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在家居士常见的通病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在家居士常见的通病

佛教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两种,出家人是以修学佛法为职业,并以住持教团使佛教得以延续和发展,以弘法利生为主要职责。对于在家人来说,修学佛法的方式不能和出家人一样,在家人首先要尽其家庭、社会的义务,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些贡献。

    但对于现在很多在家居士来说,经常存在两种误区。

    一、 出离心不强,执着较重

    皈依佛门,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苦的觉受,每个人进入佛门也各有其原因:很多人是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少数人是了解佛教而产生信仰。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就产生了求不得苦,有人在体验苦中觉悟,认识到正是种种贪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要去除贪心;有人带着各种祈求进入佛门:求升官的、求发财的、求家庭和美的、求生活富裕的、求飞黄腾达的、求子孙富禄的、求病苦消除的、求延年益寿的。祈求心下,所有的修法都是为了眼前的目的,这些都是执着于现世的各种表现。

    在各种执着中,比较突出的是:某些女众的情执较重,某些男众的淫欲心较强。好像在现阶段,女众特别多,我们就主要谈女众的问题吧。情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执着自己的男友或丈夫,不少女众是因情感上受到挫折皈依佛门的吧!现代社会家庭都比较脆弱。离婚率持续升高,第三者、婚外情等破坏家庭的因素较多,心灵受到创伤的女众希望伤口在佛门中能够抚平,希望自己的悲伤能够得到抚慰和关怀,上师的慈悲让她们感到了温暖和关爱,在感恩上师的同时,很容易把自己对男女之情错位的寄托在上师身上。便有了妒忌他人和上师多接触、希望上师全心全意注意自己、关爱自己。还有一点是,一般来讲,上师人格都比较完美,风度翩翩、很有魅力,在世间很难找到像上师这样的人,有些女众就会把自己感情错误投射。这种情感的错位是最严重的恶行,在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下,会产生妒忌、嗔恨种种恶心,并伴有外在造恶业的行为,同时也会阻碍上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发展。

    二是执着于自己的子女。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值得歌颂的,但作为母亲,对子女要有正确的心理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要认识到孩子是个独立体,不是自己的所有物,同时要担当起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使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可惜,很多母亲常有两种误区:一种是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比如说,和自己的丈夫争风吃醋,尤其是夫妻发生矛盾时,希望自己孩子和自己一心,听自己的话,反对他(或她)的父亲。还有的是:自己的儿子成家立业后,对儿媳横竖不顺眼,认为是儿媳抢了自己的儿子。还有的母亲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道路。另一种是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子女仿佛永远是对的,同时也不允许任何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是学校的老师等。这种情况下,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变得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这种孩子长大后,轻则一无是处,重则导致犯罪。

    请母亲们好好地想一想,认真的问问自己,对待子女多少是出于母爱,多少是出于情执呢?

    对现世的执着较重(包括情执)的原因是没有生起出离心,把现世一切看做是我的拥有,便是快乐。没有认清现世享乐的本质是苦的真相,也没有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明白——人随时都可能死,死亡不会提前通知就会降临,死的时候,所拥有的一切带不走一分一毫,也不会有人陪伴,死的时候只有在世时修习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有用,就会放下对现世的执着。

    二、不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生起些出离心的学佛人,因为有了厌离心,便对工作、家庭及平日的生活产生厌恶,想独自清静的修行,觉得其他事情都是打扰自己,耽误自己追求解脱。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舍己利他,对于在家居士易贯彻大乘佛法的精神,为社会做贡献,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也是为众生服务,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总可以让一部分人满意,只要全心全意、心无所求,不为自己的私欲、真心为他人服务,哪怕对象仅有一人,也是在贯彻大乘佛法。在尽自己的各种责任后,如有能力,再来为佛教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因为在家人各自情况不同,修学佛法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修学自己的法门,在家人如果修得好,通过对他人服务展现佛法慈悲的精神,也是在弘扬佛法,弘扬大乘佛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初学佛人,易犯种种过失,成为修学路上较大障碍,自己往往不易察觉.简略概括通病如下,供实修者参考.

  一.略有知见,如得至宝.逢人便说,不识方便因缘,滔滔不绝不能自制, 反使他人对佛法产生误会甚至生厌.

  二.深著自己所学法门.总觉自己所学法门为无上直接,其他皆是方便劣等.不知他人因缘,自赞毁他,妄分大小高下是非.如此谤法毁佛而不觉悟,令他人对自己所学法门生起疑悔厌离.

  三.学习过程中,不能以四依法,三法印等佛陀遗教为准绳.往往追逐迷恋名师讲法,如合自己情意,深加爱著.远离经教不善思维.

  四.乐于朝名山拜大佛,参名师赶法会,以此为功德不知时节.轻于勤修与自检,贪图捷径方便.

  五.深著灵异,乐于谈及感应灵变,预测治病,神通天眼,见光遇佛,神佛点化等等.令人生起迷恋邪见.

  六.对佛法的理解偏离平常与实践.往往对有些流行现象不听师教去正确对待,却盲目追求.如流行民间的密宗灌顶加持消业,焚烧纸钱元宝偿还前世业债,咒水灵符驱邪治病,风水巫术预测吉凶等等.对此不能生起正见,贪求当前利益与感应,好高骛远.

  七.对正法不能生起不坏信,往往供养追求鬼神精怪.亦冠以佛法光环与美名,或曰护法,或曰方便,或曰慈悲.如是种种使低级粗俗之信仰堂而皇之登上佛教大雅之堂.令世人对佛法生起邪见,沉著迷信.亦给邪魔外道提供繁衍扩张,遗害世人和障碍学佛的土壤.

  八.乐于拉帮结派,对不同自己法门之同修,盲目排斥诋毁,分裂佛教团体.为维护自己团体利益,不惜歪曲佛法而攻诘他人,不能老实谦下顾全大局.

  九.挑拣佛法僧中之是非人我为话柄,以宏法利生自居.破坏学人对三宝之正信.

  十.缺乏正念.对苦行,持戒,修定,神通等等,不解精髓,对其外相贪爱乐著,盲目推崇,使恶人有可乘之机.缺乏自信,自误误人.

  以上种种,我们或兼有一二,仅供学人参考自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勿错会我意而徒生是非.

  学佛之最大的通病在于,说得多,做得少。昔苏东坡问一禅师:“什么是佛教?”禅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东坡笑言:“这三岁孩儿都晓得?”禅师回答说:“三岁孩儿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确如此,学佛重在平时按照佛说的道理去做,如果佛学是佛学,你是你,那确实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仅能结点佛缘而已。此为第一大通病。第二大通病就是,不敢承担,不能深信自己就是佛。六祖大师说:不明本心,学法无益!就是告诉你要敢于承担。观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成佛,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学佛才能够真正上路。

佛的外相很容易装扮,头发一剃,换上件衣服,就行了,所以有许多人去假冒僧人,但佛陀的精神可不容易学。

    许多佛教徒看起来也很精进,很虔诚,天天努力地修行,嘴上佛号、咒语不断,心里想的却离佛十万八千里,一说话或是做事就露馅了,自私、狡诈的特征全部显现出来。

    天天拜佛,眼睛看着佛像,是去记忆佛的外相吗?可曾忆念过佛陀的事迹,敬仰过佛陀的精神,还是只去求个保佑呢?

    礼拜上师时,仅仅是因为上师的慈悲,可以从上师那得到关怀,并希望上师的全部慈悲只给予我一人呢?可曾想到上师是佛、法、僧的总集,展现的就是佛的精神、法的内容、僧的形象。

    外形总是很容易模仿,内在的品格、精神是模仿不出来的,那是内心的净化和真实的流露。演员扮演皇帝,不论演得如何像,却永远变不成皇帝,因为演员的心变不成皇帝的心。

    佛陀的全部精神就是慈悲与智慧,慈悲中闪烁着智慧,智慧在慈悲中展现出来,慈悲是内心的证量,它的内涵是舍己为他,智慧是慈悲心的具体运用,根据每个众生的根基、希求、特点等情况不同,有不同的方法,于是有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就是佛的大方便。

    古代的教育一直是要求我们去做个好人,现在的教育是让我们做个能人。但对于佛法来讲,慈悲是佛的精神。好人是外在表现,但却远远不足,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上,要舍己为他,当自我利益与其他众生利益冲突时,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修习五戒十善也是慈悲心外在显现出来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被世间所能理解的并符合任何国家、时代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有许多大成就者表现出来的形象会让世人不能理解呢?因为慈悲的精神和被世人所能理解的表现形式(即度众时手段的运用),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就是某些度众的手段方式,但手段方式是为了目标所服务的,只要真正能使众生获得利益,何必局限于方式呢?因此许多大成就者表现出来的度众的方便,有时世人就不大好理解。

    当然通过外在的表现有时很难判断出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人的外表一眼就能看出来,内心不容易被认识,但只有愚者才会自己骗自己,智者绝不会如此做,毕竟自己造的业如影随形,无论如何也骗不了,因果只有自己承担。

    慈悲和智慧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根本,智慧是慈悲的具体运用,没有智慧,众生如何能够受益,“画饼不能充饥,还得真饼才行。”不论学佛多少年,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不学佛的精神,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利益,怕是会与佛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有的还会犯下谤法的重罪,在学佛的过程中,忽略了佛法的精神,以自我的偏执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好恶为评判,夹杂些世间的某些利益,并以自己短浅的目光、傲慢的心理为后盾,对佛陀的某一教法、某一经典评判,不就谤法了吗?

    我们修密的人,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修上师瑜伽法,修与上师相应,怎么与上师相应呢?真正去领悟佛陀的精神,慈悲与智慧,去学习佛陀的精神,就是在修上师瑜伽法,上师既然是佛菩萨的化现,虽然不同上师外在表现会不一样,但是精神是一样的,所有的佛菩萨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慈悲与智慧,上师的精神也是这两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