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的人生启示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的人生启示


远  尘

  《常不轻菩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品。在本品中,佛陀向得大势菩萨讲述了自己过去世为常不轻菩萨比丘时,经常礼拜赞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并预言这些人将来都将作佛。即使在自己被人骂詈、殴打之时,常不轻菩萨仍然不轻视别人。经云: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 “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 “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 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经文中的常不轻菩萨,不论碰到谁都会礼拜、恭敬赞叹说: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常不轻菩萨对人的恭敬赞叹,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真心。但是他的这份真心却常被一些骄傲自满的人所误解,他们看不起常不轻菩萨,认为常不轻菩萨满口瞎说。因此,他们就骂常不轻菩萨是不知从哪里来的无智比丘,还说什么我不敢轻视你们,还为我们授记说将来当得作佛。这些人认为,你常不轻菩萨算什么呀,哪有这个资格为我们授记。因为这些人有了傲慢的心理,他们不仅骂常不轻,还以棍棒、瓦块、石头等打常不轻。
  这位常不轻菩萨真是修忍辱的典型代表,他礼拜、赞叹他人,非但没受到别人的尊重,反而还被人辱骂和殴打。即便是受到如此侮辱,常不轻菩萨非但不生气,反而还一边避走远住,一边高声唱言: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常不轻菩萨因为不轻视任何人,在临欲终时,在虚空中听闻到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并且都能受持,由此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常不轻菩萨得到六根清净以后,更增加了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法华经》。
  常不轻菩萨因为宿世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后来得遇到无量诸佛,又因为受持读诵,广为讲说《法华经》,以此因缘将来当得作佛。常不轻菩萨不轻视任何人的行为,不仅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也应当成为一般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多么富有,都应当对人有种谦虚的态度。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不懂得谦虚低调,他迟早要为自己的自高自大的行为付出代价。
  关于自高自大的危害,在《法句经·多闻品》中作了这样的总结:“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因此,不轻视任何人,其实是一种高明的人生策略,它需要豁达的胸怀和冷静的思考。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猫头鹰和蚱蜢的故事,讲述了蚱蜢因为自高自大而被猫头鹰杀害的故事:
  一只猫头鹰每到晚上才出来吃东西,白天就睡觉。有一天,正当它睡得很香时,被一只蚱蜢的声音吵醒了,他没法入睡,便急切地请求蚱蜢停止叫声。蚱蜢却根本不理他,仍然叫个不停。猫头鹰越不断地请求,蚱蜢反而叫得越响。猫头鹰被弄得无可奈何,烦躁不安。突然他想到一个好计策,便对蚱蜢说: “听到你动听的歌声,我已睡不着了。你的歌声如同阿波罗神的七弦琴一样动听。我将把青春女神赫伯送给我的仙酒拿出来,痛痛快快地畅饮一场。你若不反对,就请上来一起喝吧。”蚱蜢这时正很渴,又被这赞美词弄得忘乎所以,什么都没想就急忙地飞了上去。结果,猫头鹰从洞中冲出来,把蚱蜢弄死了。
  这故事是说有些人有一点点本事就飘飘然起来,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忘乎所以,经常看不起别人。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和处境,处处和人家作对,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而且最终自食其果,给自己酿成了悲剧。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对于不轻视他人,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有所论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无垢性品》告诫人们: “要把众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贵,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有时即使被打骂,始终也不加报复。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经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处世,都不要把自己抬得过高,否则将会摔得很惨。
  现代高僧印光法师经常会在与弟子的书信往来中,劝告弟子要尊重、赞叹别人,将他人看成菩萨,将自己看成凡夫。印光法师在法语中说: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无独有偶,印度孟买佛学院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教会了学生低调为人: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它不仅建院历史悠久,还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而且,该学院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在学院的正门之侧,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就必须要低头、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凡是就读于该学院的学生,第一节课就是由教授带领到这个小门前,让每一个人进出一次小门,所有的学生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经过这一节课,学生无一例外地承认,自己体悟到的东西,可以受益终身的。
  佛学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我们明白低调做人的道理。佛学院的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壮观的大门。这个时候,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尤其是通向这个小门的路上,几乎没有宽阔的大门,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如果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少遇挫折,学会“弯腰、低头、侧身”,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修炼。而低调做人正是这种修炼的最佳境界。同时,低调做人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必备的自我保全手段。熙来攘往的社会处处坎坷,时时变幻,只有甘于低调之人才能在社会的风雨中保全人生。
  明方孝孺说:“虚己者进德之基。”若想在德行上有所进步,必须谦虚。否则,如葛洪所说的一样: “劳谦虚即,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因此,我们应当以平常心面对喧嚣的世界,纷扰的人群,在为人处世上从不表现出骄慢、卖弄和过分张扬的姿态来,而是把自己的举止言行融于常人当中,并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社会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员。在行为上做到“才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自傲”;在心态上做到不锋芒毕露,不恃才傲物;在言语上做到莫逞一时口头之快,不可伤害他人自尊,不要揭人伤疤,得意而不要忘形,要知道祸从口出,不要自惹麻烦。如果我们都能像常不轻菩萨那样,处处保持低姿态,以恭敬赞叹的方式对待他人,我们不仅能够全身远祸,而且还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