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在纷乱嘈杂的外部世界中,保持自我内心的清静?

如何在纷乱嘈杂的外部世界中,保持自我内心的清静?

如何在纷乱嘈杂的

外部世界中,保持自我内心的清静?


云修行


多年来,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纷乱嘈杂的外部世界里,我们怎样能够保持住自我内心的清静呢?这几年来,我通过参悟《太上说常清静经》,终于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如今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都到了令人眼花缭乱、意乱神迷的地步。不可否定的是,在越来越强大的物质进步的保障下,我们的身体感觉越来越舒适了,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内心。

我们的内心疲惫感,却丝毫没有因为身体上的舒适而有任何的缓解与改善,相反,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巨型森林里迷失了心灵的方向,人们常常生活在“舒适的疲惫”中焦虑不已,不能自拔。



1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我们道教早课里的《太上说常清静经》早就有了回答。

太上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本性其实都是向往清静的自然本性的,但本性常常会不自觉地受内心的干扰而迷失方向;人的内心也是向往清静的自然本性的,但人心常常会不自觉地受欲望的羁绊而不得自由。

如果能够遣散欲望牵制,内心就会自然恢复平静,能够洗涤内心蒙尘,本性就会自然得以重现。人本性与内心归于清静,就能合乎道而同于德,六欲不可再生,三毒可以消灭。

所谓“六欲”,无论是东汉哲人高诱所说的“生、死、耳、目、口、鼻”的也好,还是后人总结的“眼、耳、鼻、舌、身、意”也罢,无非都是指人与生俱来而无需学习的生理需求或感观欲望;所谓“三毒”,有说“三尸”之毒者,也有说“贪、嗔、痴”三毒者,无非也都是指由欲念所产生的、阻碍人的本性与内心向道的东西。

人以眼去观色、耳来闻声、鼻去嗅香、舌来尝味、身去感寒暑、意来知善恶,人依赖着这六根认识着我们身处的大千世界。但是,这六根也是人产生欲望的最本质根源。人心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产生欲望进而迷失本性的事情,无时不刻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拿吃饭这件事情为例,当人还是呱呱坠地的一婴儿的时候,其欲不过果腹而已,但随着岁月的推移、人生的逐渐成长,吃饭就不仅仅是果腹如此简单的追求了,吃得更香、更美、更有味道就成了口腹之欲的目标。所以道祖才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其实,人们于尘世中追求的一切,都与这吃饭是一个道理,在欲望的驱使下,无所不求其极:以极致绚目的色彩悦目、将极致刺激的乐调娱耳、令极致复杂的口味爽口、使极致难得的珍羞装身、用极致奢侈的用物显荣,人类对物欲需求的追求总是要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仍不肯罢休。

但我们道袓老子告诉我们:过度地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正是使我们“目不能见、耳不可闻、舌不知味、心绪失常、行为混乱”的根源。

一个人越是将精力投入到外在世界的物欲漩涡里,内心就越是难守清静,物质上的日渐丰隆,往往带来的只是心灵上的日益空虚,一种极致的“满足”,换来的只是另一种极致的“失落”。——这就叫作“六欲”使人迷乱。



2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期望吃要吃得更好,穿要穿得更美,用要用得更奢华。求财的人想着求更多的财,为官的人惦记当更大的官,做学问的人梦想一鸣惊人而出人头地,这些违背了吃、穿、用、财、官、学本质意义的颠倒梦想,就叫作“贪毒”;

见到它人比自己吃得好、穿得美、用得精,看见别人发大财、当大官、成名人就怨天尤人,忿忿不平,责怪上天对自己不公,这就叫作“嗔毒”;明明得不到,非要日夜思念,妄求在心,这就叫作“痴毒”。如此三毒,都是过度欲望的结果啊!如此三毒之下,又如何能保持内心清静呢?

道祖太上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万物本来无名无相,是人的分别心让万物在人心中产生了是非美丑的差别;太上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如若我之内心能保持清静自守,天地就与我同在。我即万物,万物即我,自然并无你我他,一切世俗名相的追求,不过是幻像罢了,万物与我皆在自然之中,何求之有?人过份着于名相,就会产生妄想,妄想则是内心痛苦的根源。

我们在追求某一东西的时候,必然会拿某些东西去换,这是“天道自然损益”的自然法则,人生过程之种种一切,就犹如切一块蛋糕,这块多切点,那块就必然少一点,事业强一点,也许身体就差一点,金钱多一分,或许良心就少一分,物质的追求多一点,也许内心的宁静就少一些……唉,天下万物,莫不如是啊!

其实,人的一生,无论物质生活多么地致极,总是不能给人以真正的快乐,所以道祖才告诫人们要“遣欲澄心”、“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多余的外在物,返回到人清静的本性世界中去。只有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物欲追求看轻看空,内心才能复归于恬淡和宁静,达到自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自由所赋予的快乐。

如何才能“遣欲澄心”?太上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如太上所云,万物的本源本无名无相,无所寻迹,我们观照自己内心时,只有放空内心,舍弃一切执着,放下一切妄念,以“空明”的心去观照万物之形态种种,原来都是无名,如此才能豁然通达,了知我们所处的纷杂嘈杂的世界,原本是清静无为,湛然常寂……

如此明达,还有什么不能清静的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