,那是不恭敬、不重视,没有真正的恭敬心,所以是不如法的。

    若是家里有佛堂,就要保持清净、庄严。有些人家里的佛龛上面全是灰,一点都不庄严、不干净,这样设佛堂还不如不设。有些人说佛龛上有香灰好,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佛在经中特意强调,佛台上不能有灰,包括香灰。供香的时候,香灰不能撒到坛城、供台上面。供水的时候从左侧开始供,收水的时候从右侧开始收。大的水碗之间可以有一点距离,小的水碗之间只能有一粒青稞的距离。供水、供灯时的水、油都不能溢到外面,不能洒到供桌上,否则都是破坏戒律的因,缘起不好。不管是供香、供水、供灯,都要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