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伽经义记 太虚大师讲述

楞伽经义记 太虚大师讲述

释题

  一 释经题

  甲 出题名

  1 别题

  (一) 出今本

  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朝时刘宋元嘉年间,有天竺三藏法师名求那跋陀罗,此云性贤、或功德贤者来华之所译也。但相传此四卷楞伽,乃达磨传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来独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标别题,则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即分为三:

  楞伽 楞伽、若作释迦毗楞伽宝而释,乃赤宝石。向作山名或城名解,译不可往及不可入。山城中之宝,或宝所成之山城,要之、皆依说经之处立名。此名乃为三译之通名,应作不可往之山,或不可入之城名解之。

  阿跋多罗 阿跋多罗、或云是下入义,即入楞伽之入字。但向来皆作无上解,今亦从之。

  宝 宝字、或云即指楞伽宝言;今以无上及宝,皆释美于法之辞。

  (二) 会异译

  入楞伽 北朝元魏时,有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此经为十卷,别题曰:入楞伽 。少阿跋多罗宝五字,而加入字;不可入而能入,于能入之行,有深意存焉。

  大乘入楞伽 李唐武则天时,有天竺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此云学喜,三译此经为七卷;文义明畅,广略适中。别题曰:大乘入楞伽。较魏译加大乘二字,简别中下乘法,即宋译为上宝之义。

  2 通题

  通题、即经字是。梵音修多罗,或修妒路,或素怛缆,本是线义,取能贯穿文义,摄化生机之意;为如来所说或所印证故。引申之、有三世十方恒常遵法之义,与此方之经字相符,故译为经。或云契经,加契理契机义。华严、阿合诸部,通得此名,不同入楞伽等别在此经。对彼别题,此为通题。若对三藏,简别律、论,标此是经藏摄,非律、论摄,则通又为别矣。

  3 合题

  合三译题,即为:大乘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华言:大乘入不可入无上宝经。今本无上法宝,即含大乘义。楞伽、为所入城,举所入即合能入义。故下彰题义,仍照今本说之。

  乙 彰题义

  1 譬喻辞

  此譬喻辞,即指楞伽二字;以说法所依之楞伽城,为喻所说之法也。然城依于山而山在于海,海有风浪,城为夜叉所居,佛从海出而入城现通说法,有如是等重重相关之事,且分十六段明之:

  一、众生心海 经云:“藏识海常住”,则城山所依之海,即喻众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为真妄因依,圆成实之真与遍计执之妄皆依之,亦为圣凡、染净根本依,故首明之。

  二、六尘境风 本无有境而现有六尘境者,以从来未悟唯识无境之末那根本无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别六尘以执取为实有,鼓荡心海。经云:“境界风所动”也。

  三、七转识浪 无明境风,鼓荡心海,随境界缘,意等诸识相续而起,如海中浪。经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四、二我执山 七、六、二识,不达唯识无我,于阿赖耶见分及五蕴和合假,执为人之实我;又于根尘等法,执为法之实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耸于心海、境风、识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但影现于风雨昏黑之夜。亦显二执之山,乃无明邪见之妄现,本空无实。夫二我本空,原无可取,而夜叉王往来其中,亦为不可往而往义。

  五、生死缚城 二执山上有生死缚城,此山不倒、则恒住此城不舍。断分别、俱生我执尽时,则离分段生死;断分别、俱生法执尽时,则离变易生死也。

  六、乘四颠倒 夜叉王等,于二执山生死城中,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乘此四倒,往来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烦恼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众等,即为烦恼所起三界有漏心心所聚,引发杂染业之报通等,残害佛性众生,轮转生死相续,往来于山城中也。

  八、佛法兴世 佛从海中龙王宫出。龙宫、喻阿赖耶中如来藏心,在佛果即为不思议善常之无漏性,在众生即为本有无漏佛性及夙熏无漏善根海。佛悲愿及众生机感故,佛从海出,即佛兴世。佛望山城言,为古佛说佛证境之处;乃至为夜叉王现通说法,即法兴世。

  九、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兴世为增上缘,即从烦恼所起之有漏心聚,开发佛性及诸无漏善根。故夜叉王闻佛所说,观大海山城,悟藏识所现之境,乘华宫殿,迎佛入城,恭敬供养于佛,劝请大慧问法,即见佛闻法而生信解也。佛现神通今见无数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众,乍现乍隐,乍隐乍现,即修正观而证法界唯心,此为自证之宗通也。复问“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即悟他之说通也。此夜叉王一段发起序,皆喻闻法悟心也。

  十、真如性山 由上节了悟本心,则转我、法二山为二空观智所显真如性无相山。故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当晴明时,海湛空澄,即无踪影。故山喻二空所显之真如性也。

  十一、大涅槃城 山喻无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离系之大涅槃果,为极圣所究竟处;譬晴明空为光明充满也。

  十二、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无相山城,既无可往、无可入,云何而言入耶?曰:乘法空妙观,如如相应,无往无入谓之入耳。故佛众、夜叉众皆从空入,而诸菩萨从种种佛刹不来相而来也。

  十三、无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众,罗婆那、华言十头瓮耳;夜叉王众、喻无漏禅定神通。如华严十定、十通品明,亦如来觉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无漏慧辩 大慧及摩帝菩萨众,当喻无漏慧辩,如十力、十智、四无畏、四无碍解等,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圆满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无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圆满法身。尽众生心海,已转为如来觉海也。

  十六、悲愿方便 佛之随行圣众,则喻佛之大悲愿风;方便法浪,亦如来觉海中之大悲也。故皆成为佛之自证心境。

  2 赞美辞

  (一) 无上

  赞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兹摄为境行果三事:一、境无上:众生心海,如来觉海,皆喻一切法唯识相。二无我山,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经以一切法唯识相性为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为非有非空、无上无容之真实境,故境无上。二、行无上:始终以法空妙观所引无得不思议智为前导,以具修万行,圆成万德;不共二乘,故行无上。三、果无上:明藏识海真相即如来藏,为法身摄,非但解脱身摄。是以出障圆明,具大悲愿,无量方便,尽于未来利乐无尽;不同二乘解脱,故果无上。

  (二)宝

  此中宝字,正赞法宝。然法为佛师,而僧随法行;有法即具佛、僧。通明三宝为三:一、法宝:此经总非大慧所问百八句义,由遮门显法性非安立故。从唯识现,历辨有为无为、有漏无漏、内外、圣凡、染净因果、一切诸法,由表门彰法相假施设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宝故。二、佛宝:法不自明,明之在人;通离言内自证之法性故,运假智诠悟他之法相故。即通于宗,亦通于说,宗通、说通之极,称佛为宝,能自利、利他圆满故。三、僧宝:僧者、从佛依法而住而行之和合众。随顺于佛宝故;修证于法宝故;能用法如意宝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宝。

  二 辨品题

  此译、于品题但一切佛语心品。魏译有十八品,唐译有十品,而品品有别题;唯类同此译之品题者,有集一切佛语品。心、有积集之义,此之心字,亦可伦彼集字解,则“一切佛语心”云者,即“诸佛语积集”之义。谓诸佛所说法,皆集于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语心也。又、心者,中心、中坚义。此品文义为一切佛所说法语中之精要,犹一身中之坚实心,一团体中之中坚分子,名一切佛语心。而常途所解,则一切佛语皆显于心,故佛语皆以心为宗。离一切佛语则心无由显,离心则一切佛语无所宗;而此经明诸法唯心,正明斯义,故题一切佛语心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证信序亦名通序,诸经所通有故。以结集人、说、时、处等,证成后人之信心故。明此通序,依龙猛大智度论说六种成就,依亲光佛地经论说五重证信,今依亲光。一、如是我闻,指法亲闻证信。二、一时,举说经时证信。三、佛,标说法主证信。四、住南海至庄严,出说法处证信。五、与大比丘至究竟通达,引同闻众证信。

  乙二 发起序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此下发起序。佛从大海中出,将于此宝山大城中,说此十方三世诸佛自证境界甚深之法;而彼夜叉王以神通力,迎佛问法之后,更劝请大慧菩萨请问摩诃衍法,详见魏唐二译,此译简略。大慧菩萨受请将问于佛,先兴赞叹,即为此译之发起序。发起序、亦名曰别序;如法华以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弥勤文殊问答;又如楞严之阿难遭难,佛遣文殊救之,各有缘起之不同。此经既以大慧受夜叉王之请,于是有与其无量数以慧为名之眷属菩萨俱而为上首之事相。然即事显理,大慧者,即是根本无分别慧;由此平等无分别慧而起大用,发后得智,了诸差别,即为无量慧之菩萨,而总名曰摩诃般若。游一切佛刹土者,佛有三身,佛刹土亦有三种:一法性土,即是诸法离言说分别真实平等法性,本无佛与刹土之相可得,即以平等法界而名之曰佛刹土耳。无分别慧遍行法界,谓游诸佛刹土。二、诸佛受用身土,此有二:一、自受用身土,二、他受用身土。前者以四智菩提所成究竟圆满之觉海,惟佛与佛之所证知,虽唯佛证知,亦是诸大菩萨摩诃般若所能随分而知,故名游佛刹土。后者以诸佛大悲本愿力,为九界众生说法示现种种身土,随机感应,为应法身菩萨机而示现受用法乐,亦为回小向大菩萨随分能受用而示现。类如华严所载庄严净妙华藏国土,有微尘数种种相好差别,受用此福德庄严之相,惟有此大智慧菩萨相应,名游诸佛刹土。三、应化身土,分三:一、为胜应身刹土,为未证真如菩萨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渐悟菩萨而示现。二、劣应身刹土,随人天机示现成佛。三、随类变化身刹土,与应机所化之众生,同一身类。承佛神力者,明无上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萨所趋求最究竟之妙觉果,亦即众生本具法身德之离障开显,是名诸佛圆满法身。若初发心以上之菩萨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终必成佛、倘刹那忘失此心,即成魔业。故一切菩萨之清净智行,一切众生之成办诸事,乃至大地山河之所安立,莫不由于承佛之神力也。

  右、随顺之意。偏袒右肩者,随顺佛愿,荷担众生之意,如楞严会上观音之上同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随顺众生,下同众生悲仰,与众生心体融合为一。合掌、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圆满十度—─前五表福、后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仰契诸佛之心而启问也。偈者、伽陀,是讽颂义,音调整齐可讽诵故。有划一之字句,如东土之诗是也。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时世迁流无常意,世俗虚伪无实意,即表无常无实。凡诸法在无常无实所包括之内者,谓之曰世间,如器世间及有情世间是。罗汉未入灰心灭智无余涅槃,异熟未除,仍谓之曰有情。菩萨须到金刚道后异熟空而成佛,方不谓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迁变无常故,有进有得故。不特九法界谓之世间,乃至佛受用身土,应化身土,应九法界圣凡之机而现故,亦不离世间义。世间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别所变现之相,及设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别而现,是虚假无实矣。世间名相既皆虚假无实,了其本空,则妄想遣而正智成,即为离生灭之实相真如矣。虚空华、譬如眼见空华也。虚空比真如,清净见比正智,华比世间名相,病眼比妄见。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众生本来之空,并非另有所空之实法可空。所以即生灭当体无生灭可得,即世间当体无世间可得。如来正智,非有非无,不落二边;著有、即增益谤,落空、即损减谤,皆不契于中道。下二句、系赞佛智悲二德无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从缘起性—─即依他起性—─而显。一切法皆仗因托缘和合而生,而因缘所生法,皆是幻化,虽有相用而无实体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阳焰、似有流水相,有引动山中愚痴兽类奔赴求取之妄用;按之、毫无水之实体。此如幻相普遍一切,从佛至于地狱,即菩提、涅槃亦无不是如幻;亦依众多因缘而现起故。不能究竟通达此依他起性,种种虚妄分别,周遍计度,即是遍计执性;即有种种生灭之相。倘能即于此远离一切颠倒虚妄分别之遍计执心识,即为圆成实性。所以若执著依他起,即成遍计执矣。智不得有无者,一切法如幻而遍计非有故,不得谓有;一切法如幻而圆成非空故,不得谓无。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间种种妄想分别,种种依正果报,皆是众生如梦之心之所显现。此如梦心即第八识,八识恒转,犹如瀑流;以刹那生灭故不得谓常,现起相续故不得谓断。此赞佛通达八识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人、指一切众生,我、即实体。人空、即离烦恼障,法空、即离尔焰─所知─障,而皆永得清净。此赞佛通达二无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此总赞佛,以前乃分赞也。一切法平等性清净无二,无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来,我为汝等了之。乃至亦无有能证涅槃之佛,与佛所取涅槃之法,故无能觉、所觉之二相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无不取,今世后世净”。

  人若能观察佛之清净法身,本来寂静,远离生死,不生取著,则今世后世常得清净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

  丙一 请佛垂许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从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至四卷终,皆正宗分。分两大科:初、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真如,二、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今初大慧总问而佛总答,此菩萨为令众生空遍计执者。以此经中有四法门,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各门皆摄一切法无不穷尽。如依五法而论,所谓名、相 妄想—─分别—─则摄尽一切世间有漏法;正智、如如,摄尽一切出世间无漏法。三性、亦复如是。诸法仗因托缘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从因缘而有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缘所生法,执之则为遍计之有漏依他起;若了达如幻本空,即为圆成实之无漏依他起;故三性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也。此菩萨依一切众生分别妄想,建立种种名相与种种问难,倘随名执实,即堕遍计执,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应尽空却,以空却故,一切法皆离言绝思而契会于一真法界。所以、于下科将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识之初,先为空遍计执以显一切法皆真。若将唯识所现境为实境,行为实行,果为实果,则一切法皆成法执也。

  尔时大慧下,于请问前,必经佛先许可,所以自说姓名,请佛垂许,再以百八义问也。佛法明无我,云何说我?盖佛法所无之我,乃是外道妄执之我,凡夫贪著之我。及二乘所执著一切法有很体之法我。此人我、法我,皆烦恼之根本,妄想所依资。如了达唯识所变,众缘所起,在假相上安立假名,于是佛也、菩萨也、缘觉声闻也、乃至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皆是和合假现之如幻法。大慧早已了达无我之假名相,即以随顺世间唯识所变之假我,假名为我耳。自通德名者,盖久已亲近诸佛,久已通达大乘之法,故在今会而仰问世出世最尊最上之佛也。世间解、于世间已能究竟解脱、了解之义;佛亦称无上士,合二而名也。菩萨为佛子,一切众生亦为佛子:菩萨能荷佛家业,兴办佛事,必当成佛故;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绍隆佛种故。此之佛子,乃指今会大众而名也。恣、即自由之义。我、佛自述,亦假名之我。自觉境界、各各皆有自证之不同,此之境界彼则不得而知。如人类所觉者,畜类即不能知;圣贤所知者,庸愚莫晓;本国人所知者,外人亦多莫解;推之异类,亦复如是,未曾亲自领略,均是隔阂难明。此中有修得者,有报得者,无论修得、报得,皆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故业报所招,修力所成,身心器界各见不同。犹如外道所修得一切心境,住著于所得,起邪分别,诸法真相茫然不见。即学佛者,如不得明哲开示教导,亦不能离所著。乃至于缘觉、声闻,不能知菩萨之自觉境界;菩萨初地之自觉,亦不知二地之境界;二地望三地乃至等觉,亦复如是;前者不能知后者之境界。三乘圣贤之自觉,虽可谓圣智境界,然皆有限量;唯佛能圆通遍达,究竟无碍,圣凡依正种种自觉之境,悉皆普现于大觉果海中。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之自觉境界,虽等觉菩萨亦不能了;而佛对于等觉以下圣凡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故觉他智悲,无有限量。此之觉他作用,即法华所谓“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

  丙二 正申问答

  丁一 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表大慧以最敬之顶而礼最尊之足,以显恭敬。

  此问迷悟根元也。念、为别境五心所之一,凡所经过之镜,于重现时能记念之作用是。在此经此段之念字,乃总指三界一切众生之有漏虚妄心心所聚,名之曰念。净念者,问如何能伏灭此妄念心而离染清净,即转识成智之意。念增长者,即问为何不能离此妄念心而反增长之也。念增长、即是迷心境,净其念、即是悟心境。见痴惑者,见、即照见,痴惑、即无明;凡有漏虚妄心发动皆由无明,问如何而能照空彼无明以断除之。惑增长者,问如何非但不能断除根本及枝末无明,而反增长起烦恼也。此四何以先问?因一切圣凡,皆因此迷悟而起故。

  “何故刹士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此问诸佛教化之相也。因迷而有众生,因悟而有佛;问如何而有受教化者,有不受教化之外道者。无受者、毕竟无所受,无所取著,无一切分别之相也;以离二取相故,毕竟无所受也。次者、次第也,即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地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意。受者、影相也。无受次者,即问如何依此无影相法而有次第差别。何故名无受者,问如何亲证真如,非变相所缘,无影相可得,而毕竟无所受也。佛子、指菩萨言,问如何得解脱而为菩萨,为佛之法子。向下问佛子解脱往至何所,谁为生死缚,谁解脱生死,诸修禅者境界为何,为何有菩萨、缘觉、声闻、三乘。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此问世间诸法缘起也。何作者,问造作善恶业;所作者,问善恶业所作果。俱异者,非能作亦非所作。增长者,问三界诸有之业果,由何而起,由何而流转不息也。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

  问禅定差别也。无色定、无色界之定。灭正受、灭受想定。想灭、即无想定。从定觉、从定而起也。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此问菩萨行果也。所作生者,明修圣因以生圣果之德,由因生果也。进去及持身者,明身去住之意;言菩萨身从一地至一地进修上去,而又安住于当地之上也。现分别者,无分别中重现起分别也。生诸地者,渐入诸地而增进也。破三有者,三界业依三界烦恼而造,问谁菩萨破除三界之惑业而出三界也。何处身者,菩萨破除三有,身在何处也。往生何所至,生至何处净土也。最胜子,佛子也;佛为世出世间之最胜者故。何因得神通两句,问如何得神通及三昧也。三昧心者,问如何为三昧相应之心也。

  “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此问唯识无我也。藏、指第八识,意、指第七识,识、指前六。生与灭者,起虚妄见故有生灭。见已还者,还灭虚妄之见也。种性者,有出世间之种性。非种者,无出世间之种性也。心量者,明万法皆不出于心外也。建立相,建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法相也。非我义,明一切法无我也。无众生,即说无我及众生,为何随世俗而说我、说众生也。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表二见相违也。断见、常见,皆众生心识种种相违差别之见。佛与外道亦相违相,如何又可融摄?佛诸弟子皆依佛法,如何又分诸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此问世间有为相也。何空何因者,明法空无性也。刹那坏,表生灭极速也。胎藏生,表有情世间之有为相。世不动,世界迁变无常,为何不动?表器世间之有为相也。如幻、如梦,虚假不实;犍闼婆城,影像幻现;如东士之海市蜃楼。热时焰者,阳焰有似流水;水月、水中月影;光、镜光中之影;喻一切法皆虚假如幻不实。众生无清净智慧,不能如实照了,惟佛智慧亲切证明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问漏无漏法也。觉支、指七菩提支;菩提分,指三十七道品全也。前二句明无漏法;后二句明五浊恶世之有漏法也。国土乱,即劫浊;作有见,即见浊。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云何不生灭至云何虚空譬,问觉世成佛也。觉世间,觉知世间一切法也。离字,离语言文字相也。离妄想,离妄想分别心。虚空譬,悟世间如虚空也。

  如实有几种下,问菩萨境智也。如实有几种,问菩萨证如实之境共有几种。波罗密心者,到彼岸之行。度诸地者,升超十地,究竟圆满至妙觉佛果。无所受者,理智一如,如如相应,无所受也。二无我,人、法空也。尔焰净,所知之境清净,毕竟能无障也。诸智,如理、如量等正智也。几戒、众生性,众生之性几种,对治之即有几种戒,于教化众生之时而不为所动摇。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此问五明工巧诸法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指工巧明。诸语言及众生性,指各类众生语言文字种性差别之声明。明处及伎术,通于工巧、医药二明。伽陀、长颂、短句,明文字体例,亦指声明。末二句指因明;成、为以“因”“喻”成立“宗”也。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云何生饮食至星宿及日月,问世间诸法也。首二句亦如儒书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转轮、小王、守护国,指大小王及四天王子守护国土之分别。地及星宿、日月,均表器世间。

  解脱修行者下,问出世诸法也。第一第二句,问能解脱者能修行者有几种。第三句第四句,问弟子及师有几种。阿阇黎,轨范师也。佛有几种者,问佛有几种身也。几种生者,问所化之众生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魔及诸异学至唯愿最胜说,问我法假说也。初二句问魔及外道共有几种。魔者、杀害,谓能害一切修解脱行者。自性及心者,自性、即外道所执自性等,心、即外道所执神我等。施设量者,明此魔外所执若我若法,皆随情假设也。最胜者,称佛也。

  云何空风云下,复合问有情器世间也。天上之空、风、云也,人之心念、耳聪、目明也,林树、蔓草之丛生也,象、马、鹿之如何生也,如何又为人取捕之也,何为有卑陋之相、及因何业而得此相也,如何分为昼夜六时、一年三节也,如何有信不具而善根断绝之一阐提也,男者、女者、及不男不女者皆何因而生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修行退至建立何等人,问修所得法也。初句明修行为何退堕,二句明如何精进,三句明瑜伽师修何禅定之法,四句明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下,问报所得法也。诸趣、即天、人及地狱之六道。相者、形,像者、类。财富者,世间之报。致财富者,得报之因。释种、释迦种。释迦种及甘蔗种,皆天竺之贵族。无上尊,称佛也。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问内外律仪也。初句明修仙人长生苦行,二句明何人教授之,是外道律仪。第三四五六句,明佛随类应身,无刹不现,及佛子之众多也。七及十句,问断肉食之因缘也。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问世界诸相也。日月形者,一四天下有一日一月所绕。须弥山,即世界所安立。世界有侧者,有仰者,有覆者,各各不同。因陀罗网,即帝释珠网,珠光交映,明世界之重重无尽。亦有世界为诸宝所成,或如箜篌,或如鼓,或如种种诸物;或有不见日月者。以上皆不可称量。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此问佛法僧三宝也。初四句,明佛之三身也。五至八句,明佛何不于欲界成等正觉,而必于色究竟天离欲得菩提也。此上明佛宝。九句至十六句,明法宝。善逝、亦佛之号,问佛涅槃后谁住持此法宝。天师、天人师也,亦佛之尊号。住久如者,佛法住世几多时也。几时住者,正法住世若干时也。悉檀、法门也,见、妄见也,有种种妄见施种种法门对治之也。毗尼、戒律也;比丘分者,比丘律也。自第十七句第至廿八句,明僧宝。最胜子、指菩萨。修六度之菩萨,修十二因缘之缘觉,修四谛之声闻,虽变易种种,经历诸位,而皆无所受,明真如法性平等一味。世俗通及出世间,明世间神通及出世间之神通也。七地者,明七地以下皆为三乘所共同,而七地以上,则非七地以下所能及。僧伽、和合众也。坏僧者,即是破坏和合之僧众也。医方论者,譬语,以明三宝;医师譬佛,方譬法,医生譬僧;明僧荷担佛法,如广说医方论也。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何故大牟尼至拘那含是我,再问佛宝也。问佛何故言过去三佛即是我释迦牟尼耶。何故说断常至分别说心量,再问法宝也。问佛何不恒常说真实义,说一切唯心而广随顺众生之心量,说断、常、我、无我、种种诸法耶。何因男女林下,再问世间法也。男女林者,此林所结之果,如男女形。诃梨、天上持来意,阿摩勒、难分别义,诸果皆天竺所生。诸山复有众宝庄严。仙、山上诸神仙,闼婆者、乾闼婆、天、龙诸神也。

  上来正申问答中大慧菩萨所问一百另八义已竟,以下乃如来答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二 如来答

  戊一 偈牒

  己一 总赞许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此佛总赞叹许可于所问也。无上世间解,即佛之十号之二,而略去一士字也。佛闻大慧所说之偈,皆由彼契于诸佛清净心,最上第一,微妙甚深,大乘度门;文义双妙,故两称善哉以赞许。而当随所问以次第为之解释也。

  己二 牒所问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自生及与不生至如是种种事两偈,略领所问之大纲。自须弥巨海山,至伎术诸明处八偈,广领大慧所申之各问也。生不生者,世间一切法概括之不出于有为、无为,即生灭、不生灭两种;生则生死相续,流转无常,不生即解脱于生死流转。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者,一切不生法即涅槃本来空寂之相,一切生灭法即刹那才生即趋于灭;而此生灭无常之有为诸法,皆众缘所显,毕竟空无自性,起则缘起,灭则缘灭,实无一法可得。佛诸波罗密以下,表十法界有漏无漏诸行,唯佛可称到究竟彼岸之行。世间凡夫、外道,通于三界,虽凡外所修无色行之法,仍是迁变生灭非常住之法;盖纵能升至无色界诸天,仍是随业受果,迁灭无常,故有漏行法皆非究竟。种种事者,领前所问四圣、六凡,器及有情世间,种种外道神通,及种种法事也。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者,领前所问器世间诸相也。外道天修罗至三昧起心说诸句,领情世间诸法名相,及修所得漏无漏诸法也。诸阴身者,即生前死后之生死流转身也。三昧起心说,即明从正定而起以随心说法也。心意及与识,领八、七识及六识也。无我者,领二无我也。法有五,领五法也。自性者,领三自性也。想所想者,能想之分别虚妄心,及所想之分别境界相也。二见者,有无、断常等二见也。乘及诸种性至众生有无有者,领前问三乘世出世种性,无量庄严珍宝相,断灭信心善根之阐提,坚湿等四大种,五浊恶世之荒乱国土,过去三佛是我一佛,智尔焰障断所得之妄境,趋向菩提之觉地,众生计有计无之种种也。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者,领前问谁使之生、谁能捕取之也。譬因成悉檀者,领前问五明之因明也。向来悉檀解作遍施,今译“宗”义,谓佛说法之宗旨也。因明立三支量者,曰宗、因、喻。若以此文配之:譬、即喻也,因、即因也,悉檀、即宗也。宗者、法之宗本,新名词所谓主恉、主义。譬、因,为能成立之理证,悉檀、为所成立之主义,以譬因能成此宗也。佛依四悉檀以说法者,言佛以四种宗旨而说法也。

一、世界悉檀者:谓随顺世界众生心理,令普通人普遍得益,闻佛所说皆生欢喜故。二、各各为人悉檀者:谓圣凡根基各别不同,因人示教,因根成就,随各个人之根性不同而分类训育故。三、对治悉檀者;谓受佛教之种种众生,各有烦恼轻重,罪业厚薄之不同,分别为之洗除,所谓对病施药故。四、第一义悉檀者:谓普令众生通达诸法实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

此四悉檀,第一是随顺普利主义;第二是令人增长善根主义;第三是教人破灭诸恶主义;第四是令众生皆成佛道主义。前三皆随顺众生依他意方便而说,后一随如来自觉境界称性而说,普令众生皆得证入第一义谛。若明了佛说法四种宗旨,即能见到佛意;而读佛经,皆可作如是观也。所以立因明比量,先须立宗以为主张之主义;例如立一“声是无常”为主张,若属于声者,一定是无常,牢不可破。若外人不信,诘问理由,则次当讲因,因者、辨所主张之理由是,如曰“所作性故”。若他人仍未明了,必要证据,则当讲譬喻,举一是所作性而败坏无常之可易见者以证之。

如此、因明之三支比量成矣。乃斯句之大义也。及与作所作者,能作、业之因,所作、业之果也。以三支比量配之:因、喻者,能作也,因也;宗者、所作也,果也。迷惑通者,迷惑、即昏迷不通意,通、即通达不迷惑意。心量不现有者,心量所现者如幻而有、非实有也。诸地不相至者,圣贤地位各证自境,地有高下各不相到也。百变、百无受者,种种变易皆无受相也,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者,领所问五明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三 责未问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尘?钵他几□麦?阿罗□麦几?独笼、那佉梨,勤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有几阿冕,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焰几阿冕?风阿冕复几?根根几阿冕?毛孔眉毛几?”

  前来所问百八义种种名相,皆是虚妄分别所变现,悉皆如梦、如幻,不可取以为实。倘随名执相,一一求实,周遍计度,增长名相;在此名相上复分别以为实有,再计度,再增长;如是转转相生,无有穷尽,将永陷于迷惑而不能解脱。是以诸相皆非,诸非皆遣。所以佛于大慧之所问,必为澈底掀翻,荡空一切。故答解之先,赞许、牒领方毕,复诘大慧所问犹有未备。在大慧之意,以为自证摩诃般若境界,通达大乘,应问皆问;而抑知甚深微妙法之闻思不到者,仍不计其数。又、或大慧以为此种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法,虽圣贤亦所难知,即复存而不问;而抑知大觉世尊、无上最胜佛智,固无所不知,无所不澈也。

  须弥山、大地、巨海、日月、器世间诸广大量相。下众生,指三恶道;中众生,指天、人、修罗;上众生,指三乘圣贤。有情世间诸名,表圣凡之别。身各几微尘,刹土微尘几者,问身与世界各为几微尘之所成也。刹士、梵名刹多罗,此云国土或世界。一弓有四肘,一肘有二尺,一拘楼舍有五百弓,一由延有十拘楼舍。由延、或名由旬。拘楼舍,译云里;天竺之里,约合中土四里。此数句、言每由延、每拘楼舍、每肘、有若干弓也。兔毫窗尘虮,羊毛□麦尘者,皆极微细之尘量也。七极微为一邻虚,七邻虚为一微尘,七微尘为一窗尘,乃至兔毛头,羊毛头,牛毛头尘,虮尘,虱尘,芥尘,皆以七进,而七芥成一大麦尘,□、即大麦也。

自钵他几□麦,至是各有几数六句,明须若干□麦尘而始成各各数量名也。钵他、译言升,阿罗、言斗,独笼、言斛,那佉梨、言十斛,勒叉、言万,举利、言一亿,频婆罗、言一兆也。为有几阿冕,至为成一波罗十句,明此若干种积聚数量如何累进;阿冕、译言极微,舍梨沙婆、译言芥子,赖提、言草子,摩沙、言豆,陀那、言钵,迦梨沙那、言两,波罗、言斤也。此等积聚相者,言以上各种权量之积聚名相也。几波罗弥楼者,言几多斤之尘能成一须弥山,弥楼、即须弥也。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者,明积聚微细,虽为世间平常知识名相所不能思议,然佛之妙觉智,当下现量印知,何须疑惑?所以责其应问不问,而反问虚妄分别种种余事也。声闻辟支佛至何故不问此,明佛及三乘圣贤众之身,各有胜劣大小身,应化无边身,身各有若干尘,又责其何故不问也。火焰几阿冕至毛孔眉毛几者,明每一火大,一风大,一六根,乃至于一毛、一孔、一眉、有若干极微尘也。

  己四 复牒问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縳、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在前第二段中,偈答领大慧所问,未曾答毕,而先责其所问未周备,此续复牒答以完之。然前后牒答分领,随意重拈,与大慧前问次第显有前后出入者。以原问本皆随名取相,种种缴绕,种种执著,故答之不以次序。然细按之,亦可对照前问之义。已为略解,今不重述。结云:以上各问皆为如实之要义者,以显诸法皆无自性,故——即离言真如之实际也。内阿迦腻吒句,译色究竟。

  己五 结诫听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明大慧之所已问及未问者,皆为佛子所应请问。如是种种名相,种种分别,大慧必须请问;扫荡一切名相而证真如实际,则与自心第一义谛实际境界相应。如是空一切名相,了达一切虚妄,证自觉正智,显离言法性,一一与实相相应,自远离边见诸过矣。悉檀自性本离言说,然而方便建立,仍在言上设施;在此生虚妄执,则说一切皆非,显字句皆非字句。然而十方诸佛所说宗义,皆以言显无言,故佛对大慧亦方便开显,诫其听受。百八句、在偈牒及长行上,或多或少;盖照后正答之句则少,照前牒答之句则多,故不能确指之。

  通常讲文字名句之义,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如声是无常句,声及无常二皆名也,只单独之一物一事,故只诠一法。两名或多名合之成句,则显差别义。所有一切名句,名为能诠,相为所诠,以名句诠表而现名相之差别,所以有一名诠一法,只指一物,在数量上说,只显得一数。一者、对二至九而说也;拈一而其余九数皆非,必对九而始显一,一亦不离余九,盖离余九则一亦不成立。任何一数,亦不离余九,故一法现前,九法即联带而相对。此即明一法既举,百法即随之而起。

复次、有一能诠名,即有一所诠之义,寻名取义,即起执著之见,故此百八句在他译本、亦曰百八义、百八见也。句即名,义即相,见即妄想;句、义、见、即名、相、妄想三法。复次、二名合成一句,显差别义,正反两面相对斯显,如无常从常显,因有常方有无常。根本上莫不是对待义,所以随举一差别义,皆有相待—─如大小、多少、有无、断常、生灭。每一义总有四句:譬如言常,常、是一句,不是常、二句,亦是常亦不是常、三句,非是常非不是常、四句。

相对之义为无常亦有四句:如言无常、是一句,不是无常、二句,亦无常亦不无常、三句,非无常非不无常、四句。是故一句即有二义,二各有四句,对待即成八句,合名之——前说百法——成百八句。此明随举一法,即有百八句、或百八义、及百八见,一切法皆不出此名相分别之所设施安立。凡外执以为实,缠系缚著,无由脱此见网。诸佛及诸大菩萨,在自证智境界,本离言说,而起大悲度生方便,即此分别名相语言以为妙用,随设施而当体即空,即分别而实不分别。倘通达斯恉,破情除执,便是佛之正见,否则终不免堕凡外妄见。所以此百八句,该括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种种皆尽,诸佛所说亦不外此。而当机之大慧菩萨,亦深明此,故——问佛为掀翻而澈底荡空之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