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济群法师:吃饭的智慧

济群法师:吃饭的智慧

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

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所以,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

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到,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着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会做,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原有的情绪式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于是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
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心事也就没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
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清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
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象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过中午以后不能吃任何食物,也不能喝牛奶、饮料、茶水,只能喝白水。如果有病需要吃药治病,这是特殊情况可以。很多药品即可以当药物,也可以当食物。但你当食物吃喝肯定是不行的。你为了治病,把它们作为药物吃喝,就不会犯戒。佛在经中讲过,要特别同情病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为了治病服用药品没有关系。比如今天感冒了,为了治疗感冒喝姜汤可以。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自己想喝姜汤,还找借口,“我这是药啊”,这就不行了。

为什么有过午不食这条戒呢?佛在世的时候,僧团每天化缘,但是这样会耽误修行。所以他们有一个习惯,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可以化缘,过中午以后都要上山修行。

中午吃了,下午再吃,晚上还吃,就耽误我们的修行了。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明白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你真正明白了,还哪有那么多时间整天做饭,吃饭?我多次给你们讲,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变成修行,做饭、吃饭也可以变成修行。你会转念,能把做饭,吃饭都变成修行,你有这么高的境界、智慧,那可以。

如果你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修行是修行,做饭是做饭,吃饭是吃饭,你整天做,整天吃,哪有那么多时间?这是其一。其二,过中午以后吃饭,尤其是晚上吃饭,容易昏沉。晚上吃饱了就困了,一躺就睡着了,一觉到天亮,就又耽误修行了。为了避免这些,佛就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