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益西彭措堪布:当思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益西彭措堪布:当思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成立此根本之三种因相,即三种无益:亲友无益、受用无益、身体无益。若能确认此三者毫无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心中必会发起决断,唯一以正法为归依、为怙主、为救助者,全身心依止正法。

  学人应认真思惟此处内容,须知思惟靠自己,他人无法代替。唯有以自心通达此理,方能转变行为。当知此心即是内阿阇黎,其力量远胜他缘,自心若能明了,胜过他人灌输,故唯由自己思惟,确实体会心外诸法皆无利益后,才会真正发起决断,放下万缘,一心依止正法。

  思惟时,观想自己处在临终弥留之际,自问:

  一生之中,享受的美味佳肴、换过的漂亮衣裳,此时于心何益?能带走何者?毫无利益,亦无法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住过的洋房小车,用过的家俬电器,于心有何利益?又有何者能带走?此等无情法岂能安慰内心,亦不可带走丝毫。

  一生之中,曾纵情于娱乐歌舞,醉生梦死;曾沉浸于剧中人事,悲欢同息;曾疯狂为精彩球赛,高声呐喊,然曾有几何,心得慰藉?幻化声色于心无益。

  一生之中,亲眷如云,朋友如梭,此时有谁,生死相随?父母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死时苦乐,唯己独受。

  日夜不离之身躯,此生曾竭力爱惜养护,精心美化,命终时,纵不情愿亦将舍去,毫发不随,故此肉身亦难挡业风,何以慰藉心灵?

  人生舞台,行将落幕,此刻,一生曾拥有的权势名位,以及鲜花掌声中度过的辉煌岁月,种种荣耀,亦将随业风而去,荡然无存,何以驱我内心恐惧?

  一生之中,曾拥有多少恩怨情仇,亦曾沉溺在亲友爱眷的情感漩涡中,此等起伏迭荡之感情,反复无常之执著,岂能牵住业风,同赴后世?于死毕竟无甚利益。

  一生之中,曾博览世学,辩才无碍,拥有高学历,然以此等世智能否说服死神网开一面?面对死神,纵练就百般武艺,亦无用武之地。

  如是层层探询,不由会问:何者真能利益于我?如是追究,必将发现真正能作利益者,唯一是此善心。一生之中,若曾守持净戒,奉献身心于佛教、人类,若曾善待周遭的人们,若曾以智慧给予世界正法光明,若曾尽责任履义务,荷负如来家业,此等善行功德必定安住于心,以善业力能令内心安详宁静,且必将随自己同赴后世,成为一切安乐之源。如是明了后,心中必能发起决断,尽形寿唯以正法为归依处,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后须要将思惟三种因相融入日常行为之中,真正作串习,时时以“死”字警醒自己,当思“今日我必死去,生命仅剩一日,当如何善度?世法皆无常,了无实义,唯有正法具真实义。因此,我应珍惜最后机会,摄取坚实。”

  此处修习念死,非仅作意今日必死,而是以此为方便,生起两种正念:一、世法无实义之正念;二、唯正法有益之正念。《无常经》云:“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普贤警众偈》亦云:“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从此等圣言中,可体会“念死”即是须发起取舍之正念,“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须要外舍万缘,内断世间八法之散乱,舍弃无常无义之处;“当勤精进,如救头燃”,是须于一切时处摄取坚实,“当行不死之门”。

  知此要点后,一切日常行动,皆须作今生最后一次观,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将之转为道用。出门时须想:今日或许会死在外面,故应将最后时间投入于修行;上车时须想:我将死于车上,故应善用最后机会修习利他;上课时须想:此是最后一堂课,故应发心为利益有情而作清净法行;睡觉时须想:明天不再醒来,应于善心中死去;与他人共处时须想:此是最后相聚,应以爱心相待。诸如此类,以念死为方便,唤起内心深处之善念,将自心转入修行。

  至尊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开示:

  “路上行走为无常,故当如理如法行;
   所住之处为无常,故当意念为净土;
   饮食受用无常故,当以禅定为食物;
   床上睡眠无常故,迷乱修为光明梦;
   财物珍宝无常故,应依圣者之七财;
   亲友近邻无常故,当于静处修出离;
   名誉地位无常故,应恒处于低劣位;
   言谈话语无常故,当勤念咒与诵经;
   信心出离心无常,故应坚定立誓言;
   思惟分别念无常,应具贤善之人格;
   验相证悟无常故,当至法界之尽地。”
   学人当如是而修。

  以上所言念死法门,实为佛教诸派修行皆须具足的前行法,若无此基础,任修何法皆难以趣入。


  以净土宗为例: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在其语录中提出净土行人应具十种信心,前两种信心,即在死亡无常上强调。第一种信心“信生必有死”,旁有小注云:“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此即须信决定死亡;第二种信心“信人命无常”,小注云:“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此即须信死无定期。后有几种信心,言及“信佛语不虚、信实有净土、信生即不退、信一生成佛、信法本唯心”等,即为须信死时余法无益,唯往生净土方具实义。

  宋朝草庵禅师《念佛诀》中云:“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西方极乐世界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头上,境缘自然冷淡,情爱亦自轻微。名利势豪,向此处俱用不得,见闻知解,到此时也行不得。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孤魂无主,安得自由。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不生净土,恐入驴胎。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将此事为轻,错过今生,沉沦永劫。是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时总作临命终时,即时时皆念佛之时。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净土。须下‘死功夫’,才成净业。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阶梯,是诚念佛之妙诀也。”

  近代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亦云:“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须知修习无常之方法,即思惟众多比喻与道理,同时祈祷三宝总集之根本上师,求上师三宝慈悲加持,使我等能真正忆念死亡无常。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开显解脱道》中说:“诸法无常迁变如闪电,思惟器情悉皆坏灭法,决定死亡死时却不定,心执常法唯是自欺诳。我等恒处懈怠放逸中,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能念无常死亡求加持。”

  宗大师《摄颂》中,统摄念死无常要义为:“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TOP

所有开悟者都必须具足四大智慧:一、大圆镜智慧或本性清净智慧;二、平等性智慧或一心平等智慧;三、妙观察智慧或正确法眼智慧;四、成所作智慧或修行圆满智慧。

  一、大圆镜智慧或本性清净智慧。

  一切众生(人、动物、植物、鬼神)的色身,都是父母所生;一切众生的本性,则是宇宙本源赋予。实在说来,色身,只是众生本性寄托的载体;本性,才是众生自己。众生的本性,既不作业,也不受报,是超越善恶果报的清净存在或中性存在。众生的色身,却能做恶也能行善,既能作业也会受报,而且将所作之业附着在原本清净或中性的本性上,催动本性再次投胎,报恩报怨。因此,只有随时随地清净我们的心、口、身三业,才能使我们的本性常在清净或中性,并且使本性脱离色身之后,不再轮回,而是重归宇宙本源,达成不来不去也不动的清净境界或中道境界。

  二、平等性智慧或一心平等智慧。

  众生的色身虽然各不相同,众生的本性却都是平等不二的。一切众生本性的平等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存在,2、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超越善与恶的清净存在或中性存在,3、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相互合一并且和宇宙本源合一的整体存在,4、一切众生都是觉知、觉悟甚至觉醒的潜能存在。因此我们不要执着自我、他人、众生、长寿与短命的色身形象,而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

  三、妙观察智慧或正确法眼智慧。

  所谓正确法眼智慧,就是我们的眼睛要透过众生的不同表象看到众生平等的本性。以貌取人或以貌取物,则是邪恶心眼。

  四、成所作智慧或修行圆满智慧。

  我们只有觉悟甚至觉醒到一切众生都平等,才能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众生,并且用慈悲的行为饶益一切众生。

  四大智慧,既是所有开悟者都具足的,也是我们每个修行者必须具有的。只有具足大智慧,才能觉行都圆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