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梵网经》

《梵网经》

《梵网经》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称《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经》、《梵网戒品》。二卷。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 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本经分为上、下二卷,主要是在说明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本经的广本卷数,历来有多种说法,据僧肇《梵网经序》所载,共有六十一品百二十卷,此为第十品。以大梵天王的因陀罗网重重交错,无相障阂,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诸佛的教门也重重无尽,庄严法身无所障阂,所诠的法门重重无尽,譬如梵王之网,所以称为《梵网经》。

  上卷是佛陀于第四禅天普接大众,使归莲华藏世界的紫金刚光明宫中,向台上卢舍那佛请问菩萨的行因,卢舍那佛于是对千百亿的释迦广说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等三十心及十地等四十法门。

  □十发趣心: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

  □十长养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

  □十金刚心: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

  □十地:体性平等地、体性善慧地、体性光明地、体性尔焰地、体性慧照地、体性华光地、体性满足地、体性佛吼地、体性华严地、体性入佛界地。

  此四十法门,是卢舍那佛先为菩萨时,所修入佛果的根原。因此,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下卷主要是记叙佛陀在娑婆世界阎浮提的菩提树下为大众说示菩萨戒的十重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戒,以及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十重波罗提木叉

  □杀戒:佛子不得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随喜杀、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生命者,不得故杀。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佛子不得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婬戒:佛子不得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缘、婬法、婬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择畜生等,无慈悲心,是菩萨波罗夷罪。

  □妄语戒:佛子不得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酒戒:佛子不得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戒:佛子不得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毁他戒:佛子不得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己,好事与他。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佛子不得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菩萨见一切贫人来乞,应随其所须,一切给与。菩萨反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是菩萨波罗夷罪。

  □瞋心不受悔戒:佛子不得自瞋、教人瞋、瞋因、瞋法、瞋缘、瞋业。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非众生中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忏谢,瞋犹不解,是菩萨波罗夷罪。

  □谤三宝戒:佛子不得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是菩萨波罗夷罪。

  以上十重戒,通僧俗二众,一切菩萨应当学,并敬心奉持不犯。此十重戒与《璎珞经》同;《善生经》单明在家六重,而无后四;《地持经》单明出家八重,而无酤酒、说过二戒。


    二、四十八轻戒

  □不敬师友戒:一切受佛戒人皆应敬重师友,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见师友不起承迎礼拜,犯轻垢罪。

  □饮酒戒:饮酒能生无量过失,若菩萨自饮教人饮,犯轻垢罪。

  □食肉戒: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食噉其肉,断大悲种,菩萨食肉,得无量罪。

  □食五辛戒:佛子不得食五辛臭秽。以其妨于净法,故制此戒。五辛是指大蒜、革□、慈□、兰□、兴蕖。

  □不教悔罪戒:菩萨见众生犯一切戒罪,不教忏悔,不举其罪,教其悔过,犯轻垢罪。

  □不供给请法戒:佛子见大乘师友来往,应迎来送去,礼拜供养,四事无缺,常请说法,不生瞋心、患恼之心,若不如此,犯轻垢罪。

  □不往听法戒:凡有讲说经律之处,新学菩萨应持经律,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不往者,犯轻垢罪。

  □心背大乘戒: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不看病戒:见一切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而菩萨以瞋恨心不往探视,乃至于各处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畜杀具戒: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矛斧等杀生之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国使戒: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作者犯轻垢罪。

  □贩卖戒:佛子不得贩卖人、畜等,作者犯轻垢罪。

  □谤毁戒:佛子以恶心,无事谤良善之人及以师僧等,犯轻垢罪。

  □放火焚烧戒:佛子以恶心放火烧山林旷野、屋宅及一切有主物等,犯轻垢罪。

  □僻教戒: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即非应病与药)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为利倒说戒: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不远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若菩萨为利养故,于新学菩萨来求法时,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恃势乞求戒:佛子自为名闻利养等,亲近国王百官,恃势横取财物,恶求多求者,犯轻垢罪。

  □无解作师戒:佛子应学十二部经,日夜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而菩萨不解经律,诈言能解,一切法不知,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两舌戒:佛子若以恶心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不行放救戒: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业,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亲人往生之日,应请法师讲说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若不依此行者,犯轻垢罪。

  □瞋打报仇戒: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憍慢不请法戒: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自恃聪明有智、高贵、年宿、大姓高门等,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者,犯轻垢罪。

  □憍慢僻说戒:佛子于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不名得戒。若在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百官为善友,新学菩萨来问经律义,法师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不习佛戒:佛子不勤学修习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等,非行菩萨道,犯轻垢罪。

  □不善知众戒:佛子于佛灭度后,任寺院职事,应生慈心,善和斗诤,善守三宝物如自己有,若有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犯轻垢罪。

  □独受利养戒: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客菩萨比丘来,先住僧应迎来送去,四事供养。若有檀越来请,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犯轻垢罪。

  □受别请戒:佛子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以此利养属十方僧众,别受请者,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己,及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故用,犯轻垢罪。

  □别请僧戒:凡有请僧福田求愿时,应入僧坊次第请。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犯轻垢罪。

  □邪命戒:佛子以恶心故,利养敬贩卖男女色、解梦占相、咒术工巧、和合百种毒药等,犯轻垢罪。

  □经理白衣戒: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婬色,作诸缚着,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不行救赎戒:菩萨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贩卖佛菩萨、父母形像、经律、比丘、比丘尼等,菩萨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等。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损害众生戒: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倚官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狸猪狗,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邪业觉观戒:佛子不得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军阵、兵将、劫贼等斗,不得听吹贝鼓角等,不得樗蒲、围棋等,不得作盗贼使命,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暂离菩提心戒:佛子应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如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护菩提心,念念不去,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犯轻垢罪。

  □不发愿戒: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不发誓戒:佛子持佛禁戒,誓不破戒,不以破戒之六根,受檀越四事供养、恭敬礼拜,又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若不发是愿,犯轻垢罪。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冒难游行戒:佛子常应二时行头陀行,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等十八物。行头陀时,以十八物随身,不可入诸难处,如恶国王、师子虎狼、水火风难等。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乖世尊卑次第戒:佛子应如法次第坐,不问老少尊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若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不修福慧戒: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制令修福;讲说大乘经律,制令修慧。若不依此而行,犯轻垢罪。

  □拣择受戒戒: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应拣于品类,上自国王,下至鬼神,除作七逆者,尽得受戒。若有千百里来求戒者,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为利作师戒:若佛子不解大乘经律,不解轻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等,为名闻利养,恶求多求,诈现解一切经律,自欺欺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为恶人说戒戒: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外道恶人、邪见人前说此千佛大戒。违者,犯轻垢罪。

  □故起犯戒心戒:佛子本以信心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犯轻垢罪。□不供养经典戒: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常以七宝等为香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不化众生戒:佛子常起大悲心,入一切处,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说法不如法戒: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如法说法。若不顺说法仪规,犯轻垢罪。

  □非法制限戒:凡国王百官、四部弟子信心受佛戒后,不得自恃高贵,破灭佛法。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破法戒:佛子以好心出家,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非法治罚,此是佛子自破佛法。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以上属四十八轻戒,其中禁止食肉、食五辛,劝放生,及名利私欲的禁止、日常礼仪的规定等,均给予后世极大的影响。


    三、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受持菩萨戒有下列五种利益:

  □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

  □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本经的特色:

  一、本经不但具有经的性质,也具有律的性质,而且是以律为重点,因此可称之为“经中之律”。

  二、本经的内容异于小乘律,不分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是以开显自己的佛性为目的之“佛性戒”。如经中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说:“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这是以佛子基于自觉而行菩萨道的戒,同时也说明了本经平等共摄的全体大用。

  三、本经着重于对父母、师僧、三宝的孝顺,以慈悲孝顺为持戒的根本。因此,戒相虽然开立有十重四十八轻,而受持的根本要义,不外是孝顺与慈悲二心,此二心更可由一“孝”字而总摄之。经文中孝顺、慈悲二心并举的地方甚多,如“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至于孝顺心,在本经十重四十八轻的戒相文中,亦多次提及,且无论轻重戒都以“孝顺心”前后呼应,如十重的第一戒与第十戒,四十八轻的第一戒与第四十八戒,都是以孝顺之心为要件。经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是说就戒的本质而言,孝就是戒,戒也是孝的异名;就戒的功用而言,孝亦名为制止,因为孝则不作诸恶。

  本经在说示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相外,同时也揭示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萨集会的作法等,是有系统的戒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四册、《碛砂藏》第十四册、《龙藏》第六十四册、《卍正藏》第三十一册、《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其注疏如下:

  □菩萨戒义疏       二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

  □天台菩萨戒疏      三卷  唐.明旷删补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六卷  唐.法藏撰

  □菩萨戒本疏       三卷  新罗.义寂述

  □梵网经古□记      三卷  新罗.太贤集

  □梵网经玄义       一卷  明.智旭述

  □梵网经合注       七卷  明.智旭注

    □试述本经的主旨。

  □试述受持菩萨戒的利益。

  □试述十重戒的内容。

  □试述本经的特色及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受菩萨戒要做什么准备
——传喜法师开示



居士:师父,我这次利用飞行的间隙时间来拜见师父,我想受菩萨戒可以吗?我受菩萨戒应该怎么做?
   
师父:你想受菩萨戒很好,受菩萨戒主要是要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首先要有出离心。所以佛陀先是讲小乘的,小乘侧重在出离,出离的关键在于我,对我的真实的认识。佛陀在讲这些法的时候是很简单明了的,他直接说这个我,有我吗?然后从地水火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地大中有我吗?水大中有我吗?现在医学甚至连器官都可以换,心脏可以换成人造的,所有我的主观意识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现在科学也已经告诉我们,要凭着这种理智、这样的智慧走出误区。
   
出离的这种修法对这个世界主要是一种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能够走出这个误区,佛陀告诉我们有苦的寂灭,苦的停止。所以佛陀一开始讲苦,讲出感召苦的原因,自己怎么制造苦的因。了解这些的话还有方法,还有一条智慧之道,按照这个道去走的话才有苦的停止,冲出这个苦。所以小乘的时候佛陀就讲“苦集灭道”,讲四个中心点。佛陀让弟子们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先让大家能够真实地体验到苦,因为平时人连苦都体验不到,不知道的。用佛的智慧加持他们之后,感觉到真的是这样。然后再用智慧思维这个“苦”自己是怎么造出来的,把制造苦的因停下来。知苦、断集、慕灭,大家是追求苦的彻底消失,然后修道。
  
  当苦停止下来的时候,它的最殊胜的果位就是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时候,他完全从以前的经验、虚幻的自我意识中超越出来了,他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非常奇妙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感受已经冲破了个体的束缚。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东西是我的话,他已经冲出了这个狭隘的范围。比如说这个东西在这个空间,我们看是这么大,但是从宇宙空间来比较的话,它就像一粒尘埃一样,我们自身就像一粒尘埃一样。所以当从自身的这一粒尘埃当中突破出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宇宙无限的空间都是自我。如果有这个个体就有生老病死,有了这个物质,我们人是精神和物质的合体,所以它有错觉在里面。
   
就是一个物体,它也有成住异灭,当从这个个体意识里面冲破出来的时候,他跟这个宇宙、跟这个世界才完全是一体的,当融为一体的时候已经消除了个体的生老病死的状态了,所以我们佛教里叫了生脱死,这个状态,观音菩萨叫同体大悲,整个宇宙是我们的身体。
   
在这个里面还有那些不觉悟的,迷失掉的生命,他们依然像我们过去那样的状态在生活着,所以他们就会要回小向大。自己本来是小乘的,只管自我的一种解脱,后来就转而对众生的教化,这些众生那个时候在他们眼里智者的眼里来看都是无量劫来的父母一样的。佛比喻说一切众生皆如我独子罗睺罗,在《地藏经》里佛陀又说一切众生皆如我父母。
   
受菩萨戒要有看清这个世界这样的一种基础,要有出离的基础。在净土法门的经典里也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阿罗汉、圣者们,他们解脱了之后就会住到佛国,但是他们不仅仅只是住在那里,他如果已经明白了真相,他们会以那边为根据地然后来救度众生,叫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也指彼岸,也指解脱的状态,解脱的状态是极乐的,同时它也指诸佛菩萨圣者的一个世界。
  
  你学佛也有几年了嘛,以后系统地学习,每一步都要用身心去体验,学佛就是自己的,自己就是这个学佛的实验室。佛说阿含部讲无我的时候,那你就随着佛陀的引导深入的体验去观察,阿含经里的经文是很短的,但是非常有用。
   
要做菩萨就要真实的脚踏实地的来学佛,先对无我对出离方面要有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发起菩提心。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给堵住,轮回的业把它结束掉,你的生命这样才会充实,才会大而有光。所以你看这个画像也是,凡夫就光是一个人,如果圣者头上就有光圈,这样行起菩萨道来菩提心才会非常强大有力。
  
  现在想受菩萨戒,往往以前就有这样的善根,但是来到地球上投了胎之后,我们在这个境界当中会迷失掉自我,迷失了自我之后有时候就变得没有力量了,我们的生命都迷惑在这个业力的世界里面。
   
菩萨戒一般是六重二十八轻戒,侧重点是先发菩提心。你既然有这么一个想法,就开启了生命这部分的功课。凡夫的状态就像你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飞的状态一样,是看不远的,自己身处在迷雾当中,后一刻将会发生什么他不知道。但是佛教给我们什么呢?给我们一个非常理智的,这个时候不能完全靠感官来判断,是要靠理智来指挥自己的。就好像你们飞在云雾里面,靠感官完全没有办法看到,这时候只有看仪表盘。所以佛陀的经是真理的指导,它叫规则。这个就像仪表盘一样,你只要看着它,跟着它的指挥,你参照于真理你才能超越出这个迷雾,六道轮回的状态。那个迷雾就好像众生业力一样,我们自己给自己造的业力的环境,如果没有佛讲的真理就完全迷失在里面了。
    信众:如果业障全部消干净了,等于就把眼睁开了,出云了,可不可以这么理解?
    师父:业障还不一定全部消除,业障如果想消掉的话,那是很久的事情,你只要超越它。你不能说我把云雾都拿吸尘器给吸完了,风吹干了,你只有超越它,所以有个出离。
    弟子:就是离开这块地方,不在这里转悠了。
    师父:对,所以前面讲了,你想把梦里的业全部平息掉那不可能,只有觉醒过来。换个环境,不是说换个外在的环境,是换一种理念。本来一直因为有我,首先就是我感受这个世界,我感受了苦乐。老子《道德经》里也讲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佛教里面首先就是告诉我们无我的状态。
    弟子:无我的时候也就无业了。
    师父:这个业就不起作用了,有我才会有人、有他、有众生,侧重在理智上,不是侧重在主观的感受上。
    弟子:就是说如果我超越了,戒律也就没有用了,戒律是在我没有超越的时候来管我,包括我受菩萨戒的戒律。
    师父:就像你走在这个道上,有栏杆,有指挥我们的线啊,有红绿灯,这是引导。
    弟子:在没有消除我的时候必须有这些戒律管着你,真正超越之后这些也就可以放了。
    师父:就像你在跑道上走的时候,跑道上会有线指导你的,你在跑道上还是需要参照这些线的,否则会乱跑。当你在空中的时候,跑道上的线对你来说已经过去了,所以《金刚经》说渡过河了,没有把船再背着走的。但是你到了空中之后有空中的规则,空中也有它运行的规则。
    弟子:所以菩萨有十地。
    师父:罗汉作为声闻乘有他们的规则,小乘有小乘的规矩。
    弟子:怎样才算是罗汉呢?证悟到什么境地才算是那个层次?
    师父:彻底的破我执,彻底的从我执突破出来,从我执的迷茫里逃出来,证得漏尽通的标志。
    弟子:外在有什么体现吗?比如说一个普通人他已经证了罗汉果位了,那他的外在有什么体现吗?
    师父:如果真正到罗汉的漏尽通的时候,他们的初果法眼净就能把一切法的本质看清楚,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属于智慧层次。到了三果阿那含果的时候,男女的欲望就能控制了,就能够超越掉,不单单理论上而且实际上这些负面作用已经没有了。

   阿罗汉果的话,他是在初地的知见上理论上一步一步做到了,所以一般性阿罗汉的话完全无我,这个身体跟宇宙是同体的。我们现在身体受地球的吸引力,就是因为有我嘛,因为有我了之后,你就是个个体存在了,这个个体存在的话你就会被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当你整个人跟宇宙是同体的时候,你的个体跟地球的个体跟所有的这些完全突破掉的时候,完全是个大我的时候,这个个体会悬浮起来,吸引力就没有掉了,引力已经没有了。因为引力只是单方面存在的,任何一个引力其实有一个内在的平衡,我们内在的平衡没有。
   
比如说人现在站在地上,地球给你一个引力,我们身体的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个支撑力,往下引的同时我们身体还有一个力量是支撑的,达到平衡的。任何一个物体也是这样的,它在被吸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力量,但是那个力量因为我们的这种状态那个力量就处于隐化,不显现出来,我们只受单方面的一个吸引力。当证到阿罗汉的时候这两种力是平衡的,所以阿罗汉走路可以脚离地三尺,是悬浮的,那个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是漏的状态,我们现在某些能量是有,某些能量是隐化的,阿罗汉的能量场已经完全平衡了,所以阿罗汉的头上就有光,这是从实相上来说。
   
现在这个时代证阿罗汉的越来越少,但是这个功课还是一定要做。为什么会少?现在太多东西会影响我们,没有办法达到最高的状态,但是这个理论一定要有,我们学佛一定要有这种无我的体验,这种理念要有,这种修要有,这种体验也要有。
   
    弟子:那怎么修?怎么体验?
    师父:平时有空坐下来念经的时候,自己从理念上理解经的意思,然后用身心去感受,安住在这个意境当中。比如像《阿含经》里面说地水火风中无我,那你就观人体是地水火风组成的,去分析地水火风,你这样分析这样观照的时候,本来我们从来没有研究过这个课题,这样观照的时候,那你自然就会产生这种经验。
   
佛陀说生命在呼吸之间,在体验小乘修法的时候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空明。这个时候读《楞严经》比较好,《楞严经》破我执,好像一个一个剖析一样,眼耳鼻舌身意种种虚幻的,读经所以要用心去读,不能像赶任务一样。佛经的一句话都不得了,在这宇宙里面佛陀讲这一句话我们要好好体验。
    弟子:我记得您说过一个“释”字就已经说明很多很多问题了。
    师父:对,昨天日食的时候你们没在这里吗?
    弟子:昨天在天上,看不到全食,我看到的时候还剩很小一溜光,后来下降进云层了看不着了,手机拍不好,用眼睛看了看,五百年一遇。昨天正好从这通过,正上面,从拉萨过来。为什么日全食修法特别殊胜呢?有什么内在的东西?
    师父:中国古人说天地是无形的父母,人跟自然界的关系,本身人就是自然的产物,人受外界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地球,地球对人类影响最大,有时候地的磁场变动的时候人会头晕。
   
第二对人影响比较大的是月亮,大海的潮汐主要是受月亮影响,我们人体里面有百分之七十的水自然也会受影响。男性还少一点,女性就比较敏感,就是月亮的规律。我们中国的历法为什么以月亮为主,人的身体规律都是这样。
   
植物的生长它以阳历为主,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初一、十五是阴历的,中国的历法阳历和阴历自古以来就有。中国不是有天干地支嘛,天干地支一个以太阳为参照物,一个是以月亮为参照物,所以对我们人体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就是太阳。太阳的辐射线其实就是一种力量,我们说阳刚阳刚,阳刚之气,我们一个人的活力来自于太阳。月亮它很平和,它一直在我们边上作用,我们不大觉得,但是修行如果能够感受到月亮的力量就可以开发智慧,所以一个力量、一个智慧。
   
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条直线,特别是我们人所在的这个地标,你所在的地标跟月亮跟太阳成同一条直线的时候,它的引力场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跟平时是不一样的。平时比如说这个引力场是扭曲的,这个时候完全是一条直线,这三种力量合成一体的时候,特别在修行上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平时修行,靠个体的这种定难以达到的状态,在这一刹那会达到,开发深层的智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思维一个甚深的问题的时候,平时不一定能想通,这时候能想通,所以我们经典里说至少是平时十万倍以上的功德力。十万倍也好,一亿倍也好,是强调它很重要,所以我们昨天念经念咒打坐,利用这些。光打坐,没有前面念经念咒,人没有内涵,那打坐干嘛。
   
师父:刚才电话是一位弟子打来的,她怀孕了,从五台山回来之后那天正好要来见我,有个空她去查了一下身体,医生查出来说胎儿没有心跳了。那天就要她做引产,我就跟她说你停一下,你先观察一下,结果昨天今天做了四次检查都是这个结果,观音签是非常灵的,问签之后,也是跟医生讲的一样。
   
    弟子:师父,这个算堕胎吗?
    师父:这个不算堕胎,自己已经死掉了,有可能是小孩子来讨债的,你发心大就走掉了,不来讨了。
    弟子:师父,那如果我受菩萨戒的话还要再做什么吗?
    师父:(师父带念“发菩提心”文)现在先发菩提心,先修起来,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学习菩萨戒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具体内容。授菩萨戒。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