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
明 弘赞大师述
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夏慧华居士。次子叔夔。姿性聪敏。热心公益。素抱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志。于北平协和医学校。为学生会会长。民十五年。年二十七。病亟将终。问其父曰。心经不生不灭。作何解说。居士谕之曰。此示吾人心之本体。如太虚空。无相无形。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无。灭从何有。能悟此理。堪名佛子。虽然。谈何容易。汝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迨至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时。始为分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从兹进修。直至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方为究竟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切不可以闻名为亲证。不求往生。以致长劫沉沦。莫由出离也。未久即逝。彼平生于佛法绝未措怀。临终问此。殆有宿根欤。蒙居士开示。纵不往生。亦可以作来生入道之缘。校彼没世不闻者。奚啻天渊悬殊也。居士因此欲流通心经最显豁详明之注。冀初机悉能领会。范古农居士。令印明弘赞法师之心经添足。又为校其字句。因付排令印若干卷。施诸净侣。以结法缘。而资超荐。留板两付。以备永永续印。所愿见闻受持者。同以甚深观智。照见蕴空。亲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而度一切苦厄也。
民十九年。庚午仲冬。释印光撰。
心经添足序
如来出世。本为众生发明心地。然心无迹。难以形容。不已。于虚空中。画出一条鳖鼻蛇。首尾宛然可观。而不可触。今不自量。为蛇添足。得无取笑于人乎。咦。盖欲令人由足识蛇。如标月指。读是解者。见蛇遗足。得意忘蛇。方为善用其智。且不嗤余。如或不然。未免毒气所中。切忌切忌。
崇祯壬午中秋日鼎湖山穇道人识
心经添足科文
释此经文大科分二┐
┌───────┘ ┌丁初能修之人
│ ┌乙初正释经题 ┌丙初因人显法三┤丁二所修之法 ┌戊初总标
│┌ 甲初释题目┤ │ └丁三修证之位 ├戊二别释四┐
││ └乙二释译人名 │ ┌丁初明蕴空 │ │
└┤ │丙二正示法空二┤ │ ┌───┘
│ ┌乙初显说般若四┤ └丁二显空德二 ┘ ├己初释蕴处界
└ 甲二正释经文二┤ │ ┌丁初明菩萨得涅槃 ├己二释十二因缘
└乙二密说般若 │丙三依法修证二┤ ├己三释四谛
│ └丁二明诸佛得菩提 └己四释智得
└丙四结赞功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明粤东鼎湖山沙门弘赞述
释此经文。大科分二。甲初释题目。甲二正释经文。
甲初释题目。(分二)乙初正释经题。乙二释译人名。
乙初正释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题八字。有通别二义。上七字是别。别于诸经。以诸经名号不同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诸经。以如来所说。同名经故。就别题中。复有二义。上六字是所诠之法。心之一字。是所引之喻。故此经以法喻为名。(或言单法为名。以心字是结集人借义彰要。非正喻也。)大乘为教相。(是深般若)真空为宗。(是诸法空相)涅槃为趣。(究竟涅槃)实相为体。(色即是空)观照为用。(照见蕴空)若通题释。以神鉴为体。(般若)运到为用。(波罗蜜多)若以因果释。般若为因。(无分别智)波罗蜜多为果。(到彼岸)
般若之义有三。谓实相、观照、文字。实相般若者。谓法身真空之体。元无名相。今于无名相中。建立假名而谈实相。故名实相。以心源湛寂。无相而相。名为实相。是所观之真性。即吾人虚灵不昧本觉真心。非寂非照。理性常住。体离生灭染净虚妄等法。观照般若者。乃实相体所起之用。即能观之妙慧。良由法性幽玄。非此莫鉴。诸佛以此而妙契法身。菩萨以此而顿证真空。即吾人无分别智。非照而照。照了一切诸法。皆即真空。无明即是实相。故云色即是空。文字般若者。文字是诸佛诠理之教。而文字性空。性空之体。即是般若。故台教云。文字是色。是色即实相。天王般若经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是以能显了实相、观照二种般若之德。般若虽三。原同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是大觉圆常真空之体。具此三名。如世∴字。若能一念正观圆修。照了诸法皆空。是为圆证究竟涅槃。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智乃实相无分别之智。慧是无分别智中之妙慧。亦名净慧。亦名无相慧。又慧即智。故成实论云。真慧名智。此之智慧。体性圆融。照用自在。能穷诸法实性之边底。是超情离见玄妙之绝称。非同世智之智。聪慧之慧。世之智慧。从识心生。分别尘境。执取名言。发妄知见。为有漏根。生死株。不能破无明惑。显实相理。恐人滥此。故存梵音。而不直翻华言。究其实。则无物可当其体。无法可字其名。乃强名为般若也。
梵语波罗蜜多。此翻彼岸到。若顺此方之文。则云到彼岸。是究竟诸法实际无余之义。以生死为此岸。烦恼妄念为苦海中流。真空之际为彼岸。般若如船筏。故其行深般若者。照蕴空、无明灭。见烦恼即实相。生死即涅槃。超二死海。至三德岸。名到彼岸。其迷般若者。种种分别。妄执身心为有。遂失慧光。不了诸法实相。名住此岸。故华严云。我观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以要言之。但有纤情未尽。便隔彼岸。凡圣情忘。即彼岸到。无别以为到也。
心者。譬如人心。为四大百骸之要。喻此经为六百卷般若所归之宗要。若达此经。则六百般若朗焉。有以此字为中心之心。谓此经在六百卷之中心。谬也。或有以为真心之心。然六百般若。皆谈真心。非独此经。以般若即心也。心有体用。实相是体。观照是用。以用归体。即名到彼岸。故起信论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自心即体。起信即用。还信自心。即是以用归体。华严别行钞云。智是理用。理体成智。还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真智即实相般若。理即真空之理。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入是以用归体。况性相空宗各异。宁容浑滥。而六百般若。皆一无相空宗。是般若即真空体。故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故说智慧足矣。更不别说心性。若说心性。则成实法。一涉实法。便非空也。或谓是萨婆若心。原非经旨。以心外无般若。般若外无心。心无形相。故说般若。是为最玄最妙。何用更言心乎。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翻为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今人尚略。故单言经。经即教也。是佛所诠之教。而训常、训摄。常以不变为义。谓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摄谓贯摄玄微。以开未悟。同出苦津。而登觉岸。故有悟此经题。则彼岸到矣。(别行钞云。若有解华严经题七字之义。即一部之功。已过半矣。∴音伊。)
乙二释译人名。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是国号。三藏即经律论也。法、轨也。师、范也。谓能为轨范。以法训人也。玄奘是师法号。本名_。俗姓陈。乃汉太丘仲弓之后。慧英处士之子。母梦白衣人而诞。年十一。从兄长捷法师出家。日授精理。至十三。便升讲座。词理妙尽。自惟此土经法未殚。遂往西天。学通三藏。赍经律论梵筴归唐。奉诏译为华言。此心经前后共有六译。今所释者。正奘师所译之本。言译者。传也。谓传彼西天之语。而为东华之言也。
甲二正释经文。(分二)乙初显说般若。乙二密说般若。
乙初显说般若。(分四)丙初因人显法。丙二正示法空。丙三依法修证。丙四结赞功德。
丙初因人显法。(分三)丁初能修之人。丁二所修之法。丁三修证之位。
丁初能修之人。
观自在菩萨。
此五字。有通。有别。上三字。是别名。别诸菩萨故。下二字是通号。通诸菩萨故。○梵云婆卢枳底湿伐罗。华言观自在。若云阿耶娑婆吉低输。华言观世音。梵本自有两名。以经各旨。所宗不同。若从耳根悟入。如楞严经。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大悲经。菩萨闻咒。即超八地。斯皆从耳根悟无生忍。名观世音。从体起用。故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六根互用。故现千手眼。照护群生。今经从眼根证入。故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名观自在。然此有能所自行化他之义。观字。若作平声。即属能观。世音。属所观。即所化机。故法华经云。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即能所化他也。楞严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此兼眼耳二根。故云观听。并属自行。大悲经。兼观音自在二号。即属自他。若准温陵释。观音者。观世言音、圆应圆悟之号。此亦兼自行化他。然自行边。观字应作去声。谓此菩萨用般若观慧。照见五蕴。身心空寂。度诸苦厄。即生死解脱。得大安乐。故云自在。交光云。观字随俗虽作平声。理实去声。良以纳声为闻。达理为观。特取达理。故于音声不言闻。而言观也。复须知因中名自行。果上是化他。然菩萨以利为要。必兼化他。方应菩萨之号。
菩萨者。梵音具云菩提萨埵。菩提此翻觉。萨埵翻为有情。就中亦有自行化他二义。自行边则菩萨已具觉悟之智。尚有余习之情未尽。(习情若尽则名为佛。)若化他边。谓菩萨以悲愍心。开觉一切有情。令见大道。二义合名。故称菩萨。(有情即众生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