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乘無量壽經 (十三)

大乘無量壽經 (十三)

大乘无量寿经



(第十三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请掀开经本第三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一句,这一句里面含义很深、很广。「行」是菩萨生活的行为,也就是说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乃至於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一般所谓的应酬。凡夫与佛菩萨究竟有哪些不同?「愿」是希求、是希望。凡夫心里面希求的是什麽?菩萨希求的又是什麽?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生活行持实在上讲非常繁琐,从哪里说起?世尊在一切经论当中,为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规范、纲领,我们掌握到这些规范、纲领,这就有门路可入了。

  净宗学会成立之後,我们在许多纲领当中,选择了五个科目,第一个是「三福」,上一次跟诸位报告过了。三福成就自己的德行,可是人决定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存,人是社会动物,换句话说,他在生活里面一定要与大众发生关系。如何与大众们相处?这就要讲到六和。「六和敬」是世尊给我们定的处众的规矩,处众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六是六条,六条里面都有和,不但要和而且要敬,称为六和敬。去年茗山老法师到新加坡来,他给我们写了六和敬,我们也复印了很多,流通得都很广。这六条,只要是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你从事於哪一种行业,都非常重要,念念不能够舍离,要把它常常记在心上,认真努力的依教奉行。

  第一条「见和同解」。今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都将「和平共处、共存共荣」这个口号挂在口头上,虽然普遍的在宣传,可是效果未见得理想。原因在什麽地方?虽然喊和平共存,用什麽方法达到和平共存,没有说出来。如果说没有理论、没有方法,单单这一句口号,当然是落空的。佛教给我们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理,和睦的基础建立在这个理念上。见是思想、见解,如何能够做到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说,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见解、共同的认识,这是和平相处的根本。相同的见解、相同的想法,标准在哪里?甲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乙也说他的思想见解正确,到底谁正确?我们要依谁?说实实在在的话,在今天末法众生,就像《地藏经》上所讲的「刚强难化」,都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以为是,人人都自以为是,所以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哪里有和平?我们看到都是斗争坚固,要消弭这些斗争,一定要建立共识。佛给我们讲的标准好,我们听了佩服、肯定,能够奉行。

  佛是用什麽标准来建立共识?佛给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成见都放下,把自己的想法、看法都放下,那不就同了吗?这个高明。佛并没有自己说:「你们的知见是错误的,我的知见是正确的。」佛没有这个说法。佛要这个说法,我们听了也摇头,「释迦牟尼佛,你也未必正确,我为什麽要跟你走?」佛这麽一说,我们大家都把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这样正确,我们可以接受。

  所以,诸佛如来没有牵着我们鼻子走,教导我们人人顶天立地。所以佛法中说佛是「无依道人」,佛不依靠任何人,佛教我们也不依靠任何人。一入佛门受三皈依之礼,三皈依,佛没有叫你皈依他,没有;他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觉的意思,自性觉。你皈依谁?皈依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宝;皈依你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宝,正知正见;皈依自性净,自性清净心,这是僧宝,所以皈依叫三自皈。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这个说法。所以佛的伟大之处在此地,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

  佛这个说法是真理,可是我们凡夫业障、习气深重,我们实实在在没有能力回头。我们从迷回过头依自性觉,很想这麽做,但是做不到。什麽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我们不称他作凡夫,在大乘法里面,这一回过头来就超凡入圣。经上所讲的初住菩萨,真的回过头来了,初住叫发心住;真的从迷回归到觉悟,发心住了。可见得一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迷了才有六道、迷了才有十法界,所以从迷那里一回头,就是从六道回头、从十法界回头,那你这一回头就到哪里?一回头就入一真法界。这个是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真诚的期望,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超凡入圣,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关怀、爱护到了极处。是以真实、至善之法传授给我们,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达到至善圆满的成就,这个是佛的心、是佛的愿。

  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法华经》上讲「佛之知见」,如来在果地上的知见。怎麽一回头就跟如来果地上知见一样?一回头就称性了。如来果地上的知见是自性的知见、本性的知见。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不是从外来的。为什麽我们本有的佛知佛见会丧失掉,不起作用,变成邪知邪见?关键就是你一念迷,迷了就把你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见,变成邪知邪见了。这一回头,自性里面的智慧现前,自性法宝。迷了自性,我们本具的德能也起了变化,变成什麽?变成生死烦恼,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业障现前。所以我们要皈依净,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恢复我们自性的万德万能。所以这个三皈依,佛是体,法是智慧,僧是作用。从这个地方建立共识、建立见和同解,那还有什麽话说,当然让九法界众生真正是心服、口服。

  可是我们业障实在是太重了、习气太深了,我们转不过来,换句话说,很想回头回不了头。这个时候怎麽办?这个时候就来一个暂时的方便法,诸位要晓得这个方法是暂时的,对於初学的凡夫有用处,我们就要找形相的三宝作依靠,就是世法里面讲我们得找个靠山。「佛」我们找谁?找本师释迦牟尼佛,不错,实在说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愿望。释迦牟尼佛希望我们跟阿弥陀佛学,你看经上赞叹的,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我们要是以阿弥陀佛作老师,皈依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愿望,释迦牟尼佛欢喜,你真的听话、你真的懂事。

  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无处不在。这个话又讲玄了,无处不在,为什麽我们看不到他?听不到他?接触不到他?他真的是无处不在,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但是世尊给我们讲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在,经就是佛,佛没有离开经。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是皈依阿弥陀佛、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就是学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样样都圆满,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欠缺,是我们一生做人、修行最好的榜样,所以皈依阿弥陀佛,佛宝落实了;皈依佛落实了,皈依法也落实了。

  「法」,净宗现在所传的五经一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所有法门里面,净宗经典的分量最少,非常合乎现代这个时代。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分工很细,工作忙碌分秒必争,大部的经论我们很难接受,净宗的经论就容易多了。如果实在工作繁忙,五经一论还嫌太多,无法受持,五经一论里面随便选一种,你一生受持、奉行,皆得圆满的利益,那就方便多了。

  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最详细的是《无量寿经》。五经里面最简单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部经文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诸位平常念《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哪有不能受持的道理。一定要做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才是真的皈依了、真的回头了。所以我们读诵经文,一定要深解义趣,我们对经典要明白、要了解,解得愈深愈好,浅解不行,要深解,不断的深解,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够间断。这个经有多深?给诸位说,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佛经的义趣是称性的,所以他的深广也称性,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共识,依照佛的教诲,刚才说过这是初阶段。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依自性三宝,那是真实法,不再是方便法,你看佛法多麽殊胜。

  共识有了,那还得讲究方法,用什麽方法达到和睦共处?持戒,「戒和同修」。这一个戒字,跟菩萨六度里面持戒意思是相同的,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所以诸位一看到戒和同修、持戒,往往我们想得很窄小。想五戒、八关斋戒、十戒,乃至於在家菩萨们受的菩萨戒,把这个范围想得很小、很小,这个错了。六和敬跟菩萨六度里面讲的持戒,广义的;广义要用今天的言语来说,就是守法,说守法大家都好懂,这个意思就广了。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对於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遵守,不仅仅是戒条。不但是要掌握到纲领,还要知道细行,日常生活当中微细的细节都要遵守,如果这些微细的细节,你疏忽了、忘掉了,你是迷惑颠倒,你还是不觉。不仅是佛的教诲,国家的根本法,宪法;除宪法之外,地方上他们的法律、法规,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理念,这个没有文字的不成文的法,我们统统要遵守。所以学佛,一切诸佛菩萨是最守法的人,最懂得守规矩的人,这是佛菩萨,佛菩萨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戒和同修就是教给我们要守法。一般人从少到长,年幼的时候要接受父母的教诲,要接受老师的教诲,这个都是守法,要从小养成守法的观念。

  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要培养守法的观念,只要能守法,决定能够跟大众和睦相处,然後落实在生活上,「身和同住」。大的环境,我们跟许许多多众生,现前同住在这个地球上,要爱护这个地球,要时时刻刻懂得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享受也要让别人享受;我这一代享受,还要想到还有下一代,要想到让後人有好的享受,这从大环境。那麽再缩小,我们这一个国家跟一国人相处。再缩小,就是这一个社团,像我们居士林这是一个社团,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同修,同修们选出这个社团的领导、林长,以及各个部门领导的干部,他们也制订一些法规、章程,我们是这个社团的一分子,这社团里面的规矩统统要知道遵守。在家居士们你回到家里面,你这个家庭是社团里面最小的,最小的社团,你一家人要和睦,一家人都能够听佛的教诲,接受佛的教训,依照经典里面的话去做,你一家和睦。所以这是我们讲「身同住」。一定要晓得,我们跟一切众生共同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怎麽能不爱护这个环境?怎麽可以任意的去破坏这个环境?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去体会,念念维护社团的安全,念念想着社团里面所有大众的幸福美满。

  下面一条,佛教给我们「口和无诤」。佛知道一切众生所有的一些误会、结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语造成的,所谓是多言必失。话不要讲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容易引起别人误会、猜疑,於是就与人结怨了;结怨之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意无意当中,造成菩提道上许许多多的障难。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你说这个多好。当我们想说话,这个话到口边了,「阿弥陀佛」,变成阿弥陀佛就好了,这个法子很妙。口和无诤,真正做到口和无诤,就是一天到晚见到人,欢欢喜喜,阿弥陀佛;不管人家给我们讲什麽话,都说阿弥陀佛,这个好,心平气和。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真言,除阿弥陀佛之外,全叫妄语,念经也不行,念佛才能往生、才能成佛。念经还会打妄想,妄想夹杂在经文里面,那个经念得没有效果、没有用处,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麽?佛号最简单,妄想很不容易夹杂在里面,愈是长愈容易夹杂。你们想想看,你念个楞严咒,一定有妄想夹杂在里面,时间太长了,我们摄受的力量不够。念个往生咒,往生咒就比较短很多了,精神集中,自始至终念一遍,大概还不至於夹杂,如果你一下念个三十遍、五十遍,决定有妄念夹杂在其中。佛号简单。

  我过去传授给大家就是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念十声,一口气念十声,这个十声里面不夹杂一个妄念,一分钟可以做到,我们一分钟这个摄受力量有,五分钟就靠不住了,一分钟力量还有。所以每一天你的一堂课,就是一分钟十句佛号,这个十句佛号,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念佛的原则相应,他老人家讲「净念相继」,这个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十句佛号,一句、一句相续,十句,这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最少的,当然是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念九次,养成一个习惯,这个是真正一向专念。又有一个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做到一向专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别小看了一天九念,它真正有效果,它是属於净念相继。

  所以一定要做到「口和无诤」。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什麽好争论的。人家赞叹我,假的别欢喜,不是真的;人家毁谤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气。他骂别人,你为什麽不生气?那不是骂我,骂别人你没有接受过来。他骂你的时候,你接受过来就生气了;你把自己也看作别人,他是骂别人与我不相干,你就不会生气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人家骂、人家侮辱,实在讲跟这个名、跟这个相,风马牛不相关,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明了事实真相了,再去学佛,懂得一点道理,他骂的时候,「阿弥陀佛,谢谢,消灾免难」。他是我们的大善知识、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灾,我们的业障就消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能够欢喜接受,如如不动,就消业障;你要是全盘把它接受过来,自己在那里生气,那你是造业障。一个消业障,一个造业障,就在那一念之间,转过来的时候,不但不造业障反而消业障,佛真有智慧,教我们这个绝招。所以对於一切冤亲债主,我们每天将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报他们的大恩,这些冤亲债主天天给我消业障,我们的业障无始劫累积到今天无量无边,亏得这些冤亲债主天天为我们消业。诸位要知道,每天赞叹你的、奉承人的,消不了业障,赞叹多了贡高我慢,他又生业障了。口和无诤,要晓得怎麽去做。

  「意和同悦」,真正修学相应了、如法了,你必定得法喜,法喜充满,你的生活快乐,真正是所谓的「离苦得乐」,你真的得乐。这个得乐,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你得财富,也不是说你得功名、得富贵,不是的。得乐,乐与功名、富贵、财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去问问那些很有地位的人、有大财富的人,你问他乐不乐?他不乐。他一个人不敢上街,怕人家要暗杀他,天天提心吊胆,生活在恐惧当中,有什麽快乐?出门要好多保镖,你看可怜不可怜!哪有一个穷光蛋哪里都去,多自在,谁也不怕,跟谁都欢喜。所以乐跟那些没有关系。而真正之乐是法乐,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那才真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与理相应,与这个道理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那怎麽不快乐?

  意和同悦,我们每个人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方法、理论、境界来修学,都学习阿弥陀佛,最快乐的了。世出世间再没有任何的快乐,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乐,修学其它任何法门,也比不上念佛法门的快乐。如果你要说我念佛念这麽多年了,念得很辛苦,一点乐都没有,这什麽原因?是你还没有入门,你念得不相应。天天读经,经里面讲的道理没懂,没清楚、没搞明白,不能把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学非所用,你的苦就离不开了。如果你所学习的统统能落实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能与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哪有不快乐的道理。西方称为极乐世界,我们现在虽然没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的气氛有了,极乐世界那个快乐有了,现在就能得到,现在是花报,证实果报之殊胜。

  末後一条「利和同均」,这一条重要。佛说法,往往最重要是第一条跟最後一条。利是什麽?指我们个人的福报。利和同均,这个意思就是有福共享,我有福报与一切大众共享,他有福报我不必享他的,要有这个认识。我有福报给人家享,人家有福报我不要享他的,我们只有付出,没有求取,你的心才清净、才相应。我有福报供给别人享,人家有福我也享,这样就变成有报有偿,有报有偿这是有往有来,这是做生意买卖,这个没有觉悟。真正觉悟,只有奉献没有求取,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实在给诸位说,真正能这样做,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为什麽?自性里面本具的德能现前了,自性里的障碍清除了。我有个念头要享别人的福,这是障碍,这个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称性的福德现前。我们看经典里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那一种殊胜庄严,不但人间没有,大梵天也没有。他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不是修得的,诸位要晓得,不是修得,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利和同修,性德就能现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断,你修布施、你修供养,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你的修德,那个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是你这一生所修的。你所修的福德能报得尽,也就是能用得尽的,不再继续修,福报用完就没有了,这个是我们很容易见到的。在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了,他有福报,前世修的,这一生没有修,福报享完就没有了。

  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人的福报,财富是修「财布施」得来的,你布施得愈多,你得的财富就愈多。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商业钜子、大企业家,他们拥有很大的财富,从哪里来的?前世修得的,有许多是由很多世累积的,在这一生当中缘成熟了,发这麽大的财,得这样殊胜的果报。可是人享福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一享福就糊涂了,就被福报迷了,迷了之後,他就不肯再继续修福,而且没有智慧,纵然想修福做一点好事,做一些社会慈善福利事业,那修的很小的福报,不懂得修积殊胜的大福报,他不懂得。聪明智慧是果报,是修「法布施」得来的,世间有一等聪明智慧超过平常人的人,这些人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健康长寿是过去生中修积「无畏布施」。由此可知,因缘果报的道理跟事实真相是真的,真实不虚,修什麽样的因,得什麽样的果报。

  今天这个社会,尤其处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九九八年。诸位如果冷静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危机,整个世界找不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说实在的话,无论是你的地位、你的财富、你的眷属,你能不能保得住?谁都不敢讲。头脑清醒的人,明了过一天算一天,明天是什麽样子,谁知道?尤其现在说到经济,叫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什麽?《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他也晓得泡影,知道这个东西不实在,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怎麽样能够保持?勤修布施,布施若能不着相,功德不可思量。着相的布施是福报,那个是有量的福报;不着相的布施,福德就变成功德。佛在经论上常说,我们常常读到,讲席当中常常听到,有没有觉悟?真的觉悟了赶快干,不干恐怕将来连修福的机会都没有了,这一点要清楚、要明白。东南亚现在这一带,许多国家地区币值都在贬值,所以行善布施要赶快。你今天可以修一百万的功德,再过几天就变成五十万了,打了对折,你那个福报立刻就掉下去了。抓住机会赶紧去做,这是聪明人,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钱财不要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放在家里,放在银行、放在保险柜统统靠不住,只有把它布施出去,让一切众生共享,真实福报,永远不坏的福报。为什麽不把这些泡影、泡沫的东西,把它变成金刚?把它变成永远不坏?看看我们在座的同修,有几个觉悟,有几个真正肯干,真正肯发心。我跟大家讲真话,我不要你布施给我,我一分钱都不要,绝不欺骗诸位。

  如果要得智慧、要得聪明,一定要修法布施。现在我们这里修法布施是愈来愈方便了。居士林现在的讲经,一个星期七天,一年到头不中断,天天讲经没有中断的,你能够介绍你的亲戚朋友来听经是法布施。我们这边讲经,每一堂都有留着有录像带、录音带,你拿这些东西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也是属於法布施。何况我们讲堂外面,结缘的书刊很多,你每天来,自己有了、自己不想看了,想想你还有哪些认识的人,他们还没有接触到,可以送给他们、可以寄给他们。劝导大家有机缘接触到佛法,读到佛经、听到佛法,都是属於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开智慧。

  无畏布施里面第一条是素食。不杀害一切众生,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然後再能够护生,保护众生、保护社会的安定、保护一切众生生命的安全,这个是属於无畏布施。所以无畏布施里头有不杀生、不偷盗;语业里面包括了不两舌,两舌挑拨是非,斗乱彼此两方,这个罪过很重。为什麽?都是让社会安全、安定受到了伤害。所以往往造一种业,遭着许许多多的苦报,这个业因後面产生的效果,就招来这些苦报。

  所以这六条我们要记住。六条里面的意思,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懂理论、知道方法,怎样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个家庭里面修六和敬,每一个人都遵照佛的教诲去做,你的家庭就叫做僧团。僧团,诸位要记住,不是指出家人这个团体;是指四个人以上同住在一起,依照这六条去修行,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这个小团体,彼此心地身心清净和睦共处,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业,四个人在一起依照这个方法修,就叫做僧团。僧团的出现,一定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为什麽?太希有了,值得人尊敬。我们念三皈依这个誓词,「皈依僧,众中尊」。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这个团体就是僧团,就是修六和敬的这种团体,最值得人尊敬。这是世尊教给我们跟大众相处,应当是什麽样的心态、什麽样的行持,都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讲到佛法。换句话说,没有学佛之前先学做人,先要把人做好。「三福、六和」都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这学佛了。

  学佛从哪里学起?佛把整个佛法的纲领教导我们,「戒、定、慧」三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情,戒学、定学、慧学。换句话说,这就像你要到佛门来求学,佛把他所有教学的课程,展现出来给你。我们今天所说的三藏经典,经、律、论三藏;经是讲定学,律是讲戒学,论是讲慧学,戒、定、慧三学。佛说法,每一次无论说得浅、说得深、说得长、说得短,必定不离开这三个原则,离开这三个原则就不是佛法。

  後人编辑《大藏经》,要把这些经典来分类,分成这个三类,难,怎麽个分法?每一部经里面三学都具足,那怎麽分?古人只看这部经里面,这三学哪一个部分讲得多,哪一个部分讲得重,依这个方法来取、来分。譬如《无量寿经》摆在我们面前,这里面戒定慧三学统统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戒律、戒学。可是仔细看这一部经,讲定的比例占得重、分量占得多,把它分在经藏里面。如果这一部经,佛是戒律讲得多、分量大,定慧的分量比较少一点,那就分到律藏里面去,这个我们必须要懂得的。任何一部经典都具足三学,所以三学是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三学相应。我们起心动念与智慧相应、与定学相应;我们的言语造作与戒学相应,你这就真的学佛了。佛菩萨念念都跟三学相应,行行都是三学圆满,这是总纲领,不能不掌握到。把这个纲领落实在生活修学之中,这就称之为菩萨的六度,菩萨生活六条守则,必须遵守的原则。

  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广,布施教我们放下,放下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放下什麽?我们有烦恼,你为什麽不把烦恼放下;你有愚痴,你要把愚痴放下;你有恶业,你要把恶业放下;你有生死,你要把生死放下,统统布施掉。凡夫,好,我样样都放下,身体放不下,那还是麻烦。身体放不下,身体就有得受的了。这身什麽身?业报身。要把身体也放下,身体放下之後,这个身就变成自在身,那就快乐了。把你业报身放下,摇身一变就是自在身。将来在《华严》里面,我们会讲到十种身,佛有,我们自己也有,就是因为这个业报身放不下,我们的智身、法身、菩提身、意生身,统统都不能现前,你说多可惜。果然能把这个业报身舍掉,如来果地上那个十种身,我们也隐隐约约的现前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这是给你讲布施。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着,你就放下了。可以用,可以受用,不能执着,决定不可以据为己有,那就坏了;据为己有,就变成业障,你就在造业。业决定障道、决定障性。聪明人晓得,这个身都不是自己,何况身外之物。《华严经》上菩萨讲,菩萨说:「我说我,我不执着我,我也不执着我所。」这就对了。说「我」,是为了表达意见,跟众生沟通一种方便,善巧方便。言语沟通,眉目可以传情,这都是属於沟通。所以你可以用,你不能执着,一执着变成造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功德,善巧方便。巧是你应用得很自在;善是不着相,知道一切法梦幻泡影,知道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经》上「不可得、无所有」这六个字,说了几百遍,给读的人很深很深的印象,这些都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所以我们要懂得布施的真谛,要知道布施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习。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刚才讲了,守法、守规矩。如果不遵守法度、不遵守规矩,不但佛法,世法你想成就都难,正是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画一个圆要用圆规,我们要画一个方一定要用矩尺,所谓是依规矩才能够画成方圆,画得没错。世间的小事,都不能够不守规矩你才能成就,何况出世间的DA法。由此可知,现代人学佛,出家、在家四众同修,我看大家很努力、很勤奋,在这里勤学佛法,勇猛精进,睡眠都不足,这样勤奋为什麽收不到效果?原因是不如法。不如法就是不懂得规矩,虽勤奋依旧收不到效果、抓不到重点,这个是最重要的一条因素。如果我们不将这个因素消除,还是这样继续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於一生,依然没有成就,那就真可惜。

  其实理论、方法都在经典之中,每一天虽然读诵、研究,甚至於讲解,其实没有体会得,没能够契入,像「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做了没有?「具足无量行愿」,我们有没有具足?不要说足,能具个一分、两分,就有利益了、就不一样了。如果说丝毫没有行愿,你这个佛法没有根、没有本。前面跟诸位说了,三福、六和是根本,我们没有从根本上修学,所以三学、六度、菩萨万行全都落空了。起心动念依旧是轮回心,天天造作还是轮回业,这样下去,你怎麽能够超越轮回?不但你不能超越轮回,你连求往生都有障碍,你都得不到。就如李炳老往年所说的,「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三、五个而已」。这个法门,古德讲「万修万人去」,为什麽一万个人只有三、五个?不如法,不守规矩、任性,那就没法子。任性就是任凭自己的习气、烦恼,随着自己烦恼、习气流转,这个修学要成就,难了。

  第三条「忍辱」。忍辱这个意思是忍耐,要有极大的耐心。世间法,愈是大的事情难度愈大,没有很大的耐心,这个事情就不能做得圆满。佛法,出世间的大事,普度众生的大业,要什麽样的耐心你才能够做得成功?无比的耐心、永恒的耐心。所以学佛你要没有忍耐,你决定不能成就。佛在经上把我们人的这些事相,归纳为三大类,这个是便利於教学。第一个,人为的加害你要能忍。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几乎都有一个定律,所谓「好事多磨」,没有一帆风顺的好事。这个好事愈大魔障愈多,如果你要不能够忍耐,你不是被折毁,就是退心了,你怎麽能做得成功,所以要有极大的耐心。这个里头最重要的,要克服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这比什麽都重要。所以人为的加害、嫉妒、毁谤、侮辱、陷害,都要能够忍受,要若无其事、要心平气和,对待这一些障难。第二类是自然灾害。譬如大寒、大暑,这是气候的变化,你要能够忍耐。天太热了,懈怠一下,功课不要做了,这个不行。应当要修的法,可以停止一下,天太冷了,这个也受不了,不可以。包括其他种种自然灾害,都要能够忍受,决定不能够改变,或者是减缓自己的修学,不可以,一定要勇猛精进。

  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老法师有一段文字,一封信写得很长,给卫锦洲居士,这位居士也是在老法师会下接受三皈依的传授。他遭到了zai 难,邻居失火把他家的房子烧毁了,财产付诸於一炬,太太因为这个刺激过世,家破人亡,他自己一天到晚呆若木鸡,一天到晚是痴痴呆呆的。有同修把这桩事情告诉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写了一篇很长的开示教导他,如果是个真正学佛人,遇到这个zai 难,应当要想开,世间一切幻化无常,过去有家有累还有牵挂,现在一把火烧光了,不是更好吗?什麽事都没有了,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头一转,这一把火是好的增上缘。几个人在zai 难里头能转得回头?这个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高度的智慧,在大zai 难里面是一个逆增上缘,不但对自己的道业没有丝毫的妨碍,反而促进、提升,这就正确。

  忍辱里面第三个是修法,修行时间要很长。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有它的深度、都有它的广度,不是短时间能够修习成就,长时间的修学,还要去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容易,古时候叫「行脚」,现在人叫「朝山」。朝山现在人是观光游览,朝山那个意思完全错了,从前朝山是参访善知识,是去求学、去请教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古时候最有名的一个参学,给後人作榜样的赵州和尚,赵州年岁大了,八十岁,八十还在行脚,还在到处去参访。为什麽不好好的坐下来休息?因为自己还有疑惑,还不能够断疑生信,必须要亲近善知识,把他的疑惑解开,清净坚定的信心生起来,他就可以住下来好好的修学。所以有疑问,疑是障碍,参学目的是断疑起信,是一桩很辛苦的工作,要去打听哪个地方有善知识,到那个地方去请教。所以这是说修学的艰苦。

  再告诉你,断烦恼、断习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都靠忍辱,你要没有忍辱,你做不到。所以忍辱波罗蜜在六度里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这一会上,说菩萨六度,可是布施跟忍辱说得特别多,分量特别重,那就是告诉你,六度里面这两条最重要。布施是叫你放下,难舍能舍;忍辱是你自己成就的一个关键。你能忍,後面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般若,它是个关键的所在。如果不能忍,後面全都没有了,你前面布施、持戒所修的,是六道有漏的福报,你修了福,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有忍辱,就能把福德变成功德。

  忍辱後面才有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你的道业怎麽会不成就?道业成就了,给诸位说,一切都成就,你世间上的事业也都圆满成就。菩萨经不经营世间事业?经营,他所经营世间的事业统统是道业,成就自己的菩提涅盘,成就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他两利。菩萨示现在家,身分男女老少,工作各行各业,你要晓得全是道业。那个念头一转,那还得了吗?这一转就超凡入圣。凡夫每天穿衣、吃饭是烦恼,菩萨每天穿衣、吃饭是修道。

  精进而後才有禅定。我们现在看到有许多修定的人,每天也打坐,打坐的时间也很长,没有看到他得定,什麽原因?说老实话,没有忍辱,他怎麽会得定。人家赞叹几句就高兴得不得了;骂他几句要气好几天都消不掉,他怎麽会得定。所以他在那里盘腿面壁,好像是个样子,我们看得很清楚,盘腿面壁在打妄想,不是真的入定。怎麽晓得打妄想?骂他几句会生气,假的不是真的。起心动念还有名闻利养、还有是非人我,都落在烦恼边上,与真正修行、修道不相干,所以他不能得定。真正得定的人心地清凉自在。什麽是定?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心是定,平等心是定;他心清净了、心平等了。清净就是没有烦恼,贪、瞋、痴、慢这个念头不生了,心清净。怎麽平等?没有是非人我就平等。有是非人我就不平等,有贪瞋痴慢就不清净,所以禅定的功夫,就能把烦恼、不平完全舍掉,这是定功。

  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觉了。清净、平等後面是觉,觉是般若智慧,般若现前;般若现前功德就成就了。什麽功德?把烦恼、妄想、执着转变了,这是功德。所以诸位要知道,妄想、执着、分别也不是坏事,我们今天烦恼多,妄想分别执着很重,给大家讲,好事不是坏事,当你禅定功夫深了,转烦恼成菩提,一转就过来了。相宗里面讲,「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什麽东西转?定功,甚深的禅定就转了;这个转就是定中生智慧,就转过来了。如果没有烦恼,给诸位说,就没有菩提了,烦恼愈多菩提愈大,所以烦恼不要害怕,也不要担心,到时候转过来无上菩提。

  所以实在讲,佛法里头讲真的是讲「转」,并不是讲「灭」,如果说把烦恼断掉了、灭掉了,菩提也断了、也灭了,麻烦可就大了。菩提、涅盘是什麽东西?就是自性般若被迷妄转变成了烦恼,本来是菩提,因为迷失自性才变成烦恼,现在一觉悟就又把它变回去,就是这麽一回事情,不是真的断了,真的断了,那菩提也没有了,自性也没有了,那才是落空了,那就错了。佛法不是断灭空,佛法讲空的意思讲得很深;「空」不是无、不是断灭,空是有。有为什麽说它空?有而无自性,没有自体,所以缘生之法,缘起性空。凡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不是没有相,不是没有作用。相、作用我们可以用它,决定不能够执着它、决定不能够占有它,你想占有它、执着它,这就错了,凡圣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