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在闹市中修行

在闹市中修行

在闹市中修行

释颢


《在闹市中修行》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修的不是苦难,而是一种心态。

  “修行”意味着一种不为物累的超脱,若能看穿得失,我们的人生便可泰然自若;若能看穿顺逆,我们的人生便可宠辱不惊;若能看穿名利,我们的人生即可超尘脱俗;若能看穿苦乐善恶、爱恨情仇,则我们的修行便已臻化境。

  

前言


  天道苍苍,人道茫茫,人生就是一种修行,修的不是苦难,而是一种心态。

  曾听过这样一则佛家故事:

  小和尚刚进庙门,对禅理不甚了解。秋风起,寺院内枫叶翻飞,小和尚问师父:“枫叶如此美丽,为什么会掉落呢?”师父浅笑:“秋一过,冬即来临,枫树无法供给那么多树叶,唯有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季,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小和尚见师兄将寺中水缸扣过来,将水放掉,又跑去问师父:“干干净净的水,为何要倒掉呢?”

  师父笑道:“冬天太冷,水结冰以后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将它倒掉。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一场鹅毛大雪落下,将几盆龙柏压弯,师父吩咐徒弟们将土盆放倒。小和尚又不解:“龙柏本应立着生长,为何要放倒呢?”师父脸色一凛:“你看不到雪已经将柏叶压塌了吗?再压就会断!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它,等雪过再扶起,这不是‘放倒’,是‘放平’!”

  寒冬腊月,来上香者乏陈可数,香火钱少了很多,小和尚忐忑不安,跑去问师父如何是好。师父面带愠色:“看一看,壁橱了还有多少衣服,柴房里还有多少木头,地窖里还有多少白菜!不要只看没有的,要看看还有的,苦尽自然甘来,你要学会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好。”

  春暖花开,姹紫嫣红,香火更胜往年。师父准备外出远游,小和尚追出山门:“师父,您这一走,留下我们该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手:“你们能够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又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这位禅师的话可谓充满玄机。所谓的放下,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要世人脱离负累、轻装简行,以便走得更远;所谓放空,即是虚怀若谷,是要警醒世人不要过度膨胀,不知所以;所谓放平、放心,则是希望世人在遭遇挫折、面对抉择时,稳定心态,休养生息,以图后进,积极谋求发展。事实上,能够做到这几点的人必然是不凡之人,也必然会过得轻松自在,坦然从容。

  然而,这世间能够开悟的人毕竟不多,因为我们这一生要面对很多波折、很多诱惑、很多抉择。一个抉择,或许可以成就我们的一生,令我们超然脱俗、常存安乐,又或许会将我们打入地狱,就此万劫不复。此时,人生的修行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看穿”是修行的前提与要义,而修行则是为了更好地充实和净化自己,意味着使自己成为能够在人间如意行走而不被任何现象困惑的个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至高境界吧?

  “修行”意味着一种不为物累的超脱,若能看穿得失,我们的人生便可泰然自若;若能看穿顺逆,我们的人生便可宠辱不惊;若能看穿名利,我们的人生即可超尘脱俗;若能看穿苦乐善恶、爱恨情仇,则我们的修行便已臻化境。

  那么,还等什么呢?……

  

目录


  第一篇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静乾坤大,欲少智慧多

  心宽忘屋窄,野旷得天阔

  心中空明,人自清明

  丢下妄念,任心清净

  浮躁每多催智昏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篇 笑看得失,泰然自若——笑看庭前花开落,漫随天外云卷舒

  流水不腐,舍而后得

  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

  得必失,而失必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莫为错过伤神

  得失皆因果

  第三篇 顺逆欣戚,荣辱不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荣不肆意,辱不失意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可逆,即顺之

  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经得苦难,始得新生

  死时无悔,不枉此生

  第四篇 名利之下,几多腐骨——世人贪痴重名利,我求平生刹那闹

  人生苦短,何为名利所累

  可留意于物,不可流连于物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北邙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

  脱得俗情,便入名流;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第五篇 物锈则坏,人妒则败——君子不因嫉毁人,智者不因妒自贬

  “嫉”实为“疾”也

  妒火中烧,灵魂不在

  毁人终毁己

  赏“敌”之所长

  第六篇 仇扰心乱,恨令智昏——是非憎爱世偏多,相逢一笑泯恩仇

  存爱于心,不相仇视

  去仇恨,以远祸

  常行于慈心,除去恚害想

  释得仇怨,始得祥瑞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第七篇 善迂不败,不争一时——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能让终有益,忍则免伤身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争让有度

  第八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天下事,豁开心扉任从他

  豁开心扉任从他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人之毁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取大节,宥小过

  比丘常带三分呆

  第九篇 不谓分明,难得糊涂——时似酒醉时似醒,平生常念糊涂经

  且于半醉半醒间

  睁眼视己,闭眼视人

  看破不点破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愚以避嫌,痴以远祸

  第十篇 藏锋守拙,长安之道——甘闻众生笑我拙,人前轻不露峥嵘

  君子之才,玉韫珠藏

  形拙而心清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拙出于诚,则动人心弦

  第十一篇 情由缘生,家因爱恒——莫为离台生愁苦,常怀柔忍家自宁

  欲如火炽

  往日情怀已是诗

  夫妇和而家道兴

  物极必反,爱紧则崩

  坦然以对,洗净铅华

  第十二篇 从善如流,弃恶如遗——莫视恶小即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普度众生,有教无类

  予无所求,善不挟私

  爱人者人恒爱之

  大善无涯

  第十三篇 返璞归真,平淡是福——纷扰每多催华发,乎平淡淡才是真

  世味浓,忙自至;世味淡,乐自至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平淡方知真味

  享受坦然,追逐自然

  天然去雕饰,结果自然成

  第十四篇 去苦存乐,悠然自得——若无闹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观照己心,切莫苛求

  乱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唯有淡忘,才能恬然

  去苦存乐,悠然自得

  苦中取乐,苦尽甘来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欲无求,心平气和。水中月、镜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为动。情欲、物欲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修,心地常空,不为欲动,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时的心便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无邪念袭来,映人之本性。

  

心静乾坤大,欲少智慧多


  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籁俱寂,幽然而静美;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须知,身静乃是末,心静才是本。

  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便可以聆听到外界的很多声音,一如风过竹林的簌簌声、雨打芭蕉的滴答声、窗外鸟叫虫鸣的啾啾声……人的心,多在静时较为敏锐,由此,外面的境界亦历历可辨。倘若我们在静谧之中能够多用些心,智慧便会从中而生。

  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某人在家中遗失了一块名贵手表,内心十分着急,遂请亲朋好友帮忙寻找。

  于是,众人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但凡家中的瓶瓶罐罐、箱箱柜柜都翻了个遍,但依旧毫无所获。最后,众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只好稍作休息。手表主人感到非常沮丧,这时一位年轻人自告奋勇,要独自再去寻找。

  他要求众人在房外等候,独自走进了房间,却坐在床上一动不动。

  众人感到非常诧异——他不是要找手表吗?怎么一直不见他有所行动?所以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这位年轻人,想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过了片刻,年轻人突然起身钻入床下,出来时手中拎着一块手表。

  大家又喜又惊,纷纷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手表在床下呢?”

  年轻人莞尔一笑:“当心静下来时,就可以听到手表的嘀答声,自然便知道它在哪儿了。”

  心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亦是一种智慧、一种思考,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若想做到心静,就必须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具备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给鸟儿的翅膀缚上金子,它就再也不能直冲云霄了。”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处处充斥着诱惑,一个不留神,就会在我们心中激起波澜,致使原来纯净、澄清、宁静的心灵泛起喧哗和浮躁,我们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正所谓“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平心静气、心无杂念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某人祖辈以屠猪卖肉为生,至他时已传承三代,在30年的卖肉生涯中,他练就了“一刀准”的绝技。他在卖肉时,身旁虽放有一台电子秤,但却很少用到。有人买肉,只要说出斤两,他便笑眯眯地点点头,说声“好嘞!”手起刀落,再用刀尖轻轻一挑,猪肉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便稳稳地落在张开的塑料袋中,然后自信地说一声:“保证分毫不差,少一两,赔一斤!”有人不信邪,将肉放在电子秤上一称,果然是分毫不差。

  这一年,当地电视台举办“绝技”挑战大赛。于是便有人劝他:“你那‘一刀准’绝对称得上是绝技,如果你去参赛,捧个头奖准不成问题。”该人心动了,依言去报了名。

  比赛那天,主持人宣布:“现在请某师傅给我一刀切2斤7两肉,要一两不多,一两不少。如果切准了,那两万元奖金就属于您了!”该人闻言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拿起切刀,但他左比量右比量,却迟迟不敢下手,额头上甚至还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过了片刻,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之下,他咬紧牙,一刀切了下去。而后放在电子秤上一称——2斤8两半,整整多出1两半……

  原本精湛无双的刀艺,为何会在这一刻失准呢?很明显,就是那两万元奖金扰乱了他的心神,从而使他无法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三国传奇人物诸葛亮在54岁时写下了《诫子书》,他在书中告诫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在诸葛亮看来,心不静则必然理不清,理不清则必然事不明,人一旦心乱,就会失去理智,陷入迷茫。相反,人心若能进入“静”的境界,就会豁然开朗,人生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多了一些福事,少了一些灾祸。

  我们做人,唯有高树理想与追求,淡看名利与享受,才能处身于浮华尘世而独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才能坦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平如镜不泛一丝波澜。须知,唯有保持心的清静,我们才能书写一段精彩的人生。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心宽忘屋窄,野旷得天阔



  宁静不是归于混沌,亦不是避世求隐,而是置身于喧嚣之中,你的心依然能够保持安宁……

  心外世界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一个胸怀开阔的人,即便身居囹圄,亦可转境,将小小囚房视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心思狭隘、欲念横流的人,即便拥有整座大厦,亦不会感到称心如意。

  一个囚犯的“丑事”大白于天下,定罪以后遂被关押在某地区监狱。他的牢房狭小、阴暗,住在里面很是受拘束。囚犯内心充满了愤慨与不平,他认为这间小囚牢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这种环境中,囚犯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认真改造,争取早日重新做人,而是每天都要怨天尤人,不停地叹息。

  一天,牢房中飞进一只苍蝇,它“嗡嗡”地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原本就很糟糕的心情,被苍蝇搅得更加烦躁,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你还来招惹我,真是气死人了,我一定要捉到你!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被捉到时,它就会轻盈地飞走。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依然无法捉到。最后,囚犯感慨地说道:“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

  感慨之余,囚犯突然领悟到,人生在世无论称意与否,若能做到心静,则万事皆可释怀,若能做到心静,自己也绝不至于身陷囹圄。其实他早该明白——“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天地宽”。

  心中平静,内心自然凉快。我们在遭遇问题、困难、挫折时,若能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则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曾闻人言: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一个人,倘若脱离外界的刺激依然能够活得快乐自得,那么,他就能够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安详。然而,我们多是普通人,每日穿梭于嘈杂人流之中、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之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任心清净呢?于是,很多人需要寄托于外界的刺激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于是便见得一些人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于是又见得一些人自诩为“隐者”,远避人群以求得安宁。殊不知,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著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如此又怎能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却的境界呢?

  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其实,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团繁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俱安宁的境界。

  真正的心静之人,对于外界的嘈杂、喧嚣具有极强的免疫功能,他们耳朵根子听东西就像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内心的境界就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着痕迹。如此一来,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便都宣告消失了,这才是真正的物我两相忘。

  佛家所谓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就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要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

  当然,以现实状况来看,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情操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开始,由己及彼,从心着手,净化灵魂,则我们必会受益匪浅。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心中空明,人自清明



  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针对《坛经》中的这“虚空”一说不少禅师都作过解释,从谂禅师便是其中一位。从谂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名为《鱼鼓颂》的诗偈,其偈中就暗藏了对虚空的认识——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这首《鱼鼓颂》是从谂禅师在回答众人提问后的即兴之作。偈中的“鱼鼓”是鱼形木鼓,寺院用以击之以诵经的法器。他的这首偈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鱼鼓”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造化”更为精巧工致而已。“鱼鼓”有声,妙在内无。这个道理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人生的方法与禅者有所差异,有如音律中的宫商不尽相同一般。

  从谂禅师借此偈喻指参禅悟道也应与鱼鼓一样,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禅境顿生。

  唐代太守李翱听说药山禅师的大名,就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李翱四处寻访、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禅师。

  李翱恭恭敬敬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想到药山禅师眼睛没有离开手中的经卷,对他总是不理不睬。位高权重的李翱怎么能够忍受这种怠慢,于是打算拂袖而去:“见面不如闻名。”这时药山禅师不紧不慢地开口了:“为什么你相信别人的传说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李翱悚然回头,拜问:“请问什么是最根本的道理?”

  药山禅师指一指天,再指一指地,然后问李翱:“明白了吗?”

  李翱老实回答:“不明白。”

  药山禅师提示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恍然大悟,激动之下写道:“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药山禅师实际上是提示李翱,只要保持像白云一样自如自在的境界,何处不能自由?何处不是解脱呢?然而,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显得焦躁不安、迷失了快乐。唯一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便是保持内心的空明,于静处细心体味生活的点滴,让生活还原本色。

  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以卖拴狗的链子为生。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人们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名家所制。商人惊喜不已。古董商端着那把壶,想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壶没卖,但古董商出现的那天,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它,他有点想不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也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3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邻居,拿起一把锤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今年他已经101岁了。

  老铁匠的内心随着茶壶的升值而波动不平起来了,生活中原本的宁静与安详被打破了,很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好运”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快乐,相反老人的内心却承受着煎熬。在沉思之后,老人最终悟得了“虚空”的禅机。也是在老人举起锤头的一刹那,他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安详与宁静。

  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为“道”,如果将其视为唯一重要之事而执著于此,就不是真正的“道”。唯有达到心中空无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无论做什么,如果能以空明之心为之,一切都能轻而易举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丢下妄念,任心清净



  你且静看那莲花初绽,出于淤泥,却依旧心净气洁,不染尘丝。你心比莲心,自是莲心更比人心净。

  一位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总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做到“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不为外物的悲喜所侵扰,才能够抛却一切的烦恼,得到内心的安宁。

  萧伯纳曾经说过:“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故事中的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却不知道这其实将带来更多的烦恼。许多烦恼和忧愁缘于外物,却是发自内心,如果心灵没有受到束缚,外界再多的侵扰都无法动摇你宁谧的心灵,反之,如果内心波澜起伏,汲汲于功利,汲汲于悲喜,那么即便是再安逸的环境,都无法洗脱你心灵上的尘埃。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的杂念与烦扰,都是自动摇的心旌所激荡起的涟漪,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而不去自寻烦扰,那么,烦扰自当远离。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佛教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喧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佛教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就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佛教徒听后,欢喜地作礼,并且感激地说:“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热闹场中亦可作道场;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者心动。心才是无法宁静的本源。

  有一位青年,因为受了一些挫折变得非常忧郁、消沉。有一次他去海边散步,碰巧遇到以前的一位朋友,这位先生正好是一位心理医生。

  于是青年就向这位医生朋友诉说他在生活、社会及爱情中所遭受的种种烦恼,希望朋友能帮他解脱痛苦,斩断生命的烦恼。

  安静沉默的医生朋友,似乎没听这位青年的诉说,因为他的眼睛总是眺望着远方的大海,等到青年停止了说话,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帆船遇到满帆的风,行走得好快呀!”

  青年就转过头看海,看到一艘帆船正乘风破浪前进,但随即又转回去了。他以为医生朋友并没有听懂他的意思,于是就加重语气诉说自己的种种痛苦,生活中的烦恼、爱情的坎坷、社会的弊病、人类的前途等问题已经纠结得快要让他发狂了。

  医生朋友好像在听,又好像不在听,依然眺望着海中的帆船,自言自语地说:“你还是想想办法,停止那艘行走的帆船吧!”

  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青年感到非常茫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答,只好回家了。过了几天,他主动去找那位医生朋友。一进门他就躺在地上,两脚竖起,用左脚脚趾扯开右脚的裤管,形状正像一艘满风的帆船。

  医生朋友有点惊讶,接着就会心地笑了,随手打开阳台上的窗户,望着远处的山对青年说:“你能让那座山行走吗?”

  青年没有答话,站起来在室内走了三四步,然后坐下来,向医生朋友道谢,说完就离开了;走时神采奕奕,好像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见了当初的消沉、颓废。

  医生朋友事实上并未回答青年的问题,青年自己找到了答案。医生朋友的话让青年明白了,解决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恼,并不在苦恼的本身,而是要有一个开阔的心灵世界;人们只有止息心的纷扰,才不会被外在的苦恼所困扼,因此要解脱烦恼,就在于自我意念的清净,正如在满风时使帆船停止。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会所缠绕的青年一样,找不到安心的所在;唯有像佛祖一样讲觉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工夫,从内心的观照里,去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于觉得无休止的劳苦。

  外在的纠葛、攫取太多,心就没有办法安宁,更无法净化;人对外在无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灵的尊严为代价的。我们应该抬起头来,看看屋外的松林,听听松涛的呼唤,眺望远处的大海以及满风的帆船,我们的心中会有对生命新的转移与看待。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浮躁每多催智昏


  捧一杯清茗,看,夜风舞柳轻;赏,幽兰静绽放;听,墙角虫儿鸣,自是浮躁了无踪……

  这世间本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在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影响着我们,这其中即有顺境亦有逆境。或许此时,我们风生水起、无往不利;或许彼时,我们步履艰难、如履薄冰。面对人生中的林林总总,倘若我们能够抱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态度,将心置于安定之中,不随外物流转而变动,我们的生活就会潇洒许多。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能正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敬佩有加。

  夏王也对这位神射手的本领早就有所耳闻呢,很是希望他的表演。于是有一天,夏王将后羿召入宫中,要后羿单独给他一个人表演一番,以便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夏王命人将后羿带到御花园,寻了一处开阔地,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那精湛的射箭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颤抖,拉弓数次都没有将箭射出去。最后,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声钉在距离靶心足有几寸的地方。后羿脸色瞬息苍白起来,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难以集中,射出去的箭也就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于是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利益之下,人往往会患得患失,倘若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则成功必然会与我们相距甚远。从后羿身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尽量保持平常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以为如何、如何才是最好,但事与愿违的事情时有发生,往往令我们意不能平。其实,我们所拥有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上天对于我们最好的安排。倘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你便能在顺境中心存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然而,在某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一股力量使他们茫然、令他们感到不安,让他们心灵一直无法归于宁静,这种力量就是浮躁!浮躁不仅是人生的大敌,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在。

  相传古时有兄弟二人,他们都很有孝心,每日上山砍柴换钱为老母亲治病。

  一位神仙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决定帮助他们。于是神仙告诉二人说,用四月的小麦、八月的高粱、九月的稻、十月的豆、腊月的雪放在千年泥做成的大缸内,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待鸡叫三遍后取出,汁水可买大价钱。

  兄弟两人各按神仙教的办法做了一缸。待到四十九天鸡叫两遍时,老大耐不住性子打开缸,一看里面是又臭又酸的水,便生气地洒在地上。老二则坚持到了鸡叫三遍后才揭开缸盖,发现里边是又香又醇的酒。

  “洒”与“酒”只差一横,只早了那么一小会,便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人生在世,必要时,我们需要在心中添上一把柴,以使希望之火燃得更加旺盛;有些时候,我们又要在心中加一块冰,让自己沸腾的心静下来,剔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我们就一定会比现在好得多。

  浮躁这种情绪,可以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人一旦浮躁起来,就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中,火气变大,神经越发紧张,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一种固定性格,使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平静下来,因而在无形中作出很多错误的判断,造成诸多难以弥补的损失。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终使我们被淹没于生活的急流之中。所以说,一个人若想在人生中有所建树,首先就要平心静气,其次便是要脚踏实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