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海涛法师:认识文殊菩萨

海涛法师:认识文殊菩萨


今天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日。文殊,位列佛教中众菩萨之首,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七佛之师”、“诸佛之母”,历来备受佛教徒的尊崇。值此殊胜功德日,我们分别发送梦参老法师、海涛法师、黄念祖老居士在文殊菩萨圣诞日的开示,愿大家广发善心、广行善业,诚心持诵文殊菩萨智慧咒:嗡 阿拉 巴扎那帝。尽力行善、吃素、放生、供灯、持咒、诵经,开启智慧,究竟圆满,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认识文殊菩萨

  壹、认识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侍。其名称翻译为满殊尸利、曼殊室利、文殊尸利、满祖室哩,略称文殊、濡首、溥首,意译作妙德、妙吉祥。一般称文殊菩萨,或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

  此菩萨与《首楞严三昧经》及般若系经典关系甚深。或有谓其为历史人物者,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语言,后诣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

  或有谓其为已成之佛者,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彼佛即今文殊师利法王子。

  或有谓其为当来佛者,如《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谓,此菩萨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国土,当来成佛名普现如来。

  或有谓此菩萨在他方世界教化者,如新译《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佛号不动智,有一菩萨名文殊师利云云。

  华严宗据旧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所载,文殊菩萨住于东方清凉山之说,而以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文殊道场。文殊信仰遂以该山为中心,传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其形像种类颇多,或作草衣文殊,或作僧形文殊,或作童子形,或作渡海之相,而以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花,以狮子为座骑的文殊像,最为常见。

  文殊菩萨的藏语称作「蒋贝扬」,乃是妙吉祥、妙音的意思。在藏传佛教里,文殊菩萨乃诸佛之智慧所化,观音菩萨乃诸佛之慈悲所化,金刚手菩萨乃诸佛之力量所化,所以他们三位菩萨即诸佛的智慧、慈悲及力量,合称为「三部主」。

  在藏传佛教里,文殊菩萨有许多种化身,常见的有红黄文殊、孺童文殊、五字文殊、白文殊及黑文殊等五尊,合称为「五文殊」。五文殊虽同为文殊大士,但其佛部及化身各有不同,而且亦各有不同之殊胜利益。红黄文殊法门除了开启智慧以外,亦有怀摄之作用。孺童文殊是大威德金刚心内的文殊化身。五字文殊法门对证悟空性特别有帮助。白文殊法门除了开启智慧以外,也特别利于生出菩提心。黑文殊除了开启智慧以外,亦是一位消除障碍之本尊。

  此菩萨在密宗现图胎藏曼荼罗中,被安置于中台八叶院的西南叶上,密号吉祥金刚,三摩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形像为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顶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箧,左手竖掌屈大、头、中三指,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或般若金刚,三摩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竖掌,屈头、中、无名三指,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在金刚界曼荼罗中,文殊菩萨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

  修持文殊法门,能得六种不同智慧,即速慧、深慧、广慧、说法慧、辩法慧及撰述慧。一般人见一字,或许只能知其一种意义,但具速慧的人,见一字可知多如百种之内义。具深慧的人,即使他随便发问,其问题也会非常精辟。广慧乃指涵括多方面之智慧。有说法慧的人,讲经时极为善巧。有辩法慧的人,精于辩论法义,口才也很好。撰述慧即具有法益论著写作的才能。此外,依真言字数之不同,文殊菩萨也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多种化身。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常与普贤菩萨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证;普贤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诠如来理智、定慧、行证的完备圆满,而三者则共称为「华严三圣」。

  由于文殊菩萨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世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在中国,佛寺道场中的僧堂或戒坛,偶尔可以看到现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协助佛陀推行教化。

  依大乘经典所载,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不只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过去世他曾为七佛之师。其明达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

  文殊菩萨大权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二胁侍之一,并常以智慧开导行者,晓喻具大乘根机的菩萨契入甚深妙法,亦经常用反诘、否定、突兀的语言或行动,来警醒众生。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次参访,也是由文殊菩萨启迪成行的。

  在印度、西域等地,有关文殊信仰之记载甚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之风渐盛。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载,唐代宗大历四年(七六九)由不空三藏之奏请,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萨像,以为上座。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

  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乘经典中,是到处见得到的。于诸菩萨及诸声闻弟子中,不但被列为上首,而且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以及证悟到甚深的真理。中国学佛的人,向来只知观世音菩萨与中国人有深切的因缘,殊不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与娑婆世界的众生,亦有甚深的因缘。不唯如此,即与我们中国人的因缘,亦同样的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

  文殊的示现于山西五台山,而即以五台山为其应化道场。如《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明显的指出我国山西清凉山,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而成为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

  文殊示现于清凉山,不仅其一人而已,还有其眷属一万菩萨,亦同住于此山中,所以文殊师利大士,亦即经常的在五台山中,为其眷属菩萨说法。文殊菩萨示现在中国的五台山,不过表示其为根本道场,实际无处不现身,以做其弘扬佛法教化的工作。

  贰、经典上对文殊菩萨之描述与赞语

  佛语诸菩萨阿罗汉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不可具记。」──《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文殊师利者,是菩萨之父母,是则为迦罗蜜(善友,善知识)。──《阿阇世王经》卷上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我从往昔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已来,起如是愿: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证无上菩提。」──《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

  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九

  文殊师利所说经法,开发结碍,靡不霍然,逾过声闻缘觉之上。文殊师利设说大法,一切众魔皆为降伏,诸邪迷惑无得人便,诸外异道莫不归命,其贡高者不怀自大,未发意者皆发道心……自舍如来,未有他尊智慧辩才……如文殊者也。──《文殊师利净律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除了以上列举经文外,另有:

  1.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而文殊菩萨的睿智,也让与会的菩萨、罗汉等,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大善知识。

  2.《华严经》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萨的鼓励,因而发起南诣各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开旅游参学的先河。

  3.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为摩登伽女的巫术所迷惑时,文殊菩萨持剑前往里巷民舍,将阿难救出,这种护持后进,以正导迷的示现,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4.另外,《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曾在祇园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萨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现神通相,是为饶益众生而说妙法,因此令阿难集合众僧。会中,佛陀依跋陀波罗之问,向大众述说文殊师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并说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5.文殊菩萨善说法要,有些疑难的问题经他解说,即能恍然大悟。说法时,经常引用说喻、反诘、引证、否决、机锋来警醒众生,善巧开导具有独到风格。例如《阿阇世王经》记载,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恶深重,疑悔不安,而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却对他说:「若恒河边沙等佛,也不能为汝说是狐疑!」阿阇世王应时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这不是文殊师利使阿阇世王绝望,而是为王说:「佛陀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可除。」文殊菩萨善于观机逗教,令众生随自己的根机领悟佛法。他的学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透过灵活的问答方式,激发众生的智慧。

  6.「仗剑迫佛」,是文殊菩萨持剑欲刺佛陀的著名典故,《大宝积经》一○五卷(《如幻三昧经》中亦收录此故事)记载:大约有五百位菩萨,从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运用这宿命智,观察自己的过去,发现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极重的罪业,不禁生起极大怖畏,时时刻刻忧愁恐惧,再也不能专心用功修行,不能证得无生法忍。

  文殊菩萨发现这五百菩萨有了这种动念,照一般常情的办法,应该设法去开导他们,使他们继续如法修行。然而文殊菩萨却是手执利剑,于大众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儿走去,快要到达佛的左右,竟然举起利器,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说,文殊菩萨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实我们不必为文殊菩萨害怕,因这正是文殊菩萨度众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为这时佛陀止住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当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来刺,但是希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后再来行刺不迟,你认为怎样?

  文殊菩萨经佛这样一讲,就止步在低头沉思时,佛陀又对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则的话,应当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诉你: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体,亦复如幻如化的,既没有实在的我,亦没有实在的人,试问你所执剑欲杀何人?将来又会受到怎样的殃报?我老实地对你说:如果有一个实在的人,你去将他杀死,才会构成你的杀害之罪,才会使你感受罪殃之报,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当然就无所谓杀害,亦无杀害重罪可得了!

  时五百菩萨在旁,听佛陀对文殊菩萨这样地开示,当下了达罪恶之性本来是空寂的,对过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无谓的忧悔!于是当下证得无生法忍。本此可以证知文殊菩萨执利剑以刺佛陀,不过是其度众生所运用的善巧手段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刺杀佛陀。同时我们也可知道,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利剑,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萨所具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当作真的利剑来看。

  7.文殊菩萨到今日仍在各处现身说法。例如: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曾蒙文殊应现指引佛法,文喜禅师后来参谒仰山,顿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职中开悟。有一次,文殊菩萨在饭锅的蒸气上现身,文喜禅师举着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回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文喜禅师已经彻见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一)三世觉母──诸佛之师、诸佛之母

  文殊菩萨虽现菩萨身,实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皆已成佛,如过去世号为「龙种上尊王如来」,现在世则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世则号「普现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称作「三世觉母」。

  又云:《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龙种上尊王如来」,在《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萨。

  在许多经典中,都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诸佛之母,不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愿深广。文殊曾发誓言:「诸佛之中,若有一位从初发心以至圆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劝发,文殊则不成佛。」由此可见其度众悲愿之广大。

  在《佛说放钵经》中,释迦牟尼佛亦曾说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处胎经》中文殊菩萨也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在过去世,文殊曾为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菩萨只好权居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

  (二)智慧冠群品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举凡大乘法会,文殊几乎都参与其中,协助佛陀宣扬大乘教理。从经典中的记载,在在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绝妙睿智与灵巧说机。

  1.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眉间放白毫相光时,唯有文殊菩萨知佛深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

  2.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生病,佛陀座下诸大弟子及大菩萨,都不敢去探病,因为他们都曾经被维摩诘诃斥过,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当仁不让,率领众人前去,并和维摩诘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这是文殊菩萨智慧威德发挥至极的表现。

  3.除此之外,佛陀时代的许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于文殊的协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在证得宿命通后,因为见到自己过去所造的种种重罪,而心生忧悔,不能更进一步了解无生法忍的道理。文殊为了教化众人,于是手拿利剑逼向佛陀,佛陀即借机开示:「一切法如幻如化,无我无人,为谁杀而受殃?」众人闻法,当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体证无生法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参、文殊菩萨的故事──经典中的记载

  (一)关于文殊菩萨与维摩居士

  相传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倒驾慈航的化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金粟如来也来娑婆,现作维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维摩居士示现有病,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问候。舍利弗、迦叶等五百声闻弟子,无一愿作代表,因为维摩居士的辩才实在太了得,把他们这些小乘人说得无地自容。世尊派弥勒菩萨往问疾,弥勒也不敢领命。最后世尊派文殊菩萨前往。文殊承佛圣旨,诣彼问疾。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谈,必说妙法。」他们皆欲随从前往。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大众,浩浩荡荡的来到维摩居士舍。

  文殊由问疾而谈至不二法门,维摩居士请大众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说不二。最后问到文殊菩萨,文殊答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接着问维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居士默然无言。文殊菩萨即时赞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金粟如来之智,惟文殊菩萨能知能解。他们一唱一和的便说了这一部赞叹大乘、呵斥小乘的《维摩诘所说经》。若无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来之智不能显,这部《维摩经》也说不成。

  (二)其他经典中的记载

  在《楞严经》中,文殊是择法眼,为阿难及末法众生,选择修行的圆通法门。《法华经》中,文殊不但为弥勒菩萨释疑,且是发起一经之首。《华严经》里,文殊更是善财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导师。

  又一次,文殊菩萨与舍利弗到一佛土,见大火弥漫,若人行其中,即于顷间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分。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火上,他们踏莲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菩萨面前,感觉声闻之智远不及菩萨之智。

  文殊菩萨以大智助佛教化四众,活泼生动而不取巧,潇洒而不狂傲,点到即止,与世尊配合得天衣无缝。其言行可见于各大乘经中。文殊于世尊灭度之后,与阿难尊者及弥勒菩萨,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流传后世。

  肆、现身中国五台山

  据《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世尊曾告诉金刚密迹主:「我灭度以后,在南瞻部洲的东北方,有个国家名叫振那,国中有座五顶山,文殊童子会在山中游化,为诸众生大说法要。」

  中国山西五台山,即是经中所谓的五顶山,亦即文殊菩萨应化现身的道场。传说东汉明帝时,从西天来的摩腾、竺法兰二位圣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萨住于此山。自古以来,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圣的地方,亦曾发生许多关于文殊菩萨现身的公案。

  (一)化身贫女索粥

  南北朝时,文殊菩萨曾化身贫女,带着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狮子化身的狗,去参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无遮斋会。贫女最初只拿到三份斋粮,吃完之后又去帮狗要了一份,最后还说肚子里的小孩也该有一份。贫女不断地索讨食物,引起了分发斋粮信众的不悦,不但面露恶色而且出言不逊。

  为了启示大众平等施食的真义,贫女便踊身空中,化现文殊菩萨形像,并说偈言:「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只有从内心真正地恭敬供养每位众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后,菩萨更留下发舍利,让众生起塔供养,这座塔现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东边,作为菩萨教化众生的功德见证。

  ※此故事另一版本:

  南北朝后魏时代,五台山灵鹫寺(今显通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备设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论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

  平等施食这足以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

  一天,有一位很穷的女人,抱着两个幼儿,后头还跟着一条狗。她身无长物,孤零无依,来到了灵鹫寺无遮斋会现场,可是尚未到用斋的时分。由于无钱,但也不好白吃,于是她就剪下秀发聊充布施之意。对寺里的住持要求说:

  「我只有这些头发布施三宝了,幸勿拒绝!」

  「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儿来的呀?」

  「从来的地方来。」

  住持法师看她这么回答,心里有些奇怪。不料这女人此时开口:「我还有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呢?」

  虽然开斋时间未到,但施主的要求还是不能拒绝的。

  「好的。」于是住持法印法师取出三份的食物,用意是让女人和两个幼儿都能饱足。

  但是用过食物,女人又说:「还有我这头狗,它也得吃一些东西才行啊!」

  住持法师无可奈何的,又从里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强地交给了女人。

  女人又说:「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来吃。」

  住持法师忍不住了就怒斥着说:「你来这里求出家人布施斋食,却贪得无厌,是何道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可是你却求索再三,滥贪美味之心,以至于此!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被斥责了的贫女,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说完了这首偈,立刻腾身跃上了虚空,化现出文殊菩萨的德相,这时狗化而为他座下的狮子,两个孩子却是身旁的二位童子侍者。在云光飘渺,若隐若现当中,又复说偈: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知爱憎何?」

  这首偈的意思是:你们众生但知学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虽无可厚非,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识波动,随着境界而流转不停。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无奈你们心中仍然存着爱、憎之心,这又有什么办法?又怎么能得道呢?

  当时参加斋会的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聆听大士警世的偈语,都感动而悲泣着向空顶礼说:「大圣!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

  空中传来了偈语说:「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住持法师这时才埋怨自己有眼不识真圣,取刀准备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对亵渎菩萨的忏悔赎罪之意。

  「法师!你不能这样做!」

  「是啊,这么做于事无补,而且是件傻事啊!」

  「赎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

  大众夺下了住持法师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住持法师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贫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

  明朝万历初年,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要重新装修宝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圣发好几束,颜色像是金色的,仔细再看,发色却变化不定。

  这所宝塔现在在大塔院寺的东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清凉石的故事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

  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无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援的。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他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南台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

  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

  传说朝拜者所见境界不一样,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则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三)化身寒山大士

  唐朝时的寒山子,他独居在五台山的一个寒岩幽窟当中,平常则和附近国清寺的丰干、拾得为伍。寒山的行径极为怪诞,几近于颠狂,他的衣着破旧不堪,脸色苍白憔悴,每次来到国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对着天空大吼大叫。吟诗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乐趣,他的诗偈也都深具意涵。

  有一次台州刺史闾丘胤身患重疾,群医束手无策,幸蒙国清寺丰干禅师相救才得以痊愈。之后,丰干更要刺史到国清寺去礼拜文殊、普贤,并告诫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边幅、狂放不羁。您若是执着于外相,定会错失良机。」

  刺史到了国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顶礼、口称菩萨,两人却相视大笑,直呼:「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然后就快步跑向后山的岩洞中,一瞬间就躲入岩壁中不见了踪影,只有在岩洞附近的树林间,还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许多诗偈。

  刺史于是命人抄录了三百多首,题为《寒山诗》。自此世人方知寒山为文殊菩萨之化身,而拾得与丰干则分别为普贤菩萨与弥陀佛的化身。

  (四)化身杜顺和尚

  唐朝杜顺和尚,是为华严宗的初祖,他的神异事迹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庆州行化时,有位斋主请僧并设斋供众。当天斋主准备了三百人份的斋粮,但近午时却来了五百人,斋主正为斋粮不足而忧心,杜顺和尚即时开示:「但心平等,无有不办。」最后,不但斋食足备,而且五百人皆化为罗汉腾空而去。

  此外,杜顺曾带弟子到骊山住茅蓬,当要种菜时,弟子发现地多虫蚁,无法耕种。于是杜顺便划界洒净,只见虫蚁纷纷迁徙他去,众人因此得以耕垦无碍。

  有一次,他将鞋子放在城门边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没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认为不可思议,杜顺于是告诉众人:「我从无始劫来,不曾盗qu他人一文钱,以是之故,别人也不会盗qu我的东西。」

  杜顺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几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辞行,决定前往五台山去礼拜菩萨。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临行前教示弟子:「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文殊祇这是,何更问弥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诚恳切地朝山礼拜。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一位老者问弟子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做什么?」弟子答道:「我从终南山来,来礼拜文殊菩萨。」

  没想到老人却说:「文殊不在这里,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

  弟子惊讶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老人即说:「有眼不识本性!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赶回去,还有机会见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见不到面了。」

  弟子听了老人的话,赶忙地收拾行囊,尽其所能地赶路。然而到家时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圆寂了。从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顺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

  (五)大士现形──衣蒲童子

  宋朝绍兴年间,太尉吕慧卿,学问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释《华严法界观》,并出过一本叫《新意解庄子》的书。有一次他外出巡视的时候,乘兴游访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间,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大作,把整个山林都震动了。

  他的侍从都惊吓得跑去躲了起来。没多久,大家看到有一条像是苍龙的东西,在云雾间出现,露出半个身子。

  吕太尉这时候真是惊骇莫名。过了些时,天气变得稍微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肩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

  「请问这位官员,您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吕太尉就说:「这大概是我夙世的业障恶缘吧!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境界!」

  「但是现在不是都已经消失了吗?不知您有什么须求来到这个地方的?」「这个──我是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您要见菩萨作什么?」

  「我曾经看过华严大教,旨意非常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心,然后我才能作适当的笺释,能够流行于世间,使黑暗长夜的世间能顿获光明,大心的人见了即时得以开悟。」

  童子便告诉他:「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释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现在的人蔓生枝节,注释达几百卷,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却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曲解了真如实相了!」

  「可是你只是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前辈呢?」

  「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无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处事,若能不迷执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么能用凡情来胡乱思虑啊!」

  吕太尉忽然从梦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礼拜,童子乃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着金狮子,隐隐约约的,渐渐在云头消失。

  吕太尉因而将所见到童子披穿着草蒲的模样,画成了像传之于后世。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六)众生皆文殊境界

  再说五台山另一则较少人知之文殊事迹:某西藏大师,远从西藏到五台山朝圣文殊大士。在到达五台境内后,大师见人即拜。由于大师当时已大有名气,此举令他的随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劝止不绝。

  大师后来遇上了一个补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盘洗鞋用的污水,臭味熏天,大师却安然对鞋匠礼拜。鞋匠把一污鞋装着洗鞋水给大师饮用,大师显得十分高兴,照饮如仪如尝甘露。

  此时众弟子按捺不住了,显得十分不安,大师却突然为其弟子强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张眼看时,面前的鞋匠早已变化成为文殊师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文殊的化身!

  西藏人在传统上有一个习惯,在踏入五台山境时,会买下第一位前来兜售东西的人之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

  此举源出于种种文殊化现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间,不论甚么人,他们都尊为文殊之人间化现而恭敬对待,绝少拒绝他人的要求!

  (七)律师受衣──如馨律师

  明朝有一位古心如馨律师,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间,依止栖霞素庵节公剃了度。平日奉持戒律甚严,具备了出家众的五种德行,而对礼佛诵经,更是精勤不懈。事师三年,未曾有一念违背了乃师的教诲。

  当时谈论经教的人很多,弘扬律仪的却微乎其微。他就很感慨地说:「佛法之所以能常住世间,律仪的摄受实在功不可没。」于是潜心研习戒律之学,用来报答佛陀的恩泽。

  他因为读诵《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晓得了清凉山(五台山别名)乃文殊菩萨经常驻锡之处,很希望能够瞻仰大士的慈容。于是就告别了同参的法侣,打点好简单的行囊,往清凉山的路途出发了。

  经过了三个寒暑,五台山的宝峰逐渐在望。后来到了金刚窟附近,恰是日落西山、余晖夕照的时分。正在徘徊远眺的当儿,无意间看到一个体态枯瘦、头发斑白、衣着破旧的老妇人,从林木间走了出来,手里捧着祖衣「袈裟」并向如馨律师打招呼道:

  「这一位大德!您礼佛非常的诚恳精进,一点也不怕劳苦,我手上捧着的这套法衣,本来是您往日收受持用过的,只是中间停了好一段时间没有穿,现在理应再送还给您。文殊菩萨是很难得见到的,您一心要求见大士恐怕是白费心机了。就算是真的让您见到了,恐怕您也不认识吧!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馨律师听了,一言不发,迟疑不决。这位老妇人也就离开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唤道:

  「大德比丘!我就是文殊呢!」

  如馨律师急忙赶上前去,想挽请大士向其请教,可是已经失去了大士的踪影,只是原来的法服还留存着。如馨律师只有低泣着顶礼,踱步回寺。恰巧寺里面的僧众梦见神人嘱咐道:

  「优波离尊者要来了,你们赶快去迎接顶礼啊!」

  因为这个缘故,僧众们都晓得了有这么一回事,一路上众人摆设着香花用来供养,数也数不清。

  如馨律师在妙德庵挂锡住了下来,又感应到五台山的五处主峰同时放光。在宝光之中,见到文殊大士现身为他摩顶,顿时心地顿开,了然无碍。

  后来他又到各地游访参学,一般的僧侣们都皈信了他。当他抵达金陵吉祥里时,创建了一座寺院,就将之命名为「古林」。一时各方龙门法象(高僧大德)都来聚会,各种法会有如云涌般大大地兴旺起来。

  神宗皇帝特地颁旨延请律师重返五台山,并命司礼内臣张然代表圣上,接受在家菩萨戒。当律师升座主坛的时候,天空中现出了五色祥云,有如盖子般在法坛上空盘旋着。内臣张然还朝以后,就把这个瑞象向圣上禀明,神宗皇帝于是赐给如馨律师「慧云律师」的封号,并颁赠金顶毗卢帽、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法衣法器。

  传戒法会功德圆满以后,律师仍回返古林寺,继续修行弘法。

  (八)诚感菩萨现身──虚云禅师

  近代佛门龙象虚云禅师,因一生下来见不到自己生母,为报亲恩,发愿朝五台山。在光绪八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这样拜到五台山为满愿。第二年腊月,到黄河铁卸渡,渡河登岸,天时已晚,四下杳无人烟不敢行,半路傍有一草棚,于是就在那里住宿。夜里天气寒冷得很,大雪漫漫。

  第二天一早举目一望,化为琉璃世界,雪深有一尺厚,无路可行,过往又无人,更不知方向。

  虚云禅师起初枯坐念佛,可是饱受了饥寒。因草棚四无遮栏,就蜷伏在一角。没有多久雪更加大,天也愈冷,肚子也更饿,仅存奄奄一息了。

  这样一连三天饥寒交迫,整个人迷迷糊糊的。等待大雪停止,稍微见到日出的影子,可是病已无法好起来了。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名乞丐,看到法师卧在雪中,问他已不能作答,知道是冻伤。就把大雪拨开,用围棚草燃火烘他,使得暖气而复苏,再煮黄米粥给他进食。这样就使他再生过来。

  乞丐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法师回答自南海来。又问要到什么地方去?法师回答要朝礼五台山。

  法师请教乞丐的姓名。乞丐回答:「我叫文吉,来自五台。」

  文吉代法师煎药与之饮用,又代洗濯秽衣,又煮黄米粥喂他,后来法师的病就好了起来。

  文吉并且对他说:「你要一路拜山拜到五台,然五台山路尚远,看来你的身体要支持到那里不易,我看你不一定要采取拜山的方式。」

  但法师告诉他:「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即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又因我辞官短命。亲恩昊天罔极,耿耿于怀几十年了。所以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离苦得乐。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境,誓不退愿。」

  文吉就说:「你孝心坚固,诚属难得,我现在回山,也没什么重要事。不如这样,我代你肩负行李,你但前拜,如何?」

  法师称谢。这样相伴至太谷离相寺。然寺僧傲慢无理。文吉便告辞说:

  「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自然有人替你肩负。」后来果然在汾州道上,遇湘籍武官,替他载到显通寺。

  法师到了那里,到处打听文吉这个人,没有一人知道。后来和一老僧说到事情原委。老僧合十说:「这难道不是菩萨的化身吗?」

  法师听了,一再顶礼。接着回想到菩萨接二连三地为他解危,这都是仰仗菩萨慈悲现身,方能圆满这个心中的愿望。

  (九)灯随心现──照远和尚

  清朝照远和尚,是山西太原枣园村王氏之子。归投在本村永宁寺联公之处披剃出家,随后从碧云和尚处接受了心法,于是驻锡在本郡的大崇善寺。

  乾隆初年,他瞻礼五台山,到黛螺顶去拜灯。刚一顶礼头面接地,五顶之上忽然飞出了金色的佛灯,约数百盏金灯在空中飞舞着,把整个林泉都辉映得一片金黄,这奇异的景象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礼拜完毕,佛灯全数飞入大塔院寺的大塔顶中消失不见了。

  照远和尚的为人,虽然是英姿聪敏不出世的奇才,可是对于世俗的名利却非常的淡泊。他只有一种嗜好,就是喜欢访游名山大川的各种圣景,好像渴极的人急欲饮水那样的迫切,所以中国的四大名山,他都已经亲自地礼拜参访过了。

  他特别留恋的是五台山的圣地灵境,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参拜,朝礼达十三次之多,并在那儿结夏安居九次。

  乾隆三十五年,朝山到了台怀,遇到门下二十几名弟子,对和尚说:「上人!我们朝山拜灯已整整三个晚上了,怎么一盏灯都没有现出来呢?」照远和尚就回答道:

  「可是我朝山十三次,没有一次灯光不现的。你们想要求证,都随我来好了。」这时候徒众们听了,脸上纷纷露出了倦怠的神色。唯有程宗周一个人愿意跟随和尚前往。

  师徒二人于是来到了黛螺顶,于第一夜拜求时,还没有拜完三拜,五顶之上就都现出了无数的金灯。宗周心中雀跃不已,仍然折返台怀。

  照远和尚指着梵仙岭对众人说:

  「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现出圣像的地方啊!」

  众人都仰头观看,但见云中现出一头金狮子,隐约有铃响之声传来,并有金光闪烁着。

  众人见了此等圣境,全都俯身下拜,等到再抬头看去,圣境早已随着云团消失不见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