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这一项不够高,其他就都低了,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一样

这一项不够高,其他就都低了,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一样

我几十年来发现,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都有个特征

南怀瑾先生




孝道出于至情,大凡人在青年和中年,对于男女夫妇和下对儿女,自然有至性流露的爱。至于上对父母的孝顺,凡是根基不厚的人,如不经过教育的提示,或许要到中年以后,人生阅历增加了,才会反省体会得到。倘是至情充沛的人,则能自少便领略到孝的重要。但人到中年,大多父母都已过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才会追悔和痛恨。

我在数十年的交游中,默默观察,凡是没有丰富的至情至性的人,大多都是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我也亲自看见几位老一辈的朋友,对父母的孝行和孝思,的确值得肃然起敬,将来我很想把他们的事特别写出来,传与后代子孙做榜样。

至于现代的青年人们啊!一切倾慕西方文化,连这一点基本仅有的孝道也不存在了。有些人责备怨恨父母的心,比怨恨他的佣人还要厉害,如果能够拿出爱子女心情的一半来孝养父母,或者还报父母对于子女情爱的一半,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所以需从人生本位最基本的真性情中,老老实实、平平易易地做去。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中国文化最宝贵之处在于提倡孝道。对于那些西洋来的外国朋友,我常说,你们西洋以ji 督教为主的文化,是“丁字架文化”,我们东方文化才是道道地地合于十字架的形式。什么道理呢?西方文化偏重父母爱子女,而忽略了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孝养,只要儿女一成家,男跟女,女跟男,夫妻一对,其他兄弟姊妹都不大管,代代如此,这不是后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缺了“十”字上面那个部份,成了“丁”字了吗?

而我们中国,上自自己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通到久远前的老祖宗,乃至佛菩萨、上帝等等都包括在内;下则由自己传至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千代万代,生生不息延续下去。并且横的关连,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同样需要仁爱,形成一个完整的宗族社会,纵横交错,恰是“十”字形的文化。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现在的孝道文化可怜啊!我有许多好朋友,大部份上了年纪,七老八十的,虽然地位钱财不缺,儿女三五个的不在少数,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硕士等学位,却一个个飞到国外,再也不回来了,独留老两口子躺在医院不能动,老太婆和老公公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阵,生了那么多儿女,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然后,双双对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日子一天一天这样过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电视机”来陪伴。你说这有多可怜,多悲哀!


——《佛法与孝道》



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

我们中国人讲孝道,如果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感情,亲情不笃,而要他爱天下、爱国家、爱社会,那是空洞的口号,是不可能的。说他真的有爱心,他连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爱过,怎会爱天下、国家、社会?或者说私事不爱而爱公众,事实上没有这回事。爱天下国家,就是爱父母兄弟的发挥。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

曾子根据孔子所述的中国文化,著了《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在《孝经》中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大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

唐宋之后,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名言。一个人对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来为天下国家献身,就一定真有责任感。


——《论语别裁》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