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一百六十九集)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一百六十九集)

太上感应篇


(第一百六十九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我在澳洲,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告诉我,过去这一个世纪,这一个大世纪,我们认真的反省,知道有许多事情做错了,招致种种zai 难与不幸,希望在下一个世纪,底下的一个一千年,我们能将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真正的觉悟。一般宗教真正修行人,几乎都有同样不同程度的觉悟,这是好现象;中国古人所讲的否极泰来,苦尽甘来,人在大劫难当中有所省悟。我们学佛,得到佛菩萨的教诲,每个人受益浅深大小不一样,这个原因在哪里?是我们对于信仰的程度,奉行的程度不相同,所造成的结果,但是比一般人总是容易觉悟。在这个zai 难频传的时代里,实实在在说我们要从自己改过自新,不论别人,从自己本身做起,不再做错事了,不再做坏事了,要克服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四弘誓愿教我们,发心之后第一个是断烦恼,烦恼习气要不断,我们的「信愿行」都不能落实,「信愿行」全是假的。

最近有几位同学去受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出家的同学,三坛大戒都受过。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破戒?我们有没有犯戒?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像不像一个菩萨?这是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的。戒受了做不到,不要说戒律了,佛菩萨教诲我们做人基本的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从净业三福里面去看,必须具足十善才能受三皈,具足三皈才能受戒,我们今天三福,第一福都没有,第二、第三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了凡四训》,俞净意这个灶神所说的,你没有做这些事情,你是没有遇到缘。平常你还有没有这个念头?大乘戒里面,起心动念就破戒了,就犯戒了,不必等有行为。口业,可以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有意无意,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哪一天不造?念头里面贪瞋痴慢。我们不说别人,自己认真反省一下,我从自己本身改起,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好,我自己改过都来不及了,我哪有时间去看别人过失。人家之所以能够修行证果,就凭这一种心态。

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也听经,也闻法,也修行,还落得今天这个地步,而且每况愈下,自己想一想,我该不该堕畜生?该不该堕饿鬼?该不该堕地狱?不必问别人,凭着良心去反省检点就明了了。了凡先生劝人发三种心,第一个发耻心,知耻。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改过自新?说老实话,不知耻。什么是不知耻?我不如别人就是耻辱;什么人?诸佛菩萨。无量劫前我们跟他是平等的,为什么他修行证果,我今天还落到如此地步,这是大耻辱。今天还不知道痛改前非,孔夫子告诉我们「知耻近乎勇」,那个勇就是佛家讲的精进,唯有知耻的人,才能够发愤勇猛精进。我们这一生披着袈裟,将来堕三恶道,还有哪一个耻辱比这个更严重的?

第二个要有畏心,畏惧。天地鬼神确实是有,不是骗人的,不是迷信。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人只有自欺,欺不了天地鬼神。我们什么时候才觉悟?什么时候才回头?在这个大时代里头,能照顾自己就会有成就,不要去管别人的,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要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世间人之善恶,你是白痴。白痴哪里会成就?不见世间过是见如不见,决不把别人过失放在自己心里头,这个叫不见,他真有智慧。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里面,这大错特错了,这是把别人的过失拿来做自己的过失,你说这个人愚痴不愚痴!还有一等人,还怕自己罪孽造得少,过失不够多,到处打听别人的过失。古德告诉我们,「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所以修行人,真正修行人,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这个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不要知道,知道增长你自己的烦恼执着,增长你自己的业习,业障习气,何必要干这种事情!

我学佛四十八年,我的长处就是知道事情太少了。我不但不打听别人的事情,你们常常跟我接触的,稍微留意一点你就了解,多少人跟我见面,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你姓什么」?「你名字叫什么」?更不可能问他,「你住在哪里」?「电话号码多少」?绝对没有。只有别人找我,我从来没找过人,我认为这个与我没有关系,我不需要知道,绝对不打听别人的事情。有人来跟我说别人的是非,我立刻制止。为什么?我不想听。所以有人说「法师,有人说你的坏话」,我说「好了,到此为止,我知道了,别再说了」。为什么?说我的人都是认识的人,我希望保持我们最初认识最好的印象,不要把形象搞坏了,我心目当中人人都是善人,所谓说是非不高兴,那是他一时的误会,我不会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我的生活很自在,很幸福,很美满。幸福是自己找来的,不是别人给你的。

你的心善,善的标准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善!我天天在这上下功夫,天天在这上努力精进。众生的事情,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我就做得很圆满了,问心无愧了。他听不听是他的事情,他懂不懂是他的事情,他能不能做也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不能过问。诸佛菩萨都不过问,我又何必多事!念头善,念圣人的教诲,每天读经念圣人的教诲,把你的善心善行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行善!天天有这三善,时时有这三善,我们前途一片光明,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菩萨们,对得起祖师大德,也对得起一切众生。zai 难不足以畏惧,生死不可怕,舍身受身,换一件衣服而已,愈换愈好,愈换愈庄严,都在自己,要知道与任何人都不相干。

了凡先生第三教给我们要发勇心,勇猛改过。耻心是真心忏悔,勇心是真正改过,唯有忏悔才知道改过,才真正肯干。他说得很好,世间读书人不能够希圣希贤,学佛人不能够成佛作祖,缺乏这三种心。所以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诸佛菩萨无我。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不是恒顺众生,绝对不是以我为中心,是以一切众生为中心,不是叫众生随顺我,是我顺众生。在恒顺随喜当中成就功德,成就什么功德?戒定慧。恒顺,如理如法,成就戒学;恒顺,能够保持自己心地清净不受污染,定学;顺境善缘不起贪爱,逆境恶缘不起瞋恚,在一切境界当中,修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定学,这叫禅定。禅定不是面壁,不是盘腿打坐。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清楚明了,通达无碍,慧学。这叫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这种修学的方式,诸位仔细看,《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行愿品》这两愿的落实。大乘菩萨怎样修行成佛的?人家戒定慧三学,没有离开社会,没有离开人群,没有离开大众。他为什么能成就?他有耻心,他知耻;他有畏敬,他有勇猛精进,所以他成就了。我们今天读到这些教诲,明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决定不能做伤害任何众生的事情,一定要回头,一定要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才能够消除眼前的劫难。千万不要以为中国、外国古老的预言不可靠,你要这样想法你就错了。我们不看预言,看人心,看造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必定有恶报,这是真理,永恒不变的。业报里面,有共业,有别业,我们自己好好照顾自己,好好认真修学,共业里头有别业。当然能够有缘份去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这是自利利他,功德更殊胜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