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中观察修非常重要?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中观察修非常重要?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阿弥陀经》的要旨就是信愿持名,其中信愿就是慧行,是持名念佛的前导。而这信愿的慧行就是观察修,即以观察修而出生信愿,由真切的信愿才能恳切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观察修对净宗行人来说,犹如眼目般重要。

  佛在《无量寿经》中宣说往生正因时,也涉及到了观察修。佛说:“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其中“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就是观察修,秉此密意,世亲菩萨归摄《无量寿经》之义而撰著了《往生论》,安立“五念门”,其核心即五门中的观察门,占了全论的大部分。

  论中说:“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而且观察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又分有十七种:庄严清净功德成就、庄严量功德成就、庄严性功德成就、庄严形相功德成就、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等;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又分八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庄严心业功德成就等;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又有四种观察修。

  由此可知,观察修的范围非常广大,在净土很多经论、引导文中称它为慧行,其所生之果就是发起猛利信愿。真正数数观察净土的功德,见到净土的庄严、如来的法力、菩萨的功德、往生的胜利等,决定会让自己信心猛利,生起强烈往生净土的愿望。而且这种由观察修所成就的信愿,不会是泛泛肤浅的,决定会稳固持续。

  世亲菩萨所说的二十种观察全部来自《无量寿经》当中释尊的至言,从这个角度对应《广论》来理解,就知道确实处处都需要作观察修。如果通达《广论》的修轨再转到《无量寿经》的闻思修,决定对修习净土有极大的利益。换言之,如果能领会佛的圣言都是修习净土的教授,就可以通过听闻经文而趣入思惟,思惟决定之后再缘经文数数串习、观察,使信愿不断增上。在这个基础上,无论修习何种净土行门,如念佛、持咒、观想或礼拜等,心力决定不同以往,因为通过观察修已经猛利、恒常地改变了心力,所以,很容易和阿弥陀佛相应而获得往生的成就。

  在成就念佛三昧上,观察修也是修行的关键。明朝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若人能具此智,不为世间一切邪解偏见诸恶知识之所回转,则当正观二土苦乐净秽,于其境上,生二种心,以为方便,非此二心,不能生彼。何谓二心?一者厌离心,二者欣乐心。于此娑婆生厌离故,则能随顺释迦所说折门;于彼极乐生欣乐故,则能随顺弥陀所示摄门。以此二门,精进修行,念佛三昧必定成就。”

  这一段其实是开示观察修和成就念佛三昧的关系:如果有人能够具有信解“娑婆世界是苦,净土是安乐”的智慧,就应如理观察两种世界的苦乐与秽净,以对这两种境分别产生厌离心与欣乐心作为方便。这样对娑婆世界产生厌离的缘故,就能随顺释迦佛激发出离轮回的折门;又对彼方极乐世界产生欣乐的缘故,即能随顺阿弥陀佛开示净土的摄门。通过这折摄二门,而发起精进修行,决定能成就念佛三昧。

  这一段和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以及《广论》的开示如出一辙。以观察慧反复观察娑婆世界的过患,即思惟三恶趣、人天之苦,特别思惟三苦与人道八苦等,如是引发厌离心,对娑婆世界没有丝毫贪著,这个修行其实是下、中士道有关苦集二谛的观察修;另一方面,应以观察慧反复观察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即思惟忆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果地成就、大愿成就和加持,这样引发欣乐心,身心完全趣入极乐,爱乐欢喜,这其实是有关灭道二谛的观察修。

  如果能这样以如理观察引生两种清净心,决定会精进修行。就是以观修轮回的过患,发起猛利厌离,从而遮止一切缘轮回的散乱;以观修净土的功德,发起猛利欲乐,而能欢喜地趣入净土。这样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最后决定能成就心缘一境的念佛三昧。因此,观察修确实是成就念佛三昧殊胜的方便。

  《念佛直指》又说:“若于此折门不能修行,厌离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若于彼摄门不能修行,欣乐不切,则极乐胜境难跻。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这是从反面而言,如果不能修行这个折门,就不能数数观察娑婆世界的过患,如此厌离就不会深切,也就不能解脱娑婆的业缚;如果不能修行这个摄门,就不能数数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欣乐就不会深切,也就不能趣入极乐殊胜的境界。所以,修行人想要求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就必须同时修这折摄二门,作为发行最初的一步。

  因此,如果没有观察修的基础,就很难成就往生净土。即便想成就念佛三昧,但内心没有以观察修调顺,也就不能如欲而转。虽然念佛,却没有净治对轮回的耽著,仍不免转于轮回妄想中;另一方面,没有发起往生极乐猛利的欲乐,就无力一心欢喜地趣入。这样虽然想成就念佛三昧,趣入净土胜境,却因为没有观察修的基础,而很难成就。

  上文是以修行净土法门为例,具体说明观察修的重要性和功德。

  摘自智圆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民国徐堃扬居士 是陈镜泉居士的外祖父,常常到寺庙里念佛,寒暑不断。有人请念,所得的功德款就存在佛教会里,做修桥、补路等善事,这样经过了三十多年。

  他只求来生福报,陈镜泉很恳切地劝导他说:“念佛决定能往生西方,离苦得乐。”徐居士说:“我是个凡夫,怎么能生极乐世界呢?”

  他认为极乐世界是高不可攀的圣境,凡夫不可能生到净土。可见,他对于净土法门并不了解,不知道一个凡夫只要仰仗弥陀悲愿的神力摄持,即生就能生到极其殊胜的净土。所以他发不起善导大师所说“三心”当中的深心。要知道,这一生仅凭自力几乎不可能解脱轮回,而借助弥陀愿海的神力,十念就可以横超生死。如果你真正相信这一点,就有了“深心”,也就会全心地投靠阿弥陀佛。

  徐居士做了三十多年的功德,而且常常念佛不断,但是他心里只求人天福报,不相信凡夫能够往生。于是陈镜泉就开导他说:“《往生集》里有个张善和,以杀牛为业,临终时有很多牛来索命。惊慌之下,就叫妻子赶紧去请出家人。当时一位善知识教他念佛,他立即就往生了。张善和尚且如此,何况你生平不造杀业,决定能往生。”他一听,“是啊,张善和这个整天杀牛的人都能往生,我怎么不能往生?”顿时就生了信愿,以后行持更加恳切。

  一九二七年正月初四这一天,他预知时至,于是告别一切亲友,女婿、女儿也都来念佛送他。他往生之后,房间里充满异香,很长时间都不消散。

  选自智圆法师《莲宗故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要知道,一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在我们娑婆世界,无论是做富翁、总统,乃至成为欲界、色界的天王、主尊等等,都只是享受一时的显赫,福报享尽之后还会堕落,没有大的意义。但是,一旦你生入极乐世界,迎来的就是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那是极其光明、灿烂的历程。从此之后会不断地在菩提道上升进,逐步圆满一切功德,很快就能成就佛果,普度十方无量无数的众生。

  弥陀愿海的力量就是要加被一切有缘者迅速圆成佛道。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顺应佛的悲心,也就是对于阿弥陀佛生起信心,并且生起誓愿往生极乐国土的希求心,在真信切愿的摄持下一心念佛,就能跟弥陀愿海相应。像这样,能真正生起信愿的人就是有大福气的人。因为只有在多生累劫当中修集过无量的善根资粮,才能生起信愿,跟弥陀愿海相应,成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释迦佛也说“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也就是说,善根微少的人不能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听到这句话,我们就应当生起珍惜心。同时,应当生起无比的殷重心,把往生作为这一生最重大的一件事来做。

  要知道,轮回里面根本没有任何真实的安乐。而且,一般情况,单凭自己的能力,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就出世间的功德,解脱生死,希望比较渺茫。我们只要还存在五取蕴,就不得不被烦恼和业的力量所牵制,得不到自在。这样下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像这样,不断地流转下去,不知何时才能了结。但是,你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永远解脱了整个轮回大监狱的束缚。从此之后,你未来的生命历程就彻底转成了自由、安乐。再不会受烦恼和业的系缚,不会感受任何生死的忧苦。从此之后,你未来的生命历程里,只有光明,没有黑暗;只有上进,没有退步。

  所以,我们就是要通过往生极乐世界,来达到究竟圆满的境地。这是最长远的、最真实的利益。是一成一切成、一了一切了的关键。因为,你只要把这件大事成办了,那么成佛路上的一切事都能轻而易举地成办。你只要在这件事上彻底了结了,那么一切轮回里的苦患就全部可以了结。

  对于这个最根本的大事因缘,大家一定要非常重视,要把握好这个机会。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法门,知道有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和功德庄严的极乐世界,知道自己只要能够真心发愿往生,执持佛的名号,就一定可以往生。因此,一定要生起欢喜心、殷重心,一定要把握住这个万劫难遇的良机。如果错过了这次因缘,错过了往生的机会,就不得不继续沉溺在生死当中,继续起烦恼、造业,感受各种难以忍受的忧苦。再遇到这么好的因缘,就不知道还要经过多长时间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