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蔡礼旭: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我们从“听言”,谈到“观事”。言语是心之声,从一个人言语的态度,可以了解他的修养。他口中都是赞叹别人,他德就厚;他口中都是批评别人,他心胸就比较窄,比较刻薄。包含话太多是比较浮躁,话少的反而是比较心定,这是比较吉祥的人。上一次我们一起学习《易经》的句子,“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大家上个礼拜是不是做吉祥的人?话有没有减少?等于是利益人的话尽心尽力去供养,没有意义的话讲愈少愈好,言多反而必失。
 
再来,“观事”。从一个人他所做的事情来观察他,他的修养,以及他做这个事情,他的动机。尤其要了解这个事情的实际状况,也不能在判断事情的时候是听说的,传了好几个人的就下判断,这个有时候会失真。所以我们上一次讲到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所有的人都说他不好,还不能马上下判断,要去客观观察。很可能他是正直的人,所有批评他的人都是搞营私、搞党派的,那可能就误会了这个正直的人。所有的人都说他好,可能他们共同的既得利益,你假如相信了,可能就误判、错用了一个人。


文正公又讲到,“凡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个话很鼓舞人,以后大家遇到不能突破的,要想到文正公这句话,“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我们可不能做小人,或者退缩的人,要做好汉。当然,假如您对学问,在那里很难突破,其实,一来可以看古人的批注,古人批注很精辟。孔子讲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一直想,“无益,不如学也”,那就是学古圣先贤的见地,一有古人引导,搞清楚了。这是一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假如很多数据也找了,好像还是觉得搞不通,那就别硬想,先放下,把脑筋放空。放空的方法因人而异,都放空了,不杂念纷飞,心都定下来、静下来,有可能你心一静,静极光通达,这智慧之光现出来,你问题就想通了。我们也曾经有些事情想不通,愈想愈烦,不想了,跑去稍微歇了一下、小憩一下,睡个二十分钟,什么也别想它,突然,睁开眼睛,想通了,那就是人清净心可以生智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