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业成败系于信心

道业成败系于信心

道业成败系于信心


---闲看庭花落


现代人心性浮躁浅薄,虽然皈依三宝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走入佛门的因缘不尽相同。有真为了脱生死、解脱轮回而发心皈依的,也有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或为心灵寻求庇护而皈依的,还有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泛泛信仰,如同求得一张灵符一般来皈依的。这些不同的皈依之因,直接影响到日后学佛的态度及成就大小。
  
  有些人虽已皈依三宝,却未真正生起依赖感和归属感,学佛多年,内心仍漂泊无助。而对于佛法修学来说,恒久保持对三宝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极其重要。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修行及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我们抵达解脱彼岸的动力。不能具足信心,修行必定乏力,难以持久。
  
  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说:有些人虽然皈依,可是连对算卦者的信任都超过了对三宝的信任。如果算卦的告诉他,今年做某事不宜,他多半会听从其言,谨慎从事。但他在学习经教、受持戒律之后,却时常犯戒并且毫无惭愧之心。大师指出的情况,今天仍然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对于佛陀的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吗?对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奉持了吗?对于善知识的教诲都如法实践了吗?
  
  道业成败,根本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就象身患绝症的病人选择医生,必须充分信任对方,才能把性命相托给对方,放心地接受治疗。同样,佛法乃根除我们生死大病的良药。无论是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深信业果,还是缘起性空、诸法无我,都是佛陀为众生慈悲施设的医病良方。充分信任法的真实和疗效,才会切实依教奉行。当然,仅仅信任还不够,因为解脱取决于对法的探究和实践。就象病人必须遵从医嘱吃药才能痊愈,若一味崇拜医生,却不积极配合治疗,是不可能治好病的。故此,在深信三宝的前提下,还要不断闻思经教,精进修行,才能与法相应,主宰命运。

TOP

学道先学布施

一件艺术品有了瑕疵就失其珍贵。布施也同样道理,布施掺杂了私心,就失去了意义。佛教的布施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布施的意义是让人接受和理解慷慨的真正意义。有些人布施是为了回报,这种动机,使原本意义上的布施变了味。



佛教的布施其根本的用意是抑制个人对物质的贪著,从而获得心的清净、心的成长。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心灵上的长进,就必须无我的布施;如果他有强烈的回报欲望,就无法生起正念,导致他更加的贪著。一个人应该经常伸出援手,协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令他们获得利益,感到快乐。



真正的布施不要求任何回报。如果企望有所回报,布施就与交易无异。一个人布施后,若生起控制受施者,或企望得到别人的感激,那就不是布施。布施者和受施者,同样的不需要为布施而负责任何义务承担。人类虽然健忘,但受施者一定会感激你的布施。



当一个人在布施时,不仅仅是“身”的行动,更是“心”和“意”的行动。因此带来的是真正的快乐。一个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够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贪著。布施能生起智慧,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



布施包括的东西太多了,对饥饿者施予食物,对贫困者施予钱、物,乃至知识是布施,教别人从善学佛是布施,对那些虫蚁等众生伸出援手是布施,给小草小花浇一杯水也是布施,甚至聆听别人对自身痛苦的诉说,给别人一声祝福也是一种布施。当然,捐献血液、器官更是布施。总之,一切能利益他人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布施。



布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心的虔诚。一个有上亿资产的富翁捐出一百万,不见得比一个乞丐捐出的一毛钱功德大,布施的功德来源于你的发心。



佛陀是最大的布施者,佛法让众生得乐。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个人以纯净的心布施或接受佛法、实践真理,他的“心”与“意”获得无比的幸福、宁静和欢愉,这才是布施者和受施者真正意义上的获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