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修大乘法的同时为什么不可以诽谤其它小乘法
而不是像我们有的人认为的,我修的是无上大法,完全可以诽谤其它小乘法了,那就错了。人天乘的法,只要是佛法范畴里面的人天乘的法,你都不能去诽谤。刚才讲到了,受三皈就可以不受三恶道了,那个能保证人身啊。得五戒是保证人身了。在得五戒、受五戒、持五戒的基础上,再去行中品十善,那么你就可能去生天。这是佛讲的,这仅仅是人天乘的法。这个人天乘的法错了吗?没错。无论释迦佛最终讲的谁能成佛,提婆达多都成了佛了,这个原则是不变的。不是说佛陀在讲空性和如来藏时候,他又反回头来,把前边讲的那个法否定了,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很多读诵大乘经典的人,在诽谤小乘。有没有这样现象?读诵《妙法莲华经》的人,在诽谤小乘。念阿弥陀的人,在诽谤小乘。有没有这样现象?很多很多吧?高僧大德说:“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可以这样说,《妙法莲华经》是历代高僧大德,包括释迦牟尼佛在经上极力赞叹的功德很大的一部经典。那是佛的究竟之谈,因为那上面讲到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连提婆达多都能成佛。意思是,最终大家都能成佛的这种理念在《妙法莲华经》上体现出来了。所以高僧大德说《妙法莲华经》是成佛的法华,但是怎样成?《妙法莲华经》上说了没有?《妙法莲华经》上有没有怎样成的佛?这句话有没有?你们诵法华经的有吗?怎么成的?
众生都能成佛,那怎么成的?法华经上有没有体现?有吗?《金刚经》上有体现了。这个我擦掉了,会听课的就会做些笔记,回去一消化,那受用就更大了。我举《金刚经》的例子,实际上纠正很多人在修大乘法的同时,诽谤小乘法这种邪知见。《妙法莲华经》是成佛的法华,是的。怎样成的?从《金刚经》成的。你看了吧,从《金刚经》成的,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修《妙法莲华经》,诵《妙法莲华经》能成佛,但是怎么成的呢?释迦牟尼佛就开始又讲《金刚经》啦,是不是?《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是《金刚经》的原话,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谁有办法把《金刚经》,证明是错的,谁能有办法?谁都没有办法。我们现在对释迦佛的讲解,对释迦佛的教言啊,只能以信仰比量的形式把他完全接受下来。‘信仰比量’这个跟五部大论又相关了。
——摘自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
在大乘经典当中,释迦牟尼佛就开示了,开示什么?‘呵权斥小’,‘叹大褒圆’这两个词是天台宗的,我们大家课下可以去查。呵权斥小,叹大褒圆。呵权斥小,叹大褒圆,不是呵斥的不了义法,不是呵斥的四圣谛。而是呵斥的小乘的发心。明白吗?因为你是小乘的发心,你才把不了义的法作为究竟的来去修持,不思进取了。因为你是小乘的发心,所以才把化城当了究竟之地。把《妙法莲华经》上的化城当了究竟之地。而没有跟着商主去到有无量宝的那个宝藏之所,就是我们说的那个如来藏,我们说的最终的佛果那个地。
佛陀呵权斥小,叹大褒圆。并不是否定他过去讲的四圣谛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而是说你这个人不够大乘根性,是焦芽败种。为什么?你就不思进取,到这儿你就不向前走了。不是说这个城不对,也不是说我们走的那段路是错的。懂不懂?释迦牟尼佛引导我们去北京,鸟巢里看鸟去。噢,鸟巢里没鸟,鸟巢看人去。他带到我们河北了,带到河北了。有的人累啦,哎哟鸟巢这个鸟到底什么样的呢?我们这么费力辛苦的来到了北京鸟巢,看鸟去,实在走不了了。“算了我不想去了,我要退失。”释迦佛说你看我们走到河北石家庄了,石家庄非常好。哎呀这城市啊,历史悠久环境优雅,啊!它是国家级卫生城市。我那里有个朋友,他是管旅游的可以提前给咱们定宾馆。我给他打个电话:“喂,谁吗?老大么、老五么,行,我那来了几个人儿,给我安排吧。”哎呀,这次安排,有吃有喝晚上洗个热水澡,来咱们去安顿一下。
安顿下完了以后,休息好了“走,上北京吧!”哎,他那里贪恋河北石家庄,不往前走了。焦芽败种,我让你是来在河北住的吗?我让你是去看鸟的!并不是说,你看吧,我们从济南走到河北这段路错了,我们走错了,没有吧?没有。所以权实教典,权巧的教典四圣谛,四圣谛是不了义法。为什么?它不是讲的最终的目的。佛讲最终的东西,法理上的最终东西是空性,因为一切法皆空。那么证果的最终的东西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连提婆达多都能成佛,是不是?证果上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大家都能成佛。只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所以,释迦佛破斥的是小乘的发心,不思进取的那种焦芽败种二乘思想,不是说我讲的权巧法是错的,怎么能是错的呢?不要说是带空性的,就说不带空性的三皈五戒,就说三皈吧。你受了三皈以后,就会有什么功德呢?不再受生三恶道的这一种功德。什么空性也没讲,你要修持五戒有可能来生得人身,在修持五戒的基础上再去行中品十善,你可以生天。在中品十善向上品十善的基础上,再有一定的禅定功夫,是天的高层次。这是什么因什么果。那释迦牟尼佛讲空性的时候,他会说三皈讲错了吗?五戒不对吗?走到河北啦,原来我们走错了,那再回来吧,奔上海方向走。可能吗?所以说,释迦佛呵斥小的,是小乘的发心,不是反回头来讲大乘法的时候,把小乘法否认掉。不是把小乘法否认掉。严格的讲,小乘法当中它有一些戒律,经、律、论嘛。小乘的戒律包括了三皈五戒,包括了八关斋戒,包括了我们现在所受的比丘二百五十条和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律。这一些如果释迦佛讲空性的时候完全否认了,那佛这个圆满智慧证得从那里体现呢?
——摘自仁清法师《成佛的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