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在修行的期间,首先必须要超度自心众生

在修行的期间,首先必须要超度自心众生

 
    大千如画一篇篇,心生幻影千万般。

  生灭瞬间浮云过,何必相中留思牵。

  阿弥陀佛,诸位同学,大家吉祥如意。

  我向大家提醒一下,佛法是心法,是以心为主题,而不是相为主题,所以说修行还得以心为根本。

  念起相现,心灭则法灭。

  无论诵经、念咒也都是为了自心的清净。

  我们的内心不要时刻有任何的执着。

  大家不要误会,诸位善知识所讲的众生,而不是外在的众生,而是内心的众生,妄想,执着,分别,是这样的。

  我们大家就把这个众生完全给误会了,认为其它的摸不到,看不见的,在虚空中有鬼神的那种,来无踪,去无影。

  认为超度的此类众生。其实不是,是超度的自心的迷茫,称为众生。

  还有的自己认为很高明,能看到。

  其实内心存在这种的念头,都已经是错误,要是说还能看到,真是错上加错。

  我奉劝你还是去医院,找医生看看眼睛好吗?

  佛法是真理,是宇宙事实真相,自然规律。另外灵魂不是有形象的,思维,意识,是没有形象。

  就是佛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无色众生,我不是说没有那些无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所有的众生。

  诸法不说断灭相,因为相本来就是佛性在作用。若是诸相断灭,那么这个本性也就是失却了作用,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忏悔自心的众生。

  何为自心众生,就是自心的无明烦恼。

  用一些种种的方式来进行驱除。

  这也是说若想度众生首先要自度。这是很重要。

  大家的发心很好,要弘法利生,必须自己要有本事,自心要明了。

  如果自心若迷茫,称不了度众,那是对众生一种伤害。

  希望大家一定要把自己先弄清楚。

  不要学点皮毛,会诵几部经,就断章取义,高傲自满。

  这一生学佛无益,会造成知见偏激。望大家慎重。

  怎么才能清楚呢?

  1.主要深入经藏。

  2.一定要投明师。

  这是极为重要。

  有句俗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就是说,明珠暗投。

  等到自己觉悟的那天,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

  所以必须要有所选择。

  如果遇到明师,他会巧妙地对我们,有规律地来进行引导。

  比如我们修行,我向大家提倡分两个部分来进行。

  首先从“空”的方面来进行入手。

  赶紧武装自己。等到自己智慧具足了,定力也够了,心态也安住了。

  这是从“相”的方面来进行造作。

  千万不能“空”与“有”不分。“体”“相”不明,混成一团。

  这样对修行的期间会有很大的障碍。

  比如在静坐的期间会出现种种的幻影,什么怨亲债主,什么佛呀,鬼,光啊,莲花等等,就误以为自己的根基殊胜,或自己功夫之深,或误认为自己成佛了,这样是大有人在。

  希望大家要努力参学《金刚经》,佛再三对我们提示: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还有,

  若以音声求我,

  以色身见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够得见如来。

  说明不识本心,学者无益。

  千万不要对外相有所强烈的执着。

  所以说学佛修行,首先见地要正确。

  这样才能对我们的前行有所帮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去看《寻梦环游记》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片,看完回来,才发现这是一部贯彻了亲情的诗篇。

  影片的主人公米格尔是一个典型的年轻人,他心中有着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在私下努力着,甚至于会为了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而与家人做着种种斗争。

  这太像每一个成长中得少年,坚持自己的想法、怀揣叛逆的因子,以为未来终究属于自己,所以远离了顽固不化、跟不上时代的家人。

  可是,就在米格尔追求音乐梦想的同时,进入了一个虚幻的亡灵的世界,在那里,他在找寻音乐传奇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心的狡诈、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这才发现,原来支持他一路前行的,竟然一直都是自己的家人,包括那些已然远去的逝者。

  就此,影片的主旨方才浮出:人与人的相互牵挂,才是活着的动力,身体的消亡只是行为的消逝,而你生前的行为和贡献将以被人怀念的方式代替你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

  佛教,其实是很认可这种价值观,《华严经》的“念念不忘、无有间断”,其实就是在解释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修行行为其实是有生灭的,拜佛总有停下的时候,布施总有穷尽的一天,生命的指路明灯,譬如释迦牟尼佛,也譬如远去的道宣律师、玄奘法师,也曾顺因果而舍色身。

  “阎浮提众生,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并不是说众生造罪不止,而是说依止的色身是执着的相续。

  回到影片上来,米格尔在追寻梦想的时候过于强调了自己的感受,这种追寻其实是建立在自身乐受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他的行为被家人所不认可,也造成他没有一个顺利的因缘去完成成就自身。但是他到了亡灵的世界以后,很多原先的认知就被颠覆了,他发现亡灵存在是依据于现实社会对其的思念;他发现自己的先祖不仅没有离开,而且仍然在默默地守护他;他发现要让一个人长存的方式,不是获得自己的快乐,而是能让别人去不断地学习和怀念。

  这就涉及到“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么了,我们一直怀念的到底是佛陀这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色身,还是他所宣讲的法义;我们凭吊的到底是玄奘法师的身份地位,还是他曾踏遍黄沙、西行取经的精神。

  说到底,我们被人铭记的绝不是一具躯壳,而是藏在躯壳中给身边的人、给社会带来美好的激励。

  那佛教的修行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的朝拜、我们的布施真的只是利于自我的行为,那么我们自私的内心也不过就是换一种方式继续自我执着,如同电影的反派德拉科鲁兹一样,利用别人成就自己。

  佛教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如同这部全家欢的电影,其实只是告诉我们,我们的每一步修行、每一个想法,不仅是自我的阐发和归属,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回忆,生命的长度在于身体的寿命,可是生命存在的目的却是为了让别人可以汲取影响,更好地活下去。

  归根到底,总有人问菩提心是什么、怎么修?其实我们回头看一看身边的人,是否会因你而学习到更多地东西,是否因你而更加如法,是否因你而更加安隐自在,你便知道,你是否曾修习过菩提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