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


香港佛教月刊611期   作者:慎言



    印光大师是现代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一生常以书信法语开示弟子,告诉弟子往生净土的修证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书信法语往来的方式,印光大师教化了数以万计的弟子。他的很多弟子通过他的教化,都成为恪守人伦道德规范又具有虔诚信仰的佛子。印光大师有很多书信法语告诉学徒为人处世的道理,给人以警醒作用,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世,修证成佛的格言。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印光大师的一则在佛门中最为流行的法语,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大师的这则法语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一句佛号之外不起别念。或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功夫,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此修行,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则法语不仅适用于在家之人,也适用于出家之人。法语既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又告诉我们求生西方最简便直截的方法。现在仅从大师这则法语的人生哲理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印光大师的这则法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人生哲理。

  一、尊老爱幼 和睦共处


  印光大师是现代佛教史上对儒佛两家都有很深研究的一代宗师,大师早年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儒家的伦常思想十分重视。他曾提出儒释合一的修道理论。大师曾说:“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大师认为,一个佛子首先要有一颗尊老爱幼的心,对老人一定要体贴尊敬,对年幼的孩子一定要关心爱护。大师所认为的尊老爱幼并不局限于对自己的亲人,而且包括对我们周围的人都是如此。要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这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

  大师法语第一句话虽只短短的几个字,但其中却含有丰富的为人道理。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也不例外。对我们来说,幼年是我们的以前,我们爱护小孩就是将过去我们所得到别人的爱传递给下一代;老人是我们的将来,尊敬关心老人就是在关心我们的未来。佛教讲,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世事就是不断在流转变化中逝去的。也许你现在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但是随著岁月的流逝,要不了几年,你就会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你发白面皱,步履蹒跚之时,你会感觉到你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现在我们年轻,如果不为自己积聚善因,说不定到老年的时候,你就会孤苦零丁,晚景凄凉。

  二、难忍能忍 难行能行

  印光大师在法语中劝人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忍辱谦让的品格,难行能行的毅力。这是印光大师对一个人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其实,一个人要想成为在某一方面有成就并且受人欢迎的人,首先要具备一种忍辱、吃苦的精神。如果在遇到逆境时不能够忍辱宽容,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你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作为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者尤其应当具备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先说忍辱,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使你感到羞辱的事情。虽然你从不与别人为难,但却有些好事之人总会找你的麻烦,让你不得安身。当我们遭受别人侮辱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报复对方,以解心头之恨。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同时又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当你能以忍耐的心态来对待所遭遇的侮辱时,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会过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印光大师还告诉我们要行人所不能行。世界上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人类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你若想在某一方面取得超人的业绩,你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和风险。且不说俗世中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仅从佛教界来说,难行能行的事例比比皆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将佛法传入日本,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他每失败一次,却又重新再来。尽管他在海上经历了各种磨难,甚至为此双目失明,但他赴日本弘法的决心始终不动摇,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实现了他将佛法传入日本的愿心。唐代另一位高僧玄奘大师为了让中国的佛教信徒能够读到印度原文经典,决心西行求法。由于环境的险恶和西行的艰难,与玄奘一起的同道有的中途圆寂了,有的返回了,只有玄奘大师不改初心,最终成功到达印度,经过在印度十多年的留学,终于取回了大量经典。

  三、代人之劳 成人之美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是一个具有悲心的人高尚品格的显现。所谓“代人之劳”就是指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一把,以减少别人的劳累和困难。比如,当你在马路的上坡处看到一个拉著一车货物的车夫在吃力地拉车上坡,这时你只要帮助他推一把,就可以使车夫顺利地通过陡坡。你对车夫的帮助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车夫来说却是莫大的帮助。所以,类似这样代人之劳的事情,我们应当经常做,把自己的一份爱心投向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与“代人之劳”相似的还有“成人之美”,所谓“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实现意愿或成全别人的好事。要做“成人之美”的事,需要一个人具有发自内心的乐于助人的爱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一个君子之人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而小人正好相反。所以,你能够不计得失地帮助别人,本身就说明你是一个极具爱心的君子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做的成人之美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你的邻居有一个上高中的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他一直梦想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家境贫寒,面临失学的境地。这时,对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你来说,只要适当为他提供一点经济上的帮助,就可以促成这位高中生完成学业。而对你来说,你所付出的只不过是十分微薄的帮助,但就是这点滴的帮助,就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你所得到的会是对方对你一生一世的感激。他们也会因为你的影响而变成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人,并接著把你的这份爱心传递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

  印光大师所提出的“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的理念,对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慈悲心具有积极意义。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在国民中提倡这种“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的观念,不仅可以净化人心,使人人都能善待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使我们更能够与别人和睦共处,令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四、常思己过 不论人非

  印光大师还提出为人处世所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如果我们每个人平时都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就会减少对别人的仇恨,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以为是的毛病,不管做甚么事,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常常会看到别人的过错,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以至于与别人发生争执,结下仇怨。其实很多时候,过错是在自己身上,而自己却不能正确对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每天反省自己,看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没有过错。如此,则能够不断修正错误,养成宽厚待人的品格。我们应当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这样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不断进德修身。

  印光大师劝人不仅要常思己过,而且还要不论人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总喜欢或有意或无意谈论别人的是非。这些长舌妇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常会在别人面前进行语言攻击,丑化对方的形象,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其实,谈论别人的是非,最终你所说的话会传到你所诽谤的人耳中,他们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报复你,其结果是两败俱伤。纵使对方宽容了你,你见到对方时总会感到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常常会内心不安。所以,我们平时在与人聊天时,切记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与人相处时,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必须要说的话,思考以后再说,避免给自己带来是非之祸。

  五、见贤思齐 约束自我

  印光大师在法语中还说:“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几句话不只是让人做一个好人,而且是让人修菩萨行。一个人能够做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境界,我想,他本身就是一尊菩萨了。对一般人来说,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不过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如果不能做到这样,不用说成佛作祖,就是做到一个品格完美的人也很难。

  印光大师的这几句法语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见贤思齐,约束自我。大师让我们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就是让我们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印光大师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在让我们看到贤德的人要向他们看齐,看到品行低劣的人要不断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缺点,如果有就赶紧改正,若没有就警诫自己不要犯。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始终要有一颗博大宽容的胸怀,平时从言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别人所作所为是对是错,我们自己一定要对。我们所生存的世间龙蛇混杂,泥沙俱下。我们要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只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学他人的缺点。要把别人的优点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把别人的缺点作为反面教材,时刻警惕自己慎勿触犯。天长日久,你的人格修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印光大师的这则法语言简义丰,涵盖了世出世间一切人生哲理。从这则法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祖师对后人道德品行的高度重视,能够体会到祖师对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的殷殷寄语。我们如果能够按照印光大师的法语所说去为人处世,则一定可以现世为人师表,来世往生净域,成就佛果了。







TOP

这是一位老居士,在他归西时所讲话。这位老居土青年时就皈依三宝了,他是我初中同学的父亲。那时我们常到该同学家一起学习的,他父亲见我们作业做好了后。即给教做人的道理,给我们教佛的故事。那时讲佛是偷偷摸摸的,那时还属文化革命中后期。所以我们这班小朋友就接触佛经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我的朋友父亲也到佛教协会工作,也难得见他一面,直到2007年病重治院时,我们去看望他时他讲:“你们想成佛,也很容易,也很难。当你把眼前物及人和动物都当作佛,敬重他爱护、爱惜他们。那你也是佛了、也修成佛道了。所以这修行妙奥和哲理。

怎样才算把佛法这个“药”吃下去了?

假如说你有病了,家里摆着各种各样的药,但是不吃能治病吗?吃了才有用。头疼了就吃管头疼的药,肚子疼了就吃治肚子疼的药。这叫实用。佛法是能够医治好我们身心疾病的药。怎么才算是把这个药吃下去了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修佛法,实践佛法,不要把佛法和生活分开,修行不要脱离生活。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家居士,没有那么多时间。把工作和生活变成修行,把佛法里讲的道理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才能快速地解脱、成就。

TOP

印光大师弘法利生的妙方


(摘录自:保贤法师〈笔名:火头僧〉《弘法与服务-赠书式法宏》一文)



自来佛刊及佛经以免费赠送为原则,印光法师是最懂得这一点的第一人。****十六七年起,《印光文钞》、《印光嘉言录》、《安士全书》、《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以及一般佛学劝善之书,大量免费赠送。在苏州设有弘化社,上海设有分社,专责印送经书。阅者面索外,各地通信索阅,不需邮费,只需书面写明要何书、要几部,不限数量,即有专人工作,随时按址寄赠。

我当年读书於北京广济寺弘慈佛学院,同学四十余人,纷纷通信苏州索赠,皆迅速收到赠书。《印光文钞》成了每人课余必读之书,因印光大师文章深入浅出,行文流畅易晓,有时如对白,不少北方土话方言,北方人读来极饶兴致。因此,印光大师提倡的净土法门,不觉中深印脑海,四十余人都成了净土宗信徒-也可以说成了印光大师的信徒。

印光大师,在当时是闭关於苏州报国寺,后来移锡木渎灵严山,其地距北京数千里,他老人家何曾知有我们这四十余个崇拜他的信徒是谁呢?无他,不能不归功於赠 书。由此类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东南亚、欧美…印光大师的赠书,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布满各地,各地读者也可能都成了崇拜印光大师的信徒。据估计, 《印光大师文钞》当时赠出超过十万部。连年赠送,直至大陆政权易手,近三十年,赠出数量可观。也因此,各地净土宗兴起,如雨后春笋;印光大师其人,也成为 信仰者唯一偶像。灵严山寺重兴,建筑费用浩大,其捐款,来自海外者居多,可知也与赠书不无关系。

****十八年春,太虚大师到北京,法会弘开,听众云集。其大著《整理僧伽制度论》、《法相唯识学》、《禅关策进》等十余种也大量运到,在法会旁设档发售,定 价比当时一般书价特高。当然,这是表示书的崇高价值,与一般书价不可同日而语。可惜,当年有资格一读者只限于有钱阶级,尤其身为正读书求学时代的广大清贫 学子,只好望洋兴叹,欲窥无由。笔者当时就读佛学院,不做经忏便无收入,正是两袖清风,囊空如洗。衣单须靠补缀维持,缀衣拾秋叶,补衲剪白云,堪为我们这 班苦读的青年僧人写照。所以面对高山仰止的太虚大师,除参与法会听其鸟语一般的浙南方言法音外,对其大著竟无缘一读。

这与印光大师普遍免费赠送,成一鲜明对比。

也有人主张:佛书、佛刊应该售卖,因读者出钱买来,觉得来之不易,才有价值,可被重视。如果免费赠送,只因得之容易,也不易重视,很可能右手拿来、左手抛 弃,岂非使赠书一番苦心,徒劳无功。虽然,主此说者大有其人,衡以无相施之理,不免迹似邀功,流入功利主义思想,并非真为弘法利生。经云:「举手低头皆成 佛道,见闻随喜齐植善种」,「佛法如天香,染之者久久不散」。获赠佛书者,未必皆左手拿来右手抛弃,即令偶尔有之,其手已是拿过佛经之手,衡以染香之理, 已算结下佛缘之手。此手也是来日合掌礼佛,布施众生,甚至成为千手观音之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直指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之手。凡眼看来,一本印刷精良佛书佛刊,好心结缘,结果相反,被人随手抛弃,岂不可惜。可能因此退失初心,不做此类蠢事。当然,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也正在此。

换一个眼光看来,以佛祖「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怀,「等视众生如一独子」眼光看:一本佛书,被人恭敬供养、阅读研究,佛祖欢喜。被人抛弃、践踏、撕毁、 焚烧,亦欢喜。具此心胸,才足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百折不挠,八风不动。实际上,佛刊赠送,争相索取,欢喜持去,并无一人抛弃。大量赠送佛书佛刊,起无 声宣传之效,超越时空限制。比之讲经法会,做道场拜忏诵经,必须动用许多人力、物力、经济力,大费周折,皆受时空限制者,其效果大有天渊之殊。不少挂佛招 牌之流,借佛之名,袋袋平安,看财如命,一毛不拔,优於自奉,薄於待人。对于上述赠送佛书不计抛弃,必指为浪费,认为大过。相反,此辈最喜对他处委托代赠 佛书,大批包扎,束置高阁,视为己有,尘封虫蛀,毫不介意。

浪费二字,只能适用於私人生活,一草一木,一丝一缕,来之不易,崇节俭、戒浪费,古人垂训,乃人生美德。一个向广泛大众弘法施教佛门组织,以书刊赠送、以 斋点招待,应以满足大会需要为原则,「崇节俭、戒浪费」最易与孤寒悭吝混而为一。以斋菜为例,席开百桌千人大会场面,法会收入,数字可观。为了众人满足, 皆大欢喜,大结欢喜之缘,斋菜质料应选上乘,数量必须丰富,应使人人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吃完后,台面上必须有余,坐客纷纷将余菜以胶袋抢收,携回再 吃。这样才见得法会主持人对大众有浓厚供养心,不愧大菩萨摩 诃萨心肠,是真佛子、是真精进。影响法会大众一番盛誉,可使信心益坚、佛法益隆。如果在此种场合,津津较量浪费二字,斋菜质料下降,低价货色应卯,数量锐 减,一菜上台,坐客未到唇边,吃个精光,饭未吃饱,菜汤已罄,坐客唏嘘,徒呼奈何。这样,的确捞下一笔,未曾浪费,但大家心目中,对大会主持人声望,不会 好评,戒浪费与孤寒鬼,未免纠缠不清。於此,可得一定义:凡佛门大法会被指为浪费者,正是法会主持人有功,佛法兴隆。相反,被誉为节俭者,正是主持人有 过,佛法衰败。无疑,孤寒鬼作风,等於「关门主义」,顾客日减,减到最后,减无可减,关门大吉。浪费适当,口碑载道,广泛大众,受到实惠,「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望风归仰,不期然而然,结果门庭如市,信众云集。

印光大师《文钞》普遍邮赠,不限数量,不收邮费,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浪费,但,结果呢?金壁辉煌的灵严山寺平地起外,海外通信皈依者,纷至杳来。一批又一 批。名单联名百数十人者成为寻常之事,毫不出奇。印光大师只是於每一名下,提笔赐一皈依名字,原件寄回,海外信徒收到即感无限光荣。当然,皈依者附带汇奉 一笔皈依金,积起来,数字可观。据悉,这些钱,印光大师并不收归私有,仍然交与灵严常住公用或拿去作印赠经书之用。《印光文钞续集》,常有〈一函遍覆〉, 因通信皈依,求开示者多不胜多,老人家实在应接不暇,只有每过一段时间在佛刊上登一篇一函遍覆,交代一番。







TOP