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張智正 學佛漫談

張智正 學佛漫談



一、學佛的意義



人生只有走學佛的道路才是光明大道!學佛的道路,就是走人間佛教的道路!深信三世因果真理,是超凡入聖必具之信念!八萬四千法門,因果真理為基!明因識果,從容面對世間之萬事萬物!世間之萬事萬物,以隨緣善待而處之!

正果法師在《人間佛教寄語》一文中開示:實行人間佛教:“樹立正信,是學佛人的根本,在三界中,除人而外,恐怕都不容易作到,所以人身是最寶貴的。我們有了六根具足之身,又能得聞佛法,這是最特勝的因緣。我們應本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宗旨,做一個人間佛教的實行者。

“心”在我們學佛的人看來,太重要了。《心地觀經》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心能作佛,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萬象生起,心平則法界坦然無相。《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惟是一心的思維變化而定。我們這娑婆世界的人身最好,因為它是苦樂兼有的,地獄等三惡趣身,苦受多而愚癡,不能觀心修善。六欲天的樂受多而放逸,也不利於修善。只有人身最為特勝,成佛作祖,善趣惡趣,當前一念俱能做到。《遺教經》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六凡四聖,皆由心作。三界之中,唯人心最勝。不利用此人身來辦此制心大事,豈不可惜。一失人身,萬劫難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不趁此人世間的殊勝身來廣作利他善行,更期待何時?人間佛教不可錯會。”


二、學佛的任務、目的、指南



以佛教“世間無常”之真理,來覺悟己心;以平心、淨心、不欺心而為人處世;以佛教“無我”的精神,從容面對並善待世間之萬事萬物!

佛弟子在這“五濁惡世”最最重要的

任務是——牢記佛陀的教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目的是——斷煩惱、證菩提。

指南是——遵從《七佛通戒偈》過去七佛(《藥王經》曰:‘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作為戒行之原則,故此偈被稱為‘七佛通戒偈’。

凡事應以理服人!語言上之過激,正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和修養,絕不可能成為理由!學佛者面對蠻不講理的指責、辱罵、譭謗,應視為修行的“助緣”!“六度”中的“忍辱”度,乃每位學佛者最難做到的,但必須修學難忍能忍之“大菩薩”行,努力做到“難忍能忍”,才能達到“斷煩惱,證菩提”之學佛目的!也只有努力做到“難忍能忍”,才能排除在學佛道路中的種種魔障!!!


三、正確處理臨終



印光大師開示:“世之最苦者莫過生死,生如活龜脫殼,死如螃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

印光大師指明了“臨終三大要”: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生死事大,不可不慎。人生久暫,難免一死。神識歸處,當於生前,預為安頓。應有正確的生死觀,弘一大師嘗言:「古人以除夕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昔黃檗禪師雲:“豫先若不打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腳忙手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夕事不為早;初識人事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哪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且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故須將除夕無常,時時警惕,自誓自要,不可依舊蹉跎去也。」

慧律法師開示:吾人所處乃五濁惡世,具無量苦,而西方極樂淨土,乃彌陀願力所成,具諸莊嚴。吾人儻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至誠懇切持念佛名,求生彼國,自可出娑婆,生極樂。平日可備念珠二串,一為一○八顆,置於佛前,方便計數;一為隨身攜帶之小串念珠,自我惕勵,隨時念佛。萬不可以卑劣自居,謂業重,恐不能生。當知至誠念佛求生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蒙佛接引,切不可妄自菲溥。倘作是念,即是未能真信切願,自無從感佛來迎。

如何正確處理臨終?強烈推薦慧律法師講述·編撰《臨終備覽》一書!

慧律法師爰集佛典、祖師大德,諄諄言教,纂輯縷陳,凡十三章,都為一冊。開宗明義,首論生死,次言靈魂(俗稱靈魂,佛曰八識),再及中陰。此中尤重,臨終處理、助念須知。吾人應知,神識升沈,系此二端。處置得宜,蓮登九品,高預海會;處置不當,無異陷親,沉淪苦海。緣是因由,不憚其煩,詳闡細述:助念原則、注意事項、舉措施為,何者允當。標舉綱目,以資遵循,俾令亡者,神識得所,以纖毫力,獲巨椽功。乃至度亡、喪葬殯殮、僧伽善後,悉無不備,是以名之《臨終備覽》,並撮切要,以為急需。全書下載網址:
http://www.jingtu.org/yg/lzbl/index.htm


四、學佛的實踐



正果法師在《人間佛教寄語》一文中開示:“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寶貴的。如《顯揚聖教論》卷十六說:“極戚非惡趣,極欣非上二,處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這就是說,最初生起見道根本無分別智的現觀,和佛陀出現世間,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為依處。即唯欲界人、天二越有佛出世,能生起見道無分別智的現觀證得聖果。三惡趣痛苦憂戚而愚癡,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勝,故釋迦世尊特於人間出現成佛。我們為了生生世世都能夠值遇佛法,學習佛法。就必須發起堅固的誓願,永遠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滿人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達到究竟佛果。”

要珍惜此身得以長壽,就必需堅守並實踐素食、戒殺、放生、佈施!一日“持素”天下“殺生”無我份!若一日“肉食”天下“殺生”有我份!如《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所指出:“天下唯其有食肉之人,所以有殺生之人。亦唯其有殺生之人,所以有食肉之人。二者相為勾引。世人只緣習見習聞,所以不知不覺。”

正果法師在《人間佛教寄語》一文中又開示:“戒定慧三學,是佛教徒修行的總綱。戒能防非止惡,定是一心專注,慧則簡擇性相。戒是修定的基礎,不持戒的人,決不能得定,無定故,智慧不生,所謂非禪不智,無智是癡禪,不能簡擇諸法性相。要把戒定慧三學,合而修之,合而用之,只有人身力強能辦。學佛的人,在皈依三寶以後,其具體的實踐,即為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諸酒五種戒法。這五條戒。為人天善趣的根本,也是修行聖道,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殺生等五事,一是殘忍、犯法、不道德、不誠實、放逸散亂等思行,犯之輕者,自心常懷恐懼、疑畏,眷屬不和,朋友不信,失事生悔,為善人所呵,為法律所制裁,為輿論所批評,為社會所憎惡,為智者所厭嫌。從業果上來說,殺生種短命業因緣,偷盜種貧窮業因緣,邪淫種怨家業因緣,妄語種誹謗業因緣,飲酒種愚癡業因緣。若於殺生等事犯之重者,則成三惡趣因,未來人身尚且不保,更想於善趣中得到財富等善緣,那是癡心夢想無法實現的。學佛的人,其最高目標,固在圓證無上佛果,但能作此佛果因行基礎的所依體,則以人身為最善最勝。

佛教的人生觀,以轉染成淨為歸宿,也就是”淨化論“的人生觀。對於善惡業果決定的道理,深信不疑,就能於佛法中生起世俗道理的正見,對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堅決信受,就能生起勝義道理的正見。有了真俗二諦正見的學佛者,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根據業果不失的原則。斷惡修善,轉染成淨,圓證無上佛果菩提。這才是真正做到了掌握自己的命運淨化自己的命運的。”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四句膾炙人口的格言,是中國近代佛教界的泰斗,新佛教運動的巨擘──太虛大師的言教,也是實踐“人間佛教”之重點。

——牢記太虛大師這四句膾炙人口的格言,是每位佛教徒修行的指南!大師到他方教化了,但是他留給中國及世界佛教徒的印象卻是永不磨滅的,一部七百餘萬言的《太虛大師全書》,德厚流芳,光照人天,嘉惠後學。縱觀當今之佛教現狀,不禁感慨萬分,亦不由得想起民國時,曾於逆流中為掃蕩教界腐朽,革新佛教,勇猛無畏,一往直前,奮鬥不息的太虛大師。我們渴望大師乘願再來,更期望今日的佛子,能遵從大師的精神,以“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的嘉言盛德為針石,為振興中國佛教,鼎力護持佛教正法,續佛慧命作出應有的奉獻!

                           **年4月29日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修行人的二十“徒劳行”——请大家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哪些方面在“徒劳”!


一.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也。
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为徒劳也。
三.对己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为徒劳也。
四.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为徒劳也。
五.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
六.为导师、不作修法、并行恶业,为徒劳也。
七.为八风所动,乃徒劳也。
八.随一导师,而凶恶以对如母有情者,为徒劳也。
九.常作不善,自称畏地狱,为徒劳也。
十.不以菩提心,又无虔信,布施为徒劳也。
十一.不决定坚守,受戒徒劳也。
十二.不调治瞋心,修安忍徒劳也。
十三.常(昏)沉、掉(举),修禅定徒劳也。
十四.不慕觉道,修精进徒劳也。
十五.若嫉妒及五毒增,修般若徒劳也。
十六.修大乘教法而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也。
十八.若不实行,受口诀徒劳也。
十九.作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乃徒劳。
二十.看书闻法未懂义理,不能施行,为徒劳也。

──本文摘录自《子必依论》


没开悟就叫凡夫,六道里面的,大乘法里面称之为内凡,六道以内的;四圣法界称为外凡,六道之外的。为什么称他凡夫?没有见性,依旧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阿赖耶,妄想分别执着。不过他们用得比我们殊胜,我们迷而不觉,又不相信佛菩萨的话,完全凭自己的烦恼习气去行事,这个行事实际上就是造孽。四圣法界虽用的是妄心,他们信佛。我用的这个字,同学们要留意,就是我们不信佛,他们信佛。为什么?他们听了佛的教诲,他真干;我们佛是天天教我们,我们也听得耳熟,我们没有真做,纵然做都打很大的折扣。譬如最基础的东西,十善业道,这是佛的基础的教诲,学佛从哪里学?就从这里学起,我们有没有做到?佛教我们不杀生,我们做到没有?我是没有杀生。蚊子来叮你,你是不是会把牠打死?你要打死不就杀生了吗?再问我们有没有吃肉?吃肉也是杀生。我们有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有伤害别人的念头,那是杀生的念头,就是杀的心你没有断掉,你还有损坏别人的念头。偷盗,我们没做偷盗,有没有占便宜的念头?国民对国家纳税是义务,是应该的,我们有没有希望少缴一点税,找找法律条文看看有没有可以漏税的地方,咱们少缴一点。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没有做盗,但是你有盗的心,就是有盗的念头。所以,每一条都很微细,我们好像是没做,细细想想全都犯了,这个是什么?这是六道凡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