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略论现在修学净土宗的几个问题

略论现在修学净土宗的几个问题

 
文/恒传法师
 
念佛也须念念对治习气毛病
  

佛堂日课,即依现在所订规矩,切实修持。然不可一向专在事相上用功。必须心心念念,对治自己习气毛病。能如是者,方为真念佛人。否则,如水泡石头,绝无心得。(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题记: 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
  ·贡高我慢
  ·抛却经卷
  ·排斥其他法门
  ·念佛往生不是交易
  ·往生的几个要素
  

净土宗是末法时期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是使众生快速学佛的便捷法门。《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佛有十种名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如果能正确念佛,佛号声中也自然十号具足,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宿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多大德法师都推崇念佛法门,《选择集》曰:往生之业,念佛为先。就是说念佛是胜于一切余行往生净土的业因。

《智度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其福无尽。问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供养及称名字。得福无量。亦至毕苦。意思是说,只要称念佛号,一定能离苦得乐,福德无尽。为什么单单称佛名就能有这样的功德呢?因为人们曾经听闻佛的功德就能够度人,越过生老病死之苦,如果少供养和称念佛号,也必定能离苦得乐。可见执持念佛,功高易进,功德无量。明代智旭法师云: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欠无余,最为直捷。可也正是因为念佛法门便捷,念佛法门盛行,一些人急功近利,对念佛法门的教理不明白,不求甚解,导致很多众生产生迷茫,进入误区。
  

很多居士给我讲过这样的事情,我在全国各地弘法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一说到修学净土宗的居士,他们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且傲慢的感觉,执着的感觉,很难亲近且不容易沟通;二、修学净土宗,除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念佛号,别的经卷一律不得在居士团内流通,并且修学其他宗派法门的法师一律不得进入,只有修学净土宗的法师可以进入;三、修学净土宗,只有净土宗能往生西方,其他的宗派都不能往生,其他宗派一律不接受等等,这些情形让人哭笑不得。
  

贡高我慢
  

首先我们修学佛法一定不能有贡高我慢的态度,否则就是外道。慈悲、平等、智慧是我们修学的根本,如果离开了这些,修学的方向就是错误的,何谈到达彼岸?
  

什么是念佛?念佛不是拿起念珠,闭上眼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在很多地方搞“闭关念佛”,念多少万声,其实念多少声不重要,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只要心清净,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静,哪里能清静?所以,关键是在一颗心上,拿着念珠念佛,心不要在念珠上,要在念上,有没有用一颗心念?这声佛号里有没有杂染?而首先因为自己修学净土宗,就有了贡高我慢的态度,念佛号怎么会没有杂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事相上的东西,事性上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深入。一个人、一件事不能只从事相上去看。念佛也一样,如果没有理解念佛的内涵,口念心不念,无论念多长时间,习气毛病依然存在,说一句不符合心意的话,马上起了烦恼心,只要一出现障碍,经不起考验。天天说他念得好,傲慢心马上出来;说他念得不好,烦恼马上出来。这是念佛吗?这样是净土宗所宣讲的吗?这是我们学佛人心出了问题。我们修学佛法,就是修正一颗心,心出了问题还没有觉知,不求改变却固执己见,不仅自己修学提不上去,也会给其他佛弟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抛却经卷
  

还有一些居士片面听取某些法师们的开示,只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对这句话的含义却不求甚解,然后执着于此,排斥其他任何佛陀所宣讲的经典、戒律。
  

学佛最基本的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管是藏传也好汉传也好,都是到达彼岸让人自性流露的法门,不管是哪个宗派,都无比殊胜且每部经的教育意义不一样,《弥陀经》和《药师经》里面讲的内涵能完全一样吗?《金刚经》和《心经》讲的能一样吗?《心经》告诉我们一切无常、空、自性。金刚经讲的什么?破相,破相即成佛。《弥陀经》讲信愿行、念佛三昧到达彼岸。不管哪部经都殊胜无比,都是到达彼岸的途径,经经相通,经经相融,是一不是二。作为佛子不管我们讲什么、讨论什么问题要以经卷为主,以佛所说为准绳。不得互相攻击或哄抬哪个法师、哪个法门,这才是真佛子,清净佛子,如果这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那证明非佛子,是外道来祸乱佛教的,严格来讲已经破了最基本戒——三皈五戒,攻击了佛、法、僧三宝,把三宝分离了,已经严重违背佛意。我们成为佛弟子,首先就是皈依三宝,受五戒。“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做到了吗?四弘愿里“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吗?哪部经卷不是法宝?修净土以外法门的僧宝不在三宝行列?如果说我只念阿弥陀佛,把所有的经卷全部扔掉,在根器还不利的时候,会不会有智慧?能够学到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智吗?如果学佛产生了分别与执着,进入我执我见,那是学佛人吗?那已经进入了外道。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连最基本的三皈五戒内涵都没弄明白。
  

不管我们修哪个法门,都可以一门为主,多门为辅。一声专念,是让心性得到摄受,不让心乱跑,始终都在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念佛是在摄受这颗心,诵经也是在摄受这颗心,持咒还是在摄受这颗心。经卷是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佛把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形成了经卷告诉了后人,沿着这条路走你就能成佛,不会出问题。如果不看经卷,不解佛意,没有善知识指导,修行不如法的情况下很容易出问题。净土宗的弘扬、教化,应以教理作为基础。不要认为只要念佛就能生西,而不需要听闻教义、研学佛法,应知净土宗是建立在佛教经论之上的。我们常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抛开经卷,抛开誓愿,抛开最基本戒律就容易正邪不分,互相攻击,互相诽谤,破和三宝,因果不明,智慧不开,这样怎能在念佛时与佛相应?固守劣慧,反对他人学习教理,认为是杂用心处,这样久而久之,佛的教法不就被自己的信徒破坏了吗?净土宗人只有在对佛法深入地了解后,才能真正建立信愿,同时更应对现实人生的无明、苦、空等产生正确的认识,方能发出厌离娑婆,求生西方的正智之愿——不仅为自己,更是为广大的苦难众生而修念佛之行。
  

排斥其他法门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现在通常所说八大宗派即: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简称性、相、台、贤、禅、净、律、密,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佛法本是一味的,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都能到达彼岸,只是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与每个法门的缘分不一样,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并非说修净土可以达到彼岸,修学禅宗或者修天台宗、律宗、密宗就到达不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讲经经相融、经经相通,清代华严学者彭际清著《华严念佛三昧论》也试图从历代各家的主张里总结出念佛法门,不论为哪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相结合的。所以不管是哪部经卷,哪个法门,都是相互关联,我们学佛一定要有包容性,不能越学越执着。
  

念佛往生不是交易
  

一些居士问他念了多少声佛号,他回答念了多少万声,并信心满满“到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的。”慧律法师这样讲过:我一声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停,你念十万声也没法跟我比。为什么?因为他是以清净心在念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没有贪欲。你看现在很多学净土的居士,拿着计数器“一、二、三、四、五、七……”不知到底是在计数还是在念佛?这已经走偏了。念佛不是往生的交易筹码,不是和佛谈条件,不是念了多少声佛菩萨一定要保佑我,也不是念了多少声往生的时候佛菩萨一定要接引我。
 

 一声“阿弥陀佛”念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的含义太深太广了,非一般学佛人能领会透彻,更别说愚痴之人。念佛总分三种:一称名念佛,就是口称佛名,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念佛号;二观想念佛,静坐观念佛的相好功德;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理念。在《往生要集》中,对这三种念佛又有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就是坐禅入定观想念佛。二、散业念佛,就是称名念佛,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念佛就是上边所说的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念佛,就是上边讲的实相念佛,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以上所述,就是定散事(有相)理(无相)四种,这四种里面有相念佛,就是定散二者,但说到他们的本质,为定散与实相三种。现在净土门所劝大众念佛者,就是属于散业念称名,事相上的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但都需要三昧功夫,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超日月光如来。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忆人一。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文/日]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意思是讲,念佛,佛就在眼前,具足种种性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感应道交,自他不隔。
  

用心念佛,功德无量,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每位众生皆具佛性,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成佛不是说佛说让你成佛你就成佛了,而是根据你自己的修为德行修持定位。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成佛?因为宿世不好的习性,做的恶事造成很多障碍的因缘,障蔽了你的心源,障蔽了你的自性,使其不能流露出来,只有我们精进修学把我们宿世不良的业力,不良的习气消减下去,自性自然流露,自然就成佛了。并不是说今天求佛,佛让成佛就成佛了。一定要精进修行,自性流露。可能会有人讲了,净空法师讲了,一声“阿弥陀佛”念到西方极乐世界,他讲错了吗?我肯定地回答:没有。大家注意他讲的是“一声”,没有讲二声、三声、十声等,大家应该明白,是一不是二,“一”的意义是一心不乱,是三昧,是源源不断,没有任何间断,没有次数,念到毕竟空,如梦如幻,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性相无别,是一声念法,望大家明白。
  

往生西方的要素
  

净土宗讲信、愿、行三资粮,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发愿其法,再依其法修行,最后证悟道果。所谓信,即“于如来所,起敬信心,闻胜妙法,心开意解,不生疑谤,信根坚固”,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主张信要具备六种:即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六种信可以说是全信或圆信,如果没有一定的教理修养与心地的智慧,是不可能发生的。《大乘起信论》重点是起学人之信,而信的根本在于体悟真如。然而,现代净土行人没有很好地在信字上下功夫,导致不能认知真理,更难以悟透人事,所以修行起来便觉无力,终日颠倒红尘,反以为净土容易,把这个了生脱死的最好法门,当作暂时安慰、贪图眼前享受与懒于求道人的一种保护伞! 所谓愿力,即如来大愿之力。而此愿力,非因爱见,不假思惟,乃是圣人旷劫度生功用而成,非思议之可及,岂识法之相应,是故唯识难判也。誓愿与修行二者相待而成事,缺一不可。大智度论七曰:“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念念开发,一切法界,愿行事理,自然和融,最后是证悟道果。
  

除了这些,还有三大要素决定往生西方:一、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二,心不颠倒;三、一心不乱。《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福德因缘具足才能跟诸圣人在一块,福德因缘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信愿行,善根,能引生一切利乐的善业,如上供、下施及承侍等。善即是根。福德,指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又,修道若著相而修,那是“福德”,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功德”。因缘,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来的。第二,心不颠倒。第三,一心不乱,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福德因缘具足、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不然的情况下诸圣众怎么去接你?你要是迷了,去接你你也不认识。最后这两大要素讲的全是念佛三昧功夫。平常念佛为因,临终佛现前为果;然后佛现前为因,众生心不颠倒为果。所以,心态平和,深入了解经卷含义,精进修行,自然能种善因得善果。
  

我看了很多大德法师们的开示,都讲得非常好,这里我只是粗略地讲一下在弘法过程中看到的一些问题。点滴体会,提供参考,愿大家同生西方,同圆种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放去收来一线牵,等闲出没太虚边。无心落影留春水,得意乘风破晓烟。

  质幻自应超象外,音希谁解听声前。可怜都作儿童戏,几度空劳下远天。

  这首禅味十足的七言律诗,作者便是被尊崇为:自明末莲池、清初省庵两位净宗祖师后第一人的彻悟禅师。师原为禅门宗匠,中年后效学永明延寿禅师,归心净土,并进一步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师。

  师生于清乾隆六年,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河北丰润县人;俗姓马,父讳万璋,母高氏。师自幼聪颖,及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遍览。

  二十二岁时,师因生大病,警悟幻质、生命无常,遂发心出世修道。病愈,师旋至房山县,投止三圣庵荣池老宿剃发;过了一年,师诣岫云寺恒实律师处圆受具足戒。师正式成为比丘后,求法不倦,先是亲教闻香界寺隆一法师,得悟《圆觉经》大旨;复依止增寿寺慧岸法师听讲相宗,妙得其要;其后,师历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楞严》,《金刚》等经,顿开圆解。经过五年多的用心参学,师于性相二宗、天台三观十乘之旨,了无疑滞!

  乾隆三十三年,师二十八岁,于暮冬参禅于北京广通寺的粹如纯翁,心与道合,乃被粹公印可为临济宗卅六世法嗣。乾隆三十八年,因粹翁移锡万寿寺,师(卅三岁)乃继席广通,“率众参禅,策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

  而师何以在大振宗风、声名远播之际,断然“尽弃旧习,专注净业”呢?根据师之自述:乾隆四十二年,师三十七岁,自省宿业深重、多诸病缘,“因思教乘五停心观,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我何人斯,敢不皈命?”自此,师朝暮课佛。

  当时,广通寺原参禅人随师转修净土者颇多,师随顺机缘,遂辍参念佛—此举虽招来执门墙深见者的谤污,然师以佛言为信,不易其求生弥陀莲邦的坚志。从师所撰念佛偈:“自怜身作太平僧,了死脱生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蕊里,不须高列上传灯。”可知其“舍禅取净”的决心。又从师另一念佛偈:“我念弥陀有课程,晨昏十万句分明;但教尽报常如此,净业谁论成不成!”可知师念佛的勇猛精进,可媲美永明延寿禅师。

  乾隆五十七年,师五十二岁,转任觉生寺住持,前后八年。师振兴举废,于净业堂外,别立涅槃堂、安养堂与学士堂,助使老病者有所依托,而初学者方便诵习。

  师律己甚严,对信众弟子的期望则十分殷切;师深体禅净奥旨,其开示说法“如瓶泻云兴”任运自如。在师的以身示教下,信众精勤修净,莲风大扇;师德风普被,道俗归心,被尊为当时法门之第一人!

  嘉庆五年,师六十岁,退居红螺山资福寺,原拟隐身山林以期终岁,奈何衲子依恋追随,遂难自绝于人迹。师为法不厌、诲人不倦,资福寺因师慈悲留众,俄顷即成十方丛林。师和光同尘坚持苦行,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皆与大众同甘共苦,如是者十年。师自称一己“性癖爱幽居”,自卜居红螺山得享放怀山川自然的机趣。

  师撰有〈山居诗〉三十首,谨摘录其一,以见其居山雅怀:

  结茅一住便相宜,心眼空来说向谁?

  竹榻通宵尘梦断,蒲团竟日素怀怡。

  看梅待月归来晚,听瀑临风睡去迟;

  此趣未居山不委,居山能得几人知?

  师一生秉宗门之旨而立净土之帜,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至死不渝!师每于开演极乐净土与娑婆秽土苦乐之别、弥陀慈父摄受之恩等时,泪随声落,而座下听众学徒,亦为之涕泗沾襟!所谓:“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师之遗著有《语录》二卷,阐发信、愿、持名为净业要谛;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推崇师之语录为“净宗最要开示。倘在蕅益老人前,决定选入十要”(十要是指《净土十要》)。又有〈念佛伽陀〉百首,立十种信心:一、信生必有死。二、信人命无常。三、信轮回路险。四、信苦趣时常。五、信佛语不虚。六、信实有净土。七、信愿生即生。八、信生即不退。九、信一生成佛。十、信法本唯心。

  师强调:“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师恳切心语,与闻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后尘。

  嘉庆十五年二月,师于万寿寺礼扫粹祖墓塔后,即向诸山外护辞别,并嘱咐大家:“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

  三月返回红螺山,命弟子预备荼毗事务。十月十七日,师集合资福寺住众,将院务付托弟子松泉法师,诫之曰:“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师圆寂于十二月十七日申刻(下午三时);示寂前半个月微病,即于大众念佛声中,见空中幢旛无数,自西而来。往生前,师告众曰:“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师面西端坐合掌,于说完“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后,手结弥陀印,安详舍报。荼毗后,获舍利百余粒。

  最后,谨恭录师开示精华一则,冀有缘人“信解行持”,同种西方上品莲。

  师云: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念《观无量寿经》的出现,就是因为释迦世尊时代的恶王阿阇世,篡夺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及母后韦提希。韦提希在被幽禁处,祈祷释迦世尊前来慰问说法,释尊应其所感,而以神通于韦提希夫人面前示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夫人特选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佛陀便为她说了求生彼国的十六种修持法门。于是韦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位侍女,均证得无生法忍,而得以往生彼国。

  该经介绍的往生西方净土,共分为九个等级。于临命终时,则不论生何等级,均有见佛菩萨、见莲华台等瑞相现前。故在念佛过程中,若见到诸佛菩萨示现各种瑞相或净土的依正庄严时,乃属正常。

  在《地藏经》所说的地藏菩萨在因地为光目女时,因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并设像供养,即梦见佛,放光开示,又亲闻佛示现相告。另又在地藏菩萨作婆罗门女时,为度其母,乃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形象,即闻彼佛于空中相告,嘱其回家端坐思惟,系念彼佛名号,经一日一夜,即亲至地狱。也说到,由于忏罪而能见觉华定自在如来,即是灭罪的瑞相。

  如果平时念佛,不以求见瑞相为目的,而是瑞相自现的话,那可能是好,也不一定是很好。见到瑞相能够使人增长信心,因为他有身历其境的体验,即有真实的感受。倘若仅为求见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够纯净,瑞相的出现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产生的幻象了。

  在心理受到刺激、头脑过分劳累或迫切期待、追求灵验的情况下,很容易会产生幻象。轻者成为神经质,严重则成狂乱的魔障,那时,就需要相当小心了。又由于虔诚心的感应或企求心的真切下,也可能出现瑞相的幻境;也有可能是由于知见不正、心态不清,所以引来魔扰。

  因此,从正信的佛法而言,念佛的目的不在求其瑞相的现前,如果见光、见华、闻香、闻声,例如见极乐胜景、见诸佛菩萨,只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只管一心念佛,这样是最安全的。

  又若临终见相,不是出于想像,而是自然感得,此将在下一篇谈到。

  万一念佛时常出现瑞相,这并非好事,因为会使得念佛者无法专精念佛,甚至误导使其离开佛法而成为鬼神用来做为表现异能、宣说外道思想的工具。如果自己无法辨明邪正,那就不去理它,只要把注意力随时置于佛号,瑞相自然会消失;如果被它紧缠不放,无法摆脱时,最好去请教高僧大德居士们,依据正信的法义予以开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