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误区

佛法让我走出人生误区


文/黄斌

  当今社会,只要到寺院走一走,就会看到各种烧香的、拜佛的、求签的虔诚之人。其中,有想请佛保佑去病驱灾的,有想请佛保佑永结良缘的,有想请佛保佑升官发财的,甚至贪官也求佛保佑,想免除牢狱之苦,永保荣华富贵。我还曾听师兄说过,有位老板在寺院烧香拜佛,口头许诺,如果佛保佑他一年赚100万,那么到年底,他就捐给寺院1万元。这种行为似乎在与佛菩萨做交易——答应给佛菩萨回扣,作为生意的回报。这位老板的“口头许诺”现在听起来,确确实实很可笑!

  其实在过去,我自己也认为佛教只是烧香拜佛、祈求保佑而已。可是自从3个月前,加入了三级修学,我的看法改变了。通过修学,我逐步学会用佛法正见替代自己原有的错误认识,进而运用于实际生活,以达到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

  通过修学,我改变了对佛教的误解,并且认识到,只有修学佛法,才能够帮助人们究竟地脱离痛苦。

  最近几年,我的生活多有波折,感情也时常起伏不定。而最近一个多月的修学,让我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了一颗平静的心。法义告诉我们,命运不是由神或某种神秘力量决定的,而是由自身业力所决定的,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而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三业。所以,善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而不善的行为会使自己心生烦恼,并将影响自己未来的生命走向。

  这几年的我,非常傲慢、狂妄自大,不晓得天高地厚。特别是前几年,我在单位当上了部门小领导,本事没增长,脾气却是越来越大了。对谁都不买账,对领导不尊重,看不起同事,看不起亲朋好友,好像自己才是天下第一。有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把下属批评得一无是处。记得当时有位前辈善意提醒过我:做人要低调。但是,对于别人的提醒,我都当作耳边风,根本听不进去。

  另外,自从当上了部门小领导后,我就开始贪图吃喝玩乐,热衷于迎来送往、讲究排场。其实这是虚荣心在作怪!我还沉迷于炒股票、炒期货,在外面放高利贷,借此赚取高额利息。这些行为既让我损失了金钱,又伤害了身体——因执迷于股票和期货行情,时时挂念,加上担心放高利贷的钱和利息拿不回来,导致我天天失眠。

  由不良的身、口、意产生了这些不善的行为,不善行为一旦变成习惯固定下来,就会培养出我的不良性格,进而发展为不良人格,最终成为不良的生命品质。

  这一个多月以来,通过修行佛法,我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误区,生活悄悄发生了改变。在现实生活中,我努力改变不良习惯,强化正向心行,淡化负面的心理力量。我对外界的欲求越来越少了,对名利的追求也越来越小了。可以说,修学佛法给我的现实生活带来了许多帮助。现在,我还幸运地与我的菩提伴侣——杨翠香师兄同修佛法,彼此之间都感到非常幸福。

  我由衷地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辅导员和各位师兄!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此次的分享:“在导师的引领下,有次第地认真修学佛法,真好”!

 念佛有许多种念法,哪种方法适合我们?这是要考虑的。考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方法我们用了,自己知道是不是烦恼轻、智慧长、心清净,如果能有这三种效果,这方法就很适合。如果我们用这个方法,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这个方法就要重新加以检讨。

  实在上说,这就跟人害病吃药一样,你生病了,找医生给你开药,这药吃了之后,病有没有好?如果这药吃下去,病没有起色,你一定会觉悟,这个大夫不行,我要赶快另外再找个大夫去,你就马上换了,你的警觉性就很高。为什么对我们烦恼的大病没有警觉?法就是药,治我们烦恼的病。药到病除,一用这个方法,确实烦恼就轻、智慧就长,身心自在,佛法就得受用。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修学要是真正上轨道,功夫得力,他得到一个什么效果?法喜充满。

  学佛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愈学愈苦,不是佛法不对,不是药错了,是你吃错药。药没错,是你吃错,那有什么办法?吃错药会害死人,会死的。学错法门不但成不了佛,会堕落,所以佛法能成就你,也能够把你害死,你要注意到。佛法要不得法就会害死人,跟吃药完全相同,所以大家要慎重的选择。我们选择净土法门,这大的法门选择对了,里头还有细的,药是都选对了,可是每种药的分量要斟酌,那个搞错了也不行。像中医开的药方没错,如果分量搞错了,那效果还是很薄弱。必须那个分量,每一味的药,分量都开到恰到好处,这就是对症下药。所以大家在修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注意效果,真正是如法一定欢喜,法喜充满,欢欢喜喜。人欢喜,给诸位说,也就年轻。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老得很快;事情多、繁杂,老得快。心里头没有事情,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快快乐乐,欢欢喜喜,人就不老。所以一定要用功,要认真的去努力

为人处世之道,乃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和助上缘。佛菩萨们给我们留下很多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

  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随喜赞叹”,我们要经常随顺别人的欢喜,知道赞叹他人。这样不仅能助于别人修行得道,也利于我们自身的修行。

  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为我们积累功德资粮。因为我们在赞叹、随喜他人功德的时候,清净心就生起了,内心的污染与杂念也就消除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不会对你坏。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种积极的助力。

  二、学会宽容,懂得忍辱

  据佛经记载,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婆达多,因嫉妒佛陀,几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知道提婆达多一直企图伤害自己,却并未对其产生嗔恨之心,反而一再帮助他。

  即便是提婆达多最后因犯五逆重罪而堕入地狱,佛陀依然感念他在过去世前曾帮助过自己,并在《法华经》中为其授记,说提婆达多在地狱果报结束后,将来会成就佛道,佛号“天王如来”。这就是佛陀的宽容与忍辱情怀。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曾作《醒世咏》一偈,其中写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忍辱柔和”被他尊为为人处世的妙方,足以见出宽容忍辱的重要性。这同样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宽容,懂得忍辱。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若能多一分宽容,便会少一分纠结;若能多一分忍辱,便会少一分烦恼。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只有学会宽容,懂得忍辱,我们的生活才会风平浪静,少些许狂风暴雨。

  三、诚实谦恭,正直厚道

  “菩萨有四法得离诸难,值无难处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萨谦逊,其心柔软,凡见众生常言善来,和颜悦色先意问讯,与之共语,言常含笑……”从中可以看出,菩萨以谦逊待人,心地柔软,和颜悦色,大众愿意接受菩萨说法布道。

  “敬人者,人恒敬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对自己诚实谦逊,这样才好相处,才好共事。诚实谦逊和正直厚道一样,都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对人不诚实,对人不厚道,很难与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谊。

  佛陀在经中,一再告诫弟子要诚实守信、厚以待人,要求佛弟子们要言行如一。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诚实谦恭、正直厚道,还要在言语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且不可造口业,如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十恶业”中,有四种与口业相关,包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都是在“论人非”,常常给别人带来诸多烦恼,也给自己带来种种麻烦。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俗世之人而言,犯口业是常见的事情,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造口业的罪业是深重的。

  佛菩萨们一直劝诫弟子们要说赞美的话,要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就清净之心、清净之口。

  真正的修行之人,不会去关注他人的是非,是会一念不生、一念不起,精进地用功办道。清·金缨《格言联壁》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若能像佛菩萨那样,不去关注人我是非,不去搬弄是非、嚼“舌根子”,而是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能正气充盈,无畏无惧,随缘自在。

  

  五、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在佛教中,建立关系称之为结缘,彼此曾有过接触的关系称之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称之为善缘,不涉及私欲的关系称之为净缘,结下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之为“广结善缘”。正是因为佛菩萨广结善缘、乐于众人的慈悲情怀,才成就了正果。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想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广结善缘,乐于助人。

  我们可以通过布施之法,关爱贫苦弱势群体;可以通过传播正法正道,给迷途之人以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四摄法,给人以愉悦与和乐等等。只要我们有善心,存善念,自然能处处结善缘,时时逢善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