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重订西方公据



  

清 彭际清集2卷


  
  
  吴门诸信士集西方公据一书行世。阅今四十余年。板渐模糊。或欲重刊新本。属予校其得失。予阅其书。所绘诸图。诱掖之意颇勤。而于古德遗文。信手攈拾。都无伦次。其词句亦间有谬误。不可不正也。于是芟烦补阙。厘为七门。由浅既深。背小向大。庶乎净土之指南矣。公据之名。本东坡居士。东坡南行。以阿弥陀佛画像自随。曰。此轼往生公据也。至疾亟时。一方外友策以西方之事。东坡曰。西方不无。然个里着力不得。又云。着力即差。夫生死之际着力不得者。由其平日未尝着力也。未尝着力而曰着力即差。是犹枵腹而谈龙肉也。吾甚惜东坡知有西方。而不能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徒取口头解脱。遂至束手临岐而莫能自拔。岂不痛哉。菩萨从十信初心。发大勇猛。起大精进。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复从初地乃至八地。方入无功用道。然犹不舍悲愿。饶益众生。不如是。无以满足菩提分故。安有凡夫地中。未曾发足。便拟悬车。亦终老死于蓬荜之间而已。将次探泰华之嵯峨。穷江湖之浩渺。其可得乎。是书出。普愿见闻随喜。如说修行。不离当处。而脚下莲华大如车轮。三心具足。一念往生。犹壮士之伸臂。不烦着力。正好着力。傥复较量于得与不得之间。真似痴人说梦也。遂录付刻工而识其缘起如此。
  乾隆五十七年夏六月知归学人彭际清题于文星阁僧舍
  
  重订西方公据发凡
  ·是书多为在家二众指点津梁。故须克数持名。分图标行。俾不至为他岐所惑。若能脱去万缘。净念相继。毕命为期。人我相忘。自他普度。鱼兔在手。安用筌蹄矣。然诸师开示。言近指远。三根普被。久修行人亦未可忽。识者宝诸。
  ·旧本九品往生。俱图佛像在莲华内。往生系行者事。图佛未安。今但画莲华。为行者标心之境。即自即他。不须取相。其分题四句。本大智法师十六观颂。今仍其旧。校正四字。
  ·莲宗要典。自无量寿诸经外。如天亲无量寿论。天台十疑论。天如或问。莲池疏钞。袁氏合论等书。专门述作。流通既久。承学之士。自可随力[打-丁+(容-口+又)]览。不能广载。其诸师开示简易切要者。略登数条。举一反三。无嫌挂漏。其旧本所录。词旨浅近者汰之。
  ·往生事验。具载前刻净土圣贤录中。兹独收拙著集验书证两篇。俱系当今事迹。闻见确然。其旧本各条已见前录。不赘。
  ·净业门头。唯论了生脱死。不论世间福报。旧本杂采龙舒所集现前福报。用以引诱初机。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与。然欲博览周知。原书具在。此则唯劝往生。他不暇及。
  
  重订西方公据目次
  ·卷上  ·序
  ·发凡
  ·一起教大纲
  ·二净业正因
  ·三净课仪式
  ·四西方境观
  ·五往生功行
  ·卷下
  ·六莲宗开示  ·专杂二修说(唐善导和尚)
  ·临终正念诀(同上)
  ·禅净四料简(宋永明禅师)
  ·往生问答(同上)
  ·劝人发愿偈(并)叙(慈照宗主)
  ·修进工夫(虎溪尊者)
  ·专意一念(同上)
  ·开示(明莲池大师)
  ·警众(同上)
  ·开示(憨山大师)
  ·示念佛法门(蕅益法师)
  ·七往生现果  ·集验(知皈学人)
  ·书证(同上)
  
  重订西方公据目次(终)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知归学人 彭际清 集
  
  

一起教大纲


  
  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七宝庄严。无三恶道。亦无女人。衣食自然。寿命无量。其佛号阿弥陀。放大光明。接引一切念佛众生。往生彼国。莲华化生。不由胎藏。若人能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每日合掌向西。专称佛号。或数万声。或一万声。或千百声。乃至临终十念。俱得往生。见佛闻法。永不退转。其知书识字者。每日诵小阿弥陀经一卷。或三卷。或随力随分。兼诵无量寿经。观经。华严。法华。圆觉。金刚。楞严。维摩等经。及起信。唯识等论。俱系上品资粮。平居又须受持三归五戒。集诸功德。回向西方。得效更稳。
  或以释迦文佛降生之处。谓为西方净土者。谬也。释迦降生天竺。与此震旦同在南赡部洲。举足可到。合四大部洲为一四天下。如此百亿四天下。名为一佛土。从是而西。过十万亿佛土。乃至极乐世界。以此例彼。其相去岂直天渊而已耶。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教人识自本心。明见佛性。是心是佛。离心无佛。于斯荐得。不历程途。直趋宝所。是名念自性佛。亦名念实相佛。然此众生根器不齐。猝难证入。即或依教生信。自肯承当。而无明未破。业种宛然。入胎出胎。迷失正念。无可奈何。所以复开往生净土一门。教令念阿弥陀佛。回向西方极乐。由阿弥陀佛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遍摄群品。无论若智若愚。或善或恶。十念功成。横截生死。故谓诸方便中最胜方便。欲入此门。先须知苦。既知苦已。须求出苦。一切众生以苦为乐。不思此身自无量劫来。暂在人天。惊同闪电。俄而铜柱铁床。魂游地狱。俄而毛群羽族。血染刀砧。皆由业识所牵。如牛拽磨。轮转无穷。即今暂得此生。老病死衰。疾於呼吸。恶露不净。无异臭尸。是非发决定心。起精进行。何由出离。更念人在世间。实赖天地父母生成之力。然天地父母。能赋我官骇。畀我衣食。而不能脱我苦轮。开我正觉。唯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能救拔我。能摄受我。承斯恩力。如虎负山。如龙得水。心心不舍。步步不离。三昧成时。现前见佛。自利利他。同登彼岸。岂不快哉。
  
  

二净业正因


  
  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今先明归戒。经云。昔有梵志饶财多宝。若布施时。金钵盛银。银钵盛金。乃至玉女象马。衣裳房舍。各足八万四千之数。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具满故。凡受归戒。须从师受。设未遇师时。先向佛前。日诵三归章句。其五戒行之既熟。然后求师证明。如能发大菩提心。进受菩萨戒。则更善矣。其三归云。  ·归依佛。不堕地狱。我今归依佛。

  ·归依法。不堕饿鬼。我今归依法。

  ·归依僧。不堕旁生。我今归依僧。


  
  每时课毕。复称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三节三拜)

  

  其五戒者。  ·一不杀生。(凡有生命。乃至鱼虾蚤虱之类。俱不得杀。能放生者更善)

  ·二不偷盗。(凡非我所有。乃至一针一芥。不得故取。能布施者更善)三不邪淫。(凡非其匹偶。俱不得犯。能永断欲事者更善)四不妄语。(凡无实之言。乃至咒诅恶骂。俱不切发。能劝人为善者更善)  ·五不饮酒(自不饮酒。亦不得教人饮酒。能长斋不晚食者更善)
  
  经言。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月小。则用二十八二十九)凡六日。四天王巡行南洲。观察人间善恶。又正五九凡三月。帝释以大宝镜。正照南洲。考核罪福。并宜斋戒念佛。忏悔修省。谓之年三斋。月六斋。又每月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见地藏经)初发心人。并宜留意。
  
  

三净课仪式


  

  每日晨昏。佛前焚香作礼。诵阿弥陀经一卷。唱云。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或千声或三千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

  

  诵毕。称佛名膜拜。或四十八。或二十四。少则九拜。菩萨海众各三拜。拜时观想圣容。如在琉璃宝地。亲闻说法。依正庄严。了然明白。随诵回向文云。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诵毕。称三自归。一称一拜。(文见前)如是行持。每日或二时。或四时。或六时。若有事缘。但行晨朝十念。谓尽一口气为一念。制心不乱。一以当百。其余随力随时。常提六字。或四字。不可忘失。

  普贤行愿品。若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右节录普贤行愿品末卷文。此卷摄全部华严。指归极乐。能读诵全卷者。最是往生捷径。或但用此节文。作夜课回向。俾菩提苗日夕增长。其生品亦定当殊胜也。
  
  

四西方境观


  
  修净业者。持名之外。必兼观想。观想之法。具详观无量寿佛经。今不具录。但依慈云大师所明观法。出其大略云。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所修观门。略示二种。仍逐所宜。不必并用。一者普观。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剂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假即空即中。不一不异。非从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今绘接引见佛二图。以资观力。下用九莲分标九品。莲各四十八叶。以表所持佛名。一一流入如来愿海。此土发愿往生。彼宝池中。即生莲华一本。精进者华日荣。懈怠者华日悴。九品高下。于此可验。末总为一大圆图。以表九品总归一乘。故曰无不从兹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或有不乐修观者。专一持名。亦无不可。持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即观在其中矣。
  
  

接引往生

 
 

 

 




  
  
  

见佛闻法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九品同归



  


  
  
  右九品莲台及大圆镜图。共四千八百圈。每诵佛名十串。以朱点一圈。合各串零头。约得五百万之数。积久点满。又以黑白青黄四色点之。分点五次。计得二千五百万。填满后再易新本。若能勤行精进。每点各加十倍。以万当千。更好。其旧本或向佛前焚化。或俟临命终时焚化。仗此胜因。决生净土。每本填满。即注云。
  弟子  持诵万德洪名。满  万  之数。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五往生功行


  
  往生正因。念佛为主。功行为助。何名功行。一诵读大乘。二勤行方便。大乘者。即前所列诸经。日诵一卷或数卷。周而复始。但须精熟。不必贪多。精熟后。尤贵博问先知。深解义趣。销归自性。方不枉费工夫。方便者。本莲池大师作福图说。条列如左。其四料简曰。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其作福条目云。

  孝顺父母  忠报君王  装塑佛像  印造经典
  斋供僧伽  敬事师长  营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绝宰杀  买放生命  饭食饥民  衣济寒冻
  开掘义井  修理桥梁  平砌阶道  普施茶汤
  看疗病人  给散药饵  伸雪冤枉  出减刑罪
  安养衰老  抚育孤孩  埋藏尸骨  给与棺木
  饶免债负  义让财产  还他遗失  救济患苦
  祈禳zai 难  荐拔亡魂  劝和争讼  生全人命


  
  如上所说诵经作福。俱可资助往生。尚有无始以来深重罪业。不加忏悔。莫能湔洗。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忏悔居一。行者但勤行忏悔。临命终时。直往西方。更无障碍。今绘四图于左。首诵经。次忏悔。次作福。次普度。凡诵经礼忏。每一卷。加一点。如小阿弥陀经。三遍为一卷。心经二十一遍当一卷。忏用净土及大悲等。不能礼忏者。但称南无阿弥陀佛。向西膜拜。每百拜。抵忏一卷。须至诚恳恻。如对目前。不得散乱。作福一件。如前加一点。其施钱功德。须分三等。力饶者以千钱为一件。次以三百钱为一件。下者以百钱为一件。至求生净土。尤贵发菩提心。菩提者。觉也。觉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前所有行愿。自利居多。利他偏少。今别列一图。运心分注。代彼四恩三有。回向菩提。求生净土。庶得冤亲等度。宏济无穷。
  
  

读诵大乘


  

 
  

 
  
  

忏除业障


  

  
  


  
  

勤修方便



  
  

  
  
  

等度冤亲



  
  

 
 
  右四图。每图四百八十圈。如前五次填满。不能五次。即量行节减亦可。注云。
  弟子  持诵  经。共 千 百卷。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礼诵  忏仪。共 千 百卷。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谨遵遗教。广修众善。今合计所行。共 千 百件。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普为四恩三有。代申回向。今将所诵万德洪名一图。分为十分。一奉祖先父母。一奉帝主大臣。一奉三党眷属。一奉师友。一奉诸天。一奉诸鬼神众。一奉地狱众生。一奉冠带人伦。一奉编氓下贱。一奉羽毛鳞介蜎飞蠕动之属。尽此报身。同生净土。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