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这段千万抄下来背出来,郑重告诉你:此为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这段千万抄下来背出来,郑重告诉你:此为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这段千万抄下来背出来


郑重告诉你:


此为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南怀瑾先生



【怀师箴言】这一段抄起来,至少要背来,能够修到、做到,就可以毕业了;做不到的,虽在这里读,一万年也读不成功。……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要像牛吃草一样,好好反刍几次吧!先听进去,再吐出来慢慢嚼。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不管你们修哪一宗,不照这条路修,皆是魔说;照此道修者,名为佛说。我郑重地告诉你们:“此为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听到没有?这些话如果是有业障、有魔障的人,就听不进去,或者听不懂,或是失念没有听到。这一段非常重要,下面逐句再加解释。……

所谓修定,是意识境界先要有一个所缘,或缘境而修,或缘影而修。虽然有经论上说,六尘缘影都不是,那只是讲见本性的事,不是讲修定做工夫;如果讲做工夫,必须意识上先起一个缘来修。如果基本上错了,一路就全错下去了。譬如你们,有几位是一部分对,一部分不对,因为逻辑因明不清楚,也就是整个理没有清楚之故。所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就是意识的注意力,要定在所缘上。

所以念佛一声,就是意识所缘在这一声佛号上;观想时,意识起修在观想上;看光时,眼根起修,意识配合在光上。在这个所缘境“审正观察”,这个时候是作意修;修行的初步本来就需要作意,作意要使它成功才是。譬如我观想阿弥陀佛的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观白毫眉间光相好,或者观胸部“梵”字“卍”字轮相,只观这一点,注意力于所缘的这个境要“审正”。譬如有些修准提法受过灌顶的人,要你观心月轮,“唵”字就是所缘境,行住坐卧都要在这个所缘的“唵”字上,不要乱,要清明自在,要“审正观察”,心专一在这个境界上,这叫止。

有同学讲所缘者,眼缘于色,耳缘于声。如果仔细观察自己,这只是行为,是作意,但不是修定。譬如观空为所缘时,念念观空,空也是一缘,打起坐来万念丢开,万缘放下,就是观空;永远住在空上,万念不起,这个所缘是在空。但是空也是一个境界,如果万念不起,身心都丢开,连空也丢开,则所缘是在无相,无相也是所缘。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大小乘修法,无一不是所缘境。

再说所缘,缘到什么时候叫做定呢?不昏沉,不散乱,“审正观察”,正思维修,就是思维所缘。心住一缘,专一了,“心一境性”,这才是修定的起点。

你们打起坐来,所缘的是散乱。缘散乱心而修,有没有功德呢?有功德,他生来世好一点的是人中再来,差一点的就变傍生了,所以要正思维修,否则业果是很严重的。所谓种善因而得恶果者,不少的修行中人就这样地误入了歧途。这个于所缘境的修法,包括了显教、密宗的正法修持之路,“以此说者为佛说,非此说者皆是魔说”,大家要注意。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一切的佛经,都是教我们修行之路。世尊释迦牟尼佛,是教我们声闻道中的修行人修到无漏果,无漏果即大阿罗汉。修无漏果的方法,“先说三摩地”,必须先要修定,不修定不叫做修行,也不叫做出家学佛。“后说解脱”,得定以后才谈解脱,定都不能得,解脱个什么?身躯粗重,烦恼皆在,能解脱吗?所以这一段你们必须要抄来,贴在心头,贴在鼻头,这就是真学佛了。

“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佛教育我们的修行之路,大小乘的经典,全部是教我们先修定,得定以后才能得解脱。三摩地定境才是至善,烦恼妄想不起,既不作恶,也不行善,无善无恶是名至善。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这个境界。“善成满力”,善成就圆满了,而对一切烦恼境,此心永远是解脱的。

“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佛在欲界中说法,告诉我们,这欲界世间都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渗漏,有漏当中则是先说解脱。也就是说,方法、方便改变了。佛所说的先解脱,这个解脱是方便,先看空,解脱了世间欲界,解脱后要去修定。……

这就是虽有解脱,但没有修定,不得定没有用,只是理解上的解脱,见解对了,定境没有,不能“心一境性”。佛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是因为环境不同,对象不同。

“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便根本三摩地故。”为什么有时候先说解脱呢?是一个方便教育,解脱以后要你们开始来修,也就是先悟到这个理再来修。先是心意识起观,心缘一境的修法,仍是方便方法,是一条过河的船而已。过了河,这个船要丢,但是如果还没有过河,这个船不能先丢。“方便究竟作意”,是说修行起心动念是作意修,不是不作意。

譬如念佛净土法门,为何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呢?就是作意修,把意识业力转成那个境界,也就是唯识学讲的“转识”。作意成就了,世间烦恼就能断,断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境界,是根本定,不是方便定。例如《八识规矩颂》中“六转呼为染净依”,就是从第六意识开始修作意,把染污转为净。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如果理论上知道清净,那是理论,只是知见上的解脱,没有工夫上的解脱。没有得定就不是真清净。所以一般学佛的,不管出家在家,口口谈空,步步行有。虽都讲空,脾气一来,心念就动,这是个什么空啊?一碰到境界,既不能解脱又空不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没有定境界,所以没有用。佛说法就有这些种种的方便,不过重点还是要你修定。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佛经教育我们的方法,在修持上,有时候同时说定的境界以及解脱的方法,也就是解脱、三摩地同时。总而言之,佛告诉我们一切修行方法都是方便;“方便究竟作意”的修法,是另起一个意境。譬如修净土,就作意在净土境界上,是你意识造作出来的,天堂、地狱、人间都是意识作意的。以无间断的心,行住坐卧随时在定中,在解脱中,这是得“无间道”。如果入定时才解脱烦恼,不入定时烦恼又来了,也不解脱,这就是有间断。凡是有间歇性的都不是“无间道”,只有昼夜六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没有间断,才是在“无间道”的定境里。由于进入这个定境界,烦恼当然得解脱,“俱时有”,定和解脱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佛法修声闻道的正修行之路。

这一段抄起来,至少要背来,能够修到、做到,就可以毕业了;做不到的,虽在这里读,一万年也读不成功。这是我所要求的教育目标。老实讲,我测验你们一个学期,如果做不到,我就不干了,不干就关门大吉。今天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肯干这件事,我就是吹这个牛。所以你们千万要注意,辞亲出家,所为何事?不就是为这个事吗?

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要像牛吃草一样,好好反刍几次吧!先听进去,再吐出来慢慢嚼。一切修行之路皆是这个法门,所以你们上座静坐,于所缘审正观察,达到心一境性,就是止观双运。审正观察是观所缘,作意无间是止。一切佛法,禅宗也好,密宗、净土也好,不离止观;乃至成佛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观而已,千万注意这一段。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关于《瑜伽师地论》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

瑜珈有三种,身瑜珈、心瑜珈、音声瑜珈。但印度只剩下身瑜珈,也就是身体方面的修炼,菁华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拳,一套有四十多式,是打坐起来打的拳。音声瑜珈就是咒语,心瑜珈是心地法门,这两种印度已经没有了,只留传在中国这一部《瑜伽师地论》中,所以《瑜伽师地论》是印度真正宗教的心瑜珈。现在这里翻译为“瑜伽”,不是“瑜珈”;瑜伽(qié)是修心瑜珈有所成就的人,所以称为瑜伽师。就如中国人讲的,修行人叫修道,修道成功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修炼瑜珈的人叫瑜伽士,修成就了的人叫瑜伽师。

什么叫“地论”?地就是范围,《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整个宇宙;再讲到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这个无上的道。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总共有一百卷。……

《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先从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修证,都包括在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讲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学佛之路。

要想学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谈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资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大是从小而来的,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吗?一个人小事情不肯牺牲,大事情会牺牲吗?……同样道理,人乘道都没有修好,就不要说学佛成佛了,绝不可能。所以《瑜伽师地论》严肃告诉我们这个修持的道理。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