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严法师: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等

圣严法师: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等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修正的对象。因此,每一个人无论在待人处事、行住坐卧,或是起心动念之间,时时刻刻都需要反省、检讨,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正,否则就是盲修瞎练、浪费光阴。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劝勉自己每天都要自我反省,由此可见,正确的反省有多么重要。

反省首重‘惭愧心’:不应该做错却做错、应该可以做的更好却没有做好,这些都要感到惭愧。我们常听人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因为无论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下子做的尽善尽美,也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不动坏念头。所以,不需要怕做错事、动坏念头,怕的只是做错了事、 说错了话、动错念头,自己却浑然不觉,而我们唯有藉着不断地反省、检查,才能看清自己是否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动错了念头。

禅宗的祖师大德也告诉我们,当我们用修行方式来检查自己的心时,就可以发现在每个起心动念之间,处处都是错的,真正想对、做对的事情其实很少。因为错误和正确其实只是大小、程度的深浅之分而已,世上并没有绝对正确的事。因此,身为佛教徒,不仅要反省自己的言语、身体的行为,即便是起心动念之间,也要清清楚楚地觉察。例如,自己的想法或行为会不会伤害人?如果想要帮助人,也要问一问帮助的够不够、是不是恰好处?这些应该随时随地自我反省、警惕的。有了自知之明,知道问题所在之后,才能加以改善,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社会有许多人,无论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说话都不算数,也不负责人任,不知道自己究竟讲过什么话,即使讲过了,也赖皮说自己没有讲。他们有可能还记得自己说错话了,也可能真忘记了。这些都是缺乏反省的功夫,所以几年前、几天前。甚至刚刚才讲过的话,都不记得了。

有时我自己说错了话,也有可能记不清楚,当别人指正我时,我都会说:‘很抱歉,我真的说错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盲点。所以需要别人来协助我们反省。如果别人指出自己的缺失,自己却不认帐,反而指责别人胡言乱语,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但是,如果你真是对的,却遭他人的纠正,也没关系。因为无论对方说对或说错,当别人指正你时,总是着一片好心,所以都要对他说一声‘谢谢’,即使对方不怀好意,也一样要感谢他。因为他愿意当面告诉你,而不是躲在背后批评你,就算别人在背后批评你,也要想到,至少对方是关心自己才这么做。

所以,人生应该要不断地错误中学习,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然后才会逐渐进步、成长。反省的功课,一方面要靠自己觉察、自我改正;自我另一方面则要在他人指正我们之后,再自我检讨,这是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最好方法。

 
 

TOP

竞争与较量大不同


一般人所了解的竞争,就是要把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抢夺过来,让它变成自己的,但这是「动物性的竞争」。人类的竞争应该是:如果自己没有,就要另外想合理的办法拥有,而不是去抢夺别人的努力成果;非但如此,还要设法让大家都能享有,甚至拥有更好的东西。这是一种积极的菩萨精神,优于一般所谓的「竞争」心态,可以称为「良性竞争」,是一种合理、公开、公平的竞争。竞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自己成功而**他人,而是他人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自己要做得更好,还要比他人做更多的贡献。

佛法并不反对良性竞争,但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常被人误解是消极的,就连一些佛教徒本身也有这种错误的观念。有位母亲因为儿子很懒惰,不喜欢读书求上进,天天打电动玩具,就责骂他说:「你真是没出息,像你这么懒散,我要把你送去寺里当和尚!」她的儿子听了之后,还真的跑到我们寺里来,他以为当了和尚就可以整天无所事事,并认为不想读书、不想做事,只想玩耍的人,最适合做和尚了。

其实,像我这样的和尚是忙得不得了,从小到现在每天都在忙,我不是忙著抢别人的钱、抢别人的名位,非但不抢,我还要使他人变得有钱、有名、有地位,也要使人们更有学问,能够得到幸福。这不是为自己争取,而是为大家奉献,但同样都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代价。

最初,我并没有想到要出名,也没想到要在大众媒体上说法广为人知,但是因为努力的结果,地位自然来到,名气自然出现,许多利益也随之而来。但我不会独占利益,会再把它分享出去,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利益不是我一个人私有,而是变成大家的,这才是竞争的真义。

在许多佛经中,例如《法华经》、《地藏经》、《金刚经》里,都曾出现过「较量」的观念。较量的意思就是:做这件事比那件事好、这个功德比那个功德大、这样的身分比那样的身分更好。推究起来,这就是竞争,但不是与他人争战,而是自己与自己竞争。这样做不是为了凸显自己,也不需要和他人打得头破血流,而是一种力量的发挥;这种竞争不仅使社会大众得到利益,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陶冶与训练,可以帮助自己成长得更快速、更健康、也更健全。

在佛教里,这种与自我的竞争称为「精进」,是永远努力不懈怠,要以自己的力量来生产、制造,以取得更多对他人有益的资源。所以,不要误会竞争就是自私的,也不要误解竞争就是抢夺、斗争、诈骗,否则,非但对自己无益,对他人来讲也有伤慈悲,我们应该要做良性的竞争,为争取大众的福祉而精进努力。

工作自在语:较量的意思就是:做这件事比那件事好、这个功德比那个功德大、这样的身分比那样的身分更好。推究起来,这就是竞争,但不是与他人争战,而是自己与自己竞争。

   

TOP

哀哀父母


我的父母双亲,现在何处呢?究竟怎样了呢?父亲的健康?母亲的灵?

《诗经》的〈蓼莪篇〉说的:「哀哀父母」,我岂不就是那样的人吗?在生之时不能奉侍孝养,母亲命终又不能奔丧。纵然那天是我父母的寿辰,我也不得而知呀!

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呢?作为一个出家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我唯有每天在佛前为父母的健康和超升而祈祷。

在广大的人海之中,我的父母实在算不得什么,既无赫赫之名,也无什么建树,乃至连对子女的教育费用也筹措不出。但是,人间的安立,如果人人是大人伟人,究竟要谁来做小人物呢?我的父母,乃是标准的普通人,是安分守己的平凡人物,没有强烈的欲望,对于生活却从不失望。

我曾听父亲常常勉励我们兄弟:「一群鸭子在河里游,各有一条路,大鸭游出大路,小鸭游出小路,不游就没有路。但看我们自己的力量如何,不要嫉妒他人,也勿轻视自己。」

有一次,几位邻妇和我母亲聊天,忽然有人拿我来做评论的对象,有一位邻妇把我预言得不能再好,另一位却不以为然,她们最后的结语是在好坏两可之间:「好则住在楼上楼,不好则在楼下为人搬砖头。」我的母亲这时也说话了:「楼上楼当然好,搬砖头也不错,只要他不做贼骨头,我就放心了。」当时听得大家哈哈一笑。

现在想来,父母的话着实够我受用的了。 

   

TOP

面对逆缘步步踏实

  

记得我第一次讲经时只有十三个人听,都是福严精舍的学生。那次是在新竹居士林讲《梵网经菩萨戒本》,本来是居士请我去讲经的,但很奇怪,第一天、第二天过了,渐渐地那些居士就不来了。因为当时我借住在福严佛学院,他们看我讲经没有人听,挺可怜的,所以他们的教务长就向学生们说:「有位年轻的法师在讲经,你们要去听呀!今天你去听人家讲经,将来人家才会来听你的。」他们是为了护持我这个法师,所以才来听经,否则就只剩下三个居士在听我讲。后来我因为深感自己没有人缘,法缘不殊胜,所以就去闭关了。

我的因缘,是写文章写出来的。那时候我写了《正信的佛教》一系列的问题,交给《菩提树》杂志去发表。不过,那时候并没有人觉得我圣严有什么了不起,只知道有个圣严在《菩提树》上写文章。后来《正信的佛教》由星云法师的佛教文化服务处替我出版了一千本,主要也是靠佛学院的同学来跟我「预约」。当时我找了佛学院的老师跟他们疏通,请他们来预约我的书。这些佛学院的老师就说:「这位法师的书你们要看,将来你们的书人家才会看。」就这样鼓励他们看我的书。

《正信的佛教》是我闭关时出的书,然后我去日本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回来,已经过了十年的时间,我就问星云法师:「我那本《正信的佛教》卖几版了?」星云法师回答说:「真的很对不起,您那本书的第一版,还有几百本没卖完。」我就说:「这样好了,我的书让我自己印好不好?我自己印了送人。」他说:「反正也卖不掉,您就拿去印吧!」

印了以后,因为有几位居士买来到处与人结缘,才开始受到欢迎,到现在为止总共发行了三百多万册,成为经典之作。不但在台湾、海外、大陆等地都有流通,甚至曾被翻译成越南文。现在人家在网络上讨论佛法时,除了印顺法师的书外,最常被引用到的就是这本书。后来,我的名字才渐渐为人熟知,看我书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因缘就是这样来的。

说起来,《正信的佛教》这本书的历程满奇怪的,人家帮我出书,十年卖不完,听起来很寒心,一本书十年没人要。但是我想告诉你们,未来到底如何,是看个人的因缘福德。过去有因缘福德的,未来就会遇到好因缘;过去没有因缘福德的,现在就要多奉献、多结人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