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徐自民主讲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 (10-12)

徐自民主讲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 (10-12)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十


  五戒十善



第十讲表‘五戒十善’。五戒前面讲到是人乘,必得要保持人身的话,一定要守五戒;十善要升天的话,就是要修十善,十种善业。


                      甲、五戒


‘五戒’,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是不偷盗、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


‘不杀生’,不但是不能够杀害人类,畜牲、无论那一道都不能杀害,人道众生固然不能杀,畜牲道也不能杀,鬼道也不能杀,鬼怎么能杀呢?你不知道了。中国有个道士,有很多道士是专门捉妖怪、捉鬼的,他们鬼万一捉过来的话,他不杀他,捉鬼来干什么?就是把鬼消灭掉啊。这一套我们不要相信,不要学那一套。鬼神也好、畜牲也好,甚至于阿修罗道,人道不必说了,一切的众生,换句话说,无论那一道的众生,都不能杀害,这叫‘不杀生’。儒家所讲的‘仁’,仁谈何容易啊!学仁,要是我们一学就会了,孔夫子一讲,那些弟子马上就会了,那还用得著说吗?所以孔子的大弟子颜回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儒家讲的礼就是佛家的戒,守住这个礼,不要犯礼,就是不犯戒。孔门当中,智慧领悟的能力最强的就是颜子,所以孔子教他从礼上面去学,等于佛家是从戒上面去学,是一样的。


第二‘不偷盗’,我们不要认为不偷盗是很容易做到,也不容易。到一个朋友家里边,朋友家里有很多用品,没有得到朋友的同意,什么用具,或一个打火机,我随便拿来就用,用过之后,不小心就放在口袋里,就带回家了,这就犯了偷盗了。虽然物品这么小,值不了几个钱,没有经过主人同意的话,就是犯了偷盗了。佛法讲这个偷盗‘不与取’,与是赠与,法律的名词叫赠与,人家没有赠与你,你取过来,叫不与取,这叫偷盗了。想想看,我们不留心的话,这就犯了偷盗了。尤其我们在公家做事情的时候,我在没有退休之前,在公家印的写信的纸,那是公用的,你办公用当然可以啊,公事写一封信给人可以啊;如果不是公事用的话,你拿来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的话,公家没有给你,公家不是叫你写私人的信的,那这个就是不与取。有一种权宜的办法,你跟保管的人讲,你领一卷信纸来,你跟他说明,我领的这个纸,有时候我自己要私人用的,免不了自己要用一两张,总务人家那计较这什么呢,‘可以啊’,‘可以’这两个字就够了、就行了,那你不算是‘不与取’了,这个手续要到啊。讲这些道理,我们守这个戒不是这么简单的呀。


‘不邪淫’,不邪淫大家都了解,就是不要犯这个礼。


‘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说与事实不符的话,讲的话与事实不对的话,那就是妄语。普通人不妄语,那比较容易;学佛的人最容易犯的,而且不犯则已,犯了就是犯了大妄语。怎么犯大妄语呢?为了引起人家的信心,我编造一个故事出来,让人家相信,这就不得了;或者是更严重的话,自己没有证果,自己没有神通,譬如说我有了神通啦,我证到什么果位啦,这是大妄语啊。祖师常常讲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证,你还没有证到这个果位的话,谓证,你没有证果你说是证果,你没有得了某种的道业,你说得了道了,这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是犯大妄语。犯这种大妄语非堕地狱不可。


‘不饮酒’,不能喝酒。


这几种拿儒家的修持来讲,不杀生合乎‘仁’的,天地有好生之德,我们做一个人应该效法天地好生之德,不能杀生。所以儒家礼记有一篇月令,月令里边就讲到,春天草木刚刚生出来,地下小虫在冬天跑到泥土里边,泥土里边可以保暖的,它可以维持它的生命,春天暖气地上发了,它跑到地面上了。所以月令上就讲,到春天‘启蛰不杀’,蛰是蛰居在土里边的。到春天有个节气叫‘惊蛰’,惊蛰是惊醒蛰居在地下,让它跑出来,起蛰从下面起来了,起到地面上,不要杀害它,‘启蛰不杀’,这是对于动物来讲。还有对于植物,那个草啊,往外抽、往外长,叫‘方长’,刚刚往外长,不要折它,叫‘方长不折’。这都是好生之德。所以儒家讲到仁,不单对于人、对于动物,对于植物也是不要随便把它伤害、不要杀害它。这个为什么呢?这是养自己的仁思,培养自己的慈悲,这是儒家的。


不偷盗是‘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人家没同意,我们取过来,不管是大的物品、是重要的、不重要的物品,你不经过人家允许同意的话,我们取过来就是犯了盗,这是不对的。义者宜也,偷盗不合宜的。


不邪淫是‘礼’,犯了礼,为什么男女结婚要行大礼呢?有了礼,中国‘六礼成婚’,结为夫妇,有六种程序完成大礼,犯了这是犯了礼了,犯了礼就是犯了戒了。


不妄语是合乎儒家的‘信’,一个人的言语最重要就是信,信是信实,实实在在的,什么事情说出来,不合乎事实说出来就是不对的,就是不信,人家听了以后,以后不敢相信了。


不饮酒是‘智’,一饮酒言语颠颠倒倒,行为自己不能控制,就没有智慧,失去了理智了,不饮酒保持正常的智慧,这叫合乎智。


前面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性戒’,性是就体来讲的,这四者,不管守戒、不守戒,犯了之后就是犯罪的。受了五戒固然要守持,就是不学佛、不受过五戒,也不能犯,犯了重的要堕地狱,轻的要堕畜牲道、鬼道,那都失去了人格了。至于说不饮酒呢?这是一种‘遮戒’,所谓遮戒是什么呢?因为一饮了酒,前面那几个性戒都会犯的,它能够引起来前面那几个戒,犯了戒,所以佛制定不饮酒戒。饮酒的本身不是性戒,所谓不是性戒,饮酒本身不是什么罪恶的,它没有伤害任何;可是你一饮酒饮醉了,自己言行不能控制了,可以犯上前面那几条罪,都能犯的,一犯前面那几条罪就伤害人家了,所以叫做遮戒,‘遮’就是虽然不是性戒也不许做。


这五戒有‘开遮持犯’,‘开遮’就是佛在制戒的时候,有些戒可以开,有些戒就不准开,就一直禁止,禁止就是遮戒,不管那一条戒都不能开,都是禁止不能做的。开,有时候这个戒不能守了,他要开了,开个方便。开戒有开戒变通的办法,那不是随便的。比如说男子当兵的时候,当兵不去杀人当什么兵啊?那就杀人要开杀戒了。开杀戒,受了这个戒,暂时把这个戒放下来,在当兵期间可以开一开。一服兵役完了,又要重新再守。‘持犯’是对于守戒的人来讲,不受戒则已,受了戒就要一直持戒,持是执持不要放弃,持守不犯叫持戒;持到不够清白的时候,犯了戒叫犯戒,有这些情形,这个必须要注意的。


这个是‘人乘因’,守住五戒就能够保持人身了,不失为人身,人格完整,生生世世可以得个人身。但是不保险啊,你在这一世因缘好,懂得五戒,懂得儒家无常;再一转世,那些外道把他变化,社会上风气一天一天不好,再一转世也许连佛法这个都学不到啊,人格就不够健全。拿现在这个社会来讲,除了学佛,现在社会上谁讲仁义礼智信啊?谁讲五戒啊?这样子看起来,那些人寿命一完了之后,下一辈子他还想到人间来,没有这个道理,这个多危险啊!假使说我们这一生,我们受五戒就够了,不求出世法,我们生生世世都守五戒,靠不住啊!一转世,一隔阴之迷,把今生这些事情通通忘记了,那就很危险了,跟一般人一样啦。所以守五戒,佛法讲五戒这个方便法,五戒打下来基础,你要念佛,一定要念佛,学普通法门还不够的,普通法门你学得好,有隔阴之迷,这一生学的这些佛法虽然是出世法,再一转世也忘了。再一转世到人间来,把这事又忘了,社会风气一受影响,又跟那江河的水一样直下,冲下去啦,必得要学净土法门念佛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
乙、十善

‘十善’还是根据五戒来的,五戒无论如何要守得很好。前面比如说持与犯,持是怎么样持法?罪恶的事情就要‘止持’,绝对不能做,止恶就是持住;善的事情呢,不能不做叫‘作持’。一个止、一个作,就是前面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善必须要作,叫作持,不作就犯了戒了,犯了持戒。诸恶必得要莫作,诸恶必须要停止,诸恶不止的话就犯了止持的戒了。‘持’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止持,该止的就要止,该作的就作,止是止恶,作是作善,两者都不可犯,两者犯任何一种,持就是不够。犯有作犯、有止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随时在轻举妄动地,三业自己不能控制,都在作业、都在造恶业了,都能触动我们的止持,所以犯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要注意作犯,‘止犯’也要注意的,我们的三业一懈怠的话,该止的不止,该作的不作,又犯了。所谓犯就是这方面,就是针对前面持这一方面,持这一方面该止的不止、该作的不作,该作的不作你就犯了作犯了,该止的不止犯了止犯了,我们凡夫都非常容易犯的,因为一动念就让我们身口意不能控制,所以在持戒的话,随时起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就要注意了。


这个基础好了,再看十善业,十善业把‘身三业’,身体这个三业:‘不杀’,我们造杀业是身体造的,‘不偷盗’、‘不邪淫’,不邪淫也是身体造的呀,这个身三不造业。


‘口四’在五戒里面是不妄语,在十善业里面把不妄语分开来详细来讲。第一条还是‘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讲不符合事实的话。再有就是‘不恶口’,恶口就是出口就是伤人的,说这一句话就让人家心理受到伤害了,骂人的话,这是恶口。‘不两舌’,当然讲的话都是对两方面的人,对甲来讲:‘乙对你不好’,对乙来讲:就是‘甲对你不好’。甲也许讲了一句话,他就加上好几句话,他传到乙那边去了;乙也许讲了一句话,他就加上很多话,对甲来讲了,这叫两舌,拨弄是非,挑起人家种种的纠纷。还有最后是‘不绮语’,绮语说的话很动听,大家听起来就很容易接受,现在电视里边那些节目主持人,说那些似是而非的话,那些话说出来,男女主持人对于女性主持人说那些引起人家非想非非想,想入非非的话,大家一听起来觉得很有兴趣,这叫做绮语。这些绮语就引起人家,坏人家心术的,这叫绮语,这都是造口业了。


‘意三’在心意方面,意业这方面要‘不贪’,不贪就是不要爱取,在讲十二因缘的那边有‘爱取有’嘛,不要爱、不要取。‘不嗔’不要发了嗔恨心。‘不痴’就是不愚痴,最重要不要有那些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最主要的就是不相信三世因果,不信因果。


身口意三业,十善业怎么守啊?在身业这方面,‘约身如绳’,如绳是什么呢?绳墨,那是木匠要裁木材,他用锯子把木材锯成木板,他拿一个绳子,绳子染上墨色,那一头定住,这一头拉到这边来很直,然后在中间弹一下子,那个墨就弹在木料上面了,然后按照这个木料锯下来,这个木头很直,这叫‘绳墨’。身业要保持得很清净,就像木匠来裁木料的时候,用绳墨先把木料让它很直,然后再把木料裁得很直。把身业修得很清白了,就把不合理的行为裁掉,用绳墨把它取得很直,然后不合理的行为自动地不要犯那些行为,这叫约身如绳。约是约束,约束自己的身体行为,如同那个绳墨是一样,很直,保持得很正直,这样的话身业清净了。


口四业怎么呢?最重要的‘守口如瓶’,瓶口一个一个把它扎起来,瓶子里面东西倒不出来,那就清净啦。我们人的口就跟瓶口一样的,瓶口不扎起来,一天到晚话往外讲,讲得多了,言多必失啊!虽是无心的,无心当中说著说著,我们凡夫的习气很重,说著说著妄语就出现了。孔子到周家看见那个‘金人三缄其口’,金色的神像把口扎起来、蒙起来,弟子问他:‘为什么呢?’,孔子讲:‘金人三缄其口,他要守口如瓶啊!口业要清净啊!’你想想看,孔子不是大菩萨,他怎么了解这些道理?能够守口如瓶,‘口业就清净’。


意三呢,‘防意如城’,意是我们第六识讵N识,很难防,就像古代守住城墙一样的,外面的贼寇不能够进来,侵犯不进来,我们内在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不要让外面知道。古代作战,里应外合,家里出些贼寇,跟外面的贼寇一应合,这个城就是攻破了。我们内在有些贪嗔痴,必得防范不要出现,外面色声香味触那种六贼就进不来,这样‘意业就能清净’了,防意如城。这是‘天乘的因’。


                            丙、应辨


第三段应该要辨别‘因果’,因就是讲人乘的因、天乘的因;果就是人的果、天的果,人天的小果。这个因有真的、有假的、有真伪’。真的,譬如说,五戒守得干干净净的,心里不杀生,行仁,确确实实在那里学,那是真的呀。还有假装的,表面做给人看的,内在他不是啊。所以一般人讲某某人假仁假义,假仁假义的时候是假装的,叫伪。这个是因,真因才管用的,才有果;假的因就没有果的,不会结果的。还有‘纯杂’,纯是虽然有真的,但是有杂了,搀杂著、不纯粹也不行。所以真还要很纯的,很纯粹是真的。什么是不纯粹、是杂的呢?你做了善业,拿了很多钱去帮助人家,街上有什么乞丐,拿十块钱硬币、铜币施给他,就想著明天我作生意就能一本万利赚回来了,这个是杂的、有企图、不纯粹。还有‘大小’,种的因有大因、有小因,大有大果,小有小果。做善事有发大心,比如说我们学佛的人,同样受了五戒,能同时学出世法,行菩萨道,这就是大因;你不了解,只学人世间的小果,这是小因。


‘转变’呢,就性质方面来讲,这个性质虽然是做善事,你先发心做善事,到后来一想,做善事,我能力有限啊,然后又转变了,不想做了,后来又退转了。或者先不想做善,然后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发心做善了,这个当中有转变的。果有‘依正二报’,得的果也就是说得的人天小果是得了人身、得了天道,这是‘正报’。得了人身的话,到人间来,环境生活享受各有不相同啊,这是‘依报’。这个当中差别太大了,叫‘千差万别’。


再就因果来讲,有‘有漏’的、有‘无漏’的。什么叫‘有漏’呢?做世间的功德,修五戒、修十善,你只要著了相了,我今天做了多少善了,心里有做这个善的相,我求的目的,我将来得了很多福报,福报来了,我就享福。这一著相、一求福啊誊u著相求福’,这就是有漏的。漏什么呢?就是漏在生死,漏在生死六道里边,世间出不去,死守在六道里边轮回。‘无漏’的怎么呢?就出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也并不是说,做这个善业是世间的善业,那个善业是出世间的善业,没有这样分别的。同样地拿了十块钱来施给乞丐,我也是拿十块钱给那个乞丐,并不是说你拿了十块钱是世间法,我拿一百块钱或是拿一千块钱出来,我是出世间的功德,不是这么讲法。只要是‘离相去障’,离了相,人家拿十块钱,他就著了这个相了,他就变成世间功德。拿了十块钱,甚至于拿了一百块钱、一千块钱、一万块钱出来,只要不著相,离了相,就变成出世间的功德了。反过来讲,不能够离相,譬如说拿了一千块钱出来,十万块钱出来,不能离开相,一著了相了,这还不是出世间,还是世间功德。佛家讲心法,完完全全在了解心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离相,所以金刚经里面讲‘不要著相’,教人不要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特别重要。要著了相就有障碍了,这种障碍,障碍生死不能了,一离开这个相,不著相就离了相了,离了相没有任何障碍,这个六道那一道也障碍不了,三界任何一界就障碍不了。著了福报的相,那天上的福报就把你障碍住了;一离相,天上再好的福报也不是障碍,也没有障碍,这就是无漏的出世间功德。这个辨别清楚了之后,你每一天随便帮助人家一点,即使没有能力帮助人家,看见人家做善事你帮著欢喜,随喜也有功德,妙就妙在这一点。


所以这个辨别清楚了,五戒十善虽然是世间法,懂得方便法,可以把它转变成出世间法,由有漏的转变为无漏的,这就在乎我们觉悟不觉悟的问题,懂得这个方法,也能觉悟了,这就是大学问了,那就是帮助了生死。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十一  

   
      

   四谛十二因缘



第十一讲表‘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法门就是小乘声闻乘修的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缘觉所修的法。我们现在就一段一段地看。


                             甲、四谛


‘四谛’。谛就是真实的意思,就是佛所讲的四种法,这个法就是真实的道理,一点都不虚假,这是‘谛’。一般的字典讲,这个谛字就是我们把这一桩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误,这叫做谛,叫做‘审’,审视,审就是审察,审察得清清楚楚,非常真实。释迦牟尼佛讲这种真理分四个字来讲,这叫‘四’,那就是这个表里面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个字。苦是苦谛,集是集谛,灭道也就是这样的。


先讲‘苦谛’,苦谛就是说实实在在是真的苦,就是第四表讲的三苦、八苦。所谓苦是什么呢?‘身心酬业’,以我们人道的众生来讲,我们人道的众生到人道来,为的是什么呢?凭什么到人间来呢?无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到人间来是人的身体,在心理方面也是人心,人的身、人的心来了就是为了酬业。酬就是来报酬的意思,所谓报酬就是我过去造的业,那个业是合乎人道的业,因此我们这一生就到人间来了,酬过去所造的业,来就是受业报的。


受的是什么业报呢?‘患累逼恼’,患是忧患,累这个字是当束缚,缚就是用绳子把一个人的身体束缚起来,叫缚的意思。这个忧患,就像被别人用绳子把我们身体捆绑起来,这叫累,捆绑得非常紧就是一种忧患。逼是逼迫,恼是烦恼,这种逼迫、烦恼,就是束缚,束缚得愈紧,愈感受到逼迫。现代人常常讲的压力,承受压力愈重,烦恼也感受得愈苦恼,我们人到人间来,就是这个样子,从小到老我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一直到老死都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世间的一个果啊。来到世间就是要酬业,就是受这个苦果的。


那么要问这个苦果是怎么来的呢?要看‘集’了,集是什么意思啊?集是招集的意思,凭什么招集呢?就是过去在这一生以前起的种种迷惑颠倒的惑,由惑然后再造业,叫起惑造业。惑是什么呢?惑就是贪嗔痴种种烦恼,那就是见思惑。有见思惑,再造了种种的恶业,善业恶业都有,所造的都是生死业。过去的惑与业,都能够招集生死,叫‘集’。就是因为过去起了惑、造了业,由这个惑与业招集未来的苦果,过去的惑业招集今生的苦果;今生再继续起惑造业,那又招集来世的苦果,因此这个集是世间的因。


佛法只说这两个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啊!那必得讲‘灭谛’、‘道谛’。灭是‘结业已尽’,结就是惑,业就是造业,结业这两个字也就是起惑造业的意思。惑业已尽了,已经把它破除、断除得干净了。‘无生死累’,累就是一种束缚的意思,前面讲的十使就是那个累,拴住我们出不去,结业已经尽了,就是无生死累了,这就出了世间,就是出世的果。


也许要问生死怎么了啊?怎么样得到灭的这种境界啊?那必得要修道。道是怎么个修法子的呢?那就是‘正助双修’。无论佛法是那一宗的,都有正功夫、有助功夫,没有正功夫,但有助功夫,当然不行的;但是只有正功夫,没有助功夫,也是不行,所以正助双修。能够正助双修就‘能至涅槃’了,涅槃是梵文的名辞,翻成中国字有好几种翻译的法子,最简单的就是‘灭’字,灭就是涅槃。把生死那种惑业都已经灭尽了,就得了涅槃境界。再加一个字,叫‘灭度’,灭度也就是涅槃的意思。因为惑业都已尽了,业尽了,己经度过了生死苦海,到了涅槃岸了,这叫灭度。还有‘寂灭’,寂就是把一切的生死现象都灭得没有了,这叫寂灭,又叫做不生,不生就是无生。为什么叫不生呢?或者叫无生呢?因为有生必有灭,这是相对的,无生就是没有灭了,那个灭字是生灭的灭,是相对的,与这个灭字是不一样。所以同样是一个字,用在什么场合,它是什么意义的。无生就是不生,就是灭。


苦集灭道就是四谛,这个四谛前面是世间果、世间因,后边是出世果、出世因。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首先就到鹿野苑,跟当初他们最初随释迦牟尼佛出来修行的五比丘,首先就跟五比丘讲四谛法门,是修小乘的。

四谛法门有三转,佛说法叫转法 lun,轮如车轮,法是佛法,如压路机碾到那里,路上高低不平就平服了。佛法也是这样,佛法这个大轮子一碾过来的时候,把众生的烦恼就把它碾平下去了。‘三转法 lun’,三转是按照学佛人的智商有高低不等,智商最高的只要一转就行了,智商中等的一转不够要二转,智商再低一等的话要三转。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
第一个是‘示转’,示转就是上等根基的人,智慧程度高的人,释迦牟尼佛就跟学习能力最好的人就讲了,这是苦,苦什么呢?苦就是‘逼迫性’,它这个特性是逼迫的,能够逼迫人的,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一听到这是逼迫性的苦,怕受逼迫,赶快就要结束痛苦了,这是‘示’,稍微批示一下就行。那么讲到集谛呢?佛就说了,这是集,它是感招,招感,招是招集,感是感应来的,造了那个起惑造业,惑业就是一种招感,招感未来的苦果,所以说这是集,它是‘招感性’。再讲到灭,前面世间的果、世间的因都讲清楚了,再要把世间因果把它转为出世间,那就是说也要批示一下,佛说这是灭,是‘可证性’,即是‘灭’,人人都可以证到这个灭。怎么样能够证呢?这是道,道是‘可修性’,是人人都可以修的,只要这么一个提示就行了,上等智商的人,他一定就行,当下就了解,就可以照这个修持去。


智商次等的人,佛就再说一遍,除了重复四谛之性外,再加一个劝告,佛说这些苦是逼迫性,程度差的人逼迫就逼迫,与我有什么关系啊?佛就劝告,有关系的,这些苦啊它是逼迫性,汝应该知道,汝就是,应该知道啊,为什么应该知道啊?与有关系的。再讲到集呢,集是招感性,别把招感性认为与没有关系,那就是汝应断,汝就是,应该断,断这个集。再讲到灭呢?灭是可证性,不但是佛证了,不但是罗汉证了,应该证,说到他本身去。再讲到道,这个道是可修性,这个可修,汝应修,应该修。都加一个‘应’字是劝告中等根器的人。


下等根机的人怎么样呢?一想,佛这样劝告我,我能够这么做吗?有什么事实?佛提他做什么呢?那就要现身说法了,佛自己现身说法了。第三转法 lun就‘证’证明,拿佛自己来证明,就是说,这是苦,是逼迫性,汝应知,不但汝应知,对它有疑惑:能不能够证啊?就告诉他,我已证了。我是过来人,我已经知了。佛说的苦,佛自己就吃那些苦,说的话才能够让众生相信;如果自己没有吃过那些苦,没有感受那些苦,那话说出来,人家是很难以相信的。再说集,集是招感性,汝应断,佛说我已经断了,我早就把这个已经断除了。灭呢,我已经证到了,证到灭的这种境界了。道呢,我已经修了。


这是三转法 lun,这是声闻乘,虽是同样的声闻乘修这个四谛法,还是按照学习的能力、领悟的能力,有三个层次,要三转法 lun。虽然大家不是学小乘的,但是这个是基础,怎么是基础呢?学阿弥陀经就知道了,阿弥陀经注解,最好的注解是藕益祖师注解的,藕益祖师阿弥陀经要解,他解释到众鸟演法的三十七道品的时候,讲到四谛就是有四种次第,天台宗讲四谛就是有四种次第,分成藏、通、别、圆四种。藏教的次第就是生灭四谛,通教是无生四谛,别教是无量四谛,圆教是无作四谛,一层一层地往上,境界愈高,在这里只讲个生灭四谛。各位不要认为现在讲生灭四谛太浅近了,通教的生灭四谛是通小乘、通大乘,别圆教讲的纯粹大乘,圆教是最高的,高虽是高,我们现在就拿小乘生灭四谛来讲。


现在要问苦集灭道这个苦,就拿苦这个字,我想问问各位这个苦字学到了没有啊?实在是没有学到。前面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几种无论那一种各位都还没有学到,我可以肯定这么说。就拿爱别离这一项来讲的话,们都没有学到,必得在战争乱世,经过妻离子散的时候,亲戚朋友遭遇生离死别那种痛苦,才觉得,哦!爱别离是这样的苦啊,必得是这样,那对于这个苦才了解,才感受到世间无常,这个世界真正是苦啊。爱别离一苦就这么不容易知了,生老病死,老苦知不知道?各位现在还没到老的时候,也不见得每个老人都有这样苦。八苦无论那一苦,真是有感受到了,在世间就不会跟人家一争短长,争来争去的,没有心思跟人家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还跟人家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跟人家争取这个争取那个,那就是对于这个痛苦的世间还没有了解,苦字还没有真正的学到。这一点特地说出来,往后研究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个,人家了解的话就不会说:‘唉哟!这个十四表一眼就会了,我也会讲了。’不是这么容易的。这个表,每一张表,不研究则已,研究的时候必须要用这个方法深入地研究,真正用功夫把自己的修持地往里边去研究,才得出这个味道出来。不然的话,那都是表面文章,自度谈不上,度人效果就差了。必得要这样完整地研究。


集是招集,既是招集,研究世间的一举一动都是招集啊。懂得招集的道理,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甚至于我们起的这个念头,想任何事情的话,自己随时都不能随便。雪公老师在世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最重要的不要恼害众生,这句话听来简单,仔细想想看,一举一动说话也好、行为也好,在公家办事、在私人机构、自己创业,什么事情也好,不要让众生起烦恼,身口意三业都不要让众生起烦恼,那我们这个三业都不会造业了,就没有招集了。没有这样的话,我们都要招集,都会造业的。有形的当然我们不能做,就无形当中也避免不了的,所以不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世间生生世世来修,修到何年何月才能成就啊?这个集字,就这么难。灭、道是讲出世法,修持更难了。


这虽是小乘,但是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个生灭四谛开始,对于世间一切的状况,都是看得实实在在的,这是一个痛苦的世间。各位要问的话,我们只有苦没有乐,那么世间还有乐啊,学佛还有乐啊,得了法喜,这不是乐吗?不错,得了法喜是乐。必得研究佛法,得了法喜那是乐,那个乐是从本性出来的乐,是极乐世界的乐。可是不学佛,在世间一般得的乐,比如发了财得了乐,就是得了诺贝尔奖金那种乐也是虚假的,那也不是真乐,那都是名利这一方面的乐,名利一到手随时就会转变的,它不是真乐。真乐必得要到了极乐世界那个乐。我们这个世间研究佛法,得了法喜了,对于苦集灭道真正了解了,心里感觉到法喜的那个乐,那才是真乐,因为那个乐没有变化的,不会再变成苦的。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在前面讲过啦,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流转生死门’,这属于苦集二谛,也还是四谛,从四谛上面再把它推演出来,这是流转,生死流转的。现在学佛,学这个十二因缘,要把它倒转过来,看那些划的箭头,现在从老死、生转过来,转过来叫作还灭门,‘还灭涅槃门’,这是灭道二谛,这是缘觉乘。


缘觉乘怎么样由流转生死而能够到达还灭涅槃呢?那还是从原来流转的十二因缘著手,那就是爱取这两个字。在前面跟各位讲到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时候,人生三际之抉秘跟大家讲过,一个人到寿命终了的时候,就出现自体爱,自体爱然后发生中有,中有然后到处飘荡、游荡,后来遇到父母缘的时候,发生境界爱,这就是爱。有爱、有取,发生境界爱,就取那个境界,这就有生了,又有未来的生死了。


现在要怎么样修还灭门呢?十二个因缘,无论在那一个因缘断都可以,但是最有效果的就是爱取这两个,把这两个破除、断除掉。十二因缘就等于十二个环,连环不断,连环不断要破除一个环节的时候,其余就连不起来了,就断了,断了三世因缘,也断了六道轮回,出三界了。这是中乘的,就是缘觉乘。无论缘觉、或独觉,他都了解了三世因果,才能够这样修得好,才能修成功的。


                            丙、三界迷谛


第三段‘三界迷谛’,四谛怎么个迷呢?起见惑有八十八品,起思惑有八十一品。见惑、思惑,就是十使配合四谛。苦谛之下有多少个,在欲界的十使是满满的,到了上面色界、空界的十使有减少一些,有几点没有,这个不必详细讲了,为什么呢?详细讲的时候就要照著那样做,做起来是很复杂的、很麻烦,这个不必,为什么呢?我们大家都是学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念了一句佛号,不知也能行,见思惑多少品数没有详细了解,佛号念得很好的话,照样能够断,不断也能够压伏得住,伏了惑,就带业往生,也能够离开这六道的。见惑有八十八使,各位知道重要的原则就是了,思惑也是配合三界九地,在欲界贪嗔痴慢这四种全部都有的。色界就贪痴慢三种,嗔恨心没有了,因为色界没有嗔恨。到了无色界嗔恨也没有,就是贪痴慢。三界一共九地,一地分九品,每一地分上中下三品,上当中有上中下,中当中有上中下,下当中有上中下。欲界一地是九品,色界有四禅就是四地,无色界也是四地。色界四地也是九品,四九三十六。空界就是无色界,也是四地,也是四九三十六。三十六加上三十六,七十二品。欲界九品加七十二品,八十一品。见惑,就是把十使配合四谛,再配三界,这样算出来八十八品,这个不再详细讲了。我这里不讲并不是说不告诉你,不是跟补习班老师一样故意留一手,让你们去补习去,不是这样的,为了节省时间,时间不许可。最好一个办法,各位查佛学辞典,实用佛学辞典也好、佛学大辞典也好,就查见思惑,佛学辞典一翻到见思惑它那个表,列出来清清楚楚的,比我讲的还更清楚,我讲的话大家还用脑筋用心记,把佛学辞典一翻开来非常清楚在那里,把佛学辞典翻开来之后,要想记得住,那很简单,用复印一下就留下来了,多么简单,这是个方法,不必详细讲了。


罗汉果、声闻乘就把见思惑全部断了,断尽了见思惑就证果‘断尽证果’,证的果有小乘、中乘不同,声闻乘就断事,所谓‘断事’,就把见思惑的种子全部断得干净了。缘觉乘不但是断事,种子不但断,断了种子以后,还有那些习气也要把它断得干净,习气断干净了,那就更澈底了,那就缘觉乘。


说到这里的时候,要跟各位交待一句话,这个不交待的话,们将来跟别人讲恐怕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新听的同学也不见得就提得出来,但不管提得出来提不出来,自己总要有个预备,就像我刚才讲的,就讲贪嗔痴慢,欲界贪嗔痴慢都有,色界只有贪痴慢,无色界也是贪痴慢,没有嗔恨,没有嗔恨的话,本来了生死要全部断干净,但是只断一种也就不错,见思惑一品都没有断的话,根本就没有这个分。一般外道、世间禅定,他连十使、见惑、思惑无论那一品,他根本就不能断的,比如说习气不断,连种子都不能断。既是不能断,就提出一个问题了。四禅天是世间禅,无色界四空天也是世间的四空定,也是世间法。四禅天、四空天没有嗔恨,见思惑当中他不是断了吗?那究竟是断还是没有断啊?说他能够断,能够凭世间禅定断这一种,其余的也可以断,讲唯识学、讲因明的话,三支比量的话,这一比,嗔恨他能断的话,那么贪他也可以断。这怎么讲法呢?跟各位讲,他在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嗔,它只是不起现形而已啊,种子还是满满的在那,一点也没有动,种子丝毫没有断、没有破除啊。必得要这样了解、这样研究,否则的话,各位只是听过去了,不从这个当中仔细留心去研究的话,不遇问题则已,遇到问题的话就是,解答不了就是问题了,对于这张表就还没有学到。应该分清楚,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自己对人也很和气,也不会发脾气,对于世间的名利,我们也不跟世间人一样,也没有跟人家争名夺利,再说到将来学了若干年的时候,有年轻人跟著学的时候,人家对你一恭维,你是了不起,看起来就很不错,人家说您老人家是断了烦恼了吧,证了果位。一想:大概我真的是断了烦恼了吧?好啦,人家一恭维,自己认为真是断了烦恼,真是证了果,那糟糕了,这是真正大烦恼了,那不是小烦恼,那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那就是平时学佛,自己有一点点小的功夫不跟人家争名夺利,自己不敢随便发脾气,只是控制住,自己不起现形而已,种子还早得很呢!这一点必须知道。自己到什么程度自己不了解,自己都不能度。儒家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诚意?诚意正心就是自己把学问研究清楚,我确实在这上面做,做得一点都不虚假,然后人家怎么样,我们拿真话跟人家讲,自己也不要怀疑自己,那才真正是诚实了。所以印光祖师讲:学佛的秘诀,就是一个‘诚’字、一个‘敬’字。诚与敬,首先把这个道理研究明白,然后自己实实在在地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不下功夫不会学好。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佛学概要十四表]讲解十二  


六度万行



                             甲、六度



第十二讲表‘六度万行’,这是菩萨法。修菩萨道,中国菩萨道学大乘法,各宗有各宗修的正功夫的方法。但是无论那一宗,‘六度’是共通的,是通用的法。‘度’,是中国的意思,印度文叫做‘波罗蜜’,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度’,就是度到彼岸。波罗蜜加一个尾音叫波罗蜜多,简单叫波罗蜜。波罗蜜多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到彼岸’,到达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度。比如说在海里面,有一条船,坐了船就是渡上岸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比喻的话,海是生死苦海,我们在六道里的众生都是在这个苦海里面。在这个苦海里面,谁能够自己渡到上岸啊?那只有凭佛法,菩萨用六种度众生的方法来行他的菩萨道,六度就是六波罗蜜。还有‘万行’,行这个字在古印度叫‘ㄏㄥˊ’,万行(ㄏㄥˊ),你现在‘ㄏㄥˊ,ㄏㄥˊ’一般人听不懂,就万‘ㄒㄧㄥˊ’好了,读万行‘ㄒㄧㄥˊ’。行是除了六大类以外,其余太多太多,用四弘誓愿把它包含住了。



                             布施



六度,第一个度,第一个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布这个字就是当普遍的意思讲,布是由一个经线、一个纬线,一直一横的这两根线织起来的,衣服的纤维都是一直一横的织起来,推广起来我们这个地球是经度、纬度交织成的。就拿这个意思,就一直一横的,表示直的线是无限制地延长,横的这个线也是无限制地延长,纵横无限制地延长,这就是布这个字,用这个字来作代表,普遍无论在那里都用得上的。这个‘施’呢,施是施舍,给人家一种好处。你对那一类众生施舍呢?不要选择,普施、布施,就是普遍地来施舍,对人要施舍、对动物、对一切的众生都要施舍。就人类来讲,你不管这个人他是为亲戚朋友、还是我的敌人、还是什么,你通通平等地来布施。亲戚朋友固然要布施,敌人也要布施给他,敌人来向你问佛法,你是行菩萨道的,你说:你是我的敌人,我不跟你讲佛法。你这是菩萨吗?不会这样的,平等布施。平等地布施就是普遍地布施,所以佛法讲普度众生。



所施的有三类:一个是‘财物’。再是‘诸法’,用佛法来劝化人家当然是法,这是法。还有不是佛法,是世间法,世间之学术,各种艺能、艺术、技能,这都是法。你是菩萨,你不但懂得佛法,世间任何学术、任何技能、任何艺术,你是菩萨道的话,你要会画画、你要会写字、你要会音乐等等都会,科学什么技能你也会,有众生来向你学,把这个方法传授给他,这叫做‘法施’。任何众生来学佛法,你就是把这个佛法传给他。所谓诸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平时修菩萨道、行菩萨道不是那么简单的,佛法固然要明了,世间法一切都要明了,虽然世间法不必澈底那么明了,也要懂得一些,不懂得一些,藏经里面讲的那些名词,现代人没有学,或不知道,那怎么讲法呢?对于现在的学说名词,虽不是专家,也要了解一点,然后才能够把现代大家学的把他引导到佛法上面去,这样学人家才方便,不然没有方便,人家没有办法学,所以诸法就是包含这一些。



还有‘无畏’,畏就是畏惧、害怕。世间是痛苦的、逼迫的,在世间的这些众生他时时刻刻都是遭遇到恐怖、畏惧,一般人都知道一个人心里没有安全感,他就是有恐惧,包括他心理上面,包括他事实上遭遇到的那些环境。你是大菩萨,你要行菩萨道的话,你就要给众生一个安全感,结束他畏惧的那种事实环境,这叫‘无畏施’,无畏施就是让众生没有任何害怕的。你是个政治家,你行菩萨道,菩萨道并不是你坐在那里讲经说法就是行菩萨道,不是那么单纯的。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谓说法,众生他是什么因缘,他要用什么方式能够得度的话,你就用什么身分去让他能够得度。所以观世音菩萨有用宰官身,做宰相的,在朝廷做大官,用居士身,当然也用其他种种的,高僧当然不必说,世间各种身分他都会现身。就算你是做了宰官身,办政治,古代是宰相,现代是大国家的国务卿、外相、首相,在中国来讲是行政院长。再高层次的话是国王身,现在也有国王,日本还有天皇,英国还有女王,泰国还有泰皇,民主国家总统,这都是。你当总统、当国王,国王民主还有首相,你做首相的话,你就要把你的国家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在你国家之内的老百姓,凡是做你国家的老百姓,你就得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心理安全,没有恐惧,这样你才是给那些众生没有畏惧的一种心理,你就是给他一种无畏施,建立一种安全感。当然这社会上少数那些流氓、黑道,那些抢劫,社会治安不大好。社会治安怎么好?不是说谁犯法就派警察把他抓起来,这个不是办法。你要从教育上著手,要让所有的人不愿意做黑道人物,不愿意犯法,从道德教育上著手。再者,整个国家不要让老百姓有战争的恐怖,自古到现在,老百姓最苦的就是受到战争来的痛苦。古代不必说,就是民国开始到现在,开始国内的军阀割据,内部打仗,到后来是日本来侵略,发生中日战争。那场战争,前线战场固然死的人多,惨得是双方死的人都多,后方一征兵到战场,家人、眷属、父母、妻子、儿女,一到战场上受惨痛的伤亡,一出门等于是投入战场,就是送死,那种痛苦谁都受不了,太痛苦了,那都是战争。人家来侵略的战争,被迫没办法,如人家不侵略,你大菩萨做国王的话,就不要挑起这个战争,国内国外都做好,就不要轻易起战争,让老百姓受到战争的畏惧那种痛苦,这个都是叫无畏施。



布施有这个三大类,三大类布施有功德,六度每度都有它的功德,布施这样的功德一个是‘除怨’、一个是‘不乏’。无论拿财物、诸法、无畏,用这些布施出去,没有怨恨的,没有怨家。用财物、用诸法去布施,当然不必说,这很明显。你用无畏去布施,譬如说你行菩萨道办政治,办政治总是树立政敌,政治上一定有敌人,有敌人就有怨家,但是你做菩萨道就不会有的。中国哲学、儒家学说‘仁者无敌’,儒家讲仁者就是佛家慈悲,菩萨布施就是慈悲,真正是仁者,就是天下没有敌人,任何人不会来结怨,所以没有怨恨。古代那些政治家,如诸葛亮带兵打仗,用空城计,后来斩马谡,马谡对他没有怨恨。中国这个例子多得很。就拿现在泰国泰王就特别了,登基做泰王做了几十年到现在,一般老百姓对于国家领袖或多或少总是有点怨言,有很多到泰国去观光游览回来,都知道,泰国民众,包括政府的官员,对于泰王都非常尊敬。泰王自己不想干的,那些老百姓、政府官员一致地要求他,非让他做不可,这样的话他没有政敌,这就是除怨。因果必然要深信,果然你自己行菩萨道,你是一心一意、真心真意来对待老百姓、对待一般人、对待众生,你自自然然地就没有怨家。



还有‘不乏’,就拿财物来讲,行菩萨道,今天拿这么多财物去布施人家,过些时候你财物又来了,不会有缺乏的。就拿诸法来讲,无论是佛法、是出世间法,你多多地布施,你别认为我懂得这个法,我保留一部分,我不保留一部分,恐怕我把全部说出去,然后人家跟我一比较的话,我就不比人家高明,我总要保留一点。大菩萨道没有这样的,他尽量地说出去,佛法是无边啊,他自己一边在弘法,一边在学法,上求下化,说出去以后,他又再研究、再学,佛法更多。相反地,吝惜自己,自己保有这么一点点法,不肯说出去,那真是有亏佛法。世间法更是如此,世间法我自己研究出来,我要保持,不肯传授给人家,你不肯传授给人家,你就到此为止,不再研究,没有进步了,那你有乏的时候。反过来说,你尽量地布施出去,尽量传出去,传出去你继续还有,学无止境,佛法无边,你尽量学也学不完尽,等到你学完全了,那就成了佛,那更好。所以‘诸法布施’也是不乏的。‘无畏布施’你尽量地用出去吧,你这个能力是愈用愈多,也是不乏。这是功德。



除了功德以外,六度那一度除了有功德,另外还有好多,‘去除障碍’,布施去什么障呢?我们一般人都有‘贪’,贪图人家的东西,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心。下面是‘悭’,悭也是贪的一类的,不过它稍微有点不同,怎么样不同呢?贪这个东西,贪的心理,人家的名也好,人家的利益也好,你想从人家贪求过来。这个悭字呢,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家,这叫悭。无论是贪、是悭,都是一种障碍,都是见思惑。贪是根本惑、根本烦恼;悭是随烦恼,随烦恼也是从根本烦恼衍生出来的。学菩萨道肯这样布施,布施到什么程度,障碍就去到什么程度,所以这是去障的。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