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华博士李明豪的学佛感悟

清华博士李明豪的学佛感悟




悲欣交集今年秋天,我抽空朝拜了青海的塔尔寺。在那里,我再一次感动于藏传佛教的伟大领袖宗喀巴大师的行持风范。记得同行的道友在给我们介绍情况时说道,格鲁巴的开山祖师宗大师,在十六岁时就离开了这里的家乡,远赴拉萨求学问道。母亲忆儿心切,便多次托人带话给儿子,盼望儿子能回家看上一看。但志求无上道的宗大师,只能把儿女情长深埋于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母亲的召唤。母亲盼儿盼得头发花白,便拔下一根白发夹在信里。宗大师看到信后,只是默默地遥望家乡的方向,尽管眼眶有些湿润,但他还是没有回家。宗大师从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塔尔寺了……

听到宗大师这样的事迹,我在心里长久地赞叹并随喜他老人家为法割爱的功德。如大师一般的高僧大德,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还有很多。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全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个人所有的修行乃至弘法之路。

怀着对宗大师的无限敬仰,我们一行又驱车来到了青海湖畔。一下车便发现这里有许多天南地北的游客,在他们忙着嬉戏、拍照的当儿,我则把注意力转到了湖心的一个小岛上。那个湖心岛上曾经有闭关苦修的修行人居住过,听说历来都有人在此证悟过心的本性。对照着现在耳边、目前的喧扰,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恰在此时,清华博士李明豪的学佛感悟,点点滴滴从我的记忆仓库中断断续续地飘出。在湖心岛映在水面的清晰倒影之中,我渐渐勾勒出了李博士的完整轮廓。

我的父母曾经不解地问过我:“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历好歹也是个博士了,为什么还要信佛呢?”以他们的观念来衡量,似乎学佛只应该是下里巴人经营的买卖。我的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疑问,在对佛法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误解和偏见以及排斥,总是挂在他们那随意就妄加评论的嘴边。在大多数我所接触过的普通民众中,他们似乎都认定佛教是一个坏东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没有了解它的必要。不仅如此,还应该避而远之,甚或大加讨伐。这种对佛教的态度让我感到很伤心,因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这么些年来不停地求知、思索、观察和体验的结果。但我最终捧若至宝的佛教,却被大多数的人们因不识而误解、甚至丢弃,这让我确实有种难以言述的悲哀。

在我的理解当中,“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诲。当我认真深入到佛法的智慧当中时,不由得就要高声赞美它的伟大。若要简述它的价值,则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岂不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以我目前的学佛与理解水平来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这样的一种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广泛而持久的误解呢?

回想自己从一开始碰到佛教,到逐渐了解它,再到最后全身心皈依它的过程,我并没有什么惊涛骇浪般的特别感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就像原本并不玄奥、也不离世间觉的佛法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就从对物理学的痴迷,滑向了对佛法的深深眷恋。

记得在高中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伟人便是爱因斯坦。他的言论以及关于他的传记,曾在很长时间内左右着我的灵魂。他影响我的不仅仅是让我确立了未来的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还有他的研究以及做事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的性格与人格。比如他特别注重独立思考,以及不轻信和实证的态度。还有一些就关乎做人的立身之本了:诸如他执着地探索着世界的真相,很少关心名与利;他非常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且以身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崇尚简单而宁静的生活,等等。可以说,我的生命取向以及价值观,乃至审美观都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不但大学选择的是物理专业,就连上硕士及博士,也都把清华的物理系当成了此生不可更改的研究园地与归宿。而且他的种种严肃、认真、求实、负责的人生态度,在我对佛法的认知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TOP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zai 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