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陀的慈悲喜舍 比宝石更珍贵

佛陀的慈悲喜舍 比宝石更珍贵

佛陀的慈悲喜舍 比宝石更珍贵

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道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道人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那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异宝,他口中直呼好运。
但是,过了数日,那个旅人又追了上来,找到修道者,并且恭恭敬敬地把宝石送还给他,对修道人说:“我不要这颗宝石了,我需要比这更贵重的——是什么思想和心愿,让你愿意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我?请给我开示。”
比这宝石更珍贵的东西,不就是佛陀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吗!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大悲就是佛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是佛陀向人类传扬的一份大智慧。为什么?因为慈悲是洞察万有缘起(彼此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和万法本空(无常无我、放下我执)获得般若智慧的结果。只有慈悲,才真正体现人和人、和众生、和宇宙同为一体(同体大悲,众生平等),只有喜舍,才真正体现人对自私自利的鄙视和扬弃。只有慈悲喜舍,才最终体现了人类全体利益、整体利益的关怀与维护。只有维护了人类的整体利益,你的个人利益也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和增上。慈悲喜舍,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上的调整与和谐。只有和谐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才能得到快乐,得到自在,得到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也是福德。
现在,我们就看得更清楚,懂得更明白:慈,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悲,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喜,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舍,是给予,又不仅仅是给予。难怪世界上那些大财团、大富豪、大善人、大功德主,他们都会拿出许多钱来投入慈善事业,回馈社会。那是什么?那是智慧。他们拿得越多,捐得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将越多。“舍”去的是看得见的,“得”到的,也许你看不到。看不到的正是拿钱买不到的。所以,人们不要老想着“取”,而要懂得“舍”;不要老想得“益”,而要不怕“损”。“舍”是好事,“损”不可怕。施舍比接受更有福,更有智慧。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无我无执,关怀众生。人的品格的完成,也是佛的慈悲心的完成,佛道的完成。近代高僧、先曾法祖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慈悲的基础是般若,般若的实践是慈悲。慈悲喜舍——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

TOP

学佛才知道自己原来活得有多颠倒。天天讲理,活得真累。愚人争理,贤人争过。自认为我没有错,因为我是标准我是尺,天天去量别人。当然别人都是错了。心外求法,天天看别人不对,别人不好,自己还生气。管人管事,苦海无边呢。冤、冤、冤。。。如果不遇上佛法,真是枉过一生。
自认为是好人,学佛才知道自己所为的好人是那么经不住推敲。呵呵。幸、幸、幸遇上佛法真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烦恼源于个人利益。事无巨细不愿意吃亏,贪心。虚伪对人没有十分的诚敬心。为了让别人印象好才做一些好事。自己不知事非曲直还给别人出主意,愚痴。不懂众生平等,有分别心。心中常嗔恨,不知道爱众生就爱自己。利人就是利已。天天把我放在第一位。我、我、 我的,有我就造业。有欲刚苦,无欲而刚。有欲被欲望牵制,不能自己。人活在世上几十年。享受吃苦,虚弥间尔。法师说看破就放下了。放下也就看破了。
本人学佛时间很短,刚开始学佛时,不知从何学起,很茫然,见到手带念珠的就向人家求法。现在网上能看到很多大德高僧开示。转载到我空间,有的是为了美观,协调,重新编辑,整理发表到空间。便于同我一样的初学佛者学习。全部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而制作。但内容没有变动。无本人见解。如有不对,不好,不足之处,望见谅。
腿伤了不能动,给家人带来很大麻烦,很内疚。幸好常在网上转载些文章利于网友。也是我的快乐和安慰。法师讲有病是好事,增长定力,更能明白生命的无常。
学佛真好,学佛真乐。学佛要遵循佛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世间法即是佛法,无一处不是道场,无一事不是佛。苦海无边,回头就是岸。自已真正回头了。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佛法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要为自己造的业忏悔,更为自己所不知的业忏悔。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要把口号变成行动。
无情岁月增中减。人是时间的玩物,玩够旧换玩新的,时间是人的金币,虽舍不得花,但总花尽那一天。闫罗王要五斤米都带不去。更何况别的了,所有一切皆为身外之物。只有时间自己可以掌控了。珍惜!!!!!!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明师难遇。已全得,再不修行,有何求?
提正念,求正法,勤精进,早回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