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养 —— 中国人立足世界之林的一张名片

教养 —— 中国人立足世界之林的一张名片

教养 —— 中国人立足世界之林的一张名片

资料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教养是一种无言之知
  1967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市唯一美育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风行风监督员、上海市妇联讲师团讲员、上海“东方讲坛”讲员。1996年起开设《艺术欣赏与教师形象塑造》课程,获国家教委颁发优秀课程奖。近二十年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为社会各界作礼仪、形象塑造主题讲座两千余场,影响较大。
  人一旦获得良好的教养,就像一辆车在向前运行时获得了惯性一样,再要让他去随地吐痰,再要让他在公众场合喧哗,再要让他冷漠地面对他人请求,再要让他无视国歌响起国旗升起……就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一个城市文明的基石:干净、安静、有序,就是这样建成的。

  这一类小事叫教养
  2004年下半年,当时的北京市长王岐山谈到2008年奥运会时,忧虑的是“奏国歌时会有人不站起来”“有人会乱堆杂物”……即将启幕的世博会也使方方面面忧虑。有关部门提供的消息说:在评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17项指标时,上海市民的“言谈举止”得分最低……
  “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英国王太后曾说:“MANNER”实际上是英国皇室存在的一个象征。 “教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中,更多被归类到“礼仪”“素质”“道德”一类。

  教养上做得不够好
  今天,我们与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了交流,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中国人去外国,还是外国人来中国,更不用说我们在自己的国家里,在教养上,我们做得不够好,甚至很差,差到令人无奈、沮丧、无地自容。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联合国的一个组织调查材料提到中国大陆留学生形象时,有一个评语的表述为:不会看人,不会微笑,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会说“谢谢”“抱歉”“对不起”……21世纪初,中国的一个企业家代表团在参加国际会议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会议期间拍照不断,抽烟不断,打手机不断,讲闲话不断……根本不顾及正在论坛发言者的感受,不顾及正在倾听发言的听众的感受……
  造成如此不堪现状的原因很多,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抓道德教育,但大多都流于空洞、说教、大而无当、泛政治化、泛思想化,对于道德教育缺乏科学的思考。而教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完全可以成为切入点,成为抓手,成为着力点……但这一切都被忽视了。
  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教养被认为是旧文化当然地被排斥贬低。

  教养无法突击完成
  世博快要到了。上海作为承办城市,它的公共设施是否完备,政府管理是否高效,社会秩序是否井然,市民言行是否文明都关乎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直到世博会开幕的前一天,我们也还会在不断地完美它。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高楼大厦、高速公路这一类硬件设施可以加班加点突击完成,而市民的言谈举止、良好的教养是无法突击出来的。
  当我们站到世界舞台上的时候,固然需要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来获得世界的认同,但也许:更要展示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来形成对世界的吸引力。没有前者,我们无法站到舞台上去;没有了后者,即使站上去了也无法赢得世人的尊重。这个后者,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只体现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教养。

  良好教养受人欢迎
  有良好教养的人都能得到他人的喜爱、尊重和欢迎;良好教养的内涵也能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得到认同。在这一点上,教养是超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良好的教养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亲切真诚自然地待人、接物、处事。良好的教养就是能在我们的言谈、举止、眉目顾盼之中传达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其中的环境的尊重。使自己和别人能有安全感,愉悦感和尊严感;使生活其中的环境干净、安静、有序。
  良好的教养就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能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无论他人是你的亲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无论他人是你的上司还是你的下属,无论他人是长者还是妇女儿童,无论他人是富有还是贫穷。……
  良好的教养是一种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善与人处的生活态度和技巧能力。
  良好的教养使得人们的相处拥有了优雅和谐的品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良好的教养就是善,就是道德的外化、显化。
  良好的教养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人更直观更细微更贴切的感觉,因而成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成为自己的形象,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美好的形象有时候就是这个人的良好教养。
  上实际80年代,邓小平在美国访问获得巨大的成功,美国一位有影响的参议员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原因仅仅是因为邓小平的一个极其自然又充满爱意的动作:在接待众多欢迎人群的纷乱中,邓小平亲切亲吻了一个向他献花的小女孩……
  2004年,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也是一个细节:**总理去云南地 zhen灾区看望灾民,他问:“马老伯,我能进你的帐篷看一下吗? ”这些都是小事,但当你在这些小事上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养时,你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形象。

  文明举止是张名片
  世博会当上海登上国际舞台时,理所当然,良好的教养应该是上海人乃至中国人的一张名片。良好的教养是自然真诚亲切的,而自然、真诚、亲切是不能临时准备的。
  自然、真诚、亲切首先是一种美好的内在,美好的内涵。它是一种像生命一样的东西,是需要涵养滋养才能成长的,而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只有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沉淀下来。
  自然、真诚、亲切不是一种一般的知识,它是一种无言之知,是一种沉默的知识。它是一种能力,它不能靠测验考试做习题获得,得靠无数次的习练才能有一种自然的品质,就像运动员要投篮一千次,要游上几万米,就像小提琴演奏员一个乐句得拉上几千次……同样,我们的微笑问候倾听关注也得训练操练演习无数次才能自然亲切。
  亲切真诚是隐之于内的东西,但它又应该显之于外,让人可观可听可触摸可感知。当我们找到一种美好的外在形式将对他人的敬重之情传递出来释放出来的时候,它们又会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尊严感、愉悦感、一个美好的心情。“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之谓也。
  有教养的上海人将是我们献给世界一片异彩中浓重的一笔。
  上海人不一定要双眼皮大眼睛但只要有真诚友好的眼神--看人的时候,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长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但在与人相处时能自然亲切地微笑,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但在与人相处时会适宜地问候,会适宜地道谢致歉,会适宜地加以援手,上海人就美好了。
  上海人不一定要成为圣人、英雄、劳模,只要能自然亲切真诚地待人接物处事,上海人就美好了。
  良好的教养,是上海人的一张名片,中国人的一张名片。

TOP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雄鹰更感恩天空,是天空让其展翅翱翔……
  世间万物皆具感恩,人更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生命之初,我感恩父母,是他们赋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生的权力和温暖的家,温馨的亲情,使我渐渐懂得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真谛!
  成长之时,我感恩自己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科学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燃尽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个学生前进的道路!
  一路走来,我感恩周围的朋友,是他们让我体会到友情的珍贵;我更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鼓励过自己,嘲笑过自己,对自己产生不满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是他们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使我一步步走向儿时的理想!
  现在的我:感恩为自己提供工作的单位,是他为我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与物质的保障;更感恩那些为我们发展提供机遇并关怀我们生活的领导,是他们给予了我们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工作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
  我懂得:“人一生的发展,小胜胜于智,大胜胜于诚,诚者感恩也”的道理,忘恩的人在困难中是不会获得帮助的!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世界便少了一份纷争,多了一份和谐!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我来自偶然/象一颗尘土/……天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人生坎坷苦/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的感恩出自真诚,发呼于心。我认为,感恩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更是为人立足之本。如果我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的更加美丽!

TOP

谦卑比慈悲更难。


慈悲是把众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从心底生起自然的慈爱与关怀。




谦卑是把众生当成自己的父母,从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与敬爱。




我们知道,无条件地爱子女是容易的,无条件地敬父母则很少人可以做到。




所以,谦卑比慈悲更难。



(二)



通常,我们对身份地位权势比我们高的人,容易生起谦卑之念,不易生起悲悯的心。




反而,我们对身份地位权势比我们低的人,容易生起悲悯之念,不易生起谦卑的心。




这是我们的我执未破,在人中有了高低。




修行的人应该训练自己,对众人敬畏位高权重的人,发起悲悯;对地位卑微生活困顿的人,生起谦卑。




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同情悲悯吗?




没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感恩尊敬吗?




对富贵豪强的人悲悯很难,对贫贱残弱者的谦卑更难。





(三)



悲悯使我们心胸宽广,善于包容;谦卑令我们人格高洁,善于感恩。




慈悲是由感恩而生的,感恩则源于真正的谦卑,骄傲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而由于感恩,我们才可以无憾地喜舍。这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发起,谦卑的感恩是其中的要素。




有一位伟大的噶丹巴法师教导我们,思考某些因果关系,来发展我们的四无量心,这思考的方法是:




“我必须成佛,是第一要务。




我必须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因。




悲是发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体认众生皆我父母,这个事实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须体认这一点!




首先,我必须念念不忘今世母亲的恩,而观想慈。




然后,我必须扩大这种态度,以包括所有还活着的众生。”




透过这种思考,我们可以愉快地观想,不断地念:




“当我快乐时,




愿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愿众生的福泽充满天空!




当我不愉快时,




愿众生的烦恼都变成我的!




愿苦海干涸!”




我们的观想可以得到真实的谦卑,谦卑乃是感恩,感恩乃是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四)



谦卑就是谦虚,还有卑微。




谦虚要如广大的天空,有蔚蓝的颜色,能容受风云日月,不会被雷电乌云遮蔽,而失去其光明。




卑微要如无边的大地,有翠绿的光泽,能承担雨露花树,不会被污秽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机。




谦虚的天空不会因破坏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践踏而委屈。




永远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实的谦卑。



(五)



我一向不愿穿戴昂贵的服饰,不愿拥有名牌,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名贵。




我一向不喜出入西装革履、衣香鬓影的场合,因为深感自己没有那样高级。




我要谦虚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




谦卑的野草是自在地生活于大地,但野草也有高贵的自尊,顺着野草的方向看去,俯视这红尘大地,会看见名贵高级的人住在拥挤的大楼,只有一个小的窗口。




我不要人人都看见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严。



(六)



一株野草、一朵小花都是没有执着的。




它们不会比较自己是不是比别的花草美丽,它们不会因为自己要开放就禁止别人开放。




它们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




谦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



(七)



宋朝的高僧佛果禅师,在担任舒州太平寺当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给了他四个戒律:




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




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




三、规矩不可行尽——若将规矩行尽,会予人麻烦。




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




这四戒比“过犹不及”还深奥,它的意思是“永远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谦卑的态度。




高傲的人常表现出“大愚若智”,谦卑的人则是“大智若愚”。



(八)



南泉普愿禅师将圆寂的时候,首座弟子问道:“师父百年后,向什么处去?”




他说:“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




弟子说:“我随师父一起去。”




禅师说:“你如果想随我去,必须衔一茎草来。”




在举世滔滔求净土的时代,愿做一头山下的水牛,这是真正的谦卑。



(九)



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在街上对他见到的每一个众生礼拜,即使被喝骂棒打也不停止,只因为他相信众生都是未来佛,众生都可以成佛。




我们做不到那样,但至少可以在心里做到对每一众生尊敬顶礼,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看人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




是的,只有我是凡夫,切记。



(十)



我愿,常起感恩之念。




我愿,常生谦卑之心。



我愿,我的谦卑永远向天空与大地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