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和南 撰
清红螺山资福比丘 达默和南 集
清红螺山资福沙门 达林和南 订
讲释此论。大科分三。初总标论题。二请加述意。三分门立论。初又二。初论题。二论主。初又三。初解净土。二解生无生。三解论字。初解净土。又四。初辩四土。二述缘起。三明宗旨。四显胜益。初又三。初明四土名义。二明四土染净。三明四土横竖。初又二。初列名。二辩义○今初。
名者。四土名字也。四土者。十界众生所依之国土也。土虽无量。略摄为四。初常寂光土。二实报无障碍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以四土摄十界者。寂光是佛国土。实报是菩萨国土。方便是声闻缘觉国土。同居乃六凡国土。
○二辩义又四。初常寂光土。乃至第四凡圣同居土○今初。
常寂光土者。乃诸佛所住。三德秘藏也。而分性修二德。言性德者。乃众生本具之心性也。梵网玄义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又三德皆常。性无迁故。三德皆寂。离尘劳故。三德皆光。极明净故。如此三法。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此即下文论中所谓性体。性量。性具。性体。乃本具法身德。性量。乃本具般若德。性具。乃本具解脱德。亦即三谛。常即中谛。寂即俗谛。光即真谛。即一而论三。故非纵。即三而论一。故非横。非纵非横。不可思议。故名秘密藏也。此乃性德。言修德者。后文云。修之者。称性照了也。谓修空观。破见思。称真谛性。成般若德。修假观。破尘沙。称俗谛性。成解脱德。修中观。破无明。称中谛性。成法身德也。性修合论。乃清净法身之所游居。约性德理名土。约修德智名身。身土一如。非二相也。此无各各别异之致。而实遍周别异界中。以别异界。离此别无安立处故。
○二实报无障碍土
实报无障碍土者。称乎实相。真实果报。故曰实报。色心自在。尘刹互含。故曰无碍。此土乃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地上大士之所游居。身能现土。土亦现身。不违法性。胜妙庄严。具如华严经所明。法界安立海也。又名分证常寂光土。法身大士所居故。
○三方便余土
方便有余土者。出三界外有净土。三乘圣人。修方便道之所游居。故曰方便。但尽见思。未除别惑。但离分段。未免变易。故曰有余。谓九人生于此土。藏教二人。谓声闻支佛。通教三人。谓声闻。缘觉。及六地以上菩萨。别教三人。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圆教一人。即十信也。此九人但修空观。断见思之通惑。别圆虽修假中。无明未破。未曾证实。故曰方便。亦名实报土。乃三乘圣人之实报故。
○四凡圣同居土
凡圣同居土者。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招感。而圣人亦复同居。故曰凡圣同居土也。先明凡。次明圣。凡夫者。谓三界九地也。三界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九地者。谓一五趣杂居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初五趣杂居者。谓欲界内。三途。人道。六欲诸天杂处。故曰五趣杂居也。二离生喜乐者。初禅三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已离五欲。发得初禅五支功德。谓觉。观。喜。乐。一心。故曰离生喜乐地也。三定生喜乐者。二禅三天。谓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此三天。又离初禅觉观二支。而得内净。喜。乐。一心。四支功德。故曰定生喜乐地也。四离喜妙乐地者。谓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此三天。又离二禅之喜支。而得三禅舍。念。慧。乐。一心。五支功德。故曰离喜妙乐地也。五舍念清净者。谓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此三乃凡夫天)。无想天(此外道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此乃五不还天。三果圣人所居)。此九天。又离三禅之乐支。而得不苦不乐。舍。念。一心。之四支功德。故曰舍念清净地也。已上四地。名为色界。谓以色蕴为界也。六空无边处地者。楞严经云。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识无边处者。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无所有处者。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非非想处者。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非想处。此四地皆无色蕴。故曰无色界也。又名二十五有。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此诸众生。皆是有漏因果。故曰二十五有也。此明凡夫○下明圣人。圣有二种。谓权实。实者。谓藏四果。通六地。别十住。圆十信。通惑虽断。报身犹在。故曰实圣。权者。谓此圣人。或是寂光。实报。方便土人。由大悲愿力。哀愍众生。示生此界。非是业牵。以此二种圣人。与凡杂处。故曰凡圣同居土也。问。同居土人有权实。上三土亦有权实否。答。方便土。二权一实。若从同居断惑而生。如前九人。总名一实。若从寂光实报。佛及菩萨。为诱定性二乘。及地前菩萨。令入正位。示居方便。是名二权。实报土中。一权一实。四十一位。总名一实。妙觉法佛。现报身相。名之为权。寂光土中。唯实无权。以是诸佛所游居故。初明四土名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