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者的信念(十四至-)

学佛者的信念(十四至-)

学佛者的信念(十四至十七章)



济群法师著述




  当今佛教正处于末法时代,佛教在中国数千年的弘扬,存在许多误区现象,诸如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学术化等,使得整个社会对佛教充满著无知和误解,怎样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佛陀的正法,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这是每一个学佛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学佛者的信念(一至十三章)

学佛者的信念(十四至-十七章)



TOP

  第十四章、略说前七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讲到这里,普贤菩萨对前边所说的内容,进一步‘重宣此义’,就是重新用偈颂的方法,再把前面的内容,向大家作补充说明。普贤菩萨在没有说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观察法会里边,十方世界的各类众生,然后根据众生的根基对机说法。普贤菩萨对前面所说的内容,用偈颂的方式再重新总结和归纳,这个重覆不是简单的重覆。它还包含著许多新意,是长行中不曾讲到的。长文说到这里,已经结束了,下边介绍偈颂的内容。

  在讲偈颂之前,现在把普贤行愿的十大愿王,在这里向大家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从第一愿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lun;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在十大愿王里边,其中有两个愿是核心!两个愿中,又有一个愿是核心的核心!你们听了半天,知道不知道是哪二个愿吗?这两个愿,就是八、九二愿。从第一愿礼敬诸佛开始,到最后普皆回向第十愿,整个内容是围绕:‘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个大愿服务的。

  常随佛学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普贤行愿品的思想精髓,就是四个字上──‘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众生。这是普贤行愿品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个字--下化!下化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灵魂所在!我们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还是为了恒顺众生!学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是以众生为核心。我们修学佛法主要还是为了救渡众生。

  在下面偈颂的内容里边,从偈颂第一愿,礼敬诸佛到第七愿望,请佛住世。这些内容仅仅是把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些归纳和说明。从它的意思上来看,内容基本跟长行的部分相类似,甚至可以说得更简单些。但在‘请佛住世’以后,从‘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就是从偈颂第八愿开始,用大量的偈颂来说明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这二个部分的内容。我开始也搞不清楚,后面用大量的偈颂,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解,像谛闲法师的注解、演培法师的注解。他们都把这些偈颂的内容,又分为十个愿。但我看来看去,对他们的注解,总觉得不太恰当。然后自己琢磨琢磨,发现后边偈颂的内容,其实主要还是总结说明二个问题。一个是‘常随佛学’,还有一个就是‘恒顺众生’。这两个愿就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贤十大行愿中,‘恒顺众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必须要围绕著这个核心去学,才不会出偏差。

  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里的两个偈颂,主要是对礼敬诸佛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人狮子,是指佛陀。狮子是兽中之王。那么佛则是人中之王。当然,这是从道德上来说的,因为佛陀的人格是最圆满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为众生的精神领袖,因而尊称为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要用我清净的三业去礼拜。当我们拜佛时,口念著十方三世诸佛的名号,思想中观想这些佛,我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诸佛。清净三业,就是在拜佛的时候,心要专一,不能有妄想杂念。拜佛时,心里只想著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怎么拜呢?要借助普贤菩萨行愿的这种威力和思想境界来拜。拜的时候观想:十方世界三世诸佛面前都有一个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无数的佛,在接受我的礼拜。‘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就是说,每一个我呢,同时可以变化成千百亿的我,化现出无量无边的化身来,并且所现出的化身,去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让一尊佛漏掉我对他的礼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礼拜到了。礼敬诸佛的意义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时对佛陀产生怀念之情,目的能够依教奉行,不要忘记佛陀的大恩大德。

  称赞如来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这是总结称赞如来的内容。‘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当天气晴朗,太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我们会看到空中有无数的微尘在不停地运动。想来大家都曾看见过了吗?那么我们可以观想,宇宙中有许多的微尘,每一个微尘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围,还有微尘那么多的菩萨围绕著。因为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他都不会是单独的。‘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无尽法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尘,就有多少诸佛。

  有的人会认为,佛陀已经入灭了。其实佛陀并没有入灭,佛陀离我们并不遥远。南朝善慧大师有这样一首诗:诗名是‘夜夜抱佛眠’: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名翕,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人,隐居本地松山双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请他讲《金刚经》。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著佛睡眠,每天早晨与佛同时起床。站著坐著与佛常相随,说话沉默与佛相一致。佛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如同身体连著影子一样。想知道佛的去处吗?这说话的声音就是佛啊。这首诗的道理是说明什么呢?它告诉我们自性是佛,修道者当从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寻求反而丢失。所以,我们跟佛是融为一体的,一秒钟也没有离开过佛,佛跟众生一张纸也不相隔的。只要你的功夫修到家了,佛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显现。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佛,要用不同语言和声音去称赞诸佛。在长行里边已经打个比喻,我们现在赞叹如来,要超过辨才天女的五百个舌头。要超过她用五百音声去称赞如来,就像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说话,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时都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我们在赞叹佛的时候,要借助这种方法去观想。用最美好、美妙的言词去称赞如来。这种称赞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直要接连不断的,赞叹到所有未来的一切时劫。未来的时劫是永远没有穷尽的,那么称赞也就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赞佛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如来的功德极深极大,无法用数目来计算,所以用‘甚深海’来比喻佛的功德胜过大海。因为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赞叹佛的功德,我们会去向佛陀学习吗?称叹如来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佛学习。

TOP

  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个颂是对随喜功德的总结、归纳。十方一切诸众生,是指各种各样的众生。二乘,是声闻和缘觉。有学,指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烦恼没有断尽,还需要修学。无学,是证得四果的圣人。即证得阿罗汉果,不再修学了。我们对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乃至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一切如来、菩萨,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好事,都表示欢喜赞叹。在赞叹人家做好事时,要发自内心为人家高兴,不能口是心非,让别人感觉到你说的是实话,而不是虚伪的奉承。不然,就变成了风凉话,这不是随喜,而是在向人家泼凉水。所以说话要讲究艺术。这也是比较重要的。同样一句话,说得好,能让人家感到高兴;说得不好,会给人家带去烦恼。

  随喜功德的意义:主要是克服嫉妒的心理。同时可以改变狭窄的心量,使人的心量开阔。大凡不能随喜的人,往往嫉妒心较重,而且心胸狭窄。这种人活得比较痛苦,因为这种人看见别人能力比自己强,日子过得比自己好。他心里就难受,无缘无故对人家产生厌恨、不满,他对任何好事都看不顺眼,他巴不得别人不如他。这种人往往自寻烦恼,你恨人家的不满情绪,不能造成对他的伤害和打击。其实,一个人在跟别人过不去的同时,实际上往往是跟自己过意不去。所以修随喜功德是很重要的。

  请转法lun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lun。


  这是对请转法lun的总结和归纳。众生生活在无明的暗夜之中,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给茫茫黑夜中的众生带来光明和希望,佛陀给黑暗中困惑、迷茫的人指明了人生的路途。佛陀是黑夜中的一盏灯!所以,把佛陀比喻为世间灯。

  我们为什么要劝请十方诸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呢?因为只有佛法住世,众生听闻正法后,才能破除无明,断除贪痴,‘远离颠倒梦想’。最后了脱生死,得大自在!所以佛法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这个颂是对请佛住世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佛陀说法是要有人请的,为什么非得众生请,他才肯说法呢?因为只有通过请,三番五次地劝请,才显得佛法难得可贵。众生呢?也才懂得珍惜。佛陀如果随随便便的说法,效果一定很差,因为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就不会去珍惜的,所谓来得容易,去得也快,道理就在这里。

  就像我经常会碰到社会上一些人:有时在火车上,一些人闲得无聊的时候,看见你是一个和尚,感到很好奇,他会随便问一些问题。你跟他说了半天,他一笑了之,说了半天,还不是白说。浪费口舌,因为他不懂得佛法的可贵,他不知道珍惜。他对人生与佛法的问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效果当然很差。相反,带著人生的问题寻求佛法的人,你跟他讲佛法,一下子就立杆见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问题!佛法是人生最佳的归宿!佛陀说《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每次都是有人请,请过之后才说。只有通过请,佛法才显得贵重。听闻的人才容易接受,才能珍惜它。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佛陀假如要入涅槃了,我们要至诚恳切的劝请。佛陀啊!请您大慈大悲,哀怜十方世界的苦恼众生吧!不要离开我们,不要示现涅槃相吧!请求您长久住在世界上吧!微尘数那样长久的时劫,请求您不停地为众生说法吧!使众生永远都能听闻佛法,让成佛的种子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所有的众生心灵里边,都栽种上成佛的种子,让法界生灵早日得度,了脱生死!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lun;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这一颂,是总结修学前七愿的意义。修学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的七种愿行,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到底为了什么呢?

  社会上有的人赚了不少的钱,这些钱干什么用呢?要派得上用埸,这很重要。有人把钱拿去吃喝嫖赌,贪图享乐,甚至拿去干坏事。那这些钱就白白浪费掉了。同样,我们修学佛法,积累了许多功德,这些功德应该把他全部布施给法界众生!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给每一个众生,同时回向佛道,成佛后继续度众生!《普贤行愿品》虽然有十种愿王,说透机关,道破天机,其实最根本,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普贤行愿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八个字是十大行愿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是两码事,同时又是一码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成佛不能离开众生!我在前面的恒顺众生里,给大家讲得非常的清楚。诸佛菩萨与众生本来就是一体,没有众生就没有佛菩萨。佛菩萨就像树上的花、果一样,而众生就像树的根和水,树离开根和水,树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TOP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


  学佛是为了成佛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里有两个颂的内容。主要是对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常随佛学’就是像佛那样,跟佛学习。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仅学本师,而且还要向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学习。学佛的具体方法,就是按《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去修学。

  常随佛学,是要向佛学习。佛陀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因为他‘一切意乐皆圆满’,就是说:佛陀的举心动念,都与真理、智慧、道德相应,反过来讲,凡夫,内心所想的念头,总是充满著妄想、困惑、烦恼,甚至还有各种损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乐是有缺陷的,是不圆满的。

  我们为什么要向佛学习呢?因为佛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佛是人类中的人狮子、人上人。他是人类中的最尊胜者。因为佛的福德与智慧就像十五的月亮,达到圆满了!不但佛,大菩萨等也都如此的。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智者中,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佛的十种名号中,有一种叫两足尊。

  佛陀不仅福德、智慧圆满,而且慈悲心圆满无量。佛不但自己断除了烦恼,了脱生死,不仅自己得到解脱;而且还能以无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运用智慧,来救度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解脱。佛救苦的大慈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区、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广大,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学。佛陀是人天学习的榜样!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愿意普遍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学习,就能够很快地成就大菩提。成佛后以种种方便,去弘扬佛法、救度众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两个颂是总结恒顺众生的内容。‘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一切刹,是一切国土。佛教认为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又有无量无边的佛国。这些佛的国土。每一个佛土都非常的广大、清净、庄严。妙庄严的妙字,就是带有奇异巧妙的意思。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有的人说,阿弥陀佛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都向往那个地方,如果大家都往那里去,那么,去的人多了以后,会不会拥挤啊?等我往生那天,还挤得下吗?好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生怕容纳不下自己。其实,你不用担心,这不是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里去,也能容纳得下的。在许多很大的菩提树王下面,有诸多的佛,在那里用功修道,诸佛的四周,有许多菩萨围绕在他的身边。佛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佛出世,千佛欢喜’。就说明了一个佛出世,有千万菩萨跟随著他,协助他一起弘法、教化众生。每一个佛,一般都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河北这里没有菩提树,在厦门南普陀寺那边有很多。

  成佛以后是不是没事干了?坐在那里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就告诉我们,成佛以后,要去救度十方世界,像微尘、恒河里的沙那么多的众生。帮助他们从困惑、茫然、痛苦、烦劳、忧患的深渊里边解救出来。惟愿他们能够离开烦恼和忧患,得到佛法的利益,正法的受用,让他们没有烦恼,离开种种忧愁患难,常常得到快乐。使他们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灭除种种烦恼,使他们安住在没有一点烦恼的境界里边。

  我们学佛的最大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清净自在,这才是最主要的。有的人学了佛,就说哎呀!我见到佛了!看到菩萨了!如果你的烦恼未断,你见到佛,佛还是佛,你还是你,菩萨还是菩萨。烦恼时你照烦恼不误!见到菩萨又有什么用呢?有的人说,哎呀!我会显神通啦!我不用望远镜,就会看到很远的地方,那也没有用。烦恼时,你看得越远,你的烦恼越多。不看还好些,一看气就来。那这个神通有什么好处啊?是不是?你烦恼一来,你的嗔心比别人利害!因为有了神通,嗔恨一来,你的破坏性就大,你造的罪业自然更深!以后你下地狱的机会比别人多,你比别人早下地狱!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并不值得骄傲,没有什么值得去炫耀的。

  学佛的人,真正值得骄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实智慧成就了的人,没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骄傲,去炫耀!我认为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平稳良好的心态。让自己的心,经常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不要让外界的事物牵著自己的鼻子转。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随缘又进取,人在红尘,心离红尘,远离世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TOP

  菩萨的愿望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成佛!但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从发心到成佛,不是一朝一日,要通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让人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这一生学佛,做了许多的好事,种了很大的福报,来生也许会投生到国王家里去了,你生活在荣华富贵中,叫你学佛你可能不学了。那要你出家,更是免谈。为什么呢?富贵修行难啊!但是等你把所修的福报享完之后,也许你就要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了。

  普贤菩萨慈悲,怕我们将来迷失掉修学佛法的这份善根,在这里提醒我们:‘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就是说:在我现在的学佛修行中,要发愿:愿我未来在生死的流转中,不要忘记我的初发心,不要迷失自己学佛修行的这份善根!愿我来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净的戒律,不要破戒。愿我将来能够在佛法清净的环境中修行,使自己清净的心,不要被世俗不良的污垢所污染,使自己染上不良的习性,永远守住戒律,不要犯戒。

  修学佛法,根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为什么有的人,对寺院那种清净的生活,感到向往。一听到佛法就非常欢喜,深信不疑,对佛法很感兴趣,甚至产生相见恨晚的情感。每当见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产生一种好感和敬意。特别是不管走进任何一座寺院,就对佛产生一种依恋、感恩之情。马上肃然起敬,在礼拜的一瞬间,自己就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泪情不自襟地流了出来。问自己哭什么?我并不伤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就是说自己失掉的本性忽然找到了,感到无比的欢喜。但心里并没有欢喜的成份,是悲喜交集撞击心灵深处的火花,表示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觉感受。这就是宿世善根的关系。

  社会上有不少人,他没有善根,或者说善根还不成熟。你怎么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尽管你费尽口舌跟他讲,他一点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接受,拉倒也罢。反而还说:佛法拿来有什么用?佛法不能变成一份回锅肉,不能给我变一台电视机。言下之意是说佛法不能当饭吃。说法碰到这种人,要把他教化过来,难度很大。社会上这种人很多。现在我们学习普贤行愿之后,使我们懂得了修学佛法发愿的重要性。我们要在佛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都永远学佛修行,永远也不要迷失这份慧根!

  同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出家修行、持净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谓‘无垢无破无穿漏’。垢,是染污,持戒是保持清净的人格,不被不良行为所染污。这是犯轻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属于重罪,如像杀人。你破戒后,就失去做佛教徒的资格了。如果说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轻戒,如像踩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蚊子,这种轻戒,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了污点,把它洗干净就没事了。清洗罪业的方式,是通过忏悔,自我谴责、埋怨、责备自己。通过这样的忏悔,那么你人格上的污垢,就清洗干净了。忏悔时要虔诚,不是在开玩笑。无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严密,不违犯每一条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无损。衣服上什么都不缺少,没有污垢,没有破洞,扣子没掉一颗,这就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反过来说,如果一件衣服上染上一点黑水,或者油垢,还是掉了一颗扣子,哪怕脱了几针线,就不能称无垢无破无穿漏了。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为说法’。修学佛法,不仅是为自己,为了个人解脱,而是要面对一切众生。像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非人等,各类不同的众生。我在修行时,要用佛法去救度他们,希望我具备各种音声语言的能力,对北京人讲北京话,对广东人讲广东话,对外国人讲外国语。我也要具备鸟语兽言,能够依照各类众生不同的音声,去为他们说法,使大家都能听得懂,明白佛法的道理,让众生能修学佛法,了脱生死。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两颂主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门,主要是表现在发心、修行的二方面。发心,是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前边已经讲过的。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大誓愿。如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宏愿就是菩提心,四宏誓愿的精神,与普贤行愿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关系非常密切!四宏愿说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实际上跟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度化众生。

  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六波罗密,也叫六度。六度在前面,已经向大家讲得比较清楚。六度法门,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贤菩萨将修行的主要内容,和盘托出,就是‘勤修清净波罗密’,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修清净波罗密。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呢?所谓的清净,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著相,没有私心杂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著相,有杂念、有妄想就是不清净了。

  如社会上有的人修布施,带著名利色彩。出了几万块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布施的目的,是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过做好事,显示自己的富有;还有的人,平时不择手段,赚了许多昧良心的钱,做下了许多亏心的事。他的布施,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恶报。然后嘛,给庙子上供几百块钱,在功德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好让自己的大名和功德流芳千古(众笑)!还有一种人,看见街上要饭的人,他在布施人家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一点同情心,对人家不屑一顾的样子。以一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把钱往别人脸上一扔,扬长而去,以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有。像这样的布施就是不清净。尽管你出的钱要比别人多,但是你带著私心杂念去布施,那么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

  在修布施上,有一种人在这里要提出来称扬,有个李居士,一天,她上街买菜,在十字路口上,她见到一个残疾人,失去双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不幸的是这人还有病,失去双腿和手的人,实际上就意味著终身失去饭碗。她想到这人的处境,不知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对这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非常同情、难过。她走过去,弯下腰,恭敬的对她说:我这里有一百块钱,你先拿去看病,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你必须当著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弥陀佛,还有你必须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如果你保证做得到,我就把钱拿给你。这人高兴的说,请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这个钱,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听我奶奶说过,念佛的人死后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这个好心人,叫我念佛,我以后一定听你的。你总该相信我了吗?后来李居士了解到,这人是在捡破烂时,被火车压断双腿和左臂的。当这人拿到钱高兴的时候,李居士乘机给他讲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运的方法。

  真正清净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就是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心里并没有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虽然自己做了许多的好事,帮助过无数的众生,但心里面没有感到有一个众生是自己度的物件。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对众生有任何功劳。做过好事,跟没做一样,不住相,不著相。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住相布施,不执著功德,不去分别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别布施的物件,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帮助别人时,不是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后,不把好事放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虚空那么大!因此,《普贤行愿品》在这里,要我们‘勤修清净波罗密’。修清净的六度波罗密,就是不要住相,不执著功德,不起分别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庙,看见电风扇的叶片上,全部写  的是出钱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几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我真担心,这电风扇一转,他们的头就会晕。这些人会不会晕过去呀?你说,平时我们的头转上几下就晕了,名字放上面转,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告诉大家,你们在修布施时,假如能够做到,不著相,干了好事跟没干一样,那你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点点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学佛法,最高的发心,是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大愿!我希望在坐的每一位,都发这样的大愿,并按自己的发心去做,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学佛才会有出息。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说不管自己将来投生在哪一道中,永远不会忘记追求佛道,普度众生的这一愿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菩提心,离开众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属于魔的事情。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时间忘掉菩提心。愿我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逐渐灭除障碍,或是污染我清净心的污垢,同时成就一切殊胜的德行。

TOP

  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就像莲花。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边,但却不被污泥所污染。像太阳、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是停止在空中。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应该像莲花、日月学习。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里边,社会上乱七八糟各种丑恶的事物很多。但我们要像莲花那样,洁身自爱;人在红尘,心离红尘。人在世俗中,心离世俗,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扰和诱huo,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那么,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莲花!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你想完善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过来说,如果你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门里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里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末必。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嘛。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嘛。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在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佛学修养参差不齐,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很正常。你们说,出家人是神?还是人啊?这就对嘛!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行确实要比一般人要强一些,人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果你带著烦恼的心态,想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筹不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二个闺女,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没有人来买,伞就卖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瓦晒不干,没有人买,他的瓦就卖不出去。所以正为此事发愁。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解开我的苦闷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片就可以拿出去晒干;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生死年代不详,不约是在西元前369年到286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这里给大家讲《庄子至乐篇》里的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著瓦盆在唱歌。

  惠子说:‘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著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非也,在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伤?然而推究起来,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无为之道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成形,形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样。人家静静的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是不能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不再哭泣’。

  通过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烦恼、悲伤之事,通过思想的转化,心境的改变,是可以不烦恼,不痛苦的。庄子在对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他也痛苦、感伤过。后来因为转化、改变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烦恼,而敲盆唱歌。难道说庄子对妻子的死,感到幸灾乐祸吗?显然不是。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的客观规律一样。生从宇宙自然界中来,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庄周从自然界万物生生不已的变化中,找到了超越烦恼与痛苦的方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遇到的各种zai 难,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忧愁的事很多,今天孩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后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叠叠山。一件事还没有过,另一件事又来了,一天到晚,那颗心七上八下,没有一刻清净过,烦恼的事情总是很多。一会儿激动地不得了,一会儿苦恼得不得了。一点儿定力都没有,那智慧从哪儿来呢?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求佛菩萨帮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是从哪里来呢?是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通过学习佛法,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视,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通过念佛、打坐培养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脱。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面对现实人生,不为环境变迁动心,不为种种物质的诱huo、刺激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八风吹不动,是这首偈的的核心内容。八风是什么呢?八风是最容易破坏人们心境安宁的八种环境。八风是:利、衰、讥、赞、毁、誉、苦、乐。利,是利益,得到好处。比如说你一下中奖了,得到一辆轿车。衰,是得到坏处。就像你买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生意破产,公司倒闭了。讥,是受到别人的讥笑、挖苦、讥讽、嘲笑、嘲弄。赞,是得到别人的赞叹、恭维、表扬,说一些使你高兴的话。毁,是受到人家的诽谤、伤害。誉,是荣誉,被社会或单位评为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奖励。苦,困苦的环境,让人痛苦、难受,生活上受到折磨、zai 难、苦恼、烦闷……乐,是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心情舒畅的事物。这八种事物称为八风,修学佛法,没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风吹得头晕脑胀,不能自主。学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观照八风,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从世间道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就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佛教中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说:维摩诘资财无量,十分富有,他虽然不是出家人,却遵守沙门的戒律;虽在红尘中生活,却不贪著留恋红尘,是我们红尘中居士学佛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不烦恼,是在于你的认识,而不在于环境修行好与不好。比如说,柏林禅寺就比较清净,但大家都出家到这个环境中来修行,来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那很多地方,寺院多的是,我到那里总可以吧?有的人会这样说。但很多寺院末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后,能够碰上一个理想的寺院,当然好了;但反过来说,碰上一个不理想的寺院,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再出去,出到哪里去啊?

  我们讲对佛法的信仰,主要是讲对法的内涵的认识,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但出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识。作为居士来讲,你也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别出家人的是与非,作为僧团的僧人来讲,有好、有不好,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你出家,遇到好的环境,寺院道风好,这是你的福报;反之,事与愿违,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呢?寺院道风一塌糊涂,那你即使出了家,也很难进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遇到理想环境之前,劝你最好暂时不出家。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经济收入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关系也很和睦,他们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不可开交,鸡犬不宁。另外一种人呢?攀比心比较重,见人家有这有那,自己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钱,他想尽办法去弄钱,贪心特别的大,烦恼也就特别的多。那为什么第一种情况的人,他们为什么就生活得愉快?同样的环境,你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苦恼呢?别人生活得那样自在呢?这就是心境不同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说:如像摔坏一件值钱的东西,这个说是我的不对,那个说是我的不对,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吧!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原因,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大家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来推去,这件事不关自己的事,那个说没有我的事,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好人。所以肯定是要吵架的。

  这件事说明一个家庭关系,处得和睦不和睦,烦恼的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去尊重、顺从、理解对方,家庭就和睦了。其实烦恼与不烦恼,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对烦恼在不在意。比如说有人骂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爱骂多久,就让他骂多久,等他骂够了,他就不骂了。你坐在那里,洗耳恭听,一言不发,对他的骂,没有一点反应,我看对方要气死了,他不是白骂了吗?可是你一烦恼,正好上了他的当!对方就是要使你烦恼,才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骂,他一定气得没办法。所以烦恼是自己找来的,在客观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烦恼。

  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来说,逆境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说你生病,生病有时很难受,很苦恼是吧!如果你能这样想,生病消除业障,就能坦然去面对,接受病苦对自己的折磨。这是一个方面,你没有生病嘛,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机会休息,现在生病了,正好借这个机会,能够静静地在床上躺一躺,静静地休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烦恼痛苦也可以把它想得很开心。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