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思想中,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生活态度!

道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思想中,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生活态度!

道家


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思想中


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生活态度!

道教



道教始祖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来源于事物的规律。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何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道家常言:“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顾名思义,即立于天地之间,追寻并把握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最终做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发展与和谐统一。

究其根本,实则是在处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

随着历史沉淀和社会发展,可以说“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理念成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并不断指导和影响者修道者甚至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和处事行为。



人们对于顺其自然的理解偏差


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听到身边的人们说“顺其自然”的话。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将“顺其自然”等同起了随波逐流、消极怠慢、破罐子破摔等一类词语,视为了一种消极情绪的表化。

在这样的语义环境下,难免造成对“顺其自然”的理解偏差,而不能领悟到其真正涵义。


观念偏差,自然也会给人们接下来的行为反应和事态结果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甚至是南辕北辙。

所以,正确认识“顺其自然”的哲学意义和生活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为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提供正面引导和积极作用。



顺其自然的哲学意义是积极向上的


顺其自然,从本质上讲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最终形成人与事物之间的平衡发展。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道家所讲求的“道”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规律,大到宇宙天地运行之规律,小到蚍蜉蝼蚁生存之规律。


回归到人的身上,同样如此。而作为人,始终离不开群体、组织、社会而独立生存与发展,因此这种规律也就在“人”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印证,包括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生活态度······当我们在面对这些人生问题和生活考验的时候,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竭力而为,全力以赴)之后,才有资格去说“顺其自然”。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在处理有关“人”的任何事情时,整个过程是尽心尽力的,去最大程度地认识并合乎事物规律,认识事物本质,解决问题,以期望达到目标。

至于结果如何,则是顺其自然的。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而后问心无愧”。


而不是在还未行动之前,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地对待事务,美其名曰“顺其自然”,实则是一种自我逃避的消极心理暗示。

因此,真正的“顺其自然”,绝不教人逃避消极,相反,它给人们带来的哲学上的思考和意义都是积极向上的,进而对于人们生活的行动指导也是积极有为的。



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从容不迫的


既然顺其自然要求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最终目标,实现平衡。

那么,在整个处理和行为过程中,其实是问心无愧的。正因为有了“问心无愧”,才使得人们在面对未知结果时更有了心中底气,自然也就从容不迫。


即便结果与预期目标不符,那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已经收获了认知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遗憾已经降到了最低。过程与结果也得到了另一种平衡。

再者,人生哪能多如意, 面对逆境,积极回应,即使调整生活态度和方向,不骄不躁,从容应对,才是我们真正应当追求的智慧。所谓,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