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土资粮(黄念祖老居士著)

净土资粮(黄念祖老居士著)

净土资粮(黄念祖老居士著)
资料来源:佛教导航

  初刊说明

  壬戌之秋,北京广化寺与居士林在该寺举办念佛七道场,由该寺方丈修明长老主七。四众弟子参加者一百余人,其中多是久修之大德善信。道场中,香光幡幢,明洁庄严。诵持唱念,诚敬肃穆。实为近三四十年所罕见,亦为文ge后北京第一次念佛七道场。起香之日,蒙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老法师,莅临加持并开示。次日起由中国佛学院净土宗教师黄念祖居士讲解《弥陀要解》中的宗要--信愿持名,共四讲。本林根据录音,编为成文。复经原讲人修改审定,文约义丰,更趋完善。在整稿期间,又收五台山南山寺长老通愿老法师来信,开示结七与名号读音等重要问题。乃与前稿一并刊印,内部流通。三稿汇为一册,命名为《净土资粮》。册中包括当代法门龙象,两位老法师宣说净法之宝贵开示,言简意赅,抉释净宗奥要,更为希有。

  又此次刊印蒙五台山南山寺与福建中华山性海寺赞助,共力完成。特此一并致谢。

  北京居士林 八三年元月

一、念佛七起香开示

二、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一、念佛七起香开示

  正果法师

  今天我想来讲三点。第一点,关于“打七”的问题。“打”是一个语助词,“七”是一个期限。从真正的意义上讲,打七就是克期求证。可以打一个七,两个七,三个七,乃至七个七。主要是克期求证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限定在一个时间内,好好的放下外缘,清清净净的念佛。在这七天之中,希求能见佛闻法,或者得到其他种种殊胜功德的现象。要有所收获,得到功德。

  在打七法会中,有参禅的静七,或者是其他的诵经礼佛七。打起七来,必须要求开悟证会。我们念佛的人,在这七天之中希求能够见佛闻法,成就菩提心等等的无量功德。本来是念佛七,一般称作打七。七从字义上讲,当然是个数目字,但是也有这种解释,“七”代表西方,《中华大辞典》有一条:西方谓之“七”。所以说念佛七就是念佛希求临终往生西方。打念佛七,定期七日,是有经典为依据的。《阿弥陀经》里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古来的祖师,规定七日念佛,或七日参禅,或七日诵经等等,也都是在经典中有根据的。在经典上,如来常常说,我要三日入定,七日入定,四十九日闭关入定,弟子们不要来打扰我。都是以七日乃至几个七日为期。《观无量寿佛经》在说到上品上生的时候,提到“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所以说我们打念佛七是有经典上的根据的。当然有念佛两个七,三个七,七七四十九日的七个七,这统名叫“打七”。特别主要的事情是克期求证。祖师们规定,起码是七天,再多乃至几个月。如来在经中讲过,我七日入定,九日入定,三个月入定,这都是如来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二点,为什么我们要打念佛七呢?经典上说的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嘱咐我们要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究竟的归宿处。《无量寿经》里有这么几句话:“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都是伟大的,至极重要的愿力。其中特别是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最伟大的一愿。一般讲到建立净土法门,也是以这一愿为依据,是众生最可依靠的法门。为什么呢?讲到佛教的修持,有难行门,易行门的差别。所谓难行门,也无所谓难不难,不过在末法时代,例如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一个学佛的人,要想从戒定慧三学,依靠自己的修止观和参禅得到成就,就比较困难,所以叫难行门。因为我们的业障深重,环境条件不好,所谓环境不好就是说此婆娑国土是五浊恶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种种干扰就不消说了。从生命上来说,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最多一百年以内,超过百岁的就很少了。但是在几十年内,要想依照其他法门去修持得到成就,比较困难,所以叫难行门。但是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比较容易,所以叫易行门。易在什么地方呢?像阿弥陀佛发的愿力乃至有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的话,阿弥陀佛说我绝对不能成佛。这个往生是带业往生。比如说你造了种种业,包括善业,恶业,还没有得到解脱的时候,但是你从今以后,断除恶业,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净业,依照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可以往生,这叫仗他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之所以要念佛就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十念即可往生。因此从前的祖师乃至现在的人一直念阿弥陀佛求往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的原因,是以经典为依据的,净土三经里说的很清楚。

  第三点,讲一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因请法人韦提希夫人的关系,说到往生净土的问题。当时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她:“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呢?五十年代在《现代佛学》上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要看皈依三宝或不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三宝,尽管研究佛教很好,说的很好,但是实际上很难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他不皈依三宝,首先就是我慢心没去掉。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要具足众戒,根据个人的身份立场,环境关系,都守其净戒。受五戒,受十戒,受比丘戒,乃至菩萨戒,要具足众戒,各守其戒。并在生活,行动等一切方面,不犯戒,不犯威仪。念佛的人也有一定的生活方式,行怎样行,住怎样住,坐怎样坐,卧怎样卧,吃饭怎样吃,穿衣所以穿等等,都各有其规范形式,都应各守其规矩,就是不犯威仪。

  再者,前面引说《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关于发菩提心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菩提心是以大悲心为因,实际上我佛的体性就是以大悲心为他的体性,如来是观察了众生的痛苦,发起了大悲心,由后得智去教化一切众生,如佛菩萨所起的一切化度众生的作用,都是由后得智所起的。如来对众生的看法,在经典上教导我们:菩萨行菩萨道,等于是鱼水的关系,等于是树木的茎和花果的关系。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到最后之所以能够成佛,总因为有菩提心,去化度众生,用福德智慧两种光焰圆满功德去成就佛果。假如一个学佛的人没发菩提心,就只能成为自了汉,所以只有深信因果,并且发了菩提心,才是往生净土园成佛道的正因。菩提心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夫人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三种心实际即为菩提心。今天我们在此打佛七,希望大家都要发这三种心,也就是发菩提心,克期求证。功德圆满时,大家可能看到瑞象。现前能够万缘放下,达到一心清净念佛,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胜功德。

  今天就讲这些,祝愿大家净心念佛,现前得大利益,将来临终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关于结七与圣号读音的书示

  通愿法师

  (一)止语(亦名忌语)“佛不许止语”。在四分大律,自恣犍度中,律中佛呵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如是如“打饿七”,行无益苦行,皆此类也。比丘行此法,结罪。以佛法,法法皆合中道,无奇特惑众之法故。愿初出家,曾有老尼教行此法,为慈老呵责。此或为修行人用功恐打闲岔,自想方法,实则不如少言,更为相应也。

  (注:慈老指慈舟老法师,乃近代华北三大高僧之一)
   (二)“阿”字,字义非常重要。华严四十二字,第一字为“阿”,表诸法无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义也。据华严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其含义至圆至广,惜今汉族教徒,多读成“额”或有读“诺”,其音一差,作用亦偏。又有更差者,多有人将“阿”字去掉,单念“弥陀佛”者,此则无量光寿成为有量矣,关系重大。(如大赞“弥陀佛大愿王”,而不如“阿弥陀大愿王”,为准也。)又阿字在密教中,亦多胜解,兹不具述。

  (整理拙稿之际,欣接通愿老法师寄来书教。老法师精研华严,解行俱优,严持戒律,轨范人天。现驻锡五台山南山寺,实为当代华严,律,净三宗之大德,所示正是应病伽陀,修行关要。特公于众,同沾法味。)(黄念祖谨志)


  ======================================================================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

  三味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

(一)引言

 (二)明宗

(三)生信

(四)发愿

(五)持名

(六)妙 果

(七)后语

 


  (一)引言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缘不能来,或缺少善根而不肯来。又有人虽有因缘善根,但缺少福德,想来而临时发生障碍而来不成。可见在座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特来赞贺,随喜道场。并敬向诸位汇报本人学佛的体会,作为供养。同时,敬向诸位大德请教。

  现在是“念佛七”道场,念佛七日。这样以七天为一期,就是根据《阿弥陀经》中,若有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教道。我们现在道场中,每天都念《阿弥陀经》,因为此经简要,可以称为净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注解甚多。其中以莲池大师之《弥陀书钞》,幽溪大师之《圆中钞》及藕益大师之《弥陀要解》最为殊胜精要。印光法师说:“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又于此三疏之中,尤推赞《要解》,说它超出此经一切注疏之上。并推崇至极地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所以我现在敬选《要解》中的宗要,来向大家汇报。

  天台宗注疏,先明五重玄义。在看经文前理解这五重玄义,便抓住了全经的纲要与心要。这五重是: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力用,
   (五)教相。

  (一)就是解释的经题名。
   (二)是辨明本经的体性,本经以实相为体。
   (三)是宣明本经以什么为宗要。
   (四)是讲明本经的妙用。本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未法多障众生,依此法门,即可出离生死,往生极乐世界,径登不退,这是方便至极的力用。(五)明教相:此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由于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之体非语言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谈实相之理,单提五重玄义中之明宗。本经之理体摄于六信中的信自与信理。于明宗中融摄经体,并兼明本经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么呢?宗是崇奉与宗要之义。《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乃是万行之纲领也。”可见明宗是万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须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会本体,可是宗是契会本体的枢机,(枢机,例如电视机的开关与旋钮。)而且宗是六度万行的纲领,(纲指纲的总绳,纲举则目张;领,指衣的衣领,提领则衣顺。)可见明宗实为切要。

  《阿弥陀经》以何为宗呢?注经大德们提法虽不一,其实质亦无大异。但其中最为直接精要的,则是藕益大师所说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由信生愿,由愿启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称为三资粮。出门旅游必须带钱,这就是资:还必须带饮水和食物,这就是粮。《要解》说:“非行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其中“信”字是关键。人若老怀疑西方净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测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极微妙,深不可测,功德难思的妙行。只有持名这样的妙行,才能实现广度众生的大愿。如无此妙行,众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难,更何况能度他?是故《要解》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只有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并且证实自己的所信,证实信愿持名的妙行,证实信愿持名即得往生的胜行,证实“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陈依正以生信。《阿弥陀经》中,首先深说极乐得依正庄严,来劝发大众的信心。经中所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黄金为地,七宝行树,楼阁罗网等等都是依报庄严。至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清净,诸大菩萨,以及声闻天人,皆是阿(革+卑)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具足种种功德,皆是正报庄严。世尊于此世界,曾多次宣说净土妙法,并令会中大众,亲眼得见极乐世界。净土三经中,有两部都有这样的记载。《无量寿经》中,阿难愿见极乐,在正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西方极乐世界现前,阿弥陀佛如黄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并见彼国诸大菩萨等众。婆娑极乐两土相见如在对面。当时在会大比丘一万两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两万人,一时俱见极乐世界,在说《观经》时,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也都同时得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两经中有如此殊胜的示现,都是为了坚固众生的信心。人们即生实信,自然出生求生净土之愿。

  次劝发愿以导行。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也就是说众生听到经中所说极乐的依正庄严,就应当发起求生极乐净土的大愿。这个大愿极为殊胜,能发此愿,便与阿弥陀佛接迎众生之原相合。人若不发求生的愿,便不能往生了。因为佛恒顺众生,是决不强迫众生的。人若发愿求生,佛的全部愿力,就显现在这发愿人的身上。所以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故《要解》说“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所导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无(读那摸)阿弥陀佛。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大德日本兴教大师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所以这个阿字的读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够读准。人若能深信切愿持名佛名号,就必定能往生极乐。往生后就不再推转,极乐的殊胜就在于不退。在婆娑世界修行的难处,是进一退九。处处都有退缘,有种种障碍。寿命很短,干扰太多。勤苦修行使自己进步一步,谁知突遇干扰,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说进一退九。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个人在进步,便会另有九人在退步。可见在此土成就很难。若往生极乐后,便没有推缘了。国无女人,衣食随意,万物清净,六时闻法,愿闻便闻,不想听时,便无所闻。一切随意自在,而且得往生者,善根殊胜,于所闻法都能相应。所以往生之人都位登不退,直到成佛。我们求生净土的目的也在这里。求生极乐,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所以《要解》以信愿持名为本经之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开示我们,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因为从信才出一切功德。又说:“佛法大海,信乃能入,智为能度。”这就是说,必须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无信心,纵然广读佛书,对于佛法也是难于入门的。又说:佛法如宝山,信为手。所以必须有信心,才能在宝山中取得宝物。我国净土宗师善导大师曾把信与疑做个对比。大师指出,不信则疑,疑如污秽之物,不但自身污秽,并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秽。例如粪便,本身很脏,清洁的食物如沾著粪便,则食物亦脏。故知不信则疑,疑心十分有害。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1)信自。

  《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或疑佛法主张无我,怎么说要信自呢?当知这个“自”字,不是那个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既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所以《要解》开口便道此心本非肉团心,此心不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一个人心脏坏了,可移植另一个心脏来代替。如果我黄念祖的心脏已经切除了,换来一个张先生的肉心,那么是我自己仍然活著,还是张先生复活了?当然是我黄念祖仍然活著。(正在目前整理稿件之际,科学界又有所进展,可改装用塑料纤维同铝合金制成的心脏,人依旧还活著。)可见肉团心不是自己的心。

  《要解》又说,我的自心也不是缘影心。缘影心即第六识能攀缘的心。此心只是缘色,声,香,味,触,五尘所生之影像,故名缘影心。为说明自心不是缘影心,特引证《首楞严经》。此经乃经中之王。《首楞严经》明示此义。当年阿难多闻第一,能忆持十二部大经,但遇摩登伽之难。此时阿难十分震动,哀切请佛开示。佛问阿难:“以何为心?”阿难回答,佛方才问此心在内,在外,还是在中间等等,我用心来推寻。所以“即能推者,我将为心。”阿难认为自己这个能推想寻思的心,即是自心。佛当时呵斥阿难说:“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今,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轮转。”佛直示阿难,你所谓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尘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这是妄心。他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敌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个是贼,可是你把害自己的敌人,认为自己的爱子,于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经受轮回之苦。《楞严》这段开示十分切要。《楞严贯珠》说此经讲“见道”“修道”与“证道”。由“见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证道”,可知“见道”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见道”的方便是显真心,而它的最初方便是破妄心。今“要解”亦复如是,向我们大呵一声,说:缘影心不是自心。我们应深切体会信受。这样的信心,是我们的根本。要认识当前能推能想,自以为是的心,是贼,是它害了自己。于是不再信任它,叫它靠边站,这才有希望恢复自己的真心。下云“初无竖后”竖字指时间,真心在时间上即没有开始,也没有未后。没有初后,既是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真心常住,三际一如,本无生灭,何出有前后?在生灭心中则有念,有念就有生灭,一念生于前灭于后。又现在科学界已经承认,过去是不可穷尽的。即不可穷尽。便找不到开头,所以说是无始。并且未来也是不可穷尽的,便找不到终点,所以说是无终。再用一个圆圈来作比方,从某一点开始前进,最后又终止在这个起点之上。起点便是终点,没有始终,也就没有先后。世间的圆形只是一个极粗的比方,佛教所说的圆,更加不可思议,所以说“竖无初后”。横指空间,我们的真心遍满一切处。“横绝边涯”,既是常说的横遍十方。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正显真心的广大无边。下边说“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不变者,本人的真如本性,亦即自性,真心,佛性等等。虽然终日随缘,轮回在六道之中,可是自己常住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不变,不变二字,十方重要。

  以上所说的真心,凡夫在没有开悟之前,是无法真实理解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只应信仰。想到这个大觉世尊金口所说,所以我们只应尊仰敬信,不可怀疑。诸佛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件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本具妙明真心,是佛的见知。以下再从引证一些经论来增加大家的信心。例如释尊腊八日看见明星大彻大悟时,开口第一句话便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我们的本心,都具足佛的智慧和功德。又如:《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是说,当前这个一句阿弥陀佛之心,这心既是佛。这也是直指众生之心本来是佛。念佛之心,当下即佛。又如楞严会上文殊大士赞叹观音的耳根圆通,指出闻性的圆通常。我们透过文殊大士宝贵开示,可以信知自性的圆通和常真。

  首先说通:例如我们现在坐在佛殿里,殿外的人物被墙隔断,我们看不见,但是外面现在锯木的声音,我们都听得见,这就表示耳根能闻的性能,不被墙隔断,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闻性不被隔断,说明闻性是通。其次说圆:闻性是圆。我们说自性圆含十方,就可先从闻性的圆来理解。经中,文殊大士说:“十方具俱击鼓,十处一时闻”例如我们在嘈杂的剧场中,台上台下,前后左右,男女老少,种种声音,我们能同时听到,都能辨别,一一分明。不用回头转脑,不用拨动开关,调正方向,一时都闻,一切都闻。可见闻性圆含一切,于是可知自性亦然。

  再说常,我拍手一下,大家听到声音,再拍一下,又听到声音,拍时便有声,不拍便无声,声音有生有灭,可是人的闻性没有生灭。声音灭时,闻性不灭,所以随时拍手,随时能闻。从闻性是常,可知自性常真,不生不灭。从文殊大士指出的圆通常,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要解》所说,我们本心圆通常,不是肉团心,也非缘影心,那都是生灭心,既是妄心。真心常住,所以没有初后;真心圆含十方,所以没有边际。闻性,随声音之生,而听到声,既是随缘;声音灭而闻性不灭,既是不变。由于自性圆含十方,所以十方国土皆是自心中所现之物。我们目前虽因妄想执著,妄心作主,真心未显现,故“昏迷惑倒”。但我们若能“一念回心”依佛教诲,背尘和觉,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人们往生并不需跑到远方,只是生在本人心中,所以决定能生。净业行人于此应生决定信心,不可疑惑。这就是信自。信自,也既是信自佛。

  (2)信他。

  信他既是信他佛。我们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言;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定无二。”首先要信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尊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五戒不能妄语,所以释尊绝不会说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言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都是真实,都是如,没有虚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人一分钱,也不要人投他一张票。释尊舍弃王位眷属,雪山苦修,成佛后也只是沿门托钵,讨饭为生,这都为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了要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深信佛的教诲。《阿弥陀经》是佛金口所说,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都是真语实语,决定不会骗我们,而且净土三经中的《无量寿经》与《观经》,都是会中大众,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记载。这都是历史事实,决不是神话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相信,既然相信,就应当依教奉行,“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二者,我们要信阿弥释尊决无虚愿。阿弥陀佛是大愿王,所发四十八愿,都已实现。大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愿文是“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条大愿也正是本经的纲宗,确指信愿持名。若能闻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至心指登峰造极的诚心。这表“信”。下面说“乐”,表欢喜。欢喜极乐国土,才会发愿求佛。从“乐”字直到“愿生我国”表“愿”。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念佛当然念越多越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时只修十念法以及临终时念佛十声,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以下又说,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现在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可见阿弥陀是已成之佛。其因中所发一切大愿,决以全部圆满成就,故决无虚愿。我们信愿持名,就必与弥陀大愿相应,往生极乐。

  三者,要信六方诸佛亦即十方一切诸佛。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经中说诸佛现广长舌相,《要解》说世间常人若能三世不妄语,舌相薄而广长,吐出时可以自覆其面。可是此经中诸佛为赞净土法门,所现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所以现此稀有妙相者,正是为众生生起决定信心。复用此不妄稀有舌相“诚心实言”,令诸众生,皆信诸佛所赞,纯一真实。诸佛毫无异语,所说没有二言。所赞者,“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正是本经原有的经题。可见此经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我们能遇到这样殊胜稀有的不二妙法,实应当至心信受,不当疑惑。所以《要解》说我们应当“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六信中自信和他信是一对。两者都是能信,这是正信。一般说来,文化不高,阅读经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难于信自。若说自心是佛,便不敢承当,且认为那是贡高我慢。又有人一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便不敢信,认为虚无缥缈,怕落空。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现。但若能真实信他,老实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后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种,便是专谈信自,不能信他。这多属于文化较高,读经较多,甚至是颇有研究的人,喜说自性是佛,但不信他佛。认为念佛求生往生,是心外觅法,是著相。于是轻视净土,不愿求生净土。当然也就错过这个殊胜的方便法门,而难于在现在生中证不退转。更有甚者,有人偏重自心是佛,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于是就反对一切修德,又与那些蠢动之类有什么分别?所以《要解》说:“偏重自佛,既是我见未忘;讳言他佛,却成他见颠倒。”进言之,自他不二,才是圆融无碍之旨。佛法是无尽藏,切莫得少为足。

  (3)信因。

  因和果也是一对。因果问题很重要,一个人若真信因果,就不同于普通人了。若真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贪求,计较,分别和营谋,便减少无穷的烦恼和过失。欲深知因果,必须明三世因果。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经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现在我们都得人身,这是由于过去身中,曾种持五戒之类的善因。至于在座诸位,能来参加当前殊胜的“念佛七”道场,其中许多位还是久修居士,出家大德,寺院长老,这都是过去多生的善因,不于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善根。这说明欲知过去所种的因,只看当前所受的果,就清楚了。至于将来的果呢?那只看现在所种的因。现在大家从发菩提心,打七念佛为因,所得之果就是往生极乐,莲池化生,证不退转,都是阿(革+卑)跋致,并且等同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可见三世因果极为重要。但世人对此很难生信。所幸当前国内外有识之士,重视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能记忆前生的实例,并且已有用英文写出的专题报道。至于我自己最近也听到青海省会附近所出现的一件实例。该地村中有一个幼童在初能说话后,即向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父亲是xx,我母亲是xx,我名xx,我村是xxx。于是这一个奇闻立即传播出去。所巧者这幼童所说其前生父母,离开他的家只有几十个村。听到后即去访问,相见之下,证实无误。孩子认识来者正是前世父母,父母证明童子既是已故爱子。于是这一幼童就有了两套父母。这一事实很说明问题。更有趣的是:上海某居士(电机工程师)最近亲自在各地调查,在我国西南发现了另一实例,与上述者同出一辙。

  至于人死如灯灭之说,看来要站不住脚了。大科学家们,已有了新的体会,例如大科学家薛定鄂,是量子力学的权威,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以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灯灭之俗论。至于“蓝图”等,则相似于我教所说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此识含藏一切种子,我们的现在世与将来世都决定于此识中的种子,所以我常说佛教是极科学的。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我了解科学,我敢这样说。

  因果不虚,欲免恶果,必须不造恶因。欲求善果,务要先种善因。故云“菩萨畏因”,先从因上努力。众生颠倒,不明因果之理,例如恶徒行凶,当宣布立即枪决时,吓得双腿都软了,这就叫众生畏果。遇到恶果,便害怕了。他如知道畏因,便不至于行凶作恶,肆无忌惮,当然也就避免死刑的恶果。

  在信因之中,最殊胜之因,莫过于《要解》所说:“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散乱心中念佛,都会成为成佛的种子。例如经典中说,佛在世时有一位老人来求出家,舍利弗用慧眼观察,看出老人八万劫以来,未种善因,不准出家。老人大哭,佛听到后,叫舍利弗准他出家。因此老人在八万劫以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树。虎过后,放心了,念了一声“南无佛”。此一老人在八万劫前,在惊乱中念了一声佛,八万劫后,凭此善因,遇佛出家,后证阿罗汉果。又如《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由上可见,散乱之心,称佛名号,尚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何况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为有不能往生之理?信愿持名是往生的亲因,从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师在起香日开示大众“克期取证”,可见这个道场不是通常地随喜结缘,而是要在这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就决定往生。

  会有人问藕益大师说:“人若在念佛七中念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大师说:“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以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道场就是希望在这几天之内把水烧开,这就是克期取证。经中所说的一日,是指二十四小时。

  所以在道场内要一心念佛,出道场回到家中仍应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电视等,心就乱了。家务尽量安排好,可以在七天之内,下至只是一日,专心持念。我们现在所念的这本《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所译,要求念到一心不乱,唐玄奘大师所译此经中则把这个一心不乱译为“系念不乱”,两译合参,便之罗什大师的“一心”相当于玄奘大师的“系念”,就是说一心是指专心持念,心不散乱。不是指事一心与理一心。因事一心则消除了见思二惑,理一心则可破无明,都是甚深境界。现在合参两译,知道一心同于系念,所以我们真实发心,老实念佛,绵绵密密,精进不已,以此为因,必得往生极乐的妙果。至于现在到达一心不乱也是可能的,往生时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

  《要解》说:“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味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随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果就是要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极乐净土中“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由于念佛到一心不乱,入念佛三味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亦复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贤文殊两大菩萨,乃释尊的胁侍。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发愿偈为:

  愿我临欲临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再看《文殊发愿经》,文殊发愿经偈为: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以上两偈实质全同,五言偈即从七言偈精炼而成。又如《文殊说般若经》说:“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欲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可见念佛功德难思。上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悉皆念佛求生极乐国土,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随自身;空谷回音,必应于响。从因得果,果不离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愿,决不虚发。能这样信,名为信果。

  (5)信事。

  事与理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事相就是事物与有形无形种种诸相。眼前所见,幡幢香灯,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鳞介爬行,六道轮回,生生死死,万事万物,都是事相。对于所有这些事相,若闻它们究竟以什么为本体呢?从科学上说,宇宙万物推其本源,不过是由一百多种原子,它的本质呢?只是电子,质子和中子。世间万物只是由这些三种“子”,若多少配搭而厂。若更问这三种子是什么呢?当然小中还有更小,这是不可穷尽的。但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颗粒性与波动性。所谓,“颗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场中某处的集中。因此可以说一切都是能量与波动。例如空中的电磁波,俗称无线电波。波即波动,可见从事相上看到万象森罗,若论本质,只是能量与动相。若从佛法来说,那就深入了,例如当前我这个人,是个百发的老头,再过些年送到八宝山一烧便没有了,这是事相。若论本体,我的本体与佛相等,本来没有生灭。这里所说的本体,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脑的产物,是有生灭的。可见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实明白经中事事无碍的妙理。本经是小本《华严》所显示的,正是事事无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实发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愿大智的结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当年佛说《华严》时,大神通如目犍连,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聋如盲,不能明白。现在我们听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著急。好在这些妙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阿赖耶识,像录音机,都已记录无失,成为种子。

  《要解》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既是事。前已阐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穷尽。所以从此心所现的境,也不可穷尽。现代科学家已承认宇宙之大不可穷尽,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也还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在旋转,所以必有更大与更大更大不可穷尽之天体。可见宇宙之大不可穷尽,科学家这一新认识,在佛经中早已说到。并且依佛教说,这不可穷尽的世界,都不在自心之外。因之,十万亿佛国之外的极乐世界当然不在心外。极乐世界是实有,经中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两个“有”字,至关切要。极乐是有,并是真实的有。不同于眼前这个世界,目前虽有,而将来必然会坏和空。天文学家现以证实,有的星球已经衰老,有的正在变坏,有的正在崩溃。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轻或刚刚出生。陨石的降临正表明某个星球崩溃了。此世界在贤劫千佛都出世以后,也将从坏而空。将来又从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坏,空循环不已。但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最极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要解》还说,经中所说都是真语,实语,所以不同于庄生寓言。庄生即我国周代的庄周,他好为寓言,虚构一些内容,来寄托自己的本意。例如他说有个人叫混沌,生下来没有七窍。有人怜悯他,便给他凿开这些窍,等七窍凿出后,混沌死了。这就是寓言。实在没有混沌这个人,借他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识不知。等知识多了,便是七窍有而混沌死。现在经中说极乐世界,这是真实有,不是寓言。我常说你如认为这个世界有,那极乐世界当然是有,并且是更坚固的有。以上说明信事。

  (6)信理。

  理既是真心,实相,即是全法界。法界既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要解》说:“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而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介而乃微小之意。我们当前这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他本体等同法界。所以极乐世界不在我这一念心性之外,这方面前已说明,不再重复。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主”指教主阿弥陀佛;彼土一切圣贤天人既是“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教主以及侣伴种种事相,皆是理体(即我微小的一念心性]所现之影。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如镜中所现之影。且能现影者,是我理体。故所现之影,不离镜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随多种,同为实相。

  以下四句说“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要解》这一小段,具有《华严》所说四种法界。一念心性是理体,所以文中的“一念”,表理法界。西方的依正是事,表事法界。现在这四句中,第一句就是“全事即理”,事就是理,彼此不相妨碍,故表理事无碍法界。凡夫看来,事理是对立的。若论理,则平等不二,同一体性;若论事,则万相森罗,千差万别。于是误以理为空,事为有,空有对立,事理隔绝,于是便有碍了。殊不知理事相即,本来无碍。这四句下面“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等三句表事事无碍法界,奥妙精深,乃《华严》所独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称为四法界。

  为什么可以说“全事即理”呢?道理很深,不是凡夫的情见所能推测。所以需要通过比喻,来做一些粗浅的说明。先可用金子的器皿来做比喻,例如在故宫珠宝馆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塔,金佛,金碗等等,金代表本体,代表理,塔就是事相,这样说也只是打个极粗浅的比方,若论实际,金子也是事相。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用来比喻理体。正如南岳怀让禅师的话“说似一物即不中”。现在只是勉强利用金来表示理体,便于理解。可见佛法微妙,不是世间一切事物,所能比类。我们现在因为塔佛盆碗等物的本体都是金,所以说金是理,塔等是事。例如金面盆,这个面盆全体都是金,也就说整个面盆是金,金是理,面盆是事,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进一步看,事有生灭,金盆放在熔炉里便溶化了。面盆没有了,既是灭了。金子如旧,并不是新生。这就表明事相有生灭,本体无生灭。面盆全体是金,表“全事即理”。金子熔成面盆,表理体成事。理事交彻,彼此无碍。又事相是有差别的,塔佛盆碗,种种不同是差别。理体则是无差别的。塔佛盆碗的本体全是金,金无差别表示理无差别。有差别与无差别是一对矛盾,凡夫认为是对立的,从本质说,塔佛盆碗都一样。于是有差别与无差别同时成立,这就是无碍。

  再可以打个比喻,如水与波。潭澄无风,则水中能显月影,风吹水动,水面生波,水中便不显月影。水代表本体,波既是事相。波有大小,小如皱纹,大如山岳,波小时可以载舟,波大时可以翻船。波有千差,水只一体。若问波是什么?波全部是水,所以说全事即理。再者自心是理,万象是物,事既是理,物既是心。所以佛教中,心物是不二的。(当前亚原子时代的欧美科学家们对于心与物,也正在螺旋上升为一体论)

  至于“全妄即心”呢?妄者虚妄,指妄心,妄想,从妄想而出现种种妄境。真者真实,指真心和真如。为什么说妄既是心呢?这又有一个比喻。例如水与冰。水表真如,冰表虚妄。冰是从水冻结而成的,表示妄也是依真而起。水可任意倒入种种形状的器皿,都相适应,毫无妨碍。一旦成冰就不行了,就处处有碍。冰与水有什么分别呢?冰只是多了一点寒气,凝冻成冰了,消除了寒气,冰仍是水,可见妄既是真,本来无二。

  “全修即性”者,修指修行,性指自性;又修指修德,性指性德。本来是佛,这是性佛,乃自性本具之德,亦即《观经》的“是心是佛”。但修德有功,性德方面,所以《观经》又说“是心是佛”。《观经》这八个字,应一气读,不易分割。既然“作佛”,便是修。但“作佛”之心,本来是佛,既是性,所以说性修不二。再者修德属于始觉智。凡夫不是觉,修行人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这是始觉。始觉若合本觉,便趋向究竟觉,性德是本觉理,修德是始觉智,这里又有一个比喻。理如镜,智如镜上所生之光。镜光生于镜体,智光正是生于理体。但以本心之镜。久被无明垢染遮掩,故应修持,使镜重光。但镜光既是镜,并非他物。故始觉智即本觉理,所以说“全修即性”。

  第四句是“全他即自”。自指自性,他指佛与众生,包括一切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一切世界的正报与依报都是他,前已说明也都是我自心所现。所以说全他即自。《华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自他不二。

  以上这四句表理事无碍法界。大乘经典都有同样开示。例如《金刚经》说:“所以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般+木)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众生是事,终日无度是理。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故理事无碍。暑期中五台山通愿法师开示佛学院一学僧说:“无众生”,也正是这个道理。从事相看,众生如波,有生灭。若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水,并没有波,所以说没有众生。

  此下“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显事事无碍法界,其理更深。当年华严会上大阿罗汉亦不能明白。事事无碍。指事相与与事相,称性融通,亦皆彼此无碍。一事与多事也彼此无碍。一多相既,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多中含一,一中含多,这就叫一多无碍。这都十方难懂。例如说全体包括局部,这毫无疑问,但说局部包含全体,大家便不能理解了。因为这是凡夫的情见所不能接收的,所以还要作个比喻,再以波同水为例:波是事,水代表理,多波摄每一个波。这是常情,现在加上一句,每一个波摄多个波,这就费解。其道理就在一个波的本体是水。此水包摄一切波,于是这一波就含有多波了。这就是一多无碍的浅说。《要解》又以灯光为喻说:“比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就像现在我们佛殿之内,悬挂了许多盏电灯,佛前还供者明灯,所以这些发光之物,所发的光都遍照全室,这也就像佛的心,众生的心,诸位的心,我的心都遍满全法界。彼此没有妨碍,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并且室内千灯之光,每一灯光遍入于一切灯光,每一灯光含摄一切灯光。一遍于多,多遍于一。多中摄一,一中摄多,互相遍满,重重摄入。相融无碍,不可思议。这就是《华严》十玄门中一多无碍的浅说。至于一中有多,也既是局部包含全体,还可以最新的科学成就来证明。用激光技术来证明。用激光技术来拍成的立体照像也称全息照像,拍照出的影像是立体的。如给我黄念祖拍照,所显出的便不是平面的影片,而是如塑像一样的立体像,我们将看到就如同真人的黄念祖在这里。这个底片,如被打碎。只需取出其中一个小小的碎片,底片是全体,碎片是局部,可是碎片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黄念祖,只是形象稍小一点,可见局部中仍然包括了全体中的一切信息,这就是一中有多的科学证明。

  以上所说的内容这样难信,我们信它有什么好处吗?这就因为具足六信,才是真信。真信的功德是不可思量的,莲宗十祖截流大师《劝发真信文》说:“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这就是说没有真信,纵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极乐,下世可生善处享乐。大师接著说:“当受乐,即造业,即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旃陀罗指以屠杀为业之恶人,阐提乃断善根无信之人。大师此说发人深省。苟无正信,纵然修善,则来生享福,在享福时必定造业,即造恶业,必受恶报,所以说,用正眼看来,没有真信而修善念佛之人,比阐提与旃陀罗的受报,只是在时间上稍缓一步而已。可见真信万分重要。

  那什么是真信呢?大师说:

  1、信我与弥陀,觉性无二,我虽昏迷,觉性未失,一念会光,便同本得。2、信性虽无二,位乃天渊,佛是究竟佛,我则随业流转。
   3、信我是弥陀心内众生,佛是我心内之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这就是说我
   与弥陀水乳交融。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于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
   摄,无毫厘间隔。所以我们念佛,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

  截流大师的真信,与《要解》的六信是一致的。其中都有事有理,并且是理事圆融,现有许多人,有的肯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看不起念佛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以上这两种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信理,但能信极乐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并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修持,不肯念佛,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人说:

  “执理发事,反受落空之祸。”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这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豁达空,发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执理不信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一无所得,甚至发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对于《要解》所说六信,能生实信,必生殊胜功德,能信因果,便自然止恶修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再能信他,信本师释尊的教诲,阿弥陀佛的大愿,六方佛的证明,于是自然就能信事,信经中的两个“有”字,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是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样于六信中生起了四信,就必能往生了,进一步如能六信具足,其功德更是殊胜,决定往生并品位甚高。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在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人,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可见这个方便法门,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贤也不屈才,下到五逆十恶,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这是稀有之事。由例如有医生能医不治之症,当然是良医。五逆十恶就相当病入膏盲的病人,而持名法门仍可救度,可见阿弥陀是大医王;可见净土法门能度下根,甚至恶逆,正是他的殊胜希有之处,焉为因它能度下愚而轻视之?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在搞迷信呢?不是的,信佛不是迷信。科学越昌明,佛教也越昌明,前几天《北京科技报》刊登一段报道,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几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根据F.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编译,原著是英文。[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四)发愿

  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对于婆娑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消磨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盔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互身的盔甲?就是愿。藕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味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什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似的,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你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的“风吹不入,雨大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花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方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接,即厌离婆娑,欣求极乐。藕益大师说:“婆娑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婆娑的赃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召的那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土。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迦牟尼佛你这个国土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点地按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心不清净而已。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圣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首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学就可以考取了。那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到。但是一但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再者,厌离婆娑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常说八苦交煎。这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疼,浑身是病,也是很苦。例如我岳父在他九十多岁时,他住在医院里,浑身是说不出的难过。医院的院长说你身体的难过,只有你这样高寿的人,才能享受,因为别人活不到这个岁数。这说明老苦很重,并且是越老越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止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的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未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念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回答说在饭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有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啊!第四,是无我。那里有个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

  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太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的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退一进九。

  《要解》续说“厌秽需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既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土,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你还要舍干什么?《妙宗钞》回答的非常好,他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辙指车辙。古代都是大车,车在土路压出两条辙。)也就是说:你取舍得登峰造极了,就同“不取不舍”不是两样。这话很难懂。圆瑛老法师有个解释,他说你若横超三界,永离诸苦,再也不用舍了,方叫舍至究竟。什么叫取舍究竟呢?若求生极乐,到了直上莲台,永受诸乐,才叫做“方无可取”。由于经纶中的言句,往往有无量义,所以我从另一个方面补充一点拙见。我认为一个取舍到极点的人念佛,与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一个人若舍到极点,对于婆娑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在念的时候,就只是一句阿弥陀佛,自然不会再打闲岔。只剩下一条心,只是在念佛,这就同那“不取不舍”的人在念佛是一样了。再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钞》解释《观经》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每念一声,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这种翱车袅艘话耄闼吹恼飧觥袄怼保筒豢赡苁窃猜踩诘睦怼M蹦闳衔岩悦靼渍飧觥袄怼保得挥姓婷靼住J导噬希硎虏欢纠词遣欢粤⒌摹K浴兑狻匪担骸叭舸锶录蠢恚蛉∫嗉蠢恚嵋嗉蠢恚蝗∫簧嵛薹欠ń纭!比绻芄煌ù镄攀芮懊嫠倒摹叭录蠢怼钡牡览恚敲茨闳。∫彩呛嫌诶硖澹嫌谡嫒纾嫌谑迪啵嫌诘谝灰遐械模荒闵幔嵋彩呛陀诶恚嫌诘谝灰遐校嫌谡嫒缡迪唷R蝗∫簧岫际前闳舻拇笥茫谑蔷妥莨阕栽冢∩嶙匀缌恕K陨峄嗤聊阒还苌幔笊煌粒阒还芮螅技仁钦嫒缡迪啵仁堑谝灰遐小K运怠耙蝗∫簧嵛薹欠ń纭薄A谧媸Φ来麓笫υ担骸叭羰佳д撸茨芷葡啵芤老嘧ㄖ粒薏煌恍胍梢病!闭饧仁撬的慊刮茨芷葡啵悄憔拖缺鸸苤嗖恢唷V皇亲ㄐ娜ツ罘穑龆ㄍK缘谝徊侥阆炔灰罄胂啵憔褪巧钚徘性咐鲜的罘稹D憔驼饷茨睿憔屯U馐谴笞媸Φ幕埃跃褪钦饷粗苯恿说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