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清 成时大师 著


智圆法师 讲解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蕅益大师在56岁之时,夏季选《西斋净土诗》补录《净土九要》,称为《净土十要》。大师以彻底的悲心结集了这部著作,当其圆寂之后,是由弟子成时大师剖心沥血而作流通。成时大师是灵峰蕅益大师法道的弘传者、《灵峰宗论》的编辑者,我们首先了解他的传记,之后学习他对于《净土十要》作的序文。

清朝的成时大师,号坚密,徽州歙县人。少年时考中秀才,28岁出家。他对禅、教二宗大致参访遍了。等见到蕅益大师以后,就终身依止,最终传持大师的法道。歙县人请大师住在仰山,当时山里有很多猛兽,都被大师驯服。当他撰写《斋天法仪》时,感得天神现身,当时很多人都见到了。后来到江宁,驻锡在天界半峰,弘扬蕅益大师遗教,而且勤修净业,每天都有日课,严寒酷暑也没有丝毫懈怠。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在江宁半峰圆寂。三天前,异香环绕房屋。

成时大师对于《净土十要》的每一篇都作了序,而且补录了自己作的《观经》和《阿弥陀经》的两篇仪轨,应当说他就是《净土十要》的代言人,因此,他作的序文的确是大手笔的文章,揭示了净土法门究竟、了义的玄妙之处。我们首先要悉心地学习他的序文,在领会心要以后,进而次第地学习《十要》,由此我们将开启甚深的净土法道之门。

净土法门者,法界缘起也。

净土法门是法界缘起。要发生这个重大的认识,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法界”,其次认识什么是“法界缘起”,以及为什么称净土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一、法界的涵义


在华严的教法里讲到,法界有四种: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里大师分别指示三种法界的涵义:(一)理法界的涵义;(二)理事无碍法界的涵义;(三)事事无碍法界的涵义。按这个方式来认识。


(一)理法界


何谓法界。吾人现前一念之心,不唯非块然,亦复非倏尔。才有能起,即属所缘,非能缘者。不得已强名之曰无相。然虚空兔角,亦受无相之名。而虚空有表显相,兔角有断无相,非真无相。又不得已强名此无相曰真。

首先,什么是“法界”呢?这是指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它的真相是微尘性或刹那性吗?或者是属于时空中的一种现相吗?实际这一念心的真实面目,不但不是块然,即不是空间上显现的有体积的一个块状法,具有上下左右等的方分,有颜色、形状等,而且也不是倏尔,即不是刹那性的法,或由多个刹那合成的相续的法。因为才有能变起的影相,就已经属于所缘的法了,那是心所缘的一个影子,不会是能缘的性能或本性,它不是真心。

这样就知道,这些出现的所缘相都是假相,不是心本身,心没有这些妄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名字,不得已勉强称它为“无相”。但是,虚空、兔角也说了“无相”的名称,容易混淆。虚空有表显的相,兔角有断无的相,由于它有一个相的缘故,并不是真实的无相。这样为示区别,又不得已在无相上加一个“真”字,称为“无相而真”或者“真无相”,也就是不是那种假法的无相。

因此就要知道,法界正是指这一念无相的心,而它不属于任何时空的妄相,非刹那性、非微尘性,一切的所缘相都不可得,然而并非断灭,要关注心的本来面目。


(二)理事无碍法界


唯其无相而真,故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皆在我现前一念无相真心中炳然齐现。而皆以自心为体,非别有物。

正因为这个心是无相而真实的,所以,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依报正报、色法心法、自分他分、凡夫圣者等的法,都在我现前一念无相真心中明明了了地一齐顿现。这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以自心为体,而不是在自心外别有一种事物,或者别有它的自体。

这样就知道,正是由于这个心什么时空的妄相也不可得,是这样无相真实的,因此,从这个无相的理体,能无碍地现一切事相。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无相的真心中现的,所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或者从什么也不是中随缘现一切法,这叫“从此法界流”。


(三)事事无碍法界


心无相而真,从心所现一切诸法,莫不无相而真。是故于中随拈一毫末,一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无余欠。乃至一欬一掉,一名一字,罔非自心之全体大用。而欬掉名字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此所谓法界也。

心是无相而真实的,从心所现的一切法,就无不无相而真实了。所以,在这里随拈一毫末的法,一一都具足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的法,没有丝毫欠缺。乃至一声咳嗽、一次掉臂、称念一名一字,无不是自心的全体大用。而在咳嗽、掉臂、称念名字之外,再没有一法可得。这就是所谓的“法界”。

这里是讲,心是没有任何相而真实的,那证明相是妄,相本身没有体。这样的话,从心所现的一切法,并不是在当现的那个地方有它显现那样的自体,而实际上是以真心为体,因此就是真心。既然是真心,那一切法都是以真心而现的,那么在任何一个法上,就都会现出十方三世所摄的一切法。这样的话,一次咳嗽、一次掉臂、一次称名等,都是这个心,别无他体,所以都是自心的全体大用。也因此,就在这样的一次咳嗽、一次掉臂、一次称名当中,就摄了一切法,没有剩余的。像这样,就叫做“法界”。


小结


其实四种法界都是我们的真心。事法界比较容易认识,因此,这里没有着重说,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的一切差别法,就是十法界的森罗万象。理法界实际指无相真心,就本体去看,丝毫时方所摄的妄相都不可得。它是理体的缘故,是现一切事相的根本,这称为“理法界”。再者,由这样的理法界,就无碍地现出无量的事相。也就是从一念无相真心中,现十方三世一切法,理不碍事,事不障理,这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再者,由于任何一事本自无体,就是以无相真心为体,因此,一一法都具一切法,事与事之间毫无障碍,这叫“事事无碍法界”,其实就是指不二的法界。

因此,在缘起分上,一切无缪的差别分,称为“事法界”,以诸法各自持自身的相,有自己的界别,而为“界”义。其次,无相真心是现一切法的根源,称为“理法界”,“界”以本源为义。再者,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是以“无碍”为义。前一个无碍,指从什么也不是中,什么都可以现,这个无碍称为“界”。后一个无碍是交彻融摄的意思,也就是事与事之间互相交、互相彻、互相融、互相摄。由于无不是无相真心的缘故,一真一切真的缘故,一中具一切的缘故,由此会认识“法界”的涵义。


二、法界缘起的涵义


分三:


(一)不变随缘;  (二)圣救凡界;  (三)应缘有异。



(一)不变随缘


何谓法界缘起。圣凡皆此法界。非粗妙,无减增。不涉生死,不干迷悟。而悟顺法界故,出生二种涅槃。迷逆法界故,妄现二种生死。

什么是“法界缘起”呢?要由两分来认识:一、不变;二、随缘。也就是,法界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说到“不变”,圣人、凡夫都是这个法界,并没有粗妙、减增等的差异相。就法界本身来说,不会有一点点变粗的、变妙的、减了、增了等的这些相,它不涉及生死和迷悟。因为后者是相对的法,是虚假的,法界里没有这些事,这是“不变”之义。而“随缘”的意思就是,由于有情的心有迷有悟,迷是染缘,悟是净缘,随着染净两重缘起,会出现生死和涅槃的两种结果。也就是,悟随顺法界的缘故,将出现两种涅槃;迷逆违法界的缘故,会虚假地现出两种生死。

这里辨别迷悟缘起要这样看到:当悟已经随顺法界,证得了无我空性的原因,那么一切由虚妄分别所发出的变易生死和分段生死的妄识之流都会息灭。这里随顺了一分法界的真性,也就是证得人我空的话,分段生死范畴里的苦和集都会息灭,由此会得到小乘暂时的涅槃。如果已经证得圆满的空性,知道本来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没有可执著处,这样的话,变易生死范畴里的一切生灭之流都会以此息灭,而得到大乘究竟的涅槃。

接着要知道,由迷染缘而出二种生死的状况。法界中本来没有人我、法我,但是,由于违背了法界的真性,起了一念妄动而立了现前的境,这样就出现了法我。然后,缘着这个境不断地分别、计较、执著,就落在生灭门的范畴里了,这样就落入了变易生死当中。如果再由细变粗,心识被裹入到四大当中,执著这个身心的假相为“我”的话,那由人我执再进一步起惑造业,以这样的业力不断地受生在三界各处,像这样就出现了分段生死,不断地转生死轮。

这样看起来,虽然法界没有任何减增等的变易相,也不干迷悟,并非迷就减一点,悟就增一点,然而,它的确有随缘的状况。也就是随着迷和悟的两种缘起,就出现了生死和涅槃的两种状况。


(二)圣救凡界


迷逆生死,法界宛然。无奈众生从未悟故,终不能了。诸佛菩萨愍之,从一真法界,起种种因缘。世出世间,事类无算。一介蝼蚁,万圣互援。神力既同,慈心亦等。

由于迷乱逆违了法界真心,就落在粗细的两种生死当中,然而法界是宛然的,尽管众生陷在虚妄分别的生死幻境里,但法界就是那么真切、那么明显,丝毫没变过。就像一个人入了梦,其觉醒的状况就在那里,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这是讲,陷在迷中没法知道悟的情况,凭自己的力量没办法了达。因此这里感叹说,无奈众生对于法界的状况非常陌生,从来没有了悟的缘故,终究凭他自己的力量没办法知道。也就是,他们一直陷在幻梦般的生死中,把各种人和法都看成真实,在这上面不断地起分别和执著,陷入到无边无际的苦海当中。

诸佛菩萨是圣法界,当看到迷情、苦状的时候,当然他们是有悲心的,所以,就从一真法界运同体悲,起无量的因缘来救度迷情。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两大差别法界里,所现的事业相无量无数。也就是,为了救度陷在分段生死里的凡夫,在六道世间里化出无数的身形;为了救度陷在变易生死中的小乘、大乘的学道圣人,也出现无数的事业,要把他们引回法界。就连最小的一只蚂蚁,也都是万圣即无数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来作援助。

这样就知道,诸佛菩萨在有缘的时候都会救助,他们是同一法界、同一悲怀。不要认为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差距,诸圣法界本来就是融通无碍的,本来就没有任何间隔,他们又没有人我的相,因此,一佛作事业的时候,一切佛都在他的心中,一切佛都合力来救度众生。所以说,一切诸佛的神力是相同的,慈心也是等同的。

要这样认识到,在法界中,随着迷悟出现了圣凡。圣法界已经回归,又具有智悲力的缘故,视众生等同一子,没有任何的私心,而凡者陷在两类生死当中,因此,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圣法界的力量一定会入到凡者心中来作救度。


(三)应缘有异


而众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齐。于诸佛菩萨平等光中,有有缘无缘,及缘中浅深久近之异。缘分差等,化辨从违。若或无缘,徒劳引领。此所谓法界缘起也。


众生自从迷失之后,他们的迷、逆、妄有各种差别的缘故,接受教化的程度也就有多种的情况。在诸佛菩萨的平等光中,就有有缘和无缘的差别,在有缘当中,又有缘浅缘深、缘久缘近的差异,在缘上分了很多的差别。而在教化上也要辨明,有依从和违背两大类所摄的无数种的差异。假使没有缘的话,那也是没法引导的,尽管诸佛菩萨的平等光照在一切众生身上,也难度无缘之人。这就是所谓的“法界缘起”。

这里要知道,“迷”是迷失,“逆”是违逆,指不相合法界的真性,反而颠倒地计执。比如法界没有人我、法我,却偏偏执著人我、法我,认为有各种各样的自体的法,而且,在人我里又建立自党他党,那是我的亲、我的怨等等,诸如此类,都是违背了法界空性。再者,法界是平等的,没有什么自他、圣凡、染净、一多等等的差别相;而众生偏偏就执著这个高、那个低,这个是亲的,那个是怨的,这个干净一点,那个不干净一点等等,这就是违逆法界的平等性。或者法界本来具足,不必外求,外求的都是影相;却偏偏以为在法界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法,然后自己就起妄想去寻求。像这样都叫做“违逆”。由于起了这种虚妄分别心的缘故,自然以妄识的力量,会变出各种果上的妄相,从因到果全部是虚妄的,也就是因上起惑造业,果上就变现出各种生的相。就像这样,由于众生的习气有厚薄、有偏重,受熏的程度都不一样,过去在三宝门中种的福,与诸佛菩萨结的缘等各方面都有差异的缘故,因此,在接触教法上不是一律等齐的,情况非常的多。

这样就知道,诸佛菩萨是平等的光明。也就是法界是怎么平等的,光明就是怎么平等的,法界是怎么周遍的,光明就是怎么周遍的,因此,光明是遍在一切处的,而且,他们的悲力没有一亲一疏的偏向,这就叫做“平等光”。但是,就像同一个天月,由水清、水浊的缘故,就出现现和不现的状况,由水静、水动的缘故,就出现月影稳定、不稳定的状况等等,天月始终是平等的,没有两样,然而由于水不同的缘故,就出现应缘的差异。同样,在诸佛菩萨的平等光中,由于过去世结缘的状况不同,有些从来没结过缘,因此无缘不显相,不可能作救度;有些已经结过缘,就像已经有水、有月,因此,在因缘成熟之际,诸佛菩萨必然会化现出种种的身相,说种种法来引导、救度,这是有缘的状况。

而在缘里面,又有缘浅缘深、缘久缘近的差异。所谓“缘浅”,就是过去结的缘、种的善根很浅的原因,因此,只能信受浅近的法。如果过去结的缘、种的善根很深,就像《金刚经》中所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那就能够信受很深的法。再者,又有缘久缘近的差异。这里的“久”,是指结缘的时间长久,“近”是指很生疏,才刚刚结缘。如果缘久,那救度就非常容易,因为他会一心随顺,这样的话,只要搭上了钩,很快就能得救度。但是,如果因缘很生疏,那就只是种种善根,要等到未来世不断地修集,最终才能成熟以及解脱。如果因缘已经成熟,那就像到了秋天成熟之际,稍微一点力量加进去,马上就解脱了。诸如此类,由于因缘上的差异,导致在教化、成熟、解脱的状况上是有差异的。

像这样透过缘起门去观察就知道,在缘上有好多种差别。而在教化上也要辨明,有顺从、违背的差别,而在顺从里,也有浅层、深层等等的方面。假使无缘,那诸佛菩萨也只是徒劳悲泣,没有办法引领。这就是法界缘起的道理,任何一种现相都是从缘而起的,不会是无因无缘发生的。

以上就认识了法界缘起的含义。


思考题


1、法界:

(1)“理法界”指什么?其相状如何?

(2)什么是“理事无碍法界”?

(3)什么是“事事无碍法界”?为什么任何一法中都摄了十方三世一切法?

2、法界缘起:

(1)法界的“不变”指什么?法界如何随染净两种缘而出现生死涅槃两种状况?

(2)圣救凡界的情形是怎样的?

(3)众生由缘的差异而有受化差异的情形是怎样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法界第一缘起


是故建化门中,只论系珠一义。

“建化”就是建立教化,建化门中只是要说系珠这一个涵义。因为这都是在因缘上建立,有了因缘就好度,没因缘不好度。法界缘起是要下因缘的种子,所以就只谈到系珠这一义,他就讲怎么下圆顿的种子、下一乘的种子。

“系珠”,在《法华经》里,出自《五百弟子授记品》,也叫“衣珠喻”“衣内明珠喻”等,是法华七喻之一。在那一品当中,五百个弟子闻了法以后,五百个人得了授记,又听到宿世因缘,才知道佛是以无量无数的神通方便引导众生,在过去世已经下了一乘的种子。这个时候他们才真的信了自己的心,也信了自己的心决定成佛,没有了疑虑。当时这种状况,世尊给一千二百个人个个都作了成佛的授记,来满足佛出世的本怀。这可以看到,诸佛建立教化,其实就是给众生心中下一个圆种。因为众生本来是佛,这个种子下进去以后,尽管也久历坎坷曲折,但终究会醒过来,它就是因缘的力量。

所以,建化门中只是要说系珠这一义。系珠的比喻:在《法华经》里面,五百个人得了授记以后很感慨,讲了自己领悟的情况。说:“我们一向自己失掉了如来智慧,今天才知道本来没有丧失过,但我们以得小乘涅槃、得一点小智慧为满足,非常不应当。”这说明什么呢?过去系了珠以后,虽然暂时一段时间迷失,但终究以这个缘起会回来。

这五百个人就用系珠的比喻谈到自身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到亲友家喝醉了酒,卧倒在床。亲友因为有官家的事要出门,就以无价宝珠系在他衣服里,之后就离开了。这个人醉着躺在那里一点不知道,起身以后游行在外,到了外国。为了衣食的缘故,非常辛勤地求索,特别艰难。稍微得到一点就自以为满足,觉得现在很好,已经得到了这样的财富。后来亲友遇到他,就这样讲:“哎!真的!你这个人怎么为衣食沦落到这么艰难的境地?我从前想让你得到安乐,能够随心所欲地受用五欲,在某年某月某日曾以无价宝珠系在你衣服里,现在仍然在,你怎么不知道?这样勤苦忧恼来谋求活命,你太愚痴了!你现在可以以这个无价之宝换取所需,常常都能够遂心满意,不会再有缺乏。”当时五百个弟子得授记后就以这个比喻说明自身的状况。

然后他们又讲:“佛也是这样,做菩萨时曾经教化我们,让我们发一切种智之心,但我们很快就忘了,一点都不知觉。等到我们得了阿罗汉道,自己以为得了真实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可是一切种智之愿还是在心怀中,没有失掉。今天世尊觉悟我们说:‘你们所得不是究竟的灭度,我久远以来让你们种了成佛的善根,以方便的缘故示现涅槃之相,而你们却以为这是真实的灭度。’世尊!我们今天终于明白,真的是菩萨得授无上菩提之记,以这个因缘我们特别欢喜,前所未有。”

这个系珠喻就讲到,他们在长久以来,诸佛菩萨给他们下了因缘种子,由此终于在时节成熟之际幡然醒悟,明悟了自心本来是佛,真实入了一乘佛道。这个譬喻里,所谓的“亲友”,实际是指大通智胜如来时期的十六位王子和无数人民。亲友在他的衣服里系了无价宝珠,是指那个时候王子讲《法华经》,已经给他们下了一乘圆种。也就是,一旦闻法就成了种子,就在心中起作用,以这种助发的力量,终究会醒过来的。当时是不悟,就像迷醉卧倒一样,从此迷失,沉沦在生死里,就像在异国他乡不断漂泊那样。那时就忘失了一乘菩提之心,退而住在声闻地里,所以,稍微有所得就自以为足。后来亲友遇到了他,就像今天佛遇到我们,说:“你们真是的,怎么这样?”这是比喻,从前世尊说那么多的法,都是在弹偏斥小、喝斥淘汰,把一切小乘的心去掉。指示衣里有明珠,这是指今天闻了佛重宣一乘了义之法,开了佛的知见,使得我们都悟明了自己本有佛性。这是说,从前失掉了衣珠,今天又看到原本就在那里,因此,有这个宝珠得无穷的受用。诸如此类就知道,建化门中只是要说“系珠”这一个意思。

对此下面有三段深密的引证加以说明。第一段引证:诸佛说法;第二段引证:诸祖说法;第三段引证:普贤愿王。


第一段引证:诸佛说法


如法华妙典,广谈宿因。先圣以四释阐明,而必以因缘居首。

就像《法华经》,很详广地谈到宿世的因缘。天台智者大师以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四种解释,来阐明其中的大义,而一定以因缘释放在第一位。

天台解释:一、因缘释,又叫“感应释”,就佛和众生的因缘关系来作解释。教法都是由感应道交而兴起的,也就是众生作为能感,诸佛作为能应,众生自身具有善根因缘,就能感动诸佛来应机而设立教法。二、约教释,就是按藏通别圆四教的涵义,由浅至深解释经义。三、本迹释,这是要显示本门和迹门的差别,就是依本地和垂迹两门来领解法义。四、观心释,指了解法义,但如果自身的行没有随着解而起,解和行不相应,那对自己也没有利益,所以最后作观心释。这就是所谓的“四释”。其中因缘作为开始,没有因缘下面三种都没办法建立,有了因缘才开始设立教法,才真正应着众生的心,作恰如其分的引导,最终全数引回法界本地。

由缘匪一,故教网弛张。由教无方,故恩德贯彻。由恩不可穷尽,故得消归自己,领纳家珍。故知因缘,即第一义。

这一段具体讲到因缘为首,由于因缘而出现后三释的所以然。因为因缘很多,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众生的机缘方方面面的情形不同,有些是已成熟,有些是未成熟,有些是这种状况,有些是那种偏执,因此,教网有各种兴废所摄的无数设立。

“弛”和“张”是讲弓,弓拉开的时候叫“张”,松懈的时候叫“弛”。也就是,诸佛设立教法都是应着因缘来的,有时在这边立,有时在那边废,总的来说,就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为了引导众生悟入实法,知道真实的第一义,要设立很多权法,也就是以暂时的权巧方便,一步一步地引入。但是到了机熟的时候,又要废权说实,把权法废掉,然后才能显出实法来。像这样,当然就有各种教法层次的差异。

“由教无方,故恩德贯彻”,这是指本迹。诸佛教化没有什么固定的,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什么样的心,就现出相应的量来。就像观世音菩萨,他的本地是佛,然而他的迹门就是应说何法得度就说何法,应现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这样就叫“教化无方”,不会死在一个点上,他总是应着众生的心而显现的。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恩德贯彻而入于一切众生心。不是只现人身,而是还现畜生身、鬼身、天身等;在人中不是只现一类身,而是现无数类身;对于各种人现的相,也都是随着他们的心而现的,因此恰如其分,能够相合他们的心来作引导,这个利他的恩德能够贯彻进去。如果姿态高了,不相应,法高机低、法低机高,或者法不相合,这样就是想施恩也没办法入到他们心里。因此,这叫“有教无方”,或者有教无类、应机设教、普门示现、契机而立等等,都是“无方”的意思。

由于恩德没有局限的缘故,一切教法都能消归自己,领纳家珍。也就是,诸佛的恩德不会有局限处,他不会只把众生引到暂时的层面,而是会一直施恩,因此,依据佛的教法,一定能够消归自己,领纳家珍。佛法的究竟处是让人人都领纳家珍,“家”是本有,“珍”是如来藏妙明真心,有不可思议的性功德法。

这样就知道,因缘即是第一义。由因缘而与诸佛相连接,而佛的大悲之恩没有穷尽,又是应机而入、随机而设的,因此,终究把众生都引回法界本地。所谓“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所谓只要为诸佛智悲力所观照,为大悲铁钩所钩上的话,终究都是要引回法界本地的。因此说,因缘即是第一义。或者说,只要结好了缘,诸佛的设教彻入到众生心,渐次地或者直捷地要引回实际理地。这样去看,的确诸佛应化在世间只是一个本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所说的一切权教、实教,都是让众生回归菩提本地的方便。

以上就知道,因缘是起首的地方,而它最终就会回到第一义。


第二段引证:诸祖说法


从上列祖,极重时节因缘。良以无法与人,亦无语句。情种熟处,假说心传。倘其不然,契理而不契机,有句尽成非量。空华界里,无自立宗。

不但诸佛如此,从上以来的诸位祖师,也都极为重视时节因缘。佛种从缘起,都是从因缘而发起的。原因是,真实的佛法没有言说,也没有实法给人。就是在众生心识善根种子成熟之际,或者因缘到了的那个地方,祖师们就假借言语来引导,或者直接以心传心,这样来契到众生的心,把他们引回法界。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契理而不契机,那说出来的所有话都成了非量,或者无义,或者闲言语,这一切都成了戏论,不成为言教之量。因为空花界里没有自己立宗的事。

本来就没有什么法,都是空花,自身也没有要说此说彼的,因此,要从因缘来起教,没有因缘自己去说就成了废话。这些都说明,没有从因缘起教都成了戏论。这样就知道,凡是设立教法引导众生、以心传心等,都要重视时节因缘,从因缘当中来设教,从因缘成熟之际来传心,因为契到了机就有作用。


第三段引证:普贤愿王


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


第三个引证是指,《华严经》是三藏中的王、经中之海,称为“根本修多罗”,其他经典都是它的支分。华严大经宣说毗卢遮那法界不可思议的种种庄严,而最终要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却重点归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上。

普贤菩萨以身垂范,引导华严海会诸菩萨众一致往极乐世界走,这就是因缘的一支。虽然讲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可思议的普贤大愿王境界,但如何来证入呢?一定要有方便。而这个方便如何达成呢?关键在因缘。因此,就引导大众都往极乐世界归。就是由于因缘在那里,一旦生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迅速成满普贤大愿海。就像《行愿品》中所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最终也是发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就表明,要在这个因缘门上去证入第一义,去真正地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思考题


1、(1)解释“系珠喻”的涵义。

(2)为什么说建化门中只论系珠一义?大师是如何引诸佛说法、诸祖说法和普贤愿王为喻来证成此理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依圣教量决定求生净土是法界第一缘起分二:


(一)通论圣教法道为法界缘起;

(二)特选而认定求生净土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这里讲到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则,以此来说,诸佛从法界垂教,摄持众生还归,这是毫无虚妄的,成为法界殊胜的缘起。这样就要知道,凡是诸佛的言教都是真语、实语。而应众生的机,又出现了无数的差别法道,这是在应机上施设的,究竟都是同归法界,因此都是量。

那么在这当中,为什么说求生净土之法是法界第一缘起呢?按此界、此时、此种因缘状况,就会衡量到,我们要还归法界,当然要依靠诸佛菩萨的力量,是要顺着他们施设的法道来回归;而无量无数的法教都是应机施设的,因此在因缘上,对于自身又要去考究,到底走哪一条路是最好的成佛的缘起?那么,按照诸佛的言教、释迦的指点、诸大祖师的摄持,在缘起上去考量,会发现应当往生极乐世界。对此要逐层地去认定。首先,说明诸佛所宣说的成佛之道毫无虚妄,这又要通过对比来显明。



(一)通论圣教法道为法界缘起分二:


1、世间法道之量;2、出世法道之量。


1、世间法道之量


夫众生情爱牵连,幻成世界。妄执缘影,遂立前尘。触之则生死浩然,究竟皆归于业海。然而业系之内,尚且天经地义,万邦作孚。

首先看,世间正法丝毫无妄。众生界的状况实际都是虚假的,被分别的情识和贪爱的动力所牵引,那种虚妄的识在成熟之际,会如幻般地现出一大世界。这个缘起是由于执著心外有境,从而发生了妄执,缘着这些影像,于是从因到果不断地变现出假相来,这样就立了心前尘境的相。像这样就会发现,这里俨然有千差万别的相,有各种的人、物、法等等。

那么,在这样“二”的虚妄中,一旦触到了缘起点,就像一下子打开了虚妄的门,进入了迷幻的梦那样,这叫“触”。一念无明妄动以后,已经触到虚妄的缘起圈,由此从细到粗,发展出浩大无比的生死之流。然而按照这样从因到果去走,不管怎么走,走到底都归于一片无际的汪洋业海。在这样的状况里,就叫“业系”,它一直被妄动的业的力量所左右或者系缚,这叫做“世间界”。

然而,在这里尚且天经地义,万邦作孚。也就是,在相对的虚妄世间界里,也有它的理义。所谓的“理”,就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经”是常规、法则,“义”是正理,指天地经久不变的常道。或者如天长地久那般,世间法则是没有改变的,从古至今都是要走这样的正道,就是有这样的理。比如,做人就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等的伦理、纲常。在世间安乐正道的认定上,千千万万的国土,只要以正法为道的话,他们都会相信这样的法,会采用这样的纲。

因此就要知道,从远古的转轮圣王时代,一直到今天为止,哪怕经过千千万万个时代,在无量无数的国土中,这都是经久不变的法则,它叫“经”或者“义”。它是相对的虚假世界里的事情,属于人天善道的范畴,是很小的一个状况,但是在这里,缘起的法则丝毫无谬。这是由于一切都在心上,而在心的相对层面里,要能够出现身心的安乐,譬如长寿健康、家庭和谐、事业发达等,也是有缘起法则的。在浅近的人道法则上,也是毫无错谬的,从古至今不会有变动,不然就不叫做经、不叫做义了。再者,任何顺道的国土都会遵循这样的正法而行。

这就叫三界六道有一定的因缘,有一定的离苦得乐的道。但是要知道,从究竟层面来看,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一触及到二取的范畴,落在能所当中,又是基于有我、世间有乐的状况,那么从缘起的观照来看,实际属于生死业流。这样发展来发展去,最终就落到无边的业海、苦海里去了,因此它是不究竟的。然而又要知道,诸佛首先设立人天正教作为出世道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出世道也没法建立。这样就要知道,世间法则在什么落点上,在这个层面上是怎么不虚的,以及为什么叫做“经久不变的法则”。


2、出世法道之量


况诸佛菩萨悲智无涯,色心俱寂。本真如以起用,称法性以垂机。触之则生死销亡,究竟皆同归秘藏。

“况”是对比。连世间的智者、能仁所立的法道、正规,尚且不会有错误,而且成为千万国土依从的标准,更何况根本不是情爱牵连出现的虚妄世间界的事情,根本不是执著影像而立出的虚假的境,它的走向也不是一接触就发展出无边的生死、无尽的苦流,而是色心完全寂静,没有任何生灭的色和心的妄相,从而发出来与法界量一样的无边际的大悲和智慧,在这样的法界心中观照的时候,它是本于真如而起用。也就是,这个体是本来的真如,而不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尚且在它运行的范畴里,只要分别是善的,也会得一分报酬,分别是恶的,也会得一分惩罚;那么,诸佛菩萨没有了虚妄分别,就是真如随缘而起用,一点虚妄都没有,因此绝对不虚。他的大悲不会有自私,不会有损他的心,因此等起上完全清净。而他的智慧完全照了一切的因缘、法则、法道、根性等等,因此无论做什么,都是灵妙不可思议的,绝对不会有失误,这样叫做“本真如以起用”。

“称法性以垂机”,又叫“称性起用”。假使不是称合本性,而是称着分别心来起用,那虽然会想很多,但是没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是称着法性,法性是怎样的,他就住在这样的性中。“垂机”,是说灵妙无比,出现什么机缘或者根机时,马上就会说那样的话,现那样的形。就像一位极其神妙不可测的大禅师,如果有人来,他一观机,马上就说出这样的话,或者使出这样的手段,这就是讲利他的权智是不可思议的。在法性中丝毫不动摇,称着这个性,机缘在哪里,就恰如其分地应他的量,就会这样说、这样做、这样现,这叫“称法性以垂机”。好比天上有月轮,地上有净水,当因缘一和合的时候,自然就现相应的影像,这叫“垂”。

像这样,诸佛菩萨自身是没有什么法的,在法性界里连一丁点的妄相也没有,也没有言说,也没有心缘,然而应着法界无数的根机,自然化无数的身、说无数的法,这样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宣说是没有穷尽的。他的辩才没有障碍,他所现的身相恰如其分,在当时缘起和合的点上,必然能够摄持众生还归。

因此,对于诸佛不可思议的事业,只要一接触到(譬如生了一念信心,一低头、一合掌、一礼拜、一称“南无佛”、一供妙香花,诸如此类就叫“触”),就像鱼儿上钩一样,必然被诸佛不可思议的智悲力所摄受,也就是一旦与无生无灭的法界合上了以后,由于他又没有时间的妄相,又没有空间的距离,而是众生就在他心中,只要众生在迷梦中肯这样发起信心,出现与诸佛相连的缘起的话,那终究粗细两种生死会无余消亡,一切都究竟还归于三德秘藏,而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诸佛的事业相。

大事该乎九界,深恩施于尘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他应着无数圣凡的机宜,所现出的报身、化身的相,的确充遍法界。他的大事业该罗了从凡到圣的九法界,因为这些在究竟回归之前,都成为悲心救度的对象。由于他是法界心,一切圣凡的差别现相都在他的心中,而他的悲是周遍的、无尽的,因此,他应缘的大事业就普遍在一切九法界当中。众生与他结缘以后,或深或浅,这样的深恩一直延展到微尘数年,所谓尽未来际。因此,与诸佛结上缘,以信心作归依,是极其重要的。

一旦有了因缘,比如真实起了归依的心,那的确被诸佛大悲的铁钩钩住了,终究会被他的智慧观照而引回法界。只要在诸佛前供一花、称一名等,那么诸佛的恩德就加被在具缘者身上,这个恩德一直会延展到微尘数年。

这就可以看到,佛的事业无不是从法界中流出的,因此,佛的身、光、音、法等等都是不可思议的。凡是与诸佛事业相合的人,无不被诸佛的智悲力所摄,而终究还归到法界本身。这叫做一切佛的法都是摄持众生直接或间接成佛的方便,一切与诸佛结缘的众生,只要有信心能信任的话,就都要还归法界而成佛。所以说,众生本具如来藏,又下了这样的缘种,因此一切皆成佛。

此与六环业系为何如,而可反恣暌违,不从标准。

像这样,诸佛所制定的成佛的法道,它属于没有任何虚妄分别,彻底照见实相,又照见众生的机宜,由此从智悲力流现出来的。那么,相比于处在六道循环业系范畴的法道而言,有何等差别呢?对于世间正法的规则,尚且需要真实遵循,因为它就是自己心中的法则,不会变的,只有那样做才能得安乐,但它毕竟处在二取范畴,属于惑业苦循环链里的事。那么,对于诸佛毫无妄动,彻底照见众生机宜,从不可思议智慧流出的成佛方便,为什么反而放任自己愚痴的心,去与之隔离、违背,而不顺从这样的标准呢?

要知道,诸佛宣说的法教,无论权教、实教,都是成佛之道,因此都应当归依。应当信受这是永远不变的经法,这是永恒的法则,这是在何时何处都毫无虚妄的至言大教。


(二)特选而认定求生净土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是旨也,精研藏教,备考群宗。由忍土而遐揽十虚,从末流而旷观三际。则求生净土一法,诚法界第一缘起矣。

“是旨”,就是指成佛的法义。以此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例,说法四十九年,有无量的成佛之道的指示,当然也是应无数机而宣说无数法。那么在这里面,什么是第一缘起?这就要看自己了。因为佛设的一切法道都是摄引众生回归法界的方便,就如《法华经》所说。因为佛已经宣说本怀,就是要让众生成佛,对众生通通都开示悟入佛自身的知见,佛是怎么见的你也怎么见,佛是怎么证到的你也怎么证到,因为你和佛是一模一样的。像这样,诸佛的悲心不会有局限,他也不会吝法,他也不会智慧不够,因此,他所说的唯一是摄持众生回归的法道。当然这里面有直接、有间接,有各种因缘的缘故,会宣说不同的法,但目的是一个。

那么在这当中,我们要去看,到底什么是成佛最好的缘起。其实本师所说的法道,一方面可以说平等,一方面又可以说差别。所谓“平等”,就是它在度生成佛方面没有差别,都是要摄引众生成佛。所谓的“差别”,是说在因缘上不同。就像药没什么贵贱,但是应病者良,要看什么应你的病,什么是你因缘里的事情。这都是从缘而起的,都是由这个缘而成就的,因此,现在观察的关键点在“缘”。

那么这里大师就说,我们精研如来所传下的一大藏教,详备地去考究各宗各派成佛的法道,在这里要有所选择。假使从这个标准来判定,也就是,从娑婆堪忍之土,广远地去采取十方世界里哪一个是我要去的世界,而能够很快成佛?再者,从流到了五浊深重末流的此时代,旷观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的事业海,我以什么能相应上,而能够迅速拔济出轮回,登上普贤行愿的殊胜之地而速疾成佛?这样去考究、衡量的话,的确求生西方净土这一法,诚然是法界第一缘起。

娑婆世界末法时期的众生,往哪条道走是最好的成佛缘起呢?这是要关注的对象。在这个污浊的国土,里面有那么大的苦、那么重的业,众生怎么能即生就超出苦轮?在十方世界里去找,那些秽土,投生了以后,也是要转生死轮的,陷在业流中没法超出;那些稍好一些的世界,也没有一下子就能得解脱、迅速成佛的因缘;那些殊胜的国土,自身的条件根本达不到。那么,在短暂的人生里,什么样的国土能够一下子生上去,非常简单容易,而生上去以后又极其殊胜,非常容易成佛?按这样的状况去观察,就发现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而且,此时到了人寿百年之际,我们旷观三世诸佛,过去佛已经灭度,未来的弥勒佛等还没出世,如果想一下子跳出轮回,而且非常快地成佛的话,在十方诸佛里去找,发现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特别的,他所建立的世界是特别的,因为凡夫都可以生到里面去,而在其他方面难以通过这样一条直捷简易的道路迅速还归法界。

针对此界、此时期的众生,缘起上是特别关键的。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极乐世界可以跟娑婆世界连接,作为凡夫,能够迅速地生过去,极容易生又极其殊胜。因为它的条件非常低,只要具足信愿,下至至心十念就可以往生,那当然是做得到的;而一往生以后,顿时就登入了不退转地,而且决定究竟成佛,在那个国土里有无数的顺缘。与此相比,其他的佛、其他的世界,在缘起上感觉很难走通,很难即生解脱或者迅速成佛。

那么,在五浊炽盛的状况中,作为末世惑业力极重的凡夫,该怎么来寻找一条最好的成佛之路呢?这时候会发现,最适合的是西方极乐世界,而要归命的根本处是大导师阿弥陀佛。以这个原因,释迦佛对于末世众生留的遗教,也是极度地劝信、劝愿、劝行,再三地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利益之法。而且,十方诸佛都来向娑婆世界的凡夫证明这件事。诸佛没什么偏心的,在他们自身的境界里没有一高一低,然而在某个时期,针对某个地方,什么法对众生极为有利,十方诸佛都会一道赞叹,此土的本师也会让众生往那条路上走。

总之,在十方一切世界里去选择,在三世诸佛的缘起上去观察,就会发现要走这样的路。虽然说要归命一切佛,归命一切法,然而在缘起的根本上,要在哪条路上走呢?那就是要往西方净土走。这样来抉择的话,求生净土的法门确实是法界第一缘起,我们娑婆浊世凡夫,最好的成佛道路就在这里。


思考题


1、世间界的体相如何?什么是世间法道?为什么世间法道是经久不变的法则?

2、什么是出世间法道?它是怎么建立出来的?众生触及到这个法道会发生什么作用?

3、如何能够认定求生净土的法门是法界第一缘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专就净土明因缘第一


接着,成实大师要从缘的方面,说明净土是法界第一缘起,这是就特别的与阿弥陀佛有缘者来说的。所谓“佛种从缘起”,众生都是自性佛,因缘的切近、成熟、深厚等方面决定能否迅速成佛。在观察诸种因缘时,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都同时劝赞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引导娑婆世界此方末世的众生,一致往那边归向,这就是因缘的原因。

这样的话,再进一步细致地从缘上认定这是第一因缘,又需要看到,缘在、缘深、缘久三个方面。由于缘在,就必然要走这样一条路;由于缘深,就必然出现甚深的路;由于缘久,就必然是一条速成的路。由于决定在这个点上要成熟,决定在这个点上要入甚深的妙道,决定在这上要速疾成佛,这样去观察的话会发现,它是成佛的第一缘起,是我们还归法界最好的路、最恰当的因缘状况。

也因此,普贤大士针对华严海众,也特别地针对此方众生,一致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所宣出的《普贤行愿品》经文,一致地说往西方去实现普贤大愿海。又说了,一往生以后,决定现前成就此大愿,决定速疾圆满一切普贤行海,而且最终发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可见这是非常顺利、非常速效、非常甚深的成佛途径。



以下分三点来论述:


(一)缘在之故;(二)缘深之故;(三)缘久之故。




(一)缘在之故


说者谓阿弥愿胜,驾越诸方。然诸佛愿等,子等心等。法性海中,那容优劣。而千经万论,极口指归乐邦。十方广长,同声劝赞光寿者。何哉。缘在故耳。

通常讲经造论的人,都会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极其殊胜,超越了诸方的各种状况,这是以“愿胜”来立净土法门的殊胜。然而,一切诸佛在利益众生成佛的大愿上是同等的,在视众生为独子上是同等的,他们的智悲之心是同等的,或者说,法性中所具足的无量身智功德是同等的,既然在法性海中本来平等,哪里有什么优劣之分?如果有优劣之分,那就不叫大平等性了。但是却发现,千经万论极度地称扬、指归西方极乐世界。十方无数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劝导本土众生,一致同声赞叹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法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缘所在的缘故。

接着要解释“缘所在”的涵义。认定缘所在以后,那的确这是诸佛的智眼,看到此方众生与阿弥陀佛有缘,缘在的缘故,就是往那边走。一切都是随因缘而起,诸法就在缘上,缘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如果是那样的缘却不去顺,那就是在违逆缘起。一切都在缘,佛也不强求,比如佛在世时也说,那些众生跟你舍利子有缘,你去度吧,我去是不管用的,这就是由于前世结过很深的缘。可见,不会出现任何侥幸的状况,而且所有事件的出现全部都是因缘,没有一个事情是因缘之外的。如果人知道了缘,那就知道了命,也就知道路了。那么成佛也是如此,为什么不生其他世界,不以其他佛为根本,而是直接往西方走呢?就是缘所在的缘故。

缘何谓在,信也。何谓不在,不信也。信不在处,恶业障之。如夜行者灭火而趋险道,如破浪者卷帆而鼓横桡。事同背驰,宁止纡曲。

怎么说缘在呢?就是信在。怎么说不在呢?就是信不在,或者不能起信。信不在处,就是被恶业障蔽了。按本净土法门而言,就像世尊在《无量寿经》里所说,闻了这个法门,如果涕泪悲泣、汗毛竖起,那是宿世曾经种过很多善根。假使对此不能信受,说明才从三恶道里出来,因为对于不可思议的深妙法门,被恶业障蔽而无法相信。意思是信这个法要非常深的善根福德因缘,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为它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神力法门,如果具信心,那的确很顺利地就能达到;如果没有信心,被恶业障蔽没法信受,那么像这种状况就是没有缘。

对于这样真实的法门,不可思议的大光明领域,没有缘的状况,就像夜行者灭掉了火炬,趋向生死恶趣的险途,又像破浪者反而把风帆卷起来,横着去划浆,那当然这事情是背道而驰,何止是迂曲走远路呢?破浪者要越过生死浪涛的话,本来应该扬起弥陀愿海法门的风帆,由此能够非常速疾地过去。起了信愿,顺着去划浆,这样的助缘一推动,又有释迦佛的指引,又有阿弥陀佛愿力的摄持,又有自身信愿的动力,就能速疾到达彼岸。但如果信心不在,缘不在,当然就不会往那边走,反而背着走,那是没有用的。就好比说话的时候,如果有缘,就愿意听;如果无缘,就不愿意听,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有缘”,是过去世曾经结过缘,心是顺的,有信心的。释迦如来、十方诸佛的智慧眼都清清楚楚知道这个事情,知道这个时期、这一方的众生,无量劫以来曾经跟阿弥陀佛结过缘。因此,只要说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心里马上记得;只要说阿弥陀佛,下至小孩顺口就出。说其他的佛,心里是陌生的,难以念起来;说求生其他的土,感觉没有把握,恐怕生不了。但是教他念阿弥陀佛,生极乐净土,那当然是心心口口,一下子就能趋向,这就叫做“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诸佛已经知道,我们的心是往那边走的,我们是跟那尊佛有缘的,当然,他们没有自方他方的执著,十方诸佛都是同一心愿,释迦如来是根本的代表。那么释迦佛也没有说,你们一定要生在娑婆世界,也没有说那些佛跟我不太亲,你们别生那里,阿弥陀佛是我的好朋友,你们生到那里,都不是的。这是由于诸佛同一心愿,他们就是要看因缘在哪里。就好比禅宗的祖师,他们也没有收徒弟的欲,比如一个人到马祖那里,马祖一观机:你跟我没有缘,你跟石头有缘,你去石头那里参。结果一到石头那里,很快就开悟了。他们同样是大禅师、大证量者,但是他到马祖这不能开,就是因为缘不在。

这世上的一切事都是缘,缘所在的地方就是道路所在的地方,就是命运所在的地方,就应当往那边走,这样就顺应缘起了。如果缘不在,偏要勉强,那就是背着走,说也不会听,硬要往那边拉也不符合缘起。这样就知道,为什么说净土是因缘第一呢?因为因缘在那里的缘故。


(二)缘深之故


又诸佛四土,上三土容有横义。至同居土,大都有竖无横。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

再者,诸佛四土,上三种土容许有“横”义,到了同居土大多有竖无横,唯一极乐的同居土横具四土。

就土来划分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所谓的“横”,就是在一个土里面又具足上面的土。四土是法尔具足的,在诸佛的四土里,它的情形是,方便土以上的容许有横义,也就是在方便土中具有实报土、寂光土,在实报土中具有寂光土,这是“横具”的意思。然而到了同居土,大多数都是有竖无横。

按同居土的情形来说,众生从同居土生至方便土,再生至实报土,最后证入寂光土,这叫竖着进去,没有横的意思。不可能在一个同居土里横具方便、实报和寂光三土。这是由于虽然法尔性具四种土,然而不容易感现。这样的话,虽然是具足,但是不能现,成了隐境了。譬如,此方的五台山是凡圣同居土,山西人民就住在那里,但看到的多数是土石诸山,不容易感现文殊刹土的圣境,因此,文殊妙土属于隐境,土石诸山是显境。普陀山、香巴拉等也是如此,不容易感现。

那么,只有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它是横着具足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土。也就是,一生到那里,众生随着各自的心,在同居土里就会现方便土,或者会现实报土,会现寂光土,根据自身当时因缘的情形,这叫“横具四土”。在那个地方,四土就成了显境,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常常说,到了五台山,真正要进入到文殊刹土的话,除非是业清净者,就像法照大师那样,他顿然就进去了,此外一般人哪能进去呢?他不容易感现,为业所障的缘故。但是,西方极乐净土非常特别,你到那里以后,就是四土横具的。就像这样,它有非常深的因缘的缘故。

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补处。国土即缘生而显称性五尘。佛身因应化而见法身真常。说法从众鸟而闻梵音深远。

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横具四土的缘故,会出现特别深妙的状况。这在净土经文里有显示,或者通过诸祖师的开显会知道,那是深妙极了。深妙的状况如何呢?就是以凡夫而生到净土的话,他已经等同或相仿于一生补处的状况,也就是属于最后身成佛。因此我们说,一步就生净土,顿然就超脱了轮回苦海,在净土一步就登上佛地。就像这样,一个凡夫生同居土,竟然与一生补处同理,这就是西方妙土具有圆顿缘起的状况。

再者,西方国土虽是因缘所生,然而却能显出称性的五尘。在凡夫地位上,色声香味触五尘是因缘生的假相,其实那个假相本身就是法性,因此,真实的五尘是称性的,一切皆是佛,水是佛、风是佛、花是佛、鸟是佛、地是佛、光是佛等等。就像这样,五尘全是佛,一一事相皆是理性,这叫“称性”。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那个法是极其圆妙的,一到了那里,一切都是本性之所流现,一切皆是如来妙心之所显现,因此,这一切皆是佛。

再者,佛身因为应化而见法身真常。在众生识前会现出一个应化的佛身,然而就是因为这种因缘,会见到法身真常。由于一土圆具四土的缘故,所以就在一尊阿弥陀佛上,一下子会证到报身佛、法身佛。就在一颗菩提树上,会看到里面出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从西方一个土,能证入到华藏妙土。

再看说法,弥陀神力化现出鹦鹉、舍利、迦陵频伽等的众多灵鸟,就在这一个鸟的音声当中闻到梵音深远。不但是鸟声,连水声、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都随着众生的心,可以出现念佛、念法、念僧,空、无相、无愿,慈悲喜舍,乃至甘露灌顶授位声等的各种妙声。就像这样,由于一个点上就能具足一切圆音,由此,随着你的心,任何法门都可以在一个声音里面出现。

以要言之。法法圆融,尘尘究竟。教海无一名相可筌谛,法门无一因果可比拟。然此等希有,十方罕闻,而唯在极乐者,何哉。缘深故耳。

这样摄要来说,在任何一法中都圆具一切法,就像前面所开显的那样。本来法界就是无障碍的,所谓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最终说到任何一个法,它也不是别有体性。它本身就是真如的缘故,本身就是妙心的缘故,因此,在一一法中都是圆摄一切法、融通一切法、圆现一切法的。这是法尔本具的状况,但是不容易显现,就是由于被烦恼障蔽的缘故。然而一到西方,由于弥陀佛力特别的加被,缘起极其殊胜的缘故,在任何一个法里,都圆融含摄一切法,在任何一个尘中,都会达到究竟的法性。所以一再说了,水是佛、鸟是佛、风是佛、花是佛等等,就是说每一个尘本身是佛,本身是真如。又会说到事事无碍法界,就像在一尘中现无数的刹海,在一个声音中圆具无量的妙声,在一个光里面具有无量的力用,就像这样,广狭、大小、一多、延促等等,都是没有障碍的,这就是法法圆融。在同居土里竟然出现这样的状况,教海里没有一个名相可以诠示它,法门里没有一个因果可以比拟它。像这样的稀有之处,十方刹海里都极少听到,只有极乐世界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由于缘深的缘故。

前面说到,由于我们与阿弥陀佛有缘,因此,解脱、成佛的路一定会归到那边,就像孩子终究要回到父母身边,又像游子必然要回归故土那样,这是因缘所系的原因。接着就要讲,这个缘非常的深,因此法门极其超胜。以此缘故,诸佛一再地说:你们一定要相信这个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的法,我们为此都吐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作证明。一般人三世不妄语,舌头可以舔到鼻子,我们的舌头已经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还会有妄语吗?说的都是诚谛之言。进一步还要知道,凡夫非常容易生的是同居土,更甚深的净土达不到。然而生同居土的状况如何呢?极其深妙,这一个同居土中圆具四土,极乐世界的这种缘起状况是其他土都没有的。这在有缘的基础上又讲到缘深,它就是成佛的第一缘起,它就是法界最胜妙的缘起,这当然是就我们有缘者来说的。

缘何谓深,信深也。何谓浅,信浅也。信根浅处,恒情域之。如朝廷之有资格,高才皓齿而不迁。如麟凤之于走飞,羽道毛群而一类。何由大方阔步,豁破无明。

缘怎么叫深呢?就是信得深。怎么叫浅呢?就是信得浅。只能信一点常识的事,那就叫“信浅”。对于深妙不可思议佛境界的事、超越的事,法性本自融通、又借佛力速疾开显的事,能够信得过,那表示信心很深,种的善根非常大。因此,《弥陀经》说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里也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由于过去世种过很深厚的善根,所以对于这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处能够信受,这就表示有非常深的信心。由这个信心,他就能够速疾地圆成,就能一下子开显。他就信得过佛,佛是这么说的,那肯定是有的,决定会这样超越,决定是这样融通的,而且因缘聚合时,就在这一点上会实现,像这样就叫“深”。

信根浅的人,域于常识的范畴,他会认为,怎么可能在一刹那间顿成无量劫的事?为什么在一个土里面能圆证四土?怎么就能在那个范畴里已经见法身佛,或者显出了称性五尘、法法皆是佛,或者已经闻到深远的梵音?教法里没这么讲,都是讲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怎么可能这么快?或者讲,要断掉三界所摄的粗细烦恼才能出去,怎么十念就成功了?或者说,怎么一生到那里,就等于一生补处的地位?就像这样,一般的教法没有这样说的,通途法门里面也没有因果可以比拟,它本来就是不可思议之处。因此,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说了二十九个不可思议,一直都说“焉可思议”,没办法思议。如果你信不过,那就像小鸟说:“我们拍着翅膀才能飞那么一点,你们坐一个铁鸟,怎么一下子就飞过了千万里?”小鸟当然见识小,扑腾扑腾,一下子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这就好比他的信心小。

假使你域于常情的范畴,那当然就不能信,当然也就不可能走这条路。但是,具有深缘者、信心非常大的人,一听到这个,当然是无比的欣喜。他就感觉,竟然有这么速疾成佛的路,那是万牛莫挽,一定要去的。所以说,为什么开悟以后求生净土万牛莫挽?就是因为他已经开悟,所以更加相信这件事,为了速疾圆成,就选择往生西方。这是由于他信心深,信心深的人就是走这条路,就是决定这样速疾圆成,就是决定这样圆顿而证入的,因此,这是他成佛的第一缘起,这就叫做“法界第一缘起”。因为要还归的路线不是单靠自己,也不是仅仅依着通途法门那种状况来走,当然一类人可以那样走,但是对具深信者来说,必定会超越这种状况。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高妙处还有高妙,由于善根深的缘故,就能够相应得上。

所谓信心不深,就像朝廷有一种特别的资格,比如皇上的孩子、王公贵族的孩子一下子就能高升。不能域于常情说:“他们的才能那么高,到牙齿都掉了的时候还不能升迁,你初出茅庐,怎么就升到那么高的地位呢?”其实是有特别资格的。又好比麒麟、凤凰,跟一般的走兽飞禽相比不是同一类的,它们属于超格的。这样的话,就不能说“那只小鸟只能飞那么一点点高,那头猪只能走那么一点点路,麒麟、凤凰哪里会有那种速度?不可能。”那你就太呆板了。

如果信心那么浅,而这样犹豫不前的话,你怎么能大方阔步、豁破无明呢?“大方”,就是大方法、大方便,一转起来的话不是小范畴的事情,他是走非常大的路、有非常不可思议的方便。“阔步”不是小步,“豁破”不是缓慢,一下子就能破无明,顿然就登了不退转地,一下子就能现前成就普贤行愿。本来要无数劫才能达到的事,一生了西方净土以后,由于因缘十分奇特,佛的加被不可思议,缘非常深,作为往那边走的人,就是具有很深信心的人,而这个法门以信为根源,信一旦有了,莲花就开了;信一旦有了,就跟佛心相合了;信一旦有了,就速疾登了不退转地,佛无量劫来的果实,一切都可以受用。因为你有信心,而佛又是你父亲,那当然孩子来继承父亲的王位,来享用父亲的家产,这是很自然的事。就像这样,一个人对于这个殊胜之处具有甚深的信心,就说明他的缘很深;由于缘很深,就能一心往极乐世界走;而这样走,就是法界第一缘起。


(三)缘久之故


又诸佛度生,皆穷累劫。从凡阶圣,不退为难。今求生极乐,但七日竭诚,十念倾注。虽陷恶逆,悉记往生。才得往生,便圆踞三不退地。且见阿弥,即见十方诸佛。生极乐,即生一切刹海。乃至阿弥一光,极乐一尘,悉能于中顿证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不出刹那际三昧。夫诸佛度生如彼难,阿弥度生如此易者,何哉。缘久故耳。

再者,诸佛度化众生,都要穷尽累劫的时间。从凡夫阶于圣位,达到不退转是很难的。就像《璎珞经》所说,对三宝生了信心,生在佛家,然后发了菩提心受菩萨戒,生生世世都相续不断,满一万劫,才能够登不退转地,这就非常困难了。而现在求生极乐世界,像《阿弥陀经》所说,只要一日至七日竭尽诚心来称念阿弥陀佛,或者到临终时能够至心十念,倾注于阿弥陀佛,即使陷在五逆十恶的状况里,都授记能够往生。而一旦往生,就圆踞三不退地了。像通常首先要得位不退,再得行不退,再得念不退;可是一往生极乐净土,就已经圆证三不退,也就是位不退,不堕凡夫,行不退,不堕小乘,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像这样,一下子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极其殊胜的。

而且,见阿弥陀佛一尊佛,就见十方无量诸佛,生极乐世界一方土,就生十方一切刹海。像这样,所谓“一门即普门”,它是不可思议的大总持法门。这样就知道,一个就够了,因为你只要见一尊阿弥陀佛,十方无数诸佛顿时就在这一尊当中见了。也就是经中所说,一念间就能分身无数刹海,亲近承事无数诸佛,在诸佛前听法,想到哪里都可以。生了极乐世界,就得到了不可思议的神足通,能在一念顷周遍游历十方无量无数的佛国。对于此方的兜率、香巴拉、普陀、莲师刹土等,都是随意而去的。或者在十方世界里,要去东方不动佛国,去南方宝生佛国,去北方不空成就佛国等等,也是随意而去的。就像这样,无数的刹海都能顿然而至。

因此要知道,求生极乐世界,下至五逆十恶的凡夫,十念就能登不退转地,而一登以后就圆证三不退。一到了此国亲近此佛,就已经能圆生一切土、圆见一切佛。乃至阿弥陀佛的一个光、极乐世界的一个尘,在里面也都能顿证十方三世所摄的依报正报、色法心法、自分他分、凡夫圣者等的一切法,而证的时候不出刹那际三昧,可见这是圆证法门。

这就是前面讲的法界缘起。“法界”就是指我们的真心,这个心本来没有二,本来不属于刹那性、微尘性,因此,一切皆是此心,没有另外的体,也因此,在任何一法上,本身就能圆具一切法。然而这是性分上具的,如今被垢所障的缘故,不能够顿显。那么,在什么样的缘起点上能够顿显呢?那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里,由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加被的缘故,性具的无障碍法界顿时就会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的一个光里面,会现十方三世的一切法;在一片叶子里面,会见十方三世的一切法;在任何一法里面,都会圆满地呈现一切法等等。

像这样要知道,怎么来证这个法界呢?就是往西方走。这就是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以生西方而证到法性妙土,在西方这一土里面,就能够现前事事无碍的法界。就像这样,一下子能够圆证到十方三世一切法,自心顿然开发时无不现前,但是却不出刹那际三昧,不必隔到第二刹那。诸佛度众生是那么难,阿弥陀佛度众生是这么易,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缘久之故。

缘何谓久,信久也。何谓近,信近也。信缘近处,时分限之。如舍调弓而引彆弣。如放驯 而服野駼。战胜之功,当在异日。

缘怎么说久呢?就是信得久。怎么说近呢?就是信得近,也就是还很生疏。由于在“信”这个缘的状况上还很生疏,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就有时间上的限制。也就是,还是一个小鸟的话,羽翼还没有长成,它不能顿然高飞;或者火候还没到的时候,它不能顿然沸腾,这是由于它还受一个成熟期的限制。假使因缘已经到位,信心很久,那一点就会出火,一引就能高飞;因缘没成熟就不行。

那么就要观察,在什么因缘上已经很久很熟呢?就是在阿弥陀佛的因缘上。这也不是有什么偏向,主要是过去无量劫来,就跟阿弥陀佛结过缘。阿弥陀佛在无数劫里发愿加被,一直在摄引,自心经过多生以来的串习,信心已经久了,也就是在那个因缘上积聚很久了,只要一点就会高飞。

下面再从反面来显示。本来弓已经调好,一放就可以,但是舍掉了调好的弓,去拉那个没调好的弓,那当然还要有一个调的时间,不可能一放即中。又好比已经驯服的良马,随心所欲,直接就能上战场。现在把温顺的良马放掉,去骑一匹性情顽劣、桀骜的野马,那当然是不行的,没办法一下子上战场。不要说杀敌制胜,连坐上去都会翻下来,因此需要好长时间去驯服。这是指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调顺、去成熟,直到弓调好了,马调顺了,那样才能跃马上场,杀敌制胜,但是这个战胜之功,还要等待因缘成熟才可能达到。

这表明了缘久则信久、信久则速成的道理。为什么阿弥陀佛度生这么容易呢?因为他过去花了无数劫的时间积聚因缘,和众生之间结了很深的缘,这不是一生、两生的事,因此,现在就表现为众生心向佛、佛摄众生,非常便利地就能达成极殊胜的利益,这就是由于因缘成熟的缘故。像这样,通过诸佛、诸祖的指示,我们在缘起的理上就能深深地体认,知道这样走非常快速,原因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以上讲了“缘久”,宿世与佛之间结了很深的因缘,这种因缘由于时间久而达到了成熟之际,因此,与弥陀相应的缘故,哪怕五逆十恶,也是至心十念就能够顿生、顿脱、顿登不退、顿证无量的功德。就像这样,所谓“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能够顿然速成的缘故,对具缘者而言,是最好的成佛之路,因此称为“法界第一缘起”。

以下总结论述。

如上所论专重有缘。缘深则境界难思,非等觉十地所能测。缘久则神力迅速,非三祇百劫所可伦。

以上所论专重在有缘上。因为就本因而言,人人皆具如来藏,都是一样的自性佛,然而在开发上面就要看缘了。最重要的缘是佛,而在一切佛中,又要观察什么是有缘,因此重在“有缘”这一点上。

在缘当中,又有缘深缘浅、缘久缘近的差别。缘深,境界难以思议,尚且不是等觉菩萨、十地大士所能测度,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因此,由于缘非常甚深的缘故,佛的力用不可思议的缘故,导致出现难以思议的奇特、超情离见、事事无碍的状况。就像这样,十地菩萨凭自己的智慧力,也测不到它是多么深玄。再者,由于缘久,神力迅速,一下子加入的时候,顿然显发相好、神通、智慧、辩才等等。这尚且不是三祇百劫所可比伦的。也就是法门甚深圆顿,通常说“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而由于与阿弥陀佛之间缘久成熟的缘故,佛力加被下来,往生后顿然具足如佛般的殊胜相好,当然就越过百劫了;再者,顿时出现不可思议的佛功德海,圆成普贤行愿,当然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所可比伦的。由此就知道,这是极其殊胜的成佛之路,对具缘者来说,的确是“法界第一缘起”。


思考题


1、为什么经论中都一致劝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2、解释“极乐同居横具四土”的涵义。以此之故,往生后将出现怎样的情形?

3、从正面、反面、作用三分解释“缘深”“缘久”的涵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净土法门是圆顿法门



一、总说


1、略示由本因和助缘证成


首先简要地指示,要由本因和助缘来证明、成立这一点。“本因”,即本来是佛或者本来具有与诸佛同等的智慧德相。“助缘”,是指须借助一个增上缘令它显发。而在显发的缘上,由前面缘在、缘深、缘久这三点的论证就能确认到,对自身而言,最无上的助缘就是阿弥陀佛。这样本因具足和助缘无上两点合起来就会认识到,净土法门称为“法界第一缘起”的原因,也就明确具缘者应当一心往极乐世界走,而且以开发力用最大的缘故,使得此法门成为圆顿法门。

接着要具体认识,本因具足和助缘无上这两点的涵义。


2、本因具足


“本因具足”,是指我心圆满具足与诸佛同等的如来藏性。


(1)总说


总的来说,阿弥陀佛不可能使我的真心增加一分,因为真心是无为法,非因缘所生故。如果是因缘所生法,那就会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然而真心是本自圆成的,所以不会有丝毫增减、变易、断续等相。从这一点就认识到,阿弥陀佛所起的只是显发作用,不可能使本心变得多么好。由于它是本来成就的法,因此,远离一切客尘的诸佛果位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海,在众生份上就圆满具足。


(2)细说


接着又要从细分上认识,如何本来具足佛性,为此以下从绝待、圆融、横遍、竖穷四点来确定。这样具体地认定了以后,就知道我心无有欠缺,现在只是被云雾般的客尘遮蔽,一旦远离,如日轮般的真心将会显发。而显发的方便就是要依靠增上缘,如果增上缘的助发力量极其不可思议的话,那的确会出现横超度越、念劫圆融、圆证不退等的利益,或者凡夫例登补处的现相。由此就能确认到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之处。


1)绝待


“待”,是对待,指能所相对或者心境相对。“一念离绝”,就是指这一念的本来真性没有二的缘故,而远离一切边,也就是任何观待而立的此者彼者的法都是没有的。由于是绝待的大空性,在这上面任何圣凡的定相都是没有的,这叫做“圣凡无在”。


2)圆融


由于本来空性的缘故,任何一法并非像它所显现的那样具有自体,而是并无此相,本来即是真性;以是真性的缘故,在自心当中一切都是融通的。以此心即是如来藏性,而藏性中含摄一切的缘故,在这一法中就具足一切法了,这就是我心万法顿融,所谓的“顿”,是指并非经过很长时间将不融转成融,而是本自圆融。以此缘故,在我的真心中法尔具足四土。此种具足并非在心外有土,以各土层次不同而有四种隔别不融的实体;而是由于一切土即是此心的缘故,在不二的真心中万法无不融通的缘故,因此并非是外在四种定相的隔别不融的土,这叫做“四土无在”。


3)竖穷


若有生灭则可立刹那,有刹那则可立从细至粗的一切时间,这样可说有从刹那到十世之间的时间的实体。然而真实中圆成法故,本自无生;以无生故无灭;以无生灭故,刹那不可得;以刹那不可

得故,由此安立的从一念至劫海之间的所有时间,都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而不成立为实法。以十世、刹那本来不可得的缘故,真心不落在任何时间相上,它是竖穷三际的法界体。


4)横遍


空间上的物体都是依微尘而立的,以微尘有实体,才能立出物体的相状、体积、各方分的状况。但实际观察时,细至极微都不可得的缘故,因此,依极微所安立的从微尘到刹海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而现的假相,本不存在。以真心中没有这些假相的缘故,并非落在任何一方,因此真心遍一切处。


(3)结成


由以上的抉择就明白,我们的本性没有一切妄相,也就是凡情圣解悉皆远离。心外隔别的土相,时间由刹那到十世,空间由微尘到刹海的相状,都本不可得。以本来无妄的缘故,因此唯一真实,也就是诸佛所现前的清净实相在自身上本自具足,一切的生灭妄相都不可得,纯然唯是真实,以此可以说是本来清净、圆满、融通、周遍。像这样,一切本是性具性遍,没有丝毫欠缺。这就可见我与诸佛无有差别,只是一梦一醒不同。现在被忽尔的尘垢遮蔽,关键是需要借助一个助缘的力量来显发。从这里就知道,关键要得一个增上缘,因此接着要抉择助缘的方面。


3、助缘无上


助缘方面,就十法界而言,佛法界的力量最大,而就一切佛而言,就要看宿昔的因缘。这个缘并非随便说,关键就看在缘起上是否具足。这又要通过教量、比量、现量,证成对于娑婆世界广大众生而言,阿弥陀佛有无上的深缘。

首先就教量而言,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十方诸佛都吐广长舌,证明这个法门有不可思议的利益。由于是如此的诚谛之语,因此证明有无上的因缘。再者,既然此是诚谛之语,当然是由无欺的现量而来,这就是十方诸佛现量亲见的事实,特别由本师释迦牟尼佛来宣说。

再者就比量而言,一切都是由因缘而生,没有一种是无因得来的。从《无量寿经》等的经教中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无量无数劫以前结成了大愿,此后积功累行,有无量的发愿、回向。以法性缘起、三摩地、发愿等的力量,最终在十劫前成就了愿海法门。这样由无量劫的因缘,可以推断果位上对具缘者有无上的加被力量。再就现前的因缘由果推因的话,也可见缘深、缘久。也就是此方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是阿弥陀佛。就普遍状况而言,人们在急难中、在欢喜中、在游戏中,口一开就是“阿弥陀佛”,心中感觉可依托的是阿弥陀佛,最亲切的是阿弥陀佛,在临死时寄托的是阿弥陀佛。从果上的现相可以推知,这是由于因上缘深、缘久的缘故。

再者,至心十念就能横超轮回,直登不退转地,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毕竟成佛而后已,能一生圆成普贤行愿等,从这些方面来看,阿弥陀佛于此世界普遍众生而言,有无上的深缘。再者,就所建立的佛土来看,在能生的因上最简单、最容易,而得成的果最殊胜。由此就能明了,在助缘上,阿弥陀佛是无与伦比的。

这样,众生本来就有如来藏性,与诸佛完全一样,又有无上的助缘——阿弥陀佛的誓愿威神之力,由此就证明,净土的法道能使有缘者迅速开发本性,圆满显现功德故,可成立是圆顿的法门。


二、别说


以上已经总的认识到,由于具足成佛的本因,又有无上的助缘,能得到阿弥陀佛大誓愿海神力的加被,由此就成立了,净土法门是圆顿的法门。对此还需要分别透过很多方面,看出它跟一般渐次的、不圆融等的通途法道的差别。如果在各点上能看出它的奇特之处,就更加能够确认,的确它是非常方便、非常了义、非常圆顿的法。

这也要通过佛和祖师们的开示来认识。


(一)凡夫例登补处


我们的本性一切都不是,实际上完全绝待,是无外的。假使有二,那可以立是这个那个;然而本来没有二,一切心外的法都是没有的,这样的话,又怎么会有一个特别的凡夫或者圣者等可缘的法呢?由此就知道,这一念本来就是绝待的空性。而阿弥陀佛自身显发了这样绝待的空性,他又与我最有缘,能以最大的力量加被我去开发。那么虽然我现在是一个凡夫,然而一生到极乐世界,由于在同一个相续里,不断地受这种助缘力量的作用,那必然在一生当中达成佛果,因此就有凡夫例登补处的特别状况。

并不是有一个凡夫的定法,或者有各个阶位的定法,那样的话就定在那里了,不可能在一生同一个相续里去达到,因为必定要同类相续换掉以后再登一位,再换掉以后再登一位。而这里是自心本身就泯绝了一切凡圣的相,它是绝待的,弥陀也是绝待的,他的力量是无比的,而且这种力量时时不会离开,因此,在一个相续上必定成佛。由此《阿弥陀经》里就讲,往生者全数都达到一生补处的地位。这也是弥陀一乘誓愿海的承诺所在,他在四十八愿里说,任何往生者都毕竟达到一生补处。


(二)同居横具四土


我的心本自融通,心和由心所现的法本来没定相可得。由于它是空的缘故,一切妄本来不可得;由于它本身就是如来藏心,因此就在这一个点上本来具足一切,这叫“一心本具”。因此,所谓的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不是在心外隔开来的实土,那样就像世间不同的房子,是没办法融通的,在第一间房子里不可能有第二间、第三间。然而实际并没有房子的实体,因此在任何一点上本来圆具一切。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微尘上都本具四土,但这只是法尔,还没有显出来。阿弥陀佛的本性也是圆融一切的,当他完全脱开客尘系缚的无上智慧力加被在我心上的时候,就会有同居一土圆具四土的殊胜状况。意思是心外没有土,土就是心,而心是圆融的,心上本来具有外、内、密、极密四个层次,因此就看怎么借缘显发。而阿弥陀佛跟我们最有缘,缘深、缘久,他的力量直接能够加到心上,因此就会出现极乐同居土超胜十方的状况。

而且,由于在这一个土里面,以阿弥陀佛为主,包括清净的菩萨海众、无数声闻圣众等,整个系统的力量都在那里,因此就在同居土里面,按自身开发的状况来说,随着因缘的力量,就在那里可以见到方便土、见到实报土、见到寂光土。由于从国土的整个状况来看,那里面就有佛、有菩萨等,比如阿弥陀佛现在同居土里,阿弥陀佛的法性土就在那里,或者观音、势至等的大菩萨现在那里的话,就有实报庄严土在那里等等。要知道,在一个土里面,由于无数胜妙缘起和合的作用力,因此在那个土里是横具四土的。

像这样就要明白,性中本具这样的状况,而且因缘上非常不可不可思议,因此,在因缘的显发上就有这样的状况,这就是不可思议之处了。单凭自力,一个人去积聚这个因缘,要这样达成,那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因缘集聚才会出现那个状况,只有因缘增上才会进一步增上,一步一步都没办法脱出缘起律,这样就表现出非常缓慢,而且,在证到法界心之前,他还是一分一分的。而一到了极乐世界,无数的因缘力都连接、汇聚到那上面去了。要像这样理解,它是非常圆融、非常顿速的。


(三)往生圆三不退


按一般情形,要达到不退非常困难。就像《璎珞经》所说,菩萨发了菩提心,入三宝之家,生生世世持菩萨戒没有间断,这样一万劫能达到不退地。而现在一往生不但能达到不退地,而且是圆证三不退。也就是一生到西方净土,由于自身上本来也没有时间上的绝对的相,并不是有刹那到劫海之间的时间实法,那样是没法超越的,因为落在一个刹那上面的话,是不会到第二刹那的,然而时间完全是假的,这时候就看因缘怎么来显。

我们自身无生无灭的法界本心,与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完全一样,它就是无量寿。那么,这个状况怎么来开显呢?那就需要一个完全显发的果上的无量寿,他的智慧力量直接加在心上,由此就会迅速达成不再退落到虚妄分别的轮回的状况,也不会退到下劣的小乘作意的状况,也不会退到往与一切种智果海相反的方向走的状况。因此,只要一登到西方净土,以无上果海的加被力量跟自心完全相合摄持的缘故,一往生就已经圆证三不退了。就在这样一个相续里面,绝对不会落入轮回,绝对不会落入小乘境地,绝对不会落入到与一切果海相反的方向。像这样,一往生就顿速达成了,这叫“顿”;三不退的内涵绝对会在此相续中实现,因此叫做“圆”。


(四)一门即是普门


一般人都认为,这只是生一个土,只是见一尊佛,怎么能实现普贤行愿呢?是不是普贤菩萨的指点有错误?我们都是华藏海众,怎么教我们只生一个小小的极乐世界,只见一尊佛?我们何时能够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我们何时能够一刹那中见三世海?我们何时能够一音圆演一切法?我们何时能够一念遍知一切?何时能够念劫圆融、小大相融、广狭无碍、一多自在、圆明具德呢?人都会这么想。

实际上,这是“一门皆是普门”的缘故,也就是在自心中刹那、微尘的法根本不可得,本来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法界体,本来是一法中摄一切法、入一切法等等,是这样事事无碍的境界。然而没有显发的缘故,不得受用,反而落在虚妄分别里,以实有的人法执著,使得处处隔碍不得融通,处处都陷在时空的虚妄点当中,与其他不隔而隔。

然而,由于本性就是这样具足,而且,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西方大三宝海的加被力量,有一个大系统的力量,那么一生到西方的时候,一即是一切,这叫做“普门”。也就是,阿弥陀佛大誓愿海所摄的一切都无余实现,这样的话,见一佛就见了十方无数佛,生一土就入了十方无边土,在本性上就是这样周遍的。所谓的微尘性是不可得的,十方刹海都是空花,都是自己本性随缘所现的。因此,这样一个本来彻廓、遍通的大本性,又有阿弥陀佛的神力一加,不动本际就能够分身刹海。这样的话,能一身化无数身,一一身礼无数的佛、听无数的法等等,自然就出现了。或者就在这一个心中,能够圆见一切,圆闻一切,无碍遍行一切等等。这当然就具足极其广大的大乘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等。再者,就在极乐世界的一个尘里,就能显现十方刹海无数的情形,就在这一刹那间,能够完成一个劫海所作的无数修行。

诸如此类,就是由于性具性遍的本因具足,再加上阿弥陀佛开发的助缘力量,这是佛无量劫以来大愿大行来庄严此净土、庄严此名号、庄严此刹的无数方便力,这样的力量就能将自己的本性显发出来。乃至在一个水当中,就能出现无量的音声海,能够圆演一切法,随着自心想听什么就听到什么。而且,在一念间就能够闻到十方诸佛宣说妙法,在一念间能化在无数的刹土里作无数佛事。就像这样,应当明确它具有“一门即是普门”的圆顿特点。

总的透过以上的解释,就知道西方净土是圆顿的法门,这是由本因和助缘两分缘起上的特征来定义的。由此将明了净土法门的心要,而这个心要的关键就在具缘。



思考题


1、如何证成净土法门是圆顿法门?

2、什么是“本因具足”?从绝待、圆融、横遍、竖穷四点抉择此理。

3、什么是“助缘无上”?以教量、比量、现量证成此义。

4、(1)由本心一念离绝和弥陀增上缘显发,证成凡夫例登补处;

(2)由本心万法顿融和弥陀增上缘显发,证成同居横具四土;

(3)由本心不属时劫和弥陀增上缘显发,证成往生圆三不退;

(4)由本心不属方隅和弥陀增上缘显发,证成一门即是普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即因缘明心要


要之阿弥非有加于吾心也。吾心一念离绝,故圣凡无在。吾心万法顿融,故四土无在。吾心不属时劫,故十世刹那无在。吾心不属方隅,故微尘刹海无在。吾何歉乎哉。特仗增上因缘一显发之耳。

总的来说,阿弥陀佛也不会使我的心加一分,因为真心是本自元成的无为法,既然不是因缘所生,也就不会随因缘有什么增减变异。

那么我的心如何呢?首先,我的心一念离过绝非,也就是本来远离有、无、双亦、双非四句所摄的一切戏论,任何妄相都没有。所以,在我真心中并没有圣凡的相。

再者,我的心本来圆融万法,因为一切法本无自性,即是此真心的缘故,在不二的心中,那有不融通的道理呢?在此一念真性中,就圆满融摄了十方三世依报正报、自方他方、凡夫圣者等的一切诸法,一切皆是此真如自性,此外并没有别的法。因此,并非在心外存在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种隔别不融的四土,所以说四土无在。

再者,我的心也并非刹那性。既然无生无灭,没有刹那,又哪里有刹那所立的时劫呢?因此,在此真心中,细分的刹那、粗分的十世所摄的一切时间本来无在。(“十世”指过现未三世,每一世又有三世,如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等,共九世,加上总体的一世,称为“十世”。)

再者,我的心不属于东南西北等任何方隅,不局限在任何处。因此,从微尘到刹海之间的任何色法,本无实法可得。也就是真心并非微尘性,所以由微尘立出的有体积、形状的色法本不可得,乃至刹海也本是空花。真心遍在一切处,不落于任何方所。

既然我的心是如此绝待、圆融、横遍、竖穷,我有何欠缺呢?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现在只需要仗增上因缘来显发即可。而就此世界众生的普遍状况而言,增上因缘就在阿弥陀佛上。


以恶梦苏醒喻说明


分二:一、因缘的甚深处——以自心阿弥度自心生死;二、因缘的合宜处——以专称阿弥无不亲证亲到。

一、因缘的甚深处——以自心阿弥度自心生死 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一)比喻 分三:1、从正反面认识缘起的妙处;2、了知一切唯心;3、了知唯心作用不虚。


1、从正反面认识缘起的妙处


曾有久习神咒者,一夜重魇,见狞物持之,置巨石下。其人怖急,忆诵素所习咒。遂见狞物倒散,裂石而醒。设素未习咒,或习未纯熟,缘种不深。斯时也,欲不寱死得乎。

曾有一个长久以来勤习神咒的人,一天夜里遭了恶梦,见到一个狰狞的怪物直接抓住了他,放置在巨石之下。这个人在恐慌、紧急之间,忆起平日所习的神咒,口中一出,当下就见到那怪物倒散在地、石头裂开,由此苏醒过来。假使他平素没有习过此咒,或者虽习但没达到纯熟,所种的缘种不深,那在这种紧急关头,想要不被吓死,哪里可能呢?

这里讲到了正反面的缘起状况,从而让我们体会到缘起契合的妙处,它是顿然之间发生大作用的。在正面能够看到,只要平时久习了此神咒,熏入了识田,种的种子极深,那么在紧要关头一念出来,顿时就会怪物倒散、石头开裂而得以苏醒。相反,假使平时没有习过此咒,或者习了但没纯熟,种的缘种不深的话,那在此关头不可能一下子产生速效而脱出梦魇,在此时哪里有什么戏论可起作用呢?所以关键就在缘起相应。

这表示在生死关头,关键要靠一个非常有力的法,只要因缘上能够契合,顿然间就能超出秽土而高升净土。在此时光凭口里说什么理论,心里分别揣摩什么,都是没办法起作用的。可见重在缘起。


2、了知一切唯心


然梦中真言,复是何物。倒狞裂石,谁实使之。皆即我现前一念之心也。

然而梦中念的几字真言,又是什么东西呢?当时狞物倒散、石头裂开,是谁使然的呢?实际心外无法,都是我现前一念之心。

这里要了知全是唯心,由此会知道,就是要在心上转变,在心上得力,由此会发生功效。要看到,梦中念的那几个字的音就是自己的心,这么一念,当即怪物倒散、石头裂开,也不离开自己的心。可见这是唯心法门。虽然是唯心,但作用不会虚弃,这表明缘起有切实的力用。这样知道以后,就会一心地在自心上习此神咒,在自心上训练纯熟,这样到了关键时刻,自心这么一念就解决自心的问题,以下认识这一点。


3、了知唯心作用不虚


自心神咒,唤醒自心魇人。

虽然唯心,但是不失去它的力用,由于自心中出现这个神咒,就必然会唤醒自心梦魇中的人。


(二)意义


净土法门亦如是。自心之阿弥,还度自心之生死。故知因缘之义,甚深甚深。

净土法门也是如此,以自心所现的阿弥,还度自心所现的生死,因此在缘起的作用力上是非常深的。只要因缘契合,顿然之间就超出了自心的生死,到达平安无苦之地了。

此处要结合前面的譬喻,对应意义来理解,从而深切地认识到这是不虚的缘起,是决定成立的法道,由此自己会生起信心。譬喻里的“被怪物所持”,是指受到妄心的控制,“置于石下”,是指被闭在恶趣或生死的牢狱中。这就表示在因缘点上非常危急,一旦受到妄心所造业力的控制,决定当下要现前生死果报,被封闭在生死牢狱中。这时怎么出生死呢?“神咒”,指弥陀名号,“紧急”,指生死关头,“唯心”,表示全然在心内,并非心外,“缘深”,指我与阿弥陀佛的因缘甚深,“得力”,是指平生持念名号而且串习纯熟,缘种甚深,“顿时出梦”,是指一念弥陀名号,顿时就超出了生死恶梦。“因缘之力甚深”,是指此时自心与佛心深度契合,被佛力摄持而顿然超出生死恶梦,速登清净国土。

要知道,这里的“甚深”有三层涵义:一、自心不可思议;二、佛力不可思议;三、念佛不可思议。自心不可思议,是指在自己的真心中,生死幻境本不可得,恒沙性德本自具足。佛力不可思议,是指阿弥陀佛果位所成就的智慧和悲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念佛不可思议,是指自己与阿弥陀佛的因缘非常深的缘故,当自心一念佛名号,当即就感通佛力,发生不可思议的效力。由此,无量劫来难以超越的轮回,在一念间顿出;多劫以来难以登临的不退转地,在一念间顿登;惑业苦的生死相续状况,完全转化成念念不退直趣无上果地。就像这样,在缘起上是甚深不可思议的。

由此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至简至易、至直捷、至高深的法门。这样就在生死的关键点上,进一步认识到弥陀法门的甚深之处。前面已经说了,要由因缘来识得净土法的心要,由因缘来认识它是法界第一缘起,由因缘来知道它是出生死的径路,由因缘来认识持名是径中之径、简易中的简易。从因行果德上去认识的话,它在因上是最容易的,而所得的果是极殊胜的。由此我们会知道因缘的甚深。


二、因缘的合宜处——以专称阿弥无不亲证亲到 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所谓“因缘合宜”,是说因与缘完全相应,没有违逆,而且两者的和合力极强,由此必然发生全分的效果。这里是指,令众生速疾解脱的妙门就在专称阿弥陀佛上。由于因缘合宜,就使得下至五逆十恶的凡夫,至心十念必然生到净土。也就是,修此法门只要办好了深信切愿,能至心向佛的话,那的确是十即十到,百即百到,无有不亲证亲到的。这是从缘起律上说,只要因缘和合,必然会发生效果。


(一)比喻 分二:1、两种不合宜;2、一种合宜。


1、两种不合宜


抑闻魇之重者,不许持光照,照即死。不许抱令起,抱多失心。

又听说发生严重梦魇的情形时,不许拿着光照他,照了就会死,也不许抱着他起来,抱了多数会失心疯狂。

人们说:他梦魇那么重,在昏昧中醒不来,拿光照一照,他是不是就醒了?结果一照就会死掉。或者说:他躺在那里醒不来多可怜,把他抱起来是不是就醒了?实际一抱一受惊吓就会疯掉。可见光有慈悲还不够,必须有智慧能观察到缘起的情形,才能合适地作救护。如果在缘起上蒙昧,落在愚痴里,往往就是慈悲出祸害。


2、一种合宜


唯就暗中,俾熟识者大呼其名,连声呼之,无不解者。

唯一要在黑暗当中,让一个熟识的人大声地呼叫他的名字,而且连声不断地呼,这样缘起相应的缘故,没有不解除恶梦的。

这里的合宜处有四点:一、在暗中;二、熟识者;三、大呼其名;四、连声不断。效果是无不解梦。


(二)意义 分二:1、两种不合宜;2、一种合宜。


1、两种不合宜


净土法门亦如是。劫浊盛时,众生魇重。毋以持名杂参话。毋以粗心习胜观。杂参话,则浊智腾波,定起邪见。所谓照之即死者也。习胜观,则非其境界,定起魔事。所谓抱多失心者也。

净土法门也是如此,愈到末世愈应机,愈成为安稳、简易、速效的法门。这是由于到了劫浊炽盛时期,众生的梦魇深重,也就是以见浊、烦恼浊为根本的浊乱非常的重,尤其在前世今生中熏习的邪谬见解、颠倒习性有很大的作用力,这时就需要采取一个既安全,又能达到效果的方法。如果所采取的法门与众生的心性不合,那必然会发生流弊。

因此,这时候不要在持名里夹杂参话头,也不要以粗心去修习胜观。这是由于如果夹杂参话头,会引得他心中的浊智腾起波来,由此会发起邪见,所谓一照就会死,因为他还接受不了光照。再者,他的心非常粗,修习深妙的胜观不是他的境界,如果勉强修观,就会起诸魔事,所谓强行地抱起来,多数会失心疯狂,因为他还没达到那个修行境界。像这样,如果所赋予的法门不恰当,那就像人服错了药一样,是会出反效果的。


2、一种合宜


唯以现前一念无明业识之心,令其专称阿弥陀佛名号。无间一心,未有不亲证亲到者。

在此时唯一要让这些浊乱业重的众生,以现前一念的无明业识之心,使之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是心系在这一个所缘上,不杂其他境缘。这样连续无有间断地称念佛名,那没有不亲证亲到的。这就是由于缘起合宜的缘故。

还是喻义对应来看。譬喻中的“暗中”,指无明业识心,不必处在无分别的状况,就是利用这个妄识,只是转换一下,把念贪嗔痴转成念佛就可以了。“熟识”,是与之因缘极深的阿弥陀佛。“大呼其名”,指大声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连声不断”,指一念一念不间断。这样不夹杂其他境缘,又有佛力护持,是不会着魔的。“无不解梦”,是指自心信愿专称佛名的力量与阿弥陀佛真实的弘愿力一和合,结果临终一念至十念顿然就脱出生死迷梦,生入净土了。那时候,业报身转成了清净蕴身,惑业苦的境界转成了随顺菩提的状况,由此就会速疾解脱生死迷梦,因此是相当合宜的。这样就看到,净土法门普被三根,非常安稳简易,而且能达成速效。



思考题


1、因缘的甚深处:

(1)比喻中正反面的状况如何?正面能起作用的原因是什么?阐述这一切唯心且作用不虚之义。

(2)意义中的“甚深”指什么?以喻义对应的方式说明因缘的甚深处。

2、因缘的合宜处:

(1)比喻中的两种不合宜指什么?一种合宜的条件有哪些?

(2)意义中的两种不合宜指什么?为什么不合宜?

(3)什么是“因缘合宜”?以喻义对应的方式说明因缘的合宜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